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有沒有一種語言,可以讓來自不同國家、膚色各異、語言不通的人沒有障礙、暢所欲言地交流?甚至,因此可以消除地域文化差異所帶來的隔閡和仇視,讓各族人民化干戈為玉帛,實現世界大同、人類一家的理想?

懷著這一美好願望,1887年,波蘭籍猶太人柴門霍夫博士在印歐語系基礎上創立了一門新語言,後來這門語言被稱為“世界語(Esperanto)”。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世界語創始人柴門霍夫(圖源:網絡)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世界語字母表(圖源:網絡)

世界語誕生後,主要在歐洲國家傳播,在亞洲的日本也有雄厚的基礎。大概在清朝末年,世界語傳入中國,有人曾把它音譯為“愛斯不難讀”語,也有叫“萬國新語”的,後來借用了日語的意譯名稱“世界語”。20世紀初,世界語平等進步的理念同我國“五四”文化運動的精神相契合,得到蔡元培、魯迅、胡愈之等進步知識分子的學習和推廣,也因世界大同的理念與民主革命的不謀而合,得到孫中山、陳獨秀、錢玄同等人的贊同。20世紀30年代,上海、北京、廣州、漢口是世界語運動最活躍的城市,世界語的倡導者們在這些城市建立起組織、辦起刊物、創建世界語學校,甚至北京大學、上海大學、中山大學等數十所高校還開設了世界語課程。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1934年9月7日,北京師範大學世界語學會的會員合影(圖源:網絡)

在當時得風氣之先的南國邊陲小城中山,也有一批先進的知識分子為推廣世界語而努力。據《中山文史》(總第17輯)所載《中山早期的世界語活動》(作者:陳永曦)一文記載,劉師復、鄭彼岸、鄭佩剛等是中山最早學習世界語的人。1912年,他們在廣州西關逢源南約平民公學附設的世界語夜校學習,由留學法國歸來的許論博任教。後來,他們一起創立了“廣州世界語學會”,同國際世界語協會聯繫,劉師覆被派為駐廣州代表,並建立“環球世界語支會”。1913年8月,劉師覆在廣州創辦《晦鳴錄》(後更名為《民聲》)雜誌,每期附刊世界語專輯,積極推進世界語的宣傳。劉師復等人的世界語運動與無政府主義的宣傳和民主革命的實踐有著密切聯繫;鄭彼岸後期參與新文字(漢語拉丁化)運動,與世界語運動密切配合,對加強國際團結、推動革命宣傳、推進文化傳播起了積極作用。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劉師復(圖源:網絡)

中山市檔案館館藏有一份由鄭佩剛抄錄的“世界語漢文新詞典序”,是他隨信寄給同父異母的兄長鄭彼岸的,用以收錄在由鄭彼岸創辦的中山本土刊物《中山文獻》中,標註的收錄時間是1947年10月11日。《世界語漢文新詞典》由鄭佩剛編譯,於1922年12月上海民智書局出版,序作者是其好友黃文山(號凌霜),著名的近代思想家、文化學者,同是世界語倡導者,中國無政府主義代表人物。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鄭佩剛寄給鄭彼岸的信,信中附其抄錄的“世界語漢文新詞典序”(中山市檔案館藏)

序作於1922年8月25日。序中,黃文山提到了自己遊歷日本箱根的一次迷路經歷,因語言不通,無法與當地農人交談,造成了諸多不便,由此日常瑣碎之事想到推廣世界語的重要,但又苦於國內沒有好用的世界語詞典,妨礙了世界語的進一步推廣,因此看得到友人鄭佩剛編譯的《世界語漢文新詞典》,覺得非常詳盡有用,對學界貢獻匪淺,故為之作序。“辛亥革命後,國內傳習者,頗不乏人,顧以為無良善之字典,為之輔助,故雖傳習者盈千累萬,其收效蓋鮮。吾人所蘄於世界語學者,非獨應對而已,文藝之作品,尤所希冀,然而國內世界語學者,介以沉寂若是?以餘所思考,或因缺乏良好字典。……今春餘自莫斯科歸,道經申江,友人佩剛出示所編之世界語新詞典,餘受而讀之,其精審詳盡較勝前人矣。今餘國各學校多已加入世界語為必修科或隨意科矣,是書出版,其所貢獻於學界者,豈淺鮮哉!”由此可見,他們對早期世界語運動所作出的努力與貢獻是不少的。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鄭佩剛手抄的“世界語漢文新詞典序”(中山市檔案館藏)

最初世界語在中山的傳播,離不開另一位開明人士,那就是1926年曾任中山縣縣長的鄭道實。1913年,鄭道實邀請黃尊生到香山縣城開班講授世界語。黃尊生是中國世界語運動的先驅,也是之後蜚聲國際的世界語者,他成為了中山第一個世界語教師。當時的學員大概有二、三十個人,都是香山教育界的名流,起初課室設在石岐南門共和巷2號鄭道實府上,後遷東門水樓劉師復的書房。這是中山最早的世界語班。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鄭道實(圖源:網絡)

20世紀20年代期間,中共中山黨組織領導人孫康、黃健等在沙邊小學組織學習世界語。在1927年大革命失敗後的白色恐怖時期,中共中山黨組織與蘇維埃政府失去了聯繫,孫康便用世界語作為開展革命工作的一種工具,同法國、荷蘭、西班牙等外國世界語組織聯繫,取得有關文件和資料,為中山黨,甚至廣東黨組織的恢復作出重大貢獻。抗戰時期,中山五區的大布為重要的抗日據點,該鄉的革命黨人陳嘶馬、孫一之、司徒毅生、葉蔚文等都是世界語者。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孫康(圖源:網絡)

新中國成立後,世界語運動更加蓬勃發展。我國建立了“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創辦世界語對外宣傳刊物,對外廣播開闢世界語節目,大學開設世界語班,用世界語出版許多介紹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書籍,1986年、2004年兩次舉辦國際世界語大會,對推動對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學習或曾經學習過世界語的有大約四、五十萬人。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中華全國世界語協會成立大會留影(圖源:網絡)

195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把國際世界語協會(UEA)列為教科文組織B級諮詢關係單位,從而確定了其在聯合國和教科文組織的正式地位,體現對推廣世界語的積極態度。130多年過去了,如今世界語已經成為國際上使用最廣泛的國際輔助語之一,全球15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有世界語者及世界語組織。

“世界之語言 平等之精神”|20世紀初世界語推廣浪潮中的中山力量

世界語家庭聚會(圖源:網絡)

世界語的魅力不僅在於它易於掌握的現實功用,而且在於它所體現的世界主義和平等精神。儘管到目前為止,它未能如創始人和推廣者最初的希望那樣徹底消除世界範圍內的隔閡和敵視,但是這一份美好的願望仍然激勵著人們去探索和尋求溝通對話的路徑,實現孫中山先生提出的“天下大同”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


文丨陳琳琳

複審:王 健

終審:高小兵

本文資料來源:《中山文史》(總第17輯,1989年版)、綠網(中國世界語網站)等網絡資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