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

都勻貓頭鷹


您好,非常歡迎回答您的問題,關於禮金收不回來的話怎麼辦,其實我覺得農村人比城市人,更加看重人情關係,即使簡化不收禮,但只要有人情來往的大部分人還是會去還這個禮的,像我們

是70後吧,待在農村嘛,就是七大姑八大姨還有那鄰居,都是要送禮的。然後我有好幾個同學他們就在城裡生活了,但他們什麼都不管,甚至親人的人情都不要送,何況鄰居呢?所以我覺得農村既然是簡化了,但你送出去的禮,大部分還是收回來的。當然除了個別的,你就像前兩年吧。農村還沒有簡化啦,還是一樣的濃重的辦,我公公做80歲的時候,也是我們組上的人,他們家生日啊,娶媳婦嫁女兒我們都去了。但是我們十多年來了,才做一次,我公公80歲還是放在家裡做的,如果說是在外面店子的話,他不知道還情有可原,我們是在家裡都搞了兩三天,他都沒來,住的又不遠,他不可能不知道哇,但是他就不來呀,那又能怎樣,去年他死了,然後我們還是去了,我們就感覺畢竟人都沒了又是幾十年的鄰居不去不好。

其實是看個人吧,當然如果有收不回來,你也不可能向人家要吧,哈哈!人家既沒有送你了,那你也不會再去送人家了是吧!大家覺得呢?歡迎留言我們一起討論!



新農村阿梅


大家好,我是農村二百萬的嗎?很榮幸回答這個問題。

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以前送出去的禮金都收不回來這個事情。這個因人而異。因為禮金有的隨出去的多,有的隨出去少。個人感覺是無所謂了。因為我們村子小,朋友圈也不是太大,隨出去的禮金不是特別的多。而且我隨出去的禮金從來沒有記過。不管是從簡不從簡,如果以後我隨出去的錢別人不給我,我也不怎麼記得。感覺這樣比較省心一點兒。其實這些東西都是身外之物。特別在意的話,就感覺特累。人嘛,本來生活壓力就大,不要老糾結在一些瑣事上面。

再說了,大多數人都是收了別人的禮金,即便到時候辦酒簡化了。也會給隨回去的,只有少數的人才會貪這種小便宜。


農村二百萬的媽


以後農村真的簡化辦酒席不收禮,以前隨出去的禮金能不能收回來,這個要看收禮的人品了。

現在就有這種現象,就拿我個人來說吧,自從我結婚以後就開始隨禮,(首先我要聲明一下、我結婚的時候是旅行結婚也沒有收禮)從我結婚到現在為止也隨出去不少了,說句實話我也想往回收點。

就在零五年的時候我兒子高考,考的還算不錯,於是我辦了升學宴、一是為了慶祝兒子金榜題名、二是為了回收回點禮金,於是我就給我隨過禮金的一些人送了喜帖,但是我萬萬沒想到的有些人,以自己忙為理由、人沒到場、禮金也沒到,我們幾家距離就在一公里地,還有一部人以不知道為理由也沒來,還有一部人在裝糊肚, 現在有些人家孩子結完婚、還有的網上開業……等,收完禮金了,家就搬走了,想收回隨他的禮金那比登山還難那。

由此看來以後真的辦酒席簡化了,講究的人就算不來你家吃酒席,也會把禮金還回來的,不講究的人不但不會還回禮金,他還會說一些三七嘎了話給你聽,所以呀以後誰家在有什麼大事小情的給咱信,人品好咱就隨、人品不好的可千萬別去。


1村裡人


假如農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你以前送的禮金收不回來怎麼辦?

辦婚宴,收喜禮,自古有之。也不分城市鄉村。只是農村大部分農民經濟條件有限。如果過渡的相互攀比,會讓經濟條件貧困的農民更是雪上加霜,造成家庭的經濟負擔,甚至難以維繫日常生活所需。

結婚辦喜事,收禮錢,由來已久。在過去的那個年代,經濟條件比較貧窮。人們娶媳婦辦個喜事,憑著一家人的能力,確實很困難。於是左鄰右舍為了幫助主辦家庭順利渡過難關,把新娘娶進家門,就會東家送米,西家送面。張家出力,王家給錢的鄰里和睦的關係。只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條件的改變,喜禮有了微妙的變化。但禮尚往來的根本內涵卻是永遠不會改變的。從這個側面也不難看出,禮尚往來,投桃報李是為人處事的基本素養和規則。如果違反了這個規則,在這個世界上你也許會寸步難行。試想在人際關係交往中,如果只進不出,又有誰樂意和你共事打交道呢?

婚禮,是青年男女相互結合的一個見證,更是人生當中最美好的回憶。隨著經濟條件的好轉,婚禮場面越來越熱鬧,氣氛越來越隆重。請司儀,租舞臺,買婚紗,僱音響,可謂是一應俱全,甚至比得上一場音樂會。經濟條件好的當然沒什麼顧慮,而大部分經濟條件一般的農民深深感到了相互攀比帶來的經濟壓力。所以,提倡婚事簡辦,婚事新辦,是減少鋪張浪費,節約糧食資源的一條有效途徑。

至於婚事簡辦後能不能收回原來送出去的禮金這個問題,我個人認為,大部分禮金還是可以回來的。中國是一個禮儀之邦,禮尚往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互送喜禮的基本含義是賀喜和捐助的意思。西漢《禮記.曲禮》一書中曾經說過”來而不往,非禮也,往而不來,亦非禮也,禮尚往來理亦然”。說的就是人際間的交往,需要有來有往,互相關照,這也是人性化的一個具體表現。

當然,也會有不顧及顏面做事的人。遇到這種情況,也大可不必在意,更不能去找到人家問個究竟。不過,也有一種朋友,原來人家有事時,你對他沒什麼表示,但你有事了,他卻主動給你送喜禮來。所以,人際交往中,禮錢,只是一種形式,不必太在意。我們不能左右別人的行為準則,但只要保證我們自己懂得禮尚往來這個準則就行了。


宋樹旺


人情事故固然重要,但是我們還是要提倡節約辦事,喜喪事誼從簡從節,每個人都要遇到很多事



王海洋W


“禮”起源於遠古時期的祭祀活動。在祭祀時,人們除了用規範的動作、虔誠的態度向神表示崇敬和敬畏外,還將自己最有價值、最能體現對神敬意的物品奉獻於神靈。後來,在“禮”的含義中,就開始有了物質的成分和表現了,也就是禮可以以物的形式出現,比如古代戰爭中由於部落兼併而產生的“納貢”。

從古至今,“禮”都表現出了對對方的尊敬,是一種饋贈行為,是人與人溝通感情的重要手段,親朋好友、同窗同事、上級領導,只要家中有事,都要去看看,或隨上一份禮物,表達一份心意,這是延續友誼的手段,增進感情溝通的機會,這些都無可非議。但隨著社會的發展,隨禮的名目越來越多,風氣愈刮愈烈,波及面越來越廣,花樣不斷翻新,讓人真有些難以應付。無論城市還是農村,結婚要隨禮,死人要隨禮,孩子滿月要隨禮,喬遷要隨禮,開業要隨禮,孩子上大學、上高中的要隨禮,過生日,再婚再嫁等等,名目繁多。

隨著隨禮的次數越來越多,讓人們感受到隨禮已經不再是在增進友誼和情感,好象是在相互交易著什麼,你送他,他送你,搞的大家頻繁吃著“自助餐”,自己花錢吃自己的飯,互相浪費了金錢,主客雙方都不願意這樣,但礙於“面子”,沒有人願意捅破這層窗戶紙,就此隨禮性質也變了味道。

在這樣的趨勢下,假如人們漸漸地簡化辦酒不收禮,那無疑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情,人們將不再為隨禮而犯難,相互間的感情也不會因為還不還禮而變淡,“禮”就顯得愈加珍貴,更能體現出送禮隨禮的意義。

雖然中國人崇尚禮尚往來,但是“禮”終究是饋贈,隨出去的份子就應當心甘情願,莫讓隨禮成了負擔。


生態鄉村


收不回來就算了噠,你這麼一問突然想起我自己,還真的是絕大部分沒收回來的。就只當吃了頓豐盛的宴餐[呲牙]!也沒覺得什麼虧。人生總有那麼多的帳是不能用來算的,否則處處覺得被虧欠了。隨性點,活得自在豁達些!



往事如煙76


禮不是商品交易,禮是人間對情恩的答謝,如果將送禮還盼回收的話,那就不是禮節,人類也不可有文明,社會停止進步。農村以前不管是喜是葬都大辦酒席,造成浪費,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漸漸認識這樣的場面不對,開始文明改正,農村漸漸簡化紅白事,不大為酒席,我們應大力支持,以前送出去的禮物不收回是正確,農村風氣才會好。


興旺89


說明咱們平平安安,什麼事情沒有發生,我寧願一輩子這樣,錢是身外之物,無所謂,不要了,還是平安好,還是健康好,大家說對嗎?就像咱們辦的合作醫療,如果不用那不是白交錢了,大家是不是一輩子都希望不用啊!不要想著吃虧,很多時候是一種幸福。

給別人隨禮沒有回收過來,如果你這樣計較,當初就不應該隨,很多時候我們不能斤斤計較,我爸爸有病了他們都沒來人探視,他家有事了我也不去,這樣關係會融洽嗎?會好嗎?我們不要計較別人怎麼做,首先自己要做好。

10年前你家辦事人家隨了50元,到今天你還記著呢?也隨50元,年代不同了,那個時候就是這樣,現在你依然還奉行著從前的事情,你說你們的關係回到哪一步,恐怕只能分道揚鑣了,你這種人也不適合交朋友,還是一個人好。

我都隨禮10多年了,家裡一件事沒有辦過,怎麼辦,難道我去找人家要錢嗎?難道家裡的母豬生了我辦一場酒席嗎?無聊、無知,叫人汗顏,很多時候我們不能老想著沾光,我們常說吃虧是福,這句話特別有道理。

農村以後不準辦酒席太好,這樣大家都沒有壓力和負擔了,現在隨禮可不得了,都是200元,一年也得好幾千塊,對農民來說絕對也是負擔,以後大家都簡化辦事程序,一切簡辦,對社會,對個人都是好事。


大海傳媒


我們那裡現在全推廣請客不收禮,地標(江西省石城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