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文化屬性來解讀十六歲高中生公開信背後的文革餘味


從文化屬性來解讀十六歲高中生公開信背後的文革餘味


昨天,朋友圈被一位十六歲的高中生刷屏了,緣起他寫給“方方阿姨”的一封公開信。

這封信的邏輯漏洞遍佈,而且明目張膽偷換概念後對“方方”充滿了揶揄之情,我大概能看明白他的主題思想。

平心而論,如果以一個高中生的文字水平來衡量,他考個文科類一本院校,完全是沒問題的。誰說邏輯混亂的人,就必須全盤否定他的才情呢?

就好比一個惡貫滿盈罪行累累的人,依然能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只是需要得到他上面那個人的認可便是。

文革中的姚文元,就是典型例子。

曾經的我很崇拜姚文元這個刀筆吏,十幾年前也瘋狂搜尋過他的書籍小冊子,定價5分,上面印刷著毛主席語錄,也曾一度迷失在他營造的文字陷阱中。

姚文元行文擅於偷換概念,但在邏輯上他還是蠻剋制的,即便在偷換概念,依然能做到不動聲色,讀者很容易跟著他的思路走,拿現在的話講,就是能帶節奏,而且善用排比句,氣勢澎湃勢如破竹,一股直搗黃龍的勇氣,洗腦式地讓人不明覺厲並醍醐灌頂。

比如: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洪流,像大海的怒濤一樣,猛烈地衝刷著那些陰暗的毒蛇的巢穴。這種語句充滿著閱讀的快感,彼時的我在天涯雜談學著扔姚式板磚,百試不爽。

然而,姚文元文章的常識性錯誤,也是顯然存在的。為批判而批判,先預設立場,再行誅心之論,這基本就是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的套路。

再回到十六歲高中生的話題來,我倒是從他的公開信中,嗅出了一絲文革氣息。儘管他的姿態與姚的氣勢有著天壤之別,但本質上,他們想要傳遞的思想與觀念是殊途同歸的。

最近無聊,在刷豆瓣評分高達9.1分的電視劇《天道》,感覺挺有意思。而且昨天看的一集提到的文化屬性一詞,與今天文章的主題,似乎有著共性。

丁元英說:“透視社會依次有三個層面:技術、制度和文化。小到一個人,大到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任何一種命運歸根到底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強勢文化造就強者,弱勢文化造就弱者,這是規律,也可以理解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那麼知道強勢文化和弱勢文化後,該如何用呢?丁元英說:無所用,無所不用。

比如說文化產業,文學、影視是扒拉靈魂的藝術,如果文學、影視的創作能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那麼它的功效就是啟迪人的覺悟、震撼人的靈魂,這就是眾生所需,就是功德、市場、名利,精神拯救的暴利與毒品麻醉的暴利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販毒那樣耍花招,沒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風險。

破解更高思維空間的文化密碼,顯然,十六歲的高中生是不具備那能力的。但也不盡然,誰知道這個高中生是真還是假?在國家主義的互聯網生態環境下,對普通網民來說,證實和證偽都是一件麻煩事。

以我個人對文字的領悟和自信,昨天還沒讀完那封公開信就斷言,這絕不是高中生的文筆,我的傾向是體制內文人的應景之作,而且大概率是文聯人士,普通老百姓沒時間、沒興趣也寫不出那麼多文字。

今天方方老師的回覆也提到:這顯然不是一個十六歲學生所寫,更像一個五十來歲的摳腳大漢的作品。

如果這封公開信是浸淫文革多年的老棍子代筆,還真是具備歪解文化密碼的能力。他的公開信,歸根結底是在宣揚一種弱勢文化。何為弱勢文化?就是依賴強者的道德期望而破格獲取的文化,也是期望救主的文化,其本質是依靠和跟隨。

他說:我小時候,母親告訴我,吃人飯,要說人話,端別人碗,要服人管。顯然,以這種弱勢文化來教化眾人,極不科學。這種語句,既喪失了獨立思考的精神,又凸示著奴顏婢膝的態度,你吃的飯不是皇帝的恩賜,而是你勞動的所得,如果連這一點都不明白,那洋洋灑灑的幾千文字,就是居心叵測了。

1973年底,北京一小學五年級學生黃帥,因在日記中對班主任批評其他學生時說出“拿教鞭敲你的頭”之類的話語不滿,和班主任發生矛盾,後致信《北京日報》質疑“難道還要我們毛澤東時代的青少年再做舊教育制度‘師道尊嚴’奴役下的奴隸嗎?”

時恰逢批林批孔運動展開,時任中國共青團北京市委書記謝靜宜在看到此信後,立即給黃帥回信稱:“不是你和你老師之間的關係問題,這是兩個階級、兩條路線的大事”,決意利用此事掀起風波。

12月12日,《北京日報》對黃帥日記作了摘編,並加了編者按語後同其信一道公開發表,12月28日,《人民日報》在頭版全文轉載。黃帥也隨之成為在教育方面“反潮流”的模範人物,一時間全國各地都展開了學習黃帥的熱潮,史稱“黃帥事件”。

我希望這樣的歷史不要重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