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坦克的成熟應用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交戰雙方生產了約 30 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大戰初期,法西斯德國首先集中 使用大量坦克,實施閃擊戰。大戰中、後期,在蘇德戰場上曾多次出現有數千輛坦克參加的大會戰;在 北非戰場、諾曼底戰役以及遠東戰役中,也有大量坦克參戰。與坦克作戰,已成為坦克的首要任務。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坦克與坦克、坦克與反坦克武器的激烈對抗,促進了中型、重型坦克技術的迅速發展,坦克的結構 形式趨於成熟,火力、機動、防護三大性能全面提高。這一時期的坦克主要有:蘇 T-34 中型、IS-2 重型 坦克,德 PzKpfwⅤ“黑豹”式中型坦克、PzKpfwⅥ“虎”式重型坦克,美 M4 中型坦克,英 “邱吉爾”步兵 坦克、“克倫威爾”巡洋坦克,日本 97 式中型坦克等。這些坦克普遍採用安裝一門火炮的單個旋轉炮塔。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中型、重型坦克的火炮口徑分別為 57~85 和 88~122 毫米,炮彈初速 781~935 米/秒,主要彈種是 尖頭或鈍頭穿甲彈、榴彈,並出現了次口徑穿甲彈和空心裝藥破甲彈,射距 500 米的大穿甲厚度約 150 毫米;裝有與火炮並列的機槍,並多裝有高射機槍和前機槍;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普遍安裝了晝用光學觀察瞄準儀器和坦克 電臺、坦克車內通話器,有的坦克採用了火炮高低向穩定器;發動機多為 257~515 千瓦的汽油機,蘇聯 採用了坦克專用高速柴油機;開始採用雙功率流傳動裝置和扭杆式獨立懸掛裝置;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為提高車體和炮塔的抗彈能力,改進了外形,增大了裝甲傾角(裝甲板與垂直面夾角),炮塔和車體分別採取裝甲鋼整體鑄造和軋製裝甲鋼板焊接結構,車首上裝甲厚度多為 45~100 毫米,有的達 152 毫米,炮塔的厚部位達 185 毫米;車內有手提式滅火器,車外裝有拋射式煙幕裝置或煙幕筒。坦克戰鬥全重 27~55 噸(德國後期 的 PzKpfwⅥ“虎”Ⅱ式重型坦克達 69.4 噸),單位功率 6.4~15 千瓦/噸,大速度 25~64 千米/時,大 行程 100~300 千米。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輕型坦克僅在戰爭的初期有所發展,主要作為應急裝備和在特種戰鬥條件下使用。 戰爭後半期,蘇、德雙方都利用坦克底盤生產了大量的自行火炮(可視為無旋轉炮塔的坦克),與相同底盤的坦克比較,火炮威力大、外形低矮、結構較簡單,適於大量生產。但因其方向射界小、火力機動性較差、突擊作戰能力弱,僅用於伴隨坦克作戰,以火力支援坦克行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坦克 經受了各種複雜條件下的戰鬥考驗,成為地面作戰的主要突擊兵器。

坦克篇:坦克廣泛使用和生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