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阿甘正傳》要表達什麼寓意?能否說說你的看法?

小冬也瘋狂


記得應該是2012年的第一次觀看的《阿甘正傳》,轉眼到了2020年,我已記不清裡面的劇情,但是依然記得電影名字《阿甘正傳》,依然記得男主阿甘最愛說:“媽媽說,媽媽說,媽媽說”。

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 你無法預知會吃到什麼味。每一個人的生命軌跡都是一種存在,而且是獨一無二的。阿甘正是聽著這樣的教誨,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出屬於自己的奇蹟。從智商只有75分而不得不進入特殊學校,到橄欖球健將,到越戰英雄,到蝦船船長,到跑遍美國,阿甘以先天缺陷的身軀,達到了許多智力健全的人也許終其一生也難以企及的高度。

上帝很公平,從不會虧待每個努力的人。從劇中我們可以看到阿甘很平凡,小時候被同學嘲笑,阿甘為了躲避同學的追打而跑進了一所學校的橄欖球場,因為經常躲避別人的欺負而練就了一雙飛毛腿,被橄欖球教練相中,就這樣跑進了大學。在大學裡,他被破格錄取,併成了橄欖球巨星,受到了總統的接見。大學畢業後,阿甘應徵參加了越戰。在一次戰鬥中,他所在的部隊中了埋伏,阿甘不拋棄不放棄,憑藉勇敢和飛毛腿,拯救了許多戰友。戰爭結束後,阿甘作為英雄受到了約翰遜總統的接見。同時在療養期間,苦練乒乓球的他作為乒乓外交的使者,到中國參加過乒乓球比賽,為中美建交立了悍馬功勞。退伍後,阿甘信守承諾,在捕蝦業一批蕭條情況下,買了一次艘捕蝦船,陰差陽錯地發了大財,成了億萬富翁,並把財富分了一半給戰友。

不拋棄不放棄。可能人們在喜劇的影片背後看到更多的是傻人有傻福,其實阿甘與平常人一樣,只是他比平常人更加努力,越戰時用冒著生命危險拯救自己的戰友,鋪蝦時遇到艱難險阻應勇往直前,最終獲得成功。這樣的阿甘你還覺得他是傻人有傻福嗎?我們在面對逆境時是否有他一樣的心態?

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他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個點上,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足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乒乓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終點。

作為一個普通人應該從阿甘學習到什麼呢?

一是不忘初心,堅定理想。人生在世,不要有那麼多私心雜念。古人說:“邪生於無禁,欲生於無度。”“聖人之靜,就是善於固守養靜,萬物不足以攪撓他的心志,所以能靜。”阿甘75的智力是他的劣勢,但也是他的優勢,他如同璞玉渾金,自然而然就做到了心靈純淨。相反,智力正常的,比阿甘聰明一點的人,要做到思想純淨更難。就需要多讀書,修身養性,減少內心的慾望,就像西遊記裡面唐僧,小時候看覺得女兒國是最簡單的一關,長大後才發現女兒國才是最難的。

二是執著,有選準道路堅持到底的恆心。美國作家馬克·吐溫說過:人的思想是了不起。只要專注於某一項事業,那就一定會做出使自己吃驚的成績來。古人說:大道三千,擇其一而從之。流水三千,取一瓢而飲之。都是說的專注執著的道理。阿甘的一生雖然具有傳奇性,但是他做的事都是很簡單的事,不同的是他每一件事都做得很執著。其實我們的人生也是如此,應該早一點規劃好人生目標,選擇一條大道、正道,忽視小路、捷徑,以享受人生路上美麗的風景的、陽光積極的心態,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人生才能走得更遠。

三是要用大智慧,大格局。阿甘看似傻傻的,其實是大智若愚,他具有誠實、守信、勇敢、忠貞、團隊、責任等優秀品質,其實這也是我們萬江的企業文化,用人理念。而這些優良的品質與當時美國社會利己主義、社會環境有些格格不入,一時間也讓他吃到了一些苦頭,但這些優良品質是最終是成功的保證。也有人把阿甘的成功歸功於運氣,運氣好才讓他成功。我覺得不是,阿甘的運氣好與平時的努力分不開的,他的成功是量變引起質變的結果。就是所謂的守正出奇。即小勝靠智,大勝靠德。對比我們的人生,我覺得也應該培養優秀品質,堅守大智慧,充滿正能量,不斷積累成長之量,激發成功之質。


水滴愛電影


只要努力,傻子都能成功,選對自己擅長的事,只管努力去做,對於愛千萬別不好意思,喜歡就告訴他,堅持到底,再就是滿滿的美國產品廣告,尤其是那雙耐克的跑鞋,竟然穿著它跑步跑了幾年,我在想那雙鞋是不是也寫著中國製造,那雙鞋我也有一雙,我在跑步機上跑了100公里,它就宣告不行了,前腳指處開裂,然後鞋底外八字厲害,不能穿要換,看來質量也不怎麼樣。還不如中國李寧


x1756z


阿甘正傳

電影中阿甘用講故事的方式帶著觀眾瞭解他的一生,阿甘從小是一個智障患者,智商只有75,只能上特殊學校,並且身體也有一點殘疾,需要依靠鐵架行走。

經常被人欺負,有一天阿甘在逃跑的過程中從鐵架的束縛掙脫了,他就這樣跑著,一路跑進了大學的全明星橄欖球隊,並受到總統的接見。他又跑進了軍隊,並救助了戰鬥中受傷的隊友。

阿甘通過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的跑完了每個階段的目標。

電影通過阿甘的一生告訴我們做任何事要有堅定不移的信仰,要有樂觀、自信、鍥而不捨的精神;在影片中,阿甘的與人為善,直爽的性子,也幫助他贏得了愛人和友誼。

阿甘帶給我的影響很大,在現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我們做事情好像都是被利益驅使著,卻忽視了社會上的美;夢想是一個逐步變大的過程;不要為了夢想而放棄了實現夢想的過程,往往實現夢想的過程。到最後才發現是最珍貴的。

看完阿甘後,我開始試著以阿甘的影子對自己進行反思,只有踏實走好每一步,即使是一個“傻子”,世界也會因為你的努力而回饋你。

看完《阿甘正傳》後,真的會讓你的內心產生波動。不管你目前成功也好,失敗也罷。都放平心態,就像阿甘的媽媽說的那句,“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是什麼味道”。


肥皂說電影


《阿甘正傳》評析:

在1995年的第六十七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的角逐中,影片《阿甘正傳》一舉獲得了最佳影片、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和最佳視覺效果等六項大獎。影片通過對一個智障者生活的描述反映了美國生活的方方面面,從一個獨特的角度對美國幾十年來社會政治生活中的重要事件作了展現。

影片改編自溫斯頓·格魯姆的同名小說。只不過原著是一本充滿了諷刺意味的荒誕小說,而影片則對故事進行了修飾和美化。摒棄了原著的荒誕和揭露諷刺意味,為影片增添了一種溫情。這無疑使影片更合觀眾和評委的口味,但卻犧牲了原著的叛逆鬥爭精神,使影片成為了一種理想

化道德的象徵。

阿甘在影片中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視感情。在影片中,阿甘是十分純潔的形象,而珍妮則成了墮落的象徵。這與原著有著極大的出入。對於所敘述的一切,影片自始自終都是以一種溫情和善意的態度來表現的,甚至還加入了詩意化的成分,這使得影片顯得柔和而無傷害性。

影片對傳統道德觀念的宣揚和體現。使影片變得易為人們所接受,導演高超的編排技巧和電影語言的運用也使影片十分吸引人。影片的內容為影片商業上的成功提供了保證,而導演藝術上的處理也使得影片更加精彩,這就是影片成功的原因

所在。《阿甘正傳》成了美國當年最為賣座的電影之一。

湯姆·漢克斯在影片中的表演十分樸實自然。他以在此片中的表現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桂冠。這已是他連續獲得的第二個影帝金像。《阿甘正傳》的成功,也使湯姆·漢克斯成了好萊塢最受歡迎的影星之一。對湯姆·漢克斯來說,那兩年是他演藝生涯中最為幸運的一段日子。





高分影視推薦I


首先,阿甘完全不是靠運氣成就了阿甘,我知道一部分人認為阿甘的成功好像就只是運氣好的樣子,可是大家有想過我們所看重的成功 “億萬富豪”、“戰場英雄”、“體育明星”、“話題人物”等等,這些真的是阿甘一生追求的東西嗎?甚至有一秒鐘追求過的東西嗎?我覺得阿甘想要的不是這些,我們想看到的也不是這些。之所以片子裡凸顯了阿甘的“成功”,是為了表達片子的主題之一:所有的事情是早就被決定好的,同時又像盒子裡的巧克力你永遠都不會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

所有事情都是註定好的,往大了說,媽媽和珍妮會死,誰也阻止不了。但對於每個人,每個個體來說,我們不是全知全能的,我們看到阿甘不聰明卻順利取得學位,反觀珍妮卻被大學除名。阿甘只會逃跑卻活著從戰場回來還成為英雄,反觀中尉滿門英烈,在戰場上卻毫無建樹。其次,與其說阿甘是故事主角,不如說他只是為我們提供一個了窗口,讓我們跟隨著他的成長曆程,把他作為我們的眼睛去看美國現代歷史進程中一個個小人物的命運變遷。

阿甘是個白痴,整個故事是由他敘說的,然而我們可以注意到,他的敘述從來不包含自己的好惡。看珍妮裸身在在小酒館彈唱時,他僅僅只是說“她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阿甘就是這樣簡單直白的敘說著,然而我們卻看到故事中一個個小人物在歷史進程中隨波逐流,命運隨著時代變遷而起伏不定。這些人物有的沉淪有的死去,結局有好有壞。但是我們發現,阿甘還是那個阿甘,絲毫未變。

再者,電影的戲劇性給了阿甘很多傳奇經歷,但這些並不是阿甘所重視和需要的。電影裡阿甘有著傳奇的經歷,但實際上阿甘真正擁有的並不多,這些擁有也都是阿甘的全心的愛所換來的。當阿甘只有媽媽的時候,就是一個懂得去愛的孩子。當生命中出現珍妮的時候,阿甘是用一生去愛和保護珍妮,之後的巴布,丹中尉也都是如此。巴布並沒有帶給阿甘什麼,但阿甘會為了這樣一個朋友一個承諾,用所有積蓄去捕蝦,在巴布家鋤草,丹中尉一直都不喜歡阿甘。

但阿甘仍舊一直尊敬他,不是因為寬容,不是為了和解,只因為他是阿甘,一個現實不存在的只懂得對尊重的人付出愛的一個傻子。我相信即使丹中尉一輩子瞧不起阿甘,阿甘仍舊會這樣繼續尊敬丹中尉。如果一個人能不抱怨生活中遇到的一切,對待任何一個事情都能結硬寨,打呆仗。對待朋友能付出十成的真心,像傻子一樣堅持自己的原則。你會發現他總能在最危險的時候逢凶化吉。

雖然像蝸牛一樣一步一步往前爬,但不知不覺間,他卻能慢慢超過了一個又一個比他強很多的人。很多人會說這是運氣,是傻人有傻福,卻不知道,有一種機會,等的就是能堅持的人。留給有天賦的人的機會很多,留給有權勢的人的機會很多,留給有財富的人的機會也很多。但還有更多機會,是留給願意堅持的人的。堅持一件事並不容易,因為它意味著你要在一路上放棄很多東西。而很多放棄,確實是很大的損失。

《阿甘正傳》是一部隱喻性非常強,並且非常具有象徵意義的電影,你不能稱它為美國曆史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但從它的藝術處理技術到植入商業廣告的高超手法評價,該片仍可以算得上最成功的電影之一。 它不是一部雞湯式的勵志片,所以任何試圖從中提取成功學經驗的行為都是無效的。如果非要從中找到阿甘為何成功的秘訣,那我只能告訴你: 這是一部典型的美國右派主義電影也是一部反智主義電影——它宣所揚的主題就是國家與政府是絕對正確不容置疑的,你只需要忠於國家與政府,盡了一個公民的職責,相信上帝,不需要太多智慧或者精明奸詐,你最終會取得成功!




Zz唐辰


影片講了很多人生的道理,其中最主要的第一是人應該始終保持善良、單純、執著,這樣開心快樂的成長,阿甘就是這樣,不論世界什麼樣子,保持自己的簡單和堅持,最終獲得巨大成功;第二是如阿甘母親所說:“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塊什麼味道!”還是丹中尉說的人生早已命中註定,阿甘認為兩者都有,或者同時在發生。\r

對於阿甘正傳,相信很少有人沒看過,就算是沒有完整的看完,也會對裡面的經典鏡頭很有印象,比如我在高中時第一次看,發現裡面很多場景都似曾相識,像是看過很多遍一樣...\r

最近看到新聞湯姆漢克斯夫婦感染新型冠狀病毒,心中很是傷感,於是準備重溫這部由他主演的經典電影!\r

阿甘從小有點智障,但他母親總會有很好理由安慰他,比如最長說是一句是“笨是笨的行為。”母親雖然一個人辛苦地帶他,卻堅持給他最好的條件,再加上他自己的善良、熱心和努力,結識到一些好的朋友.還獲得很多榮譽,多次在他的“傻人有傻福”的行為下影響了歷史中大事件的發展。\r

對阿甘影響最大的除了母親外,就是他一生的摯愛珍妮,珍妮是第一個不嫌棄他的同齡小孩,也是他童年唯一的夥伴,可珍妮從小受她父親的虐待,導致她一生沒有安全感,在飄忽不定中度過一生。又因為珍妮是個善良的女孩,她覺得自己配不上阿甘,便始終躲著阿甘,可是她從未想過阿甘真正想要什麼、在意什麼...好在她最後為阿甘生了個小孩,並陪他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r

《阿甘正傳》毫無疑問是世界上最偉大的電影之一,無論從劇情、場景色調.、人物塑造、演員演技都是很高水平,又表達了深刻的情懷和哲理,值得所有人反覆觀賞,每一次都被感動、被震憾,都能有新的收穫!





風月Music


電影《阿甘正傳》要表達什麼寓意?能否說說你的看法?

我覺得電影《阿甘正傳》表達了人一定要堅持,要不斷奔跑。《阿甘正傳》的主人公並不完美,甚至可以說是有缺陷的,因為阿甘生下來就有智力缺陷。但是我覺得阿甘也是幸運的,因為他有一個非常獨立、堅強且溫柔的媽媽。在媽媽的悉心教導和努力下,阿甘雖然和正常人不太一樣,但是依然像普通孩子一樣能夠正常上學,還認識了一生的摯愛珍妮。

讓我最受啟發的就是阿甘的堅持。毛主席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不難,難的是一輩子都做好事兒”。在電影中,我們經常能看到阿甘跑步的片段。雖然他成人的軀體中裝了一個幼兒的智商,但是他同時也裝了一個巨人的理想和信念。在他日復一日的堅持跑步下,他橫穿了美國,也鼓舞和感染了很多人。這就是堅持力量,“堅持”讓人更有魅力。

除了阿甘的堅持,我們也能看到阿甘母親的堅持。阿甘生下來就和其他孩子不同,教育一個這樣的孩子,是需要很大毅力的,更別提阿甘的母親還把阿甘教育的這麼好。她經常給阿甘灌輸的思想也是要自強不息,因為她知道,只有這樣,在她百年之後,阿甘才能擁有更好的人生。

阿甘和她的母親也讓我想到了李連杰和文章主演的電影《海洋天堂》。在《海洋天堂》中我們也能看到同樣的堅持,也看到了父母對孩子最偉大的愛。《海洋天堂》的最後,儘管沒有了王心誠,大福也可以獨自乘坐公車。《阿甘正傳》裡,阿甘最後也和摯愛結婚,成為橄欖球巨星、越戰英雄、乒乓球外交使者、億萬富翁。這些都讓人感動不已。

在看到這種類型的電影的時候我的心中總是充滿感動的,尤其是看到最後他們都實現了他們的理想的時候。同時我也是羞愧的,我沒有阿甘堅持不懈的精神,這也是我覺得,這部電影最讓我值得學習的寓意。


咕嚕嚕說電影


你好,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我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在我高中的時候,那時候在豆瓣上評分很高,就打算看上一看,剛看到時候也沒有覺得什麼,就是感覺這是一個人的成長史一段不說精彩但很有內涵的電影。

這剛看完我就比較喜歡喜歡這句臺詞“Life was like a box of chocolate,you never know what you're gonna get”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會嚐到哪種滋味。

這句話感覺很有道理,人生的去向本就是未知的,前路有什麼樣的事情發生會遭遇什麼都很讓人期待就像一盒巧克力一樣。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就感覺阿甘的媽媽講了很多有道理的話,現在想想的確是那樣的,阿甘因為有那樣的媽媽而使得他的未來才會有那樣的成就。

從小就給阿甘自信,讓他知道他和其他人沒什麼區別。有時候聰明人也會幹出很愚蠢的事情,而那些看起來傻傻的其實做人和做事都大智若愚,就像阿甘一樣做的事情都很簡單就靠著這份簡單沒想其他的事情就最後也事業婚姻都雙豐收。

這幾日我又看了一遍這個電影,之前的感觸並沒有那麼深,感覺這會看比第一次看更能感覺這個電影的的,之前的感覺是他的運氣好,但細細品味並不是是從小她媽媽的教育讓阿甘知道了自己以後要做什麼。

就在影片中阿甘的朋友問阿甘你有沒有為將來打算過阿甘說了句“我就不能做自己嘛”,阿甘其實一直在做自己並不是想要成為什麼就像有一段是他想跑就跑了,就一直跑一直跑感覺累了想回家了就回家了,他跑不是為了什麼就是想跑,沒有想得那麼複雜就很簡單的想跑。

如果我們也很簡單的想事情想做什麼就去做什麼,為什麼要去想做了會怎樣、為什麼要做和結果會怎麼,就去做就好了為什麼要去想這麼多呢?我就是想寫就寫了,想做公眾號就做了也並沒有想以後會怎麼樣。

看完我就想有時候簡單會更好,為什麼呢?就因為如果將事情想得複雜了就會失去行動力執行力,只要想我想做就做不用想那些複雜的事情,就好像我想考研想怎麼難人很多分高怕自己不過什麼的。

這麼一想就會有種不想考的感覺,只要想著我想考想學到知識就會感覺要做起來也不是那麼困難只要做好學習的事不用管那些分數題目難這些事,就會感覺自己很輕鬆就算最後沒有考上不是也學到知識了,知識不就是財富。

所以我看了《阿甘正傳》就覺得簡單做簡單想難事也

以上屬於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謝謝你的閱讀


林大大醬爆君


您好,我是胖哥。《阿甘正傳》是湯姆•漢克斯主演的,胖哥是漢克斯的影迷,他的所有片子都看過,其中最喜歡的是《達芬奇密碼》、《綠裡奇蹟》和《拯救大兵瑞恩》。《阿甘正傳》雖然拿下了1995年的六項奧斯卡大獎,但是胖哥對於這種美式的精神教育片認同感不深,胖哥欣賞的只是漢克斯的演技和類似於黃昏的畫面美感。如果說它有什麼寓意,胖哥歸納了幾點和大家探討。

《阿甘正傳》的寓意

第一點就是傻人有傻福,這有點類似於命運之說。咱們中國的說法是“老天爺餓不死瞎家雀”,而外國人說“當上帝為你關上了一扇門的時候同時給你打開了一扇窗”。於是智力低下的阿甘各種際遇不斷,無數次的人生巔峰。

第二點就是執著,也可以說堅持自己的信念,影片中有一段時間傻阿甘心情不好就一直跑,跑了幾年,跑遍了整個美國,跑出了名氣,成功了一段人生經歷。這是說只要堅持夢想就一定會成功。

第三點就是誠實,傻阿甘從不會騙人,這也和美國的信譽教育有關,人生在世以信為本,沒有信譽的人是行不通的,誠實守信的人是被人認可,最終得到幸福的。

最後就是從阿甘的幾段場景中傳達出來的,其一因為阿甘智力低下,母親告訴他人和人之間是平等的,不會因為某種缺陷而應該被歧視;其二阿甘的小女友告訴阿甘“阿甘,快跑”。是讓阿甘認識自己,掙脫自己的枷鎖;其三是黑人戰友告訴阿甘只想要一艘船能夠出海捕魚簡單生活,最後黑人犧牲後,阿甘和另一個沒有腿的戰友互相扶助達到了人生巔峰。

以上就是胖哥對於這部影片寓意的看法,希望能夠得到各位朋友的指正,謝謝您的閱讀。








胖哥按摩


一部電影成為經典,或者乾脆說凡是經典,大都是經得起闡釋和多面解讀的。所以其實不擔心“過度闡釋”這回事,只是不要在闡釋的文本上再做過多腦洞大開的發揮解釋,弄到離奇荒誕,還是回到電影本身的文本上來說吧。

很多人扯阿甘是部勵志電影,大錯特錯,電影中阿甘本人和勵志沒半毛錢關係,倒是和天賦、運氣聯繫緊密;很多人說阿甘正傳原著是部白左嬉皮士小說,沒錯,原著是拿一個智障來嘲諷美國社會的,但那部憤世嫉俗的小說和電影是兩碼事兒,電影立場更為客觀、主題也更嚴肅些。

1994年被稱為“上帝想看電影了”,佳片不斷,夜訪吸血鬼、低俗小說、肖申克救贖、這個殺手不太冷、真實的謊言、天生殺人狂等等,任何一部放現在都具備問鼎奧斯卡的實力,何以阿甘正傳獨領風騷,囊括6項大獎?

記得早年《看電影》雜誌曾經介紹,奧斯卡偏愛史詩電影,這是莫扎特傳幹掉美國往事的原因之一。同樣,阿甘正傳是部史詩。有些作品刻畫宏大的時代來反映個人的際遇,而有些電影則是通過個人際遇來反映一個宏大的時代,阿甘正傳就是後者。

男主和女主都是出生在二戰後民風保守的阿拉巴馬州,阿甘的母親是保守主義者(給阿甘取名3K黨領袖、反感流行文化代表貓王),珍妮的父親是粗鄙的農夫,想來也接收不到先進、流行思潮,但二人卻走向截然相反的道路。

許多地方談不上需要“細思”才能發現的情節,比如,一開始小阿甘去入學,不懷好意的校長前腳問,佛瑞斯特先生去了哪兒,後一腳就是小甘坐在院子裡,房子裡傳來男女歡愛的聲音(非常刺耳,彷彿野獸), 明顯是甘媽媽為了獲取小甘的入學資格和校長做了性交易。

珍兒的父親虐待她,性侵犯她,都是電影中臺詞和情節明確交代了的。

珍妮有沒有生病,生的是什麼病,我覺得這倒不甚重要,影片也談不上暗示了她得艾滋病的意思。她獨自一個兒離開,生了孩子,召喚阿甘來相見和交代後事的時候還容貌柔和,語氣平靜,不像是知道孩子也染病命不久矣的樣子。她留下一-個小孩。小甘小時候是和媽媽一起過,單親。小小甘是和爸爸一起過,還是單親。要個父母雙全的家庭可真難啊... ..

只是有一些算是彩蛋的細節,不知道是否有寓意,阿甘成了乒乓球明星迴家的時候,家裡擺了好多他本人等身大小的廣告牌,作為廣告紙人的阿甘每一一個都是閉著眼睛的。圖我不貼

心的可以去回顧一下這 個情節段落確認,對於導演和編劇來說,這麼重要的道具

不可能是疏忽,有意為之的話,只能算是對大眾媒體對阿甘本,人的誤解,和他作為明星被商業社會的消費,雙重盲目的意思吧。

還有一個,最後阿甘第一次見到小小甘,珍妮告訴他這是他的親生兒子。阿甘很驚駭,第一個想問的問題竟然是:他是不是也像我一樣智商過低... ..想想甘媽媽片頭多倔強努力地告訴阿甘,你不是低能,你只是特殊,想想阿甘在片中說了多少遍,stupid is as stupid does,這一路,有多少人恥笑過他,當面罵過他

stupid。那麼刀槍不入的阿甘,面對小小甘,竟然也驚惶害怕得生怕他和自己一樣。

所以阿甘媽媽愛自己的孩子,寧願性交易也要阿甘作為正常的孩子讀書;阿甘愛自己的孩一樣

所以阿甘媽媽愛自己的孩子,寧願性交易也要阿甘作為正常孩子來讀書

丹中尉出身軍人世家,骨子裡充斥著愛國主義保守主義,按他的說法他應該像他的父親、爺爺、爺爺的爺爺死在星條旗下,可當他截肢,發現國家欺騙了他,他選擇自暴自棄,從一個極端滑向另一個極端,最後他攜越南裔的妻子出現,其實代表了他對自我的和解,同時也象徵著美國人自己對越戰傷痕的釋然。

珍妮對自由的渴望,不可避免地滑向左翼,嬉皮士、反戰、遊行示威、無政府主義、黑人平權、女權主義、性解放、make love not war,而後就是嗑藥、亂交,最後的墮落恰恰是珍妮自身信仰虛無的必然。

早期的丹中尉代表了愛國主義至上的保守主義,早期珍妮代表了左翼自由主義,阿甘則代表了迴歸家庭價值觀的新保守主義,而阿甘正傳電影的背景是美國人打贏了冷戰,坑死了北極熊的新保守主義領袖·里根聲望達到頂點。

嬉皮士珍妮和軍人阿甘在華盛頓紀念碑前相擁預示著美國左派右派的和解:

值得注意的是,珍妮第一次回到阿甘身邊的時間點大約是里根當政,而阿甘對於她的歸來的理解是“大概是她太累了”,寓意嬉皮士文化、民權運動的衰落。

珍妮最終珍妮回到阿甘身邊,代表了被冷戰割裂了半個世紀的美國社會價值觀重新回到以家庭為中心的傳統/新倫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