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只有1600人,選拔難度為何如此大?

linjiayan9103


赳赳老秦,復我河山;血不流乾,死不休戰!西有大秦,如日方升,百年國恨,滄海難平! 天下紛擾,何得康寧,秦有銳士,誰與爭雄! 這是秦軍的軍歌,反應了秦軍保家衛國,開疆拓土,統一天下的豪情壯志。商鞅變法後,秦國組建了一支新軍隊,號稱銳士:秦銳士在與六國的血戰中,鮮有敗績;在伐匈奴徵百越的戰爭中表現優異。

戰國時代是一個劇烈變革的時代,舊的制度不斷消亡,新的制度不斷產生,在軍事上吳起訓練的重裝魏武卒具有劃時代意義。秦銳士就是加強版的魏武卒,鐵鷹劍士則是秦銳士中的佼佼者,十萬秦軍,出一千銳士,成為鐵鷹劍士的難度十分大。白起、秦武王都是秦軍中的鐵鷹劍士,他們馬戰、步戰兼通,有以一敵百的武力值。

鐵鷹劍士的簡拔方法極為苛刻,需要通過三層考核,也就是體魄關、武技關、陣戰關;三層考核都通過了,方可獲得鐵鷹劍士的稱號。

體魄關是考驗士兵的體能的,是在魏武卒的基礎上進行加強升級的。吳起當年訓練的魏武卒手執一支長矛、身背二十支長箭與一張鐵胎硬弓、同時攜帶三天軍食,總重約五十餘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方可為武卒。秦將司馬錯則在此之外又增添了全副甲冑、一口闊身短劍、一把精鐵匕首與一面牛皮盾牌,總重約在八十餘斤。秦軍士兵須要負重八十斤的裝備疾行軍一百里,然後依然能投入戰鬥,才算通過了鐵鷹劍士的體魄關!

體魄關通過後,需要參加全軍比武,個人武技名列一流,方算通關。個人武技分為步戰、騎戰,步騎兩戰都名列全軍一流,則通過考核。步戰需要考核士兵的劍術、箭技、戈術、近身搏鬥術等,所有實戰兵器可以熟練操作者為合格,能在分區賽中進入前一百名者通關。騎戰則考核士兵的騎射本領,養馬、訓馬、治馬本領,能進入騎軍前一百名者通關。

個人武技過關後,還要通過以各種陣式結陣而戰的陣戰關,也就是說鐵鷹劍士不僅要個人武功高強,還要能熟練組隊作戰。司馬錯將軍為秦軍步兵百人隊創造的“鐵錐陣”,為騎兵創造了“三錐陣”,這些陣型運用得當,可以起到以一敵十的作用。秦軍士兵如果無法通過陣戰關,那個人武技再高也無法獲得鐵鷹劍士稱號!畢竟秦軍以一敵六,多數時候兵力不佔優勢,要戰勝敵人只能依靠陣型,也就是要軍隊士兵團結合作,不逞個人英雄主義。

鐵鷹劍士人人全副鐵甲鐵盔連帶著護鼻護耳,臉上竟然只露出一雙眼睛與嘴巴;右手闊身短劍,左手牛皮窄盾,左臂佩帶一枚鐵鷹徽記,宛如一座座黑色鐵塔矗立那裡,讓人望而生畏!鐵鷹劍士步戰可敵魏武卒,上馬可敵趙飛騎,結陣可以一敵百,紀律嚴明而武技高超,與輕身帶劍的遊俠劍客,是大大不同的。


大秦鐵鷹劍士


導讀:鐵鷹銳士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的特種部隊。由鐵鷹劍士脫胎而來,由司馬錯創立選拔機制和訓練方式。標準嚴格:下馬步戰以超越魏武卒為準,上馬騎戰以超越趙齊騎士與與匈奴胡騎為準。在秦國對外戰爭中另敵軍聞風喪膽,是秦國軍隊的國之利器。


鐵鷹銳士選拔方式:

首先是要有強健的體魄,負重舉重若輕(這個標準估計是古今中外選拔特種兵的首要條件)。司馬錯規定入選者必須負重八十斤連續疾行一百里還能立即投入激戰者才能通過體能測試;然後是作戰:步戰較武要在秦國新軍的步軍中名列一流,騎戰較武要在秦軍新軍的騎兵中名列一流;個人勇武和體能都過關後,然後整合訓練戰術和配合。可以想象,新軍都是配發鐵質武器按照新的選拔方式訓練出來的軍隊。更別說是優中選優的特種兵了。


鐵鷹銳士的戰績:

巴蜀內鬥,都請求秦國出兵。司馬錯率領鐵鷹銳士一舉擊敗蜀國,同年吞併蜀國。幾年後再次出兵魏國,擊敗魏國後奪得河內之地。與魏國首都大梁隔河對峙。長平之戰中,堅決擊敗了趙軍的困獸之鬥完成了坑殺40萬趙軍的戰略部署。秦統一六國後,在抵禦匈奴和平定南越鐵鷹銳士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我是歷史縱橫帝,歡迎您的關注;如有瑕疵,勞煩斧正。


歷史縱橫帝


相信很多人對《大秦帝國》都不陌生,無論是小說還是電視劇,都有讓人熱血沸騰的成分在裡面,尤其是老秦人組成的虎狼之師,為秦國最終脫穎而出滅掉六國立下了汗馬功勞,這支虎狼之師即為秦銳士,而在秦銳士之中,更有一支精銳中的精銳,即為鐵鷹銳士,而鐵鷹銳士就是在鐵鷹劍士的基礎上由秦國名將司馬錯改良而來的。

司馬錯的目的就是建立一支能在馬上超越趙國“胡服騎兵”和齊國“技擊騎兵”,步兵超越魏國“魏武卒”的精銳部隊。因此,它的選撥和訓練必然是極其嚴苛的,而事實也確實如此。

在司馬錯籌措鐵鷹銳士之前,秦軍中就有鐵鷹劍士,不過數量極其少,僅有百餘人,原因就在於選拔極其嚴格,很多士兵並不能勝任。到了戰國時期,各國精銳之師紛紛出現,魏武卒、齊技擊、趙飛騎等等都是精銳中的精銳,在戰場上往往能以一當十,威力自然是相當大的。就拿步兵中的最強軍魏武卒來說,為魏國的開疆擴土立下了漢馬功勞。公元前389年的陰晉之戰,吳起帶領五萬魏武卒及少量騎兵和戰車打敗了秦國的五十萬大軍,這對於秦國來說,絕對是恥辱中的恥辱。

等到司馬錯籌備鐵鷹銳士的時候,自然借鑑的就是這些精銳之師,尤其是魏武卒。司馬錯選拔鐵鷹銳士的時候,要在魏武卒選拔標準之上再額外添加一些更為嚴苛的條件。

魏武卒在選拔的時候是這樣的:士兵要帶著1只長矛、20支長箭、1張硬功、3天軍糧,合計50斤,負重50斤疾行100裡然後能立即投入戰爭,這樣下來合格的士兵就可以成為魏武卒的一員。

而司馬錯為了建造一支超越魏武卒的軍隊,自然不能僅僅這樣的條件就能成為鐵鷹銳士,士兵還要在這個基礎之上額外配全副甲冑、1口短劍、1把匕首、1面盾牌,總重達80斤,疾行100裡之後加入戰鬥,然後騎兵進行騎戰,步兵進行步戰,過關的之後還要參加各種諸如陣戰關、較武管等,如此這般才能成為真正的鐵鷹戰士,這對士兵的要求是非常嚴苛的,也因此,在20萬新軍中,也就只能選拔出1600名鐵鷹銳士。

這1600名鐵鷹銳士的戰鬥力是驚人的,但實際上,這個鐵鷹銳士的說法並不存在於歷史上,它只是孫皓暉筆下的一支軍隊。史籍中關於秦國軍隊的描述不是很多,並沒有鐵鷹銳士的提法, 但秦銳士確實存在於歷史上,荀子在《議兵篇》中有這樣的一個評價:

齊之技擊,不可以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銳士。

這其中涉及的就是齊技擊、魏武卒和秦銳士。齊技擊算是最弱的,而魏武卒的戰鬥力同樣是驚人的,在吳起的指揮下,其發揮的作用是巨大的,但是它耗費國力同樣也是驚人的,因此很難長久,也很難複製,除非是一個地大物博又國立雄厚的國家才能駕馭。

荀子詳細說了魏武卒的選拔和訓練方式,但是對於秦銳士,卻並沒有很詳細的說明其選拔和訓練方式。實際上,秦銳士並不是如魏武卒為魏軍中的精銳那般是秦軍的精銳,它根本就是整個的秦軍。秦軍的改革源於商鞅變法,秦國設下二十等級軍功爵位制,從第一級的公士到第二十級的徹候,隨著爵位封賞的一級級上升,所給的封賞越來越豐厚。敵人的首級就是秦國士兵立功的工具。

當然,有賞就有罰,對於在戰場上不作為的士兵,處罰也是相當嚴厲的,而且還會被連坐,秦軍五人一伍,這五個人就算是捆綁在一起,如果一人犯法,五人同罰,免除刑罰的手段只能是敵人的首級,等等。在這樣的制度下,秦國人基本就是全民皆兵,並且人人都想要立功,人人也只能立功才能改善自己的階級地位。因此,秦軍的戰鬥力是驚人的。

即便是訓練有素的魏武卒也不能與之爭鋒。


尚宮女史


這裡是不請自來的守仁君

守仁君先說一下,無論是魏的魏武卒還是齊國的技擊士或者是秦國的銳士,那不是什麼特種兵,就是職業軍人。戰國時,為了應對日益繁多的戰爭,以魏國為首,各個諸侯國逐漸建立了一支專業打仗的軍隊。能夠加入這支軍隊的國人,家裡會得到國家賞賜的田宅,而且不用繳納賦稅,自己在軍隊裡平日裡訓練還有錢拿,戰時可憑軍功加官進爵。

(魏武卒)

無疑,這支軍隊需要強大的國力支持,魏國最鼎盛的時候也就維持了二十萬的魏武卒,魏國沒落後就再也組織不起來了。

秦國的銳士,則是仿照魏武卒建立起來的一支秦國常備軍。

銳士由秦孝公時期初創,孝公時期因為獎勵耕戰,平民可憑藉戰功獲得爵位。秦軍士兵戰鬥力大大增強,逐漸有了銳士這一稱號。


司馬錯時期,他效仿吳起練兵,(具體參考魏武卒選拔方法)從二十萬秦國新軍中挑選出來數千銳士,這些人步騎皆精,裝備齊全,有強悍的身體素質以及團隊精神,是秦軍中的精銳。

說了這麼多,守仁君想說鐵鷹銳士歷史上並無記載,是《大秦帝國》裡杜撰的,不過戰國中後期各國改革軍制,建立戰鬥力強悍的常備軍是事實,秦銳士也是常備軍的一種,沒必要神話。


守仁讀仁


朋友,你好,對於你說的問題,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助到你。

說起秦國,必然少不了說秦始皇。大夥都知道,是秦朝把中國推向大一統時代,也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新局面。但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離不開秦國的強盛。

秦國之所以能變強盛,又離不開秦孝公時期的商鞅。秦國經過商鞅的一系列變法,讓秦國的政治、經濟、軍事、農業、手工業、社會制度都上了一個新臺階。當然,商鞅的變法也包括了對軍隊內部制度的改革,正是這一舉措,讓秦國的士兵們士氣高漲,甚至為了軍功而變得殘酷無情了。

對於你說的秦國的鐵鷹銳士篩選之難的問題,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秦朝的“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二十級軍功爵位制是指: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這意味著士兵只要在戰場上多殺敵人,就有機會高升,獲得榮華富貴、金銀財寶甚至爵位。這一制度的出現極大的刺激了士兵的神經,所以在戰場上士兵們都是殺紅了眼。

你可以想象一下,士兵們都殺紅了眼,都忘了生死,一場戰爭下來,活下來的、又能拿軍功的士兵有多少?而作為鐵鷹銳士,那更是精英中的精英,篩選也將更加嚴格,換句話說也就是萬里挑一也不為過。所以,秦國新軍20萬,鐵鷹銳士卻只有1600人是有其歷史原因與歷史根據的。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