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為什麼是老子所著?老子又是誰?

聆水觀山自言它


老子所處時代特殊,因為種種因緣聚合,所以老子能夠寫下五千言《道德經》。


一、老子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又名老聃,生活在春秋時期。曾經擔任周朝守藏史(藏書室室長),就是國家的史官,也有點類似於現在的國家圖書館館長。著有《道德經》,他的學說後來被莊子發揚光大。道家認為老子是太上老君的化身,後世把老子與莊子並稱為老莊。道家把老子奉為道家宗師,與儒家的孔子相比擬。相傳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老子給予耐心而深刻的講解與指點。


二、思想融匯

老子之前,道家的思想就已經呈現出非常豐富的思想發展。據《漢書.藝文志》記載,在老子之前,道家書籍就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管子》等,說明道家思想在老子之前的時期,就從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姜尚、辛甲、管子等人的思想中表現出來。


到了春秋後末期,也就是老子生活的時代,各種道家思想理論已經發展的相當較為豐富,道家思想基本上成熟,也就為《道德經》的問世奠定了比較深厚的理論基礎。


老子一生學識淵博,曾擔任國家史官,圖書館館長。所以對於以前歷代的歷史、文化都有非常深刻的研習與造詣。所以能夠集前人各種道家思想於一身而為大成。

老子的學識與修為,可以從孔子前往求教中一段對話來表現(引用):

“老子手指浩浩黃河,對孔丘說:“汝何不學水之大德歟?”孔丘曰:“水有何德?”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此乃謙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則能為百谷王。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此乃柔德也;故柔之勝剛,弱之勝強堅。因其無有,故能入於無間,由此可知不言之教、無為之益也。”孔丘聞言,恍然大悟道:“先生此言,使我頓開茅塞也:眾人處上,水獨處下;眾人處易,水獨處險;眾人處潔,水獨處穢。所處盡人之所惡,夫誰與之爭乎?此所以為上善也。”老子點頭說:“汝可教也!

回到魯國,眾弟子問道:“先生拜訪老子,可得見乎?”孔子道:“見之!”弟子問。“老子何樣?”孔子道:“鳥,我知它能飛;魚,吾知它能遊;獸,我知它能走。走者可用網縛之,遊者可用鉤釣之,飛者可用箭取之,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也!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

孔子把老子比做“......至於龍,吾不知其何以?龍乘風雲而上九天之龍,吾所見老子也,其猶龍乎?”。孔子認為老子像龍那樣神秘而不可測度。

儒家聖人對老子有如此之高的評價,可見得老子的學識與修為,非常人之所能想像的。


三、經典傳世

後來老子感覺自己的學說並不能被當時社會所理解和接受,於是決定西出函谷關,走到函谷關被關令尹喜攔阻留下,老子於是不利己在函谷關停留三個月,寫下了名震千古的道家思想大集成——《道德經》,然後騎青牛瀟灑而去,從此世間不再有老子!


老子不在世間了,但是卻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經》。


《道德經》共五千言,分81章。前37章是道經,後44篇是德經。全書思想核心說明:道是德之體,德是道之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自然規律,所以人要遵循規律而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萬事物物有都其兩面性,比如“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行,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福禍相倚”等,這些都是恆常存在的。


類似的辯證法觀點都在書中大量的進行闡述,對中國道家思想、傳統文化、哲學發展等許多方面都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


雙溪小築


《道德經》又稱《老子》、《老子五千言》等,歷史上對其作者是誰的問題頗有爭議,但現在已經基本在學術界有了定論。

一,《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

在八十年代以前,我們所能見到的《道德經》版本是漢代青年學者王弼所編撰的通行本,因其在文章中改動的痕跡太多,以至於人們懷疑《道德經》不是老子所著。好在,八十年代以後我國陸續出土了帛書本和楚簡本兩種《道德經》,而這兩種版本都稱為“老子”。帛書本字數和內容跟通行本很接近,楚簡本雖然字數少了一半,但內容還能夠關聯起來,顯然是一部刪減本或者叫做摘抄本。

這兩個版本的出土,進一步證明了《道德經》的作者就是老子,這基本沒有什麼爭議了。

二,老子是誰

老子是春秋時期人,出生於陳國苦縣,因陳國很快就被楚國吞併,所以歷史上也說老子是楚國苦縣人,並不矛盾。

關於老子的身世有多種說法,有的說他父親是陳國大將軍,戰死後,老子的母親逃難到苦縣並在那裡產下老子;有的說他父親本是周王朝的大夫,老子出生後就在京城生活。我們不去詳細考證了。

老子,名老聃,字李耳(春秋時有身份的人有姓也有氏,老和李可能都不是他的姓)。年輕時師從當時大文化人尚樅為師,後來被他推薦到國家檔案館任管理員、館長,因周室內鬥檔案館被毀,加之老子對周天子的失望,便辭職西去。

據說在出關時被一個叫喜的關尹截留,在其強邀下寫就《道德經》,流傳至今。



館閣秀才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諡伯陽,春秋時期人(今陝西關中人)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井蓋俠


歷史上的《道德經》是老子所著,如果沒有老子一個人那也會出來個別的人來著作比如孫子,孔子,孟子,韓非子等,但是這些人都有著作,所以還得是老子,就像三國是司馬懿奪了曹魏的政權,如果沒有司馬懿也可能會出來個司牛懿來奪取,應徵一句話“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大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姓:李,名:耳,字:聃。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一七夕一


老子(本名李耳),字聃,或字諡伯陽,出生於周朝春秋末期楚國苦縣,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在道教中,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 老子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物極必反之理。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著有《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語言文韻


《道德經》相傳為老子所著。

司馬遷的《史記》一說他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在函谷關留書5000餘字。書言“德”、“道”,分《道經》和《德經》兩部分,故稱《道德經》。

老子學說的核心是“道”。道”既在宇宙萬物的本源。老子猜測到一切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對立,雙方互相依存,相反相成,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就是這個道理!倫理上,老子之道主張純樸、無私、清靜、謙讓、貴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政治上,老子主張對內無為而治,不生事擾民,對外和平共處,反對戰爭與暴力。



行走的番茄


  • 道德經的作者是老子,老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又名李耳,字伯陽。春秋末期人約公元前571-前471,在老子生活的西周時代,禮崩樂壞,多私多欲,諸侯紛爭,群雄割據,貪圖富貴,天下亂相橫生。一部道德經,從修身養性,為人處世,到治理國家,恢復次序,具有深邃的道家哲學思想,遵從自然,大道為先,無為而治,對於現在的我們,仍具有深遠的借鑑和指導意義。

戴黛life


因為這是根據史籍得出的,

而老子是誰,現在沒有具體結論。


朱各大榭


為得日益,是他非我,他名老子。為道日損,是吾非它,自稱老子。


化文觀字不語他


老子是李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