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我是一个美好的生物,我自重并尊敬周围的人,我接受有益的改变,并杜绝因恐惧所造就的习惯,我现在处于一个安全的地方,我可以随意地分享自己的愤怒与烦恼,还有,我珍爱自我。"

"不不,维克托听着,我们不能要求别人怎么做,想要改变坏习惯,是要花

时间的。"

——《动物行为》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在《颂鸟》中,莱昂纳德·科恩如是说。诚然,"裂痕"对于万物,是必然存在的,存在即价值,裂痕的价值在于让生命照进阳光。在这个世上,万物皆有灵性,也皆有固定的本性,本性和灵性相交错,才有了万物固有的属性和形象

俗话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本性各异,才会有各类的眼光和"声音"。生物生而敏感,又有着些许的狭隘。他们敏感,容易被外界的声音所干扰迷惑,他们狭隘,因为所谓外界的声音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但是,世间本就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统一体,适度的碰撞,才能让新事物不断发展,各色的本性,才让世界更加精彩纷呈。故而,身处社会和自然之中的我们,不必因暴露本性而忧虑,更不必因为外界的眼光而抛弃本性,我们能做的,是在万事中找寻内心的平和。《动物行为》这部短片,看似无厘头的背后,反映的却是人心的脆弱敏感,动物们试图对于本性的掩盖,注定了一个不完美的结局。 其实人放纵自己情绪的时候就是一种动物行为,作为人,更是需要自己努力控制自己。

生而为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身在社会的中心,我们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一、本性之于动物

《动物行为》以动物为切入点,讲了一个团体心理咨询室的故事,咨询室内的每个动物都有自己的问题,咨询师是一只狗伦纳德,前来咨询的成员分别是患有分离焦虑症的水蛭劳伦;似乎总也不能留住男人的螳螂夏洛尔;总是胡吃海塞的猪陶德;时常感觉到负罪感的鸟杰弗里;以及患有强迫症的猫琳达。还有新成员:维克多,一个有情绪控制问题的大猩猩。

影片从咨询宣读词开始,通过宣读词暗示接受咨询的动物们处于一个安全的环境,让他们的内心充满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可以从容地分享自己的愤怒与烦恼。首先分享的是有"分离焦虑"的水蛭劳伦,她的伴侣想在感情中有更多的空间,而她不想一个人生活。"他说我很懒,在家里都是他做家务,他说他受够了,并且想分开一段时间",劳伦的焦虑症,严重到一想起分离这件事就出现严重的哮喘,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夏洛尔说她别当寄生虫了,让她对象歇一会,显然,身为螳螂的夏洛尔无法理解劳伦的痛苦,甚至已经站在了劳伦对象这一与劳伦对立的立场上提出了看似建议实则谴责的观点。正是夏洛尔压迫式的建议,劳伦的焦虑症出现了。

压迫劳伦精神崩溃的最后一根稻草,其实不是无法接受分离本身,而是世人对于她患有的分离焦虑症的不理解甚至不容忍,这份来自心灵深处的孤寂,激发了她内心的不安全感,才致使了焦虑症的发作。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螳螂小姐夏洛尔的问题是自己是很难发展一段长久关系,自己是单亲妈妈,有几千个孩子要照顾,而且还有吃掉男朋友的问题。"当单亲母亲很难,我打了广告,还上了相亲网站,但我有一千多个子女,一些人看到这一点后就远离了,而且我还会吃掉伴侣。"可以看出,夏洛尔在努力地改变自己单身的现状,可无论是子女问题,还是暴力问题,都成为了夏洛尔不能实现目标的障碍,甚至是遭到了相亲对象和周围人的歧视。似乎意料之中的,当夏洛尔说完后,大家的指责紧接着便来了,无论是恶心还是刻薄,都成为了扎进夏洛尔心中的一根长刺,使得她下意识地用激烈尖锐的语言进行反击,咨询室的又一轮摩擦就这样发生了。

小鸟杰弗里的负罪感来源于他杀死了自己的弟弟。"寒冷,饥寒交迫,不我不想分享我的食物,他在吃我的食物,我得想点办法,我知道了你看起来很脆弱,哦不我真的这么做了,我杀了我的弟弟,我伤了我妈妈的心。"阴森的画面和颤抖的声音使得杰弗里的矛盾更为立体,一个孩子,在面临困境时所做的艰难的选择,有人理解,有人慈悲,当然也会有人为之不齿。但这世界总会是这样,可恨之人当然必有可怜之处,端看旁人的目光所至,可恨便不齿,可怜便慈悲。

此外,无论是陶德的胡吃海塞,琳达口吐毛球的强迫症,还是无法控制情绪的维克托,他们的所作所为皆是本性使然,看似抑郁无解的各种心理问题,其实都是本性难以改变又难以得到旁人认同而起的焦虑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何况现实中水蛭本就是吸血粘人的,螳螂本就是吃掉伴侣的,猫本就是舔毛吐毛球的,猪本就是胡吃海塞的,小鸟本就是是出生竞争的,猩猩本就是暴躁的,而狗狗本就是叼棍子的。心理咨询会上的所有动物的心理问题其实都在表达自己的本性,但当这些动物坐在一起"人模人样"开起心理咨询会时,大家开始视自己的本性为心理问题并丝毫不忘彻底吐糟别的动物的习性。

这就是现实世界的矛盾与残酷性,我们在给别人带来不敢苟同的伤害的同时,自己也同样正在遭受着来自他人的伤害的折磨。

这样一个无厘头又有道理的影片,最后的结局却是出人意料——螳螂竟与大猩猩进行了约会,同时细想却又在情理之中。动物们对自己的本性在不能改变之余采取了压制的措施,螳螂怕自己再次杀死伴侣,于是选择了与自己能力悬殊巨大的猩猩来强制压迫自己的本性,抹掉自己动物独特个体的结果是螳螂和猩猩讽刺的勾搭到了一起造成极大反差。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二、本性之于人

本性,天性也。是一个人或动物生来就有的甚至是难以改变、消灭的。正如人之初性本善,或是人之初性本恶,善与恶本就是人出生伊始便具有的,他们二者,可以说是人的本性,善与恶看似是对立的,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抵制也可以相互转化形成统一的整体,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善人,他们的善意,或是大到家国情怀,或是小至对陌生人温暖的一言一行,每每想起那些足够令我们动容、感染的"善"的瞬间,我们的心中总是会不自觉的泛起波澜,善,足够让世界更美好。我们赞同善的同时,这个世界也不乏恶人,他们或是危害了社会,或是破坏了家庭,或是无厘头的牺牲他人的利益,毫无疑问,我们会厌恶这些人。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康德说过,"世界上只有两样东西令我敬畏,一个是我头上的星空,一个是我心中的道德律。"诚然,道德的律尺在我们每个人心中,我们通过这把尺来衡量世上的善与恶,我们可以通过这把尺来控制心中对于善恶的情感,却着实不能通过这把尺来创建一个全是善或全是恶这样善恶分明的社会,因为,本性难移。我们不能抛弃恶,对于恶这一本性,我们能做到的,是包容,是用极大的善意去包容恶的存在,是用真挚的善去唤起恶压迫中的那些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才能大同。

三、内心的平和

人其实也有动物的一面,对于那些与他人不会相容的本性,我们既不能无所畏惧的去释放它,同样也不能刻意的去压制它,因为这两个极端所造成的,必然是像螳螂与猩猩约会般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讽刺性不完美的结局。影片中动物们的每一个合理的问题,虽然都是他们的本性,但他们要成为"人",似乎那些问题就要想办法解决了,因为人与动物的不同,来自于人有着主观的意识,人会主观的判断是非对错,判断包容与否。

如同人类,当我们受外界影响认为这某些"本性和特质"是不好的,从而拼命想抛弃它们而不能时,就会引发内心的焦虑。如果本性只是动物的本性,那么动物不会有忧虑,正是因为动物们渴望把动物的本性进击为"人"的本性,他们才因"人"的思维而忧虑,因动物的习性而无措,最后只能选择尽量控制自己然后通过改变一些外部条件来避免本性爆发。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你的思想就像一个洋葱,我们必须一层一层剥开,才能看清你美好的一面,这

需要花时间的。"

其实不管是对于人来说还是对于动物们来说,因本性而来的忧虑似乎是不必要的,因为这忧虑的本身就存在不合理的矛盾。本性对于自我的存在价值,我们无法撼动,甚至我们会得益于其中,无论外界会因此带来何种眼光,无论这些眼光会带给我们何种影响,我们都无法使本性得到所谓的改变。既然如此,又何不既来之则安之呢。没有人能自证正常,与其仇恨自己,不如早一点接纳自己。同样,我们内心的矛盾,同时也会在不自觉中给他人带去同种的矛盾,这其实就是相互联系的共同体。所以我们尽可能的保留一颗包容之心,在包容自己的同时也学着包容他人,毕竟这个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有什么样的内心世界,就能看到或是接收什么样的外界眼光,我们何不放过自己,也放过他人,寻求自己内心的平和,同时给他人带来一片平和的温暖。


《动物行为》不必因为外界眼光而抛弃本性,只需找寻内心的平和

最后我想说, 成长的目的,来咨询室的目的,不是为了去掉和压抑自己的这些本性,而是包容它们,认可它们本来就是我们的一部分,然后运用它们,发挥它们存在的固有价值。释放天性也许会对身边的人带来伤害,但是我们可以在内心中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使之构筑心中一片平和的高地,控制欲望,让它们变得更积极,从而共建一个更舒适平和的大同社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