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來源是書籍嗎?

邵興旺


這個觀點不太準確,如果從人類起源開始,智慧是在不斷的生活中、勞動中總結優化,一切都是為了適應生存的環境,比如學會製造工具,學會馴服野獸。到了人類文明階段,人開始思考把前人的總結的經驗記錄下來,於是有了甲骨文等最早的文字,這樣一來就認為書籍的出現是在智慧的基礎上。我們通常會聽到書上記載了前人的智慧這句話。到了後世,人開始學習前人流傳下來書籍,在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又進行總結優化,於是發明出了很多適合當代的東西,他們又記錄在了書籍上,供後世學習,於是現在人的智慧都是從書籍開始。


咬字嚼文


在當下這個時代,可供人消遣娛樂、打發時間的活動有萬萬千,但我還是決定在往後餘生裡,儘量與書籍攜手相伴,做一個堅定執著的看書愛好者。

早已過不惑之年的我,現在依然還有著很多很多的迷茫與困惑。可再也沒法隨便就擱下這張老臉,朝外去找人求教解惑了,只能是靜下來細細琢磨先哲們留在書籍裡的警句與言論,全靠自己思考以求達成自悟了。

以前我看書,純粹是為了看書而看書。如今再看書,我發現自己已漸漸有了一些改變,那就是開始嘗試著去學習如何思考了。

自己手上正捧著的書,是不是一本開卷有益、啟智明理的好書?書中所闡述的道理與思想,能否幫助我過好自己的人生?生活中的有些迷茫與疑惑,我能否在這本書裡尋找到些許答案?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這是老夫子在強調,人活著一定要多看書多學習,看書必須要與思考相結合。

老夫子認為,只閱讀卻不思考那就是看死書,把自己讀成書呆子了,反而容易陷入迷茫;書看的少的思考則如同白日做夢,夢境再美也跟現實格格不入,最終只會耽誤了自己。

看書與思考就像是一顆小小的種子,在人的心田裡悄悄的發芽、成長、灌漿、結果。此事不能著急,要有足夠耐心。隨著自己閱讀的書籍越來越多,一切都將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必須要堅信:所有量的積累,最終都會達成質的昇華。

多看書、勤思考,將學與思相結合,知行合一,學以致用,不斷從書籍中汲取各種智慧和力量,這才是博覽群書的目的所在。


牛哥談人生


智慧由三觀、思維和知識組成。

思維基本上等於天性影響和後天培養學習得來的總和。

知識,則是由出生後,從小時候家庭氛圍的耳濡目染到環境同化,再到後來的學校輸出、自我學習中得來。

三觀由思維和知識決定。你的三觀,有時候可能並不是你的,而是一個大集體的總和。大部分人並沒有自己一直堅守的獨立三觀,而是人云亦云,常被不經大腦的衝動感性牽著走。擁有自己獨立三觀的人,是極少數,這些人,要麼是我們這個世界最頂端的精英人物,要麼是低調隱居的世外怪人。西安終南山深處就有很多這樣的神人。

這三樣事物的總和就是智慧。或許,出於我個人的認知侷限,還會有其他東西。我不知道的,或此時此刻想不起來的。

但我可以肯定,一定還有。

我同樣肯定的是,智慧的來源裡確實有書,但書遠遠不是全部。

我們人類,哪怕是長期獨來獨往的人,都是群居動物,有群居動物的很多屬性。只要和其他人以任何方式發生接觸,都會在彼此心裡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這些無數微妙的影響,經過長年累月的你來我往優勝劣汰式篩選,最終都會塵埃落定,濃縮成你身上的智慧。

智慧,最終會是你身體和生命的一部分。它來自很多地方,註定會影響你,塑造你,也同樣會以這樣的方式對別人。

智慧是人類的財富和武器之一。

如果我們人類是更高級的文明設計出來的低等生物的話,那麼,智慧,就是這場遊戲裡,能夠安全生存、過關斬將、無往不利,讓自己和身邊人的開心、快樂、灑脫、快活更多一些的獨家神器。


威廉二伯


智慧的來源可以是書籍,但不一定完全是書籍。

喜歡讀書的人不一定有智慧,但是有智慧的人一定喜歡讀書,書籍對於我們來說是一種啟發的意義,並不是一種主導的意義。

一:我們首先來看,“智慧”是什麼?

真正的智慧並不是在某一個片面的角度,以自己的智商玩弄心機,而是能夠以客觀審視萬事,在適當的時候運用適當的心態解決當下的問題。

小的智慧是解決自己的問題,大的智慧是解決人類的問題,或是解決世界的問題。

書是給我們帶來智慧的其中一種方式,而除了書之外,還有很多方式能夠獲得智慧。

正所謂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在有字之書之外,還有一本無字天書,叫做悟性。

書只是一種輔助,最重要的是自己對於人生的經歷和感悟,智慧的來源是來源於人的本身,而不是來源於外物。

二:那麼一本書能不能給人帶來智慧,主要取決於兩方面。

第一:這本書是否存在智慧。

隨著出版書刊的門檻降低,市場上的書琳琅滿目,涉獵廣泛且複雜,但是在這一些書中並不是所有的書都有意義和價值,如果一本書只是完全為了賺取流量和利潤而出現的,那麼這樣的書能用來打發時間。

而真正有價值的書,是融合了生活,融合了作者本身的智慧而成,可謂是天作之合的著本,這樣的書才能給我們帶來智慧。

其二:讀書之人本身對於這本書是否理解通透

有這樣一句話,叫做:當你經歷一些事情的時候,才能讀懂一些書,當你讀懂一些書的時候,才能更好的走以後的路。

不是所有人都能讀懂所有的書,很多時候如果沒有一個相應的經歷和感悟,一些書擺在你的面前,也無法領會其中的意義。

所以即便我們拿著有價值有意義的書,這本書能否給自己帶來智慧,也要取決於自身是否具備智慧的孔竅。

三:不可執著於文字

所以我們要明白一件事情,就是書只是一種文字的呈現形式,很多人常犯的一個錯誤就是讓自己的人生侷限於表象之中,而真正的智慧則是能夠脫離表象,看到背後的本源,這才是對讀書最好的態度。

惠能大師大字不識,但是同樣悟出了“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的道理,而有的人讀遍萬卷書,卻也不能更好的謀劃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問題所在。

所以,不要執著於表象的文字,以通達的眼光去看待知識,看待問題,這才能將文字化為智慧。


國學書舍


可以是書籍,但不完全是。書籍很多時候給予我們的是知識還有對智慧的啟發。

1、知識與智慧的區別

智慧是什麼?是能解決無數個具體問題的大原則,有了這個大原則可以解決很多問題;而知識,則只能解決某個具體問題。

我們多數時候讀書即使記下來了獲取的也只是知識,而非智慧。智慧是要用心揣摩、用心實踐的,是最後形成了自己的心得並能解決隨時出現的各種問題的,這才是智慧。

2、讀書不一定能獲取到智慧

一個人讀書能不能獲取智慧的啟發要看兩方面:

一是這本書本身有沒有智慧?本身沒有智慧當然不可能啟發讀者獲取智慧;

二是讀者讀一本有智慧的書的時候,自己能不能夠參悟、領悟於其中。

當然,開始讀書的時候沒有感悟很正常,多讀有智慧的書,耳濡目染之下慢慢也就能從中汲取到智慧了,這是正能量書籍對自己的薰陶。

3、萬事萬物皆是書

書是什麼呢?是通過文字來闡發某一項事理,讓人懂得世間、宇宙間的一些規律及實際狀況。

而通過大自然還有社會中的人事物,包括每個人自己的經歷,其實都是可以獲取到這些看破實相的能力的,這份能力其實就是智慧。

有些人雖然讀書不多,但為人處世非常周到高明,做起事業的時候也明白該堅持什麼、該捨棄什麼,對世事本真的洞察比一些讀過很多書的反要強很多,這就是雖然他們未讀多少實際的書,但讀了很多沒有長成書本形狀的書。

4、智慧的來源

智慧的來源其實就在於每個人自身。每個人本身都是具有智慧的,只是被慾望、煩惱、積習遮蔽住了,散發不出來。

比如禪宗的六祖惠能大師,連字都不識,但當了證佛性之後一切經書的釋義皆能信手拈來,且都能講的很精妙,這就是智慧在起作用了!

大師沒大讀過什麼書,靠的是什麼呢?內定的那種清淨的境界。

定生慧。


挽狂瀾


智慧並不是來源於書籍,而書籍是來源於智慧。

個人認為智慧是來源於不斷的挫折,有自己的挫折和其他人的挫折。屈原被流放而作《離騷》,太史公因遭宮刑而寫史記,自古以來都是文人,有各種不幸的遭遇而寫出燦爛的詩歌,現在的歌曲也都為了不幸而未做新詞強作愁。由此可見,不幸挫折是創作的源泉。

當然了,也算是開個小玩笑,不過智慧確實是來自於不斷挫折,只有在不斷的失敗,才會最終找到成功的途徑,才會成就智慧。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並不假。不論做什麼事,都是一次一次去嘗試的,很少有一次就可以成功的,而每一次失敗的經歷全部都是智慧的總結。所以我們要儘量的多學習一下別人成功以及失敗的案例,從中找到其中的道理,增長我們的智慧。


建良說


我不認為智慧的來源是書籍。讀書只能給你帶來各種個各樣的知識。一個人可能有許許多多豐富的知識,但是並不能證明這個人是一個有智慧的人。

佛語說靜能生定,定能生慧。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老子在《道德經》中也說,道可道非常道,這個道也是智慧的意思。真正的智慧是不可言說的。但是一個有智慧人的所言所行,卻處處體現著智慧。就像一塊糖很甜一樣,但是你無法描述這個糖到底是怎麼甜的,無法對其進行量化,只能自己嘗試。所以說一個人開了智慧,別人是無法衡量的。

但是讀書可以幫助人們開啟智慧,得到智慧卻只能通過人們的實踐。書籍可以幫助人們理解客觀事物的存在,可以幫助我們獲得見解的知識,可以指導我們的實踐行動,但是僅僅靠書籍是無法幫我們獲得智慧的。



中國傳統文化導讀


“六祖慧能大師以手指月,道出了文字與真理之間的關係”智慧和書籍的關係如出一轍。

人類的智慧靠書籍傳承,隱含在書籍裡面,但是書籍卻不是智慧,只是智慧的載體!

幾百年面,書籍不是很多,但是人類智慧卻從來沒有中斷。說明人類的智慧並不完全依靠書籍傳承,生活、生產、世間萬物……都有智慧的依存。

五千年浩瀚的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寥寥的文字記載更是滄海一粟,被淹沒在歷史海洋中的大智慧卻是燦若繁星。

人類智慧的感悟是一種修行,在塵世中修行相比較躲到深山的隱士更加的勇敢而艱難。



陽光1973


智慧,是面對問題,處理問題時的思想反應,經驗集成和高瞻遠矚。它可以是一瞬時的大腦反應,同時也是時間跨度很大的可持續發展。其中的思想,智慧,不僅僅是來自書籍,涉獵閱讀,當然書中自有黃金屋,顏如玉,可以得到智慧的收穫,但同時智慧也可來自現實生活中,來自勞苦大眾中。在古代,勞動人民沒有機會得到教育,學習,他們只能通過勞作,去積累經驗,認識事物,不斷加強實踐,記錄經驗,從生活中去理解世界。萬里長城,京杭大運河等無不凝結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他們是從生活中積累經驗來的。

在當代,可能沒有像古代那樣缺少科學技術,物質生活豐富,有受教育的權力,可以通過讀書來獲得智慧,然後你把學到的智慧應用到現實生活裡,會更加智慧,因為它可以改變一個人的思維!從而造就一個人!




123kk評人論事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繫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擴展資料: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絡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侷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