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龍涎香以它的名貴和稀見,自古以來便是一個總帶著幾分神秘的話題。宋人對它算是最不陌生,兩宋香事中因此常常見到“龍涎”之名,不過這時候的“龍涎”二字實在還包含著虛與實的分別,亦即龍涎真品與龍涎香品的重要區別,而這也正是宋代香事中很有意思的一個細節。

分外貴重

龍涎香最早見於中土文獻是在唐人段成式的《酉陽雜俎》,前集卷四雲“撥拔力國,在西南海中”,“土地唯有象牙及阿末香”。撥拔力,即今索馬里的柏培拉。不過當時阿末香還只是外國來的一種傳聞。此後過了很久,除偶見於“朝貢”記錄外,似乎再不見有人談起它,直到元祐年間蘇軾的《再和楊公濟梅花十絕》,其七曰“檀心已作龍涎吐,玉頰何勞獺髓醫”,乃以龍涎擬喻梅花的幽香。東坡遠謫海南之後,作詩詠山芋羹,又把龍涎拈來做喻,句雲“香似龍涎仍釅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龍涎用作焚香,此際也見於吟詠,如秦觀《浣溪沙》“霜縞同心翠黛連。紅綃四角綴金錢。惱人香爇是龍涎”。宣和初年徽宗在睿謨殿張燈結綵預賞元宵,曲宴近臣,親歷者如王安中、馮熙載均有長詩紀此一時之盛,所謂“層床藉璣組,方鼎炷龍涎”,便是其中的紀實之句。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龍涎又不僅用作焚香,南宋葉紹翁《四朝聞見錄》乙集“宣政宮燭”條曰“宣、政盛時,宮中以河陽花蠟燭無香為恨,遂用龍涎、沉腦屑灌蠟燭,列兩行,數百枝,焰明而香滃,鈞天之所無也”。

不過龍涎真品價格昂貴非同般。張時甫《可書》:“僕見一海賈鬻真龍涎香,二錢,雲三十萬緡可售鬻,時明節皇后閣酬以二十萬緡,不售。遂命開封府驗其真贗,吏問:‘何以為別?’賈曰:‘浮於水則魚集,燻於衣則香不竭。’果如其言。”明節皇后即徽宗之妃劉氏,以別於明達皇后劉氏,又稱作小劉,宣和三年追冊為皇后。宋佚名《百寶總珍集》卷八“龍涎”條曰龍涎“每兩直百千已上”,當然此中還應有質量、等級之類的差別,雖海賈在皇室面前有故昂其值的成分,但“燻於衣則香不竭”,並非虛語,龍涎香的分外貴重,且非尋常可見,也是實情。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清靈溫雅

龍涎香是抹香鯨腸內的病理分泌物,主要見於熱帶和亞熱帶溫暖的海洋中。其成因,說法不很一致。一般認為因抹香鯨貪食,由消化不良而刺激胃腸黏膜,形成的一種病理性結塊亦即結石。以其質輕——相對密度為0.8-0.9,故從鯨魚體內排出之後,便往往會漂浮在海面或被衝上海岸。

龍涎香的乾燥品看去是灰色或褐色的蠟樣團塊,60度左右會軟化,70至75度間則熔融。新從鯨魚體內排出的龍涎香香氣很弱,經海上長期漂流自然熟化,或經過長期貯存自然氧化,它的香氣方逐漸增強。

龍涎香具有生動的動物香,清靈而溫雅,同時又有很特別的微含木香、苔香。一種特殊的甜氣和尤其持久的留香底蘊使它很有溫暖朦朧的意蘊,清厲鄂《天香·龍涎香》“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為傳聞中的香氣寫真而竟得其神。香氣的微妙柔潤,可提揚而又凝聚不散,且特別能夠圓和其他氣息,都是龍涎香令人珍愛的品質,麝香、靈貓香等幾種名貴的定香劑中,龍涎香的留香最為持久,優質者,竟可達數月。以上種種古人多已認識到,其實有關龍涎香的故事,雖常常不免帶了某種傳說的成分,但究竟還是有著不少確實的依據。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最早詳細記述龍涎香之性狀與用途的,當推成書於淳熙五年(一一七八年)的《嶺外代答》,卷七《寶貨門》“龍涎”條曰:“大食西海多龍,枕石一睡,涎沫浮水,積而能堅,鮫人採之,以為至寶。新者色白,稍久則紫,甚久則黑,因至番禺嘗見之,不薰不蕕,似浮石而輕也。人云龍涎有異香,或雲龍涎氣腥,能發眾香,皆非也。龍涎於香本無損益,但能聚煙耳。和香而用真龍涎,焚之一銖,翠煙浮空,結而不散,座客可用一剪分煙縷。此其所以然者,蜃氣樓臺之餘烈也。”所謂“不燻不蕕,似浮石而輕”,以其至番禺而親見,所述當然比較近實,聚煙的認識自然更為重要,至於“蜃氣樓臺”之類的想象,原是難免,惟“能發眾香”本來是實,“有異香”亦然,不必非之。

此說流傳極廣,稍後於此的趙汝適《諸番志》、張世南《遊宦紀聞》,都有大致相同的複述。後世筆記也大多沿用這樣的說法,直到屈大均作《廣東新語》,說龍涎,大意仍不外此。

關於龍涎香的產地、品質、採獲以及調製的過程與方法,日人山田憲太郎所著《香料博物事典》,敘述最為詳明。不過大量見於宋人詩文的龍涎香,卻多半不是真品龍涎,而是龍涎香餅,有的甚至配料中龍涎也無,卻只是用素馨或茉莉的精油調配出花的香韻。成書於《陳氏香譜》卷三收“龍涎香”“古龍涎”“小龍涎”等香方24種,方中配料入龍涎者只有3種,可知龍涎香餅乃別有故事。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真品龍涎:天上梅魂乍返,溫黁似垂纖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