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日本三八大蓋性能有多優越?

風雲一點通


為適應日本人偏矮且瘦下的身材,日本為了降低後坐力把三八式步槍的口徑改為6.5毫米口徑,並且使用的是50毫米長度的發射藥,為了提高射擊精度並沒有像其他國家那樣縮短步槍槍管,所以三八式步槍擁有765m/s的射擊初速,而且為了保護槍膛還特地在槍栓上加了一個保護槍膛的防塵蓋。所以這是日本軍工為根據自己國家的實際需求設計的一款武器,可以說是相當優秀一款武器。



所以這一款武器成為日本陸軍的一款著名的制式裝備,從明治三八年(1905)開始服役一直用到二戰結束。由於受到中國電視劇的原因很多人的認為(包括以前的我),三八大蓋的穿透力大、威力小,甚至有人說三八大蓋的子彈打在身上只會留下一個小洞,修養個把星期就會康復。如果真要是這樣的話日本人是不會裝備這樣的武器,而中國的抗戰也不會犧牲這麼多人了。




首先明確一點是,在200米的距離內三八大蓋的彈頭停止作用不比其他武器差,打出來的空腔效應也很明顯,而且近距離的穿透力比中國的中正式步槍差。這些美國人和日本人都做過研究與實驗,美國人在太平洋戰場陣亡士兵的屍體來研究,發現只要在200米距離內打在人的胸部基本上可以一槍斃命。而在南京保衛戰之後日本也拿中國戰俘做射擊實驗,三八大蓋能洞穿11個緊挨著的人,而中正式能洞穿13個緊挨著的人。而外400-600米的距離上彈道依然平穩,才會出現穿透力強威力小的情況,不過,這個距離基本上已經算流彈了


不過二戰的作戰方式是已經發生了巨大的改變,半自動步槍、全自動的衝鋒槍的登場,三八大蓋只能說在栓動式步槍中是一款優秀的武器,和其他栓動式步槍相比並不差,但是真要和半自動步槍相比性能就差遠了,畢竟栓動和半自動是有著代差,更不用說自動步槍了。
德國的G-43半自動步槍


在十字路口等等你


沒多優越,這把槍在當時也就是中規中矩的一把步槍,並沒有什麼特別優越的地方。優越的話,應該是和當時國內的一些老套筒什麼的相比,如果在全世界範圍內比,這把槍並沒有什麼值得稱道的地方。

三八大蓋的主要優點是在於精準度非常高,有效射程也在450米左右。日本兵的射擊精度高,一多半是三八大蓋的原因。三八大蓋使用的6.5*51mm子彈的後坐力非常小,後坐力小就讓這把槍的精度變得非常高。

這把槍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比較長,這個槍的1.2米長度加上刺刀,差不多一米七了,這個長度明顯讓矮小的日本士兵有點吃不消。而這點讓這把槍拼刺能力非常好。

而這把槍關於殺傷力的問題非常多,遠距離殺傷力不足,一槍兩個小洞,這是這把槍最明顯的一個缺點。

三八大蓋的6.5*51mm子彈,想讓披甲脫離鉛芯,要達到731m/s的速度,而這把槍的初速度是765m/s,想讓披甲脫離鉛芯,要在50米內。而想讓彈頭變形,子彈的速度要達到609m/s,這個速度是在200米。也就是說,三八大蓋的殺傷力在50米內非常強勁,在200米內還不錯,而超出200米了,殺傷力就越來越弱。

對於三八大蓋的6.5mm子彈,彈頭輕,膛線纏距短,這把槍遠距離射擊就會出現穿透力強,殺傷力不足的現象。這是三八大蓋一直被詬病的主要原因,殺傷力強弱,主要看距離。

為了彌補這個殺傷力不足,日軍又研製了一個九九式步槍,使用7.7mm口徑的子彈,這樣,日本兵對步槍的詬病才變少了。

說三八大蓋比較優異,是相對來講的,當時抗日軍隊的槍,這些老套筒什麼的,使用年頭太長,槍支損壞非常嚴重。而國軍的中正步槍,很多子彈出廠的時候,受限於當時國內一些兵工廠的水平,同樣質量低。


軍武文齋


三八大蓋也談不上優越,狗子就來客觀梳理一下三八大蓋的性能。

三八大蓋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主要步槍,使用的是優秀的毛瑟槍機設計,槍栓前端兩片大抓鉤皮實得很,而後端凸筍安全係數拉滿。即使炸膛射手也不會有被槍栓插眼的危險。

而三八大蓋使用的子彈6.5*50SR有坂彈和當時世界上最主流7.92*57毛瑟彈相比

有坂彈尺寸較小,口徑也小,所以三八大蓋後坐力比較低,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使用。

而6.5有坂彈彈頭細長,外形近似流線型設計,因此38式精度還算可以。

而6.5有坂彈頭披甲前厚後薄,中間都是鉛芯。因此重心靠後,擊中目標後翻滾強烈。但是6.5有坂彈初速低,200米內保持較高存速才能讓彈頭強烈翻滾,而兩百米開外基本一槍兩眼。

而三八大蓋槍長127.6cm上刺刀可達166.3cm,這比當時大多數侵華日軍還高,所以對拼刺而言是有利的。


瘋狗的輕武


瞭解歷史的人都知道,三八大蓋是日本在二戰時期使用的最主要的一款手動步槍,從日俄戰爭後到二戰結束,整整使用了40年的時間。

該槍的原型是三十年式步槍和三五式海軍步槍,1903年,日本陸軍全軍換裝三十年式步槍,後來在東北戰場上使用該槍時,因為有灰塵進入該槍的操作機關內,導致操作不良,而且撞針很容易被撞斷,所以日本又對該槍進行了改進,當時改進完成的時間是明治天皇第38年,機匣蓋上刻有三八式三個字,所以我們都叫他三八大蓋。



那麼三八大蓋究竟有什麼魅力讓日本如此青睞呢?

三八大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長度,三八大蓋全身長127.6公分,再加上刺刀,足足有166.3公分,背起來比當時很多日本人的身高還高一大截,是世界上最長的步槍,設計成這樣,最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個就是生理原因,因為日本人的身高太矮,日本人在二戰之前的身高平均只有一米五左右,非常的矮小,如果刺刀肉搏的話,很不佔便宜,所以槍長了就是一寸長,一寸強,拼刺刀時擁有無與倫比的優勢,而日軍又特別重視刺殺訓練,所以本來刺殺技術就不錯的日本士兵,在拼刺刀的時候可以更佔優勢。



第二個原因就是他的槍管長度長,瞄準基線就長,所以瞄準的準確率更高,加上它用的是倒v的準星,表尺是一個可以立起來的框式表尺,上面有三個缺口照門,用於測距減少誤差,可以簡化新兵的訓練過程。

日本比較青睞單發的步槍,該步槍射程和精度非常不錯,新兵只要稍加訓練,百步穿楊是沒問題的,而且日本資源匱乏,工業能力有限,像衝鋒槍這種浪費子彈的武器,日本只製造了一萬多支,所以因為日本無法制造出那麼多子彈,非常崇尚一彈打一人。大多數時候子彈能省則省,用刺刀解決戰鬥也是逼不得已,最後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打算和美國人拼刺刀,但是美國人衝鋒槍隔著老遠就開始突突,根本不願意和日軍貼身肉搏,那會造成大量傷亡,美軍最不缺的就是武器彈藥了,拼刺刀得不償失。



此槍給我軍造成了很大傷亡,我國那時候工業化程度低,武器少,又被禁運,很多士兵用的還是漢陽造,而且在訓練上也不及日軍專業,吃了不少的虧,很多時候都只能通過繳獲日軍武器來補充槍支短缺的問題,而三八大蓋也成了主要的繳獲目標,可以說三八大蓋深深地影響了整個人類歷史的發展。


琅琊利劍


三八式6.5毫米步槍,是侵華日軍主要的制式裝備,到1940年停產時,共量產300萬支;太平洋戰爭上,日軍步兵大都裝備威力更強射程更遠的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

此槍顯然是二戰時最長的栓動步槍,長度有1.276米,加上三零式軍刺,長度高達1.66米,特別適合身材矮小的日本軍人拼刺刀,與日軍歷來灌輸的武士道精神相吻合。三八大蓋,是以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而得名,當然,機匣上刻有“三八式”字樣,一看就是三八式,與別的栓動步槍容易區別開來。

在三十年式小銃的基礎上,日本槍械師南部麒次郎加強了撞針強度,將槍機重新簡化,並設計了隨槍機連動的防塵蓋,新槍被命名為明治三十八年式步槍,因為槍機上那隻巨大的防塵蓋,因此被抗戰軍民稱為“三八大蓋”。三八大蓋據網絡上的資料,有效射程460米,遠遜於同期德國軍隊裝備的毛瑟98k有效射程800米,但三八大蓋要比中國許多雜牌軍裝備的漢陽造、老套筒等老爺槍性能要好,但在殺傷力上不如中國軍隊裝備的7.92毫米的中正式步槍,中國軍隊繳獲三八式步槍以後也喜歡用。

黨領導下的抗日武裝,對戰士繳獲三八式步槍,都會予以物質和精神嘉獎,戰時我軍缺槍缺彈缺糧,除了人不缺以外,抗戰初期,八路軍剛改變的三個主力師最起碼有三分之一的兵手中沒有步槍。

三八式步槍,在戰時栓動步槍中的性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同是5發栓動步槍,由於採用了6.5毫米口徑的子彈,後坐力要比其他7.62毫米、7.7毫米特別是7.92毫米的步槍要小,適合東方人使用此槍,易操控此槍。

此外,三八式步槍射擊精度較高,適合戰時拼刺刀,方便新兵蛋子上手,學會開槍射人,結構簡單適合大量生產,應該也是其特點之一。

當然,在二戰德軍有了G-43、蘇軍有了SVT-40,以及美軍普遍裝備M-1加蘭得半自動步槍的背景下,日本軍隊的三八式步槍與之相比較,顯然存有技術代差,肯定是落後了。


國平軍史


也不算有什麼優越的,三八大蓋用的是6.5x51的子彈,其特點就是,穩、準,但是不夠狠;98K是口徑更大的7.92x57子彈,相對三八大蓋,是準和狠,但是不夠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