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一個人如果有著豐富的閱歷和開放的思維,如果具備著拓展自身飲食習慣的生理彈性,如果保留著發現至高口舌感覺的生命驚喜,那麼,他一旦喝下第一口純正的安化黑茶並試圖深入瞭解它,“事態”就會變得嚴重起來。這些對安化黑茶一度猶豫或懷疑的人很快就會喝“上癮”了,再也放不下。


是什麼讓安化黑茶產生如此“魔力”,讓人愛不釋口?根據對很多黑茶懂行人的瞭解和科學界對黑茶的認知深入,總結安化黑茶吸引茶客的主要方面如下: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黑茶大美 在於酣暢淋漓、愈陳愈香、歷久彌香之美。


第一、安化黑茶的功效,這是安化黑茶作為茶類的最本質體現。


消食去膩、降三高,幾乎所有的喝茶人都有這樣的經驗:幾杯純正或老黑茶入口,口感還說不明白呢,後背脊已經微微發汗了。隨即腹中蠕動,胸間通暢,舌下生津。其貌不揚的安化黑茶,“低調”的讓品飲它的人身體“輕盈”通泰。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第二、安化黑茶的口味,是其魅力所在。


安化黑茶的好處不單單是讓身體輕盈健康,最吸引愛茶人的地方,是口感。“安化黑茶越陳越香”,不同的黑茶有不同的口感,同一款黑茶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也有不同的口感。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第三、安化黑茶的核心秘密在持續地後“發酵”。


安化黑茶的好壞,決定因素是一批用肉眼看不到的小生命。當地茶農發現自己家的茶葉出現了大問題,便會診斷道:“茶蟲子”病了。他們所說的“茶蟲子”,就是微生物菌群。為什麼安化黑茶只能在安化特定的地理生態環境下才能生成,移植到經緯度近似的其他省份生長品質與安化比就會改變?這種現象與茅臺酒只能出在貴州仁懷一個特定的小地方而不能四處釀造一樣,道理和答案是共通的:只因安化6-7億年前形成的遠古冰磧岩地貌,安化雲臺山野生大葉茶樹種,微生物菌群有異,又不願意整體遷移,因而構不成同樣的發酵。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安化黑茶就像很多發酵產品,既然離不開微生物菌群,就很難“堅壁清野”、整潔亮麗。從野生叢林出發的每一步,它都離不開草葉紛亂、林木雜陳、蟲飛禽行、踏泥揚塵、老箕舊簍、粗手粗腳的魯莽遭遇,正符合現在常說的“野蠻生長”。直到最後壓制茶磚時,也不能為了脫淨蠻氣而一味選用上等嫩芽,因為過於綿密不利於發酵轉化,而必須反過來用普通的“粗枝大葉”構成一個有梗有隙的支撐形骨架,營造出原生態的發酵空間。這看上去,仍然是一種野而不文、糙而不精的土著面貌,仍然是一派不登大雅之堂的泥昧習性。


漫長的時間讓安化黑茶像一個人生的歷程,青澀是美,歷經磨難閱歷的成熟更是一種大美。青春芳香的綠茶只能淺笑一年,笑容就完全消失了。老練一點的烏龍茶和紅茶也只能神氣地挺立三年,便頹然神傷。這時,反倒是看上去蓬頭垢面的安化黑茶越來越光鮮。原來讓人耽心的不潔不淨,經過微生物菌群多年的吞食、轉化、分泌、釋放,反而變成了大潔大淨。



歷久彌香 黑茶不忍錯過的低調大美


安化黑茶的魅力是天地玄機,唯口舌知之,身心知之,時間知之。至此,作為安化黑茶的愛好者仍不能概括哪怕描述安化黑茶的根本魅力之所在。願以此文拋磚引玉,啟發欲瞭解黑茶或對黑茶存在“固有偏見”的有緣人深入認知安化黑茶,不因缺乏瞭解或固有習慣而與低調“大美”的安化黑茶擦肩而過。(資料來源:安化黑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