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辭職去旅行?

臺灣自由行


還記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辭職信嗎?還記得辭職看世界的顧少強老師嗎?當時顧少強老師這封一句話的辭職信走紅網絡,就是因為短短几個字說出了太多人的心聲。在現代生活巨大壓力之下,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顧少強,需要提醒的是,追求自我沒錯,但是需要在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平衡。



其實,當年寫下“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顧少強老師也不是率性而為,而是經過深思熟慮後才做出的決定。我記得她在接受採訪時也說過:“辭職並非衝動之舉,而是經過理性考慮。辭職並不是因為體制束縛,離開只是想選擇另一種生活方式。她會對未來的人生負責。首先不能餓死,肯定會想辦法謀生,能養活自己是最基本的要求。”



顧少強老師選擇辭職,其實很大的一個原因是遇到了丈夫——於夫。他們相識於雲南大理雙廊,一首歌、一本書、一杯咖啡,讓兩個人有幸相識。假期結束,各自回到原來的城市後,通過微信、電話,彼此加深瞭解,忽然驚奇地發現,原來兩個人有著共同的生活態度:不喜歡繁華都市,嚮往簡單的生活,希望擁有一家屬於自己的小小客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如今二人在街子古鎮開了一家客棧,名叫遠歸客棧,有兩層意思:一是,他們都來自遠方,相識於雲南,又定居於成都,找到了彼此心靈的歸屬;二是,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遠方朋友,能夠相識於遠歸,找到歸屬感。



其實,從顧少強老師的經歷也不難看出,選擇辭職去旅行早已在她內心被反覆思考驗證了無數次。而且,顧少強老師的旅行也不是永無止境,而是也在旅途的盡頭找到了自己的歸宿,一個可以安放靈魂的家。現實與理想的權衡,是在顧少強老師的身上得到了很好的體現。



縱觀我們自己,當我們大喊著“辭職去旅行”“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口號時,我們有沒有真正的審視過自己的內心呢?我們反而更像是在通過一種方式,宣洩我們早已被現實蹂躪的支離破碎的情緒。我們不行對生活的苦難負責,不想面對複雜的人際交往,不行面對柴米油鹽的瑣碎,於是,我們給自己找了一個看似冠冕堂皇的藉口,打算逃離熟悉的一切,逃離自己肩膀上的擔子,逃去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


其實,你如果覺得生活已經夠累了,需要暫時舒緩一下心情,放空一下自己,而選擇旅行,我還是比較贊成的。但是,你如果一時衝動,不管不顧的辭職,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想象著自己能得到詩和遠方,那麼我覺得你非常的不成熟。


畢竟,人的天性是懶惰,一但停下來就更容易將這種懶惰放大。很多沒有想好就依然辭職的人大概是想把自己逼到死角邊才會動起來。旅行,不是一個逃避生活的一個文藝藉口,旅途中沒有哪一個目的地可以成為你永遠的避風港。唯有你將現實與理想統籌的足夠優秀,才可能體悟那種旅行本應該有的自由。



那些被羨慕稱讚的旅行達人、網紅主播、客棧老闆,其背後都有著不為人知的孤獨,所有看上去毫不費力的時刻,都來自沒日沒夜的努力。一條少有人走的路,註定了比大多數人走的路更艱難。


我覺得旅行有時候就是體驗制度外的生活,逃離公司的制度框架,逃離上下班準時打卡,逃離被量化的生活。但生活一旦被從制度當中剝離出去了,那麼,一切都會變得不可控。你的基本生活保障哪裡來?你未來的發展哪裡去?都會血淋漓的擺在你的面前。旅行是自由的,但現實不是。


人生總是喜樂參半,不是非A即B的極端,也不是放棄A奔向B的逃避。我從來不否認旅行可以成為你逃避當下生活的一種方式,它可以讓你暫時忘記生活的煩惱,但是無法幫你解決煩惱。旅行前遇到的問題,旅行後依然存在。就像厭倦了工作的你,出走之前遇到的問題,回來之後一樣要解決,而且因為拖延,回來後要面對更多的問題。


有時候,與其辭職去旅行,不如直面自己的問題。其實,旅行給不了你解決生活中困難的答案,但它卻會讓你更好的認識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困難和磨難,最終都需要你自己靠不懈的努力和思考,才可以得到解決。

旅行不是濟世良藥,它只不過是一片阿司匹林。


當你真的想要按下“辭職去旅行”這個按鈕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究竟是想辭職還是想旅行?或者只是單純地想逃避而已?出走的人很多,但是走了之後有能力有耐心將旅行變成職業的只是少數。總有一天,我們都要回來。



當你選擇了辭職去旅行,到頭來也許會發現你並沒有甩掉這個讓你不滿意的世界,而是這個世界甩掉了喜歡逃避的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