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沒領過軍隊打過仗,為何一出手連項羽都不是對手?

胡航科


韓信是著名的“漢初三傑”之一,其人在軍事上有較高的成就,他助劉邦平三秦,定六國,滅項羽,最終一統天下建立大漢王朝,是世所公認的傑出軍事家,後人稱其為兵仙。

令人奇怪的是,韓信打仗屢戰屢勝令人敬佩,但是他的家境卻並不好,雖然曾為顯赫的貴族後裔,但也都沒落了許多年,到了他這一代時已經是家徒四壁,甚至連吃飯都成為了問題,沒有經過上層的精英教育,那麼他是如何擁有作戰天賦,並打敗項羽的呢?


第一,興趣是最好的引路人

韓信作為沒落的貴族後裔,渴望能夠憑本事重振家風,受到戰國時期兵家的影響,所以他自小就對軍事作戰有極強的興趣,喜歡舞槍弄棒,喜歡瀏覽地圖,他夢想成為像白起、李牧一樣的戰神,甚至他還有自信能夠超越前輩,所以在強烈興趣的引導下,韓信不斷的朝著軍事這方面探索學習。

第二,書籍是低成本的師資

韓信家族雖然富貴不在,但畢竟也曾為貴族,家裡的藏書還是頗豐的,這也就造就了韓信從小愛讀書的好習慣,他熟讀兵法,通過自學瞭解到了軍事理論知識,並能夠產生自己的見解,是後來軍事實踐的重要基礎。


第三,項羽帳下兩年的履歷

韓信雖然在項羽帳下不得重用,但是也學到了不少軍事知識,執戟郎中雖然只是一個小官,但卻能夠緊密的接觸到領導者,能獲知軍隊內部情況,也能和領導者產生溝通,因此,韓信不僅瞭解項羽的軍事思想,還探知了楚營虛實,有利於日後戰勝他。

第四,弱勢諸侯中摸索成長

韓信能打敗戰神項羽,還與他長期與諸侯們交戰積累下來的軍事經驗有很大關係,六國諸侯無論是實力還是戰略戰術皆不及項家軍,是韓信練手的好靶子,在長期的戰鬥中,韓信將兵法策略都實踐在與各國的戰爭中發揮的淋漓盡致,積累了寶貴的經驗教訓。


第五,兵馬優勢下的大決戰

韓信和項羽在歷史上只展開過一次大決戰,那就是決定項羽命運的垓下之戰,而垓下之戰漢軍聯軍是五十萬對陣楚軍十萬,在兵力上有絕對優勢,在戰略上也對楚軍展開了合圍之勢,從戰役結果來看,楚軍損失八萬幾近覆沒,漢軍也折損了四五萬,可謂旗鼓相當,並算不上漢軍完勝,只是戰神項羽之死給韓信增添了不少神將光芒。


納蘭談史


韓信之前沒領兵打仗過,但是後來一出手項羽都不是對手,是什麼原因呢?我們來分幾點說明。

首先,韓信這個人從小心氣就高,不肯跟普通人為伍。所以在他爹媽死後自己就到處流浪沒有吃的就討吃的,即使在這樣的情況下他都揹著一把劍,一把象徵著尊貴身份的劍。還有一件事就是孫子兵法不離身,這個可以從後面韓信的戰法中可以看出來。所以除了討吃的外所有的時間都在研究兵法韜略計謀。這種人即使放到當代也是很可怕的,整天就圍著他那點事在琢磨在想,那麼其他人肯定沒有韓信領悟的兵法之深。


其次,韓信這個人悟性很高。在劉邦帳下做治粟都尉的時候就想出了劃時代的管理思想——推陳出新。這個在當時是沒有人有這種先進的管理思想的,相當於韓信是比當代的戰略管理思想要高出一個維度,打起仗來就是降維打擊了。哪裡有不贏的道理。


再次,韓信面對的對手之中懂得計謀韜略的高人很少。能和韓信一較高下的幾乎沒有。

韓信面對的對手中懂得韜略,唯一有點希望能剋制住韓信的人是項羽的軍師加義父——范增。可惜的是范增被陳平使用離間計離間和項羽的信任,最後客死異鄉。那麼剩下的對手就是不屑於用謀略的項羽、龍且,擁有王室血統的魏王豹,憑學識獲得豪門貴族認可的成安君陳餘。

這樣韓信瞭解對方的性格特點,又知道對方軍力如何,可以說在戰略思想和戰術的執行層面上項羽放面沒有一個人夠得著韓信!那麼使用計策起來就類試不爽了。


最後,韓信的另外一個很大的優勢就是之前他一直是默默無聞之輩。對於項羽這種狂傲到天上的人來說不會正眼看韓信的,也不會太過於防備,所以就在戰場上吃了韓信的鉅虧,致使被韓信的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騙過。當反應過來的時候已經無力迴天了。

總的來說韓信之前沒打過仗,一開打就把項羽打得促手不及的原因就是韓信這個怪人對兵法理論吃的透徹!然後再加上自己超越當代人的悟性天資從而運用自如。所以能一舉擊敗項羽,成為劉邦定鼎中原的第一大功臣!


竹林論風月


韓信在項羽手下當過親兵,韓信認識項羽,項羽不認識韓信。韓信有打仗的天賦和才能,沒得到項羽的重視。要知道,韓信是項羽的親兵衛隊,十分了解熟悉項羽,也知項羽戰略部署和目的。韓信後來叛逃楚軍,投降漢軍。韓信在蕭何推薦下,做了漢軍大將。項羽太可憐太可悲了,自已號稱天下第一勇士,也是武藝十分高強的大將,競然不敵自己的一個小兵。韓信從一個小兵晉升為大將,難道不值得項羽學習,研究的地方嗎?項羽不警覺,不反省,對韓信大將不熟悉,不瞭解,怎能克敵制勝?項羽每次打仗,都帶著美人老婆。該明白,這是打仗,生死悠關。不是去旅遊,不是去遊山玩水?項羽打仗,是去保護自己老婆,還是去奮勇殺敵?項羽勇氣可嘉,以勇取勝。韓信有勇有謀,以謀略取勝。謀略大於勇,項羽必敗,韓信必勝。項羽死在婦人之仁上,項羽為人太正直,耿直,友善,誠信了,永遠鬥不過奸狡巨滑,兇狠殘暴,陰險狡詐的劉邦。韓信十分兇殘狡猾,不按套路出牌,抓住項羽的死穴,要害,不足的地方,實行窮追猛打,打死重情重義又寧死不屈的項羽。范增不死,項羽也不會死,楚軍也不會全軍覆滅。可惜,項羽不聽范增的話,才會遭此滅亡,慘敗,死亡。


中國美6220


韓信的出身一直是個謎,張良還有一個黃石公,韓信一出場就是“萬人敵”。不過韓信與項羽相比,軍事才能誰更厲害呢?是不是真的像題主說的:一出手連項羽都不是對手?

據《史記》記載,韓信和項羽交了兩次手,這兩次結果怎麼樣呢?

第一次,彭城之戰,韓信與項羽的初次交鋒

蕭何月下追韓信,劉邦拜封大將軍。韓信也沒有讓劉邦失望,一個明修棧道、暗渡陳倉,直接打下了三秦之地。此後,劉邦一發不可收拾,各路諸侯紛紛投降。劉邦挾著五國之兵直接攻佔了項羽的老家彭城,兵力總計56萬。項羽此時正在齊國平叛,聽到消息後,率領3萬騎兵連夜奔襲彭城。此時,彭城重兵把守,韓信在幹什麼?

太史公筆墨吝嗇,沒有提到韓信,僅是在彭城之戰之後提了幾筆。

《淮陰侯列傳》,四頁,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復擊破京、索之間,以故楚兵卒不能西。《高祖本紀》,呂后兄周呂侯為漢將兵,居下邑。漢王從之,稍收士卒,軍碭。

《漢書》也是記載了上述史言。

從以上我們可以推斷出,韓信當時也是駐兵彭城,但是在當時都是有頭有臉的人,根本輪不上韓信說話。當時的主指揮官是劉邦,估計韓信能夠指揮的只是自己的一部分兵馬。

從項羽攻擊的位置來看,項羽從山東出發,應該是在彭城北面而入,從西繞城追擊劉邦,直至靈璧(不是現在的安徽靈璧)東側。韓信如果在彭城東側佈防,應該是沒碰到項羽;如果在北側、西側、東側佈防,肯定會和項羽有正面的交戰。但是太史公並沒有寫。個人認為有兩種可能,韓信在北側佈防,項羽直接繞過了韓信,對中軍主力發動了攻擊,這也符合項羽的作戰手法,鉅鹿之戰的時候,項羽就採用了此種戰法。或者在東側,但是並沒有見韓信接應劉邦。可見,韓信在彭城北側佈防的可能性較大,而且,後期撤退方向也符合佈防位置,退守到了河南的滎陽,保住了劉邦的後退之路。

第一次,韓信不是主指揮官,也沒有正面和項羽對戰,不過從整體戰況來看,韓信對項羽的軍事指揮藝術還是估計不足,3萬騎兵竟然衝擊56萬兵馬,而且大獲全勝。第一次,即使有百般藉口,韓信完敗。

第二次,垓下之戰,韓信與項羽的最後交鋒

五年來,韓信帶兵在外攻城略地,始終沒有和項羽正面遭遇過,因為項羽已經在中原被劉邦牢牢的牽制住了。經歷了五年的艱苦卓絕的奮鬥,劉邦和項羽終於迎來了決戰的時刻。劉邦召集到了所有能夠召集到的兵馬,總共30萬,會齊在垓下,並將這30萬人馬全部交給了韓信指揮。在史料中,終於兩大軍事家迎來了一次真正的對決。

我們看下兩家的軍事實力。

項羽,兵力10萬,兵種:騎兵、步兵

韓信,兵力30萬,兵種:騎兵、步兵、戰車、弓箭

兩家的軍事將領幾乎集結了在《史記》上留下名字的優秀軍事指揮官。

在這場軍事對決中,韓信首先發起了攻擊,結果如何,太史公就一句話。

淮陰先合,不利,卻。

從這句話,我們可以推斷出,作為指揮官,韓信率領前鋒率先發起了對項羽的攻擊,但是“不利”“卻”,意思應該是失敗了,撤退。幸虧孔將軍、費將軍率領兩翼士兵及時出擊,牽扯住了項羽的主力,韓信趁機重新發起進攻,項羽失敗。

雖然,垓下之戰的“四面楚歌”是韓信的神來之筆,但是在正面交鋒中,韓信確實是失敗了。或許我們可以想做是韓信的計策,或許是韓信的故意而為之,但是30萬兵馬,還是敗了一陣。

因此,第二次,終然最後韓信獲勝,但是勝在了軍事實力和後勤供給,韓信仍然完敗。

  • 結論:韓信軍事才能出眾,但是終究差了項羽一籌。


傲虎樓主


韓信本來是小兵出身,做過項羽的執戟郎,就是站在後面執戟做依仗的。但項羽根本沒有識人之能,導致韓信出走投靠劉邦。縱觀韓信的一生,可謂攻必取戰必勝,暗渡陳倉敗章邯、故伎重演破魏王、背水一戰平趙國、乘勝追擊下燕代、以少勝多定齊國、半渡而擊殺龍且、垓下楚歌滅項羽。你會發現實際上韓信的戰略是非常高明的。

我們把時間拉到彭城之戰後,劉邦兵敗彭城,幾乎全軍覆沒,後來退守滎陽與項羽形成對峙的局面。此後塞王司馬欣,翟王董翳,齊王田榮,趙王歇,魏王豹紛紛叛漢歸楚。此時韓信接手了兵權,擺在韓信面前的是一群殘兵敗將和項羽士氣高漲的虎狼之師。韓信除非是傻子才會選擇和項羽正面交戰。此時韓信給劉邦制定了一個戰略:“北舉燕趙,東擊齊,南絕楚之糧道,西與大王會於滎陽”。

你們只看到了韓信垓下之戰時的風光,沒有看到韓信在彭城之戰後就一直策劃如何才能形成垓下之戰的局面。事實上垓下之圍只是韓信戰略計劃的最後一步,如果從整體上來看,韓信非但不是與強弩之末的項羽對戰,而是帶著一幫殘兵敗將經過數年的奮戰打敗了兵峰強盛的項羽。

韓信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漢二年四月,劉邦兵敗彭城。同年八月,韓信用聲東擊西之計生擒魏王豹。漢三年十月,韓信以拔旗易幟之計以三萬人滅趙二十萬大軍。燕國聽說韓信滅趙後,歸降了漢。漢四年十一月,韓信用濰水擊敗救援齊國的龍且軍團二十楚軍,平定三齊之地。經過兩年的時間,韓信終於完成對項羽的戰略包圍。



在完成了“北舉燕趙,東擊齊”後,灌嬰隨韓信平定齊國後,立即南下橫掃彭城。彭越,劉賈截斷了楚國糧道。至此完成了“南絕楚之糧道”。最後韓信從齊國出發,劉賈從壽春出發,截斷項羽東歸之路。楚國大司馬降漢,與英布率領的九江兵從東面合圍楚軍。此時項羽面對的局面據《史記》記載:

韓信乃從齊往,劉賈軍從壽春並行,屠城父,至垓下。大司馬周殷叛楚,以舒屠六,舉九江兵,隨劉賈、彭越皆會垓下,詣項王。

韓信完美的實現了他的戰略意圖,最終擊敗了項羽。

至於韓信為什麼這麼擅長兵法,可能這真是天賦。而且韓信是從小兵一路摸爬滾打過來的,這就決定了他的理論不會紙上談兵,總能落到實處。


史之鑑


韓信,史稱“國士無雙,兵仙戰神”,他精熟兵法韜略,在助劉邦奪取天下的過程中,未嘗一敗。


他的很多戰例,成為了軍事教學的經典案例,從小試牛刀的陳倉之戰,到扭轉乾坤的京索之戰,出其不意的安邑之戰,以少勝多的井陘之戰與濰水會戰,到最著名的心理戰—垓下之戰。 這些都凸顯他的用兵之神,史上無出其右。

但是戰神並不是生而知之,也不是他在實戰中自學成才的。他的軍事才華,是來自於他的師父教授,可不是他天資穎悟,無師自通的。

韓信自小家貧,但他是上天賦予使命的人,必有奇遇。在他很小的時候,就得一老道收為弟子,傳授他直通天道的兵家大道。他上山砍柴的閒暇,就跟老道學習兵法與武藝。這一門是按兵道修行,在宏觀上合於天道,才能夠穩操勝劵。這個真正的師從不見於曆書,而且他的很多功績和光輝歷史也都被史家掩埋。

韓信後續其他世,也都有運用他所學到的兵家大道,征戰四方,創造一個又一個奇蹟。 比如 曹操和諸葛亮都是他的分神轉世,再到後來的劉伯溫也是,還有很多歷史上的能臣武將,也都是他,一個個名字家喻戶曉。他軍事方面的才能都得益於在兵家的累世修行。

世上沒有無緣無故的事情,只是很多背後隱藏的線索不為人所知。只從歷史表明的記錄是看不到的。 揭開更多宇宙和歷史的高層天機 w.,.., tianji.,..,., Cool


化身雷霆


劉邦不是皇帝也不是貴族,為什麼一造反就能奪取天下?蕭何不過是個縣吏,為什麼一出手就變成漢初三傑之一?諸如此類的問題,其實都有一個差不多的原因。

天才並不是一天練成的,即使是身為兵仙的韓信,也是靠著無數的努力和刻苦學習練成的,韓信帶兵雖然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但那是韓信沒有遇到項羽。



事實上,如果韓信第一戰面對的是項羽,他是佔不到任何便宜的,說韓信一出手連項羽都不是對手,這個說法是錯誤的,韓信在面對項羽時,明顯就是底氣不足,而且他也不是項羽的對手。

韓信早年投靠項梁,項梁死後又跟了項羽,做了執戟郎中,韓信在項羽軍中應該學習到了不少項羽的戰略戰術,比如韓信的背水一戰就是學項羽的破釜成舟,韓信的學習能力非常強大,這也是他日後能成功的原因之一。



還定三秦和彭城之戰,韓信都有參與,但並不是領導者,只是作為名義上的大將軍,韓信給劉邦出謀劃策,這個時期的韓信應該還在劉邦的考察期,並沒有委以重任和獨擋一面。

畢竟劉邦要重用一個人,不能僅僅憑口上說的,紙上談兵的故事,劉邦就算不知道,也應該明白,沒有實踐的紙上談兵,將是一場災難,尤其是帶兵的將軍,如果一旦失敗,輕的只有損失兵馬,重的都有可能導致整個集團的覆滅。



劉邦在經歷彭城之敗後痛定思痛,同時也是沒有更好的辦法來對付項羽,因此對韓信才開始委以重任,讓韓信獨自領兵打仗。如果劉邦沒有彭城之敗,如果劉邦一路開掛打敗了項羽,劉邦就不會對韓信委以重任,就其獨自領兵打仗,那麼中國歷史上就沒有韓信這號人物青史留名了。

在獨自領兵打仗後,就開始了一路開掛的軍事生涯,韓信面對的第一個對手是魏豹,魏豹是魏國王室後裔,在秦末農民起義中並不突出,有幾分能力,但並不是很會打仗的人,韓信僅僅是用了聲東擊西之計,就擒拿了魏豹。



韓信是怎麼破魏的?

很簡單,韓信是假意將主力擺在河東臨晉渡口準備渡河,作出攻打魏豹的樣子,然後暗中另外派部隊從黃河上游的夏陽利用木頭做的瓦罐等簡易工具渡過黃河,直搗魏豹後方重鎮安邑,逼近前線魏軍的側後,魏軍驚恐萬分,一觸即潰,韓信就活捉了魏豹,這就是聲東擊西之計。

韓信接下來的一場經典戰役就是背水一戰破趙國,也就是井陘之戰。



韓信是怎麼破趙的?

簡單的說是背水一戰+奪旗易幟。本來趙國有一個很歷害的角色,就是戰國四大名將之一李牧的孫子李左車,李左車向當時趙國的主帥陳餘提供了正確的意見,可是陳餘不聽,這就為後面的失敗埋下伏筆。

韓信是將主力軍隊佈置綿蔓水邊,軍隊身後就是河水,退無後路,只有前進,然後另外安排一支2000個的輕騎部隊,人手兩面旗幟,埋伏在趙軍營寨邊的山中,然後以河邊的主力進攻趙軍,趙軍就出戰迎戰,韓信軍佯裝敗退,又丟棄大批旗幟與物資,吸引趙軍全軍追擊,趙軍上當,然後埋伏在邊上的2000輕騎衝入趙軍營寨,將營寨的所有旗幟全部換成自已的,等到趙軍打敗河邊的軍隊回營時,只見旗幟全是漢軍的,以為營寨丟失大亂,接著韓信軍前後夾擊大破趙軍。



韓信背水列陣其實就是激發已方士氣和引誘敵軍,學的就是項羽的破釜成舟,但也要看對手是誰才能用的,韓信的計謀就是針對沒的對手做出不同的計謀。

對付魏王豹這樣的,只需要簡單的聲東擊西就行了,對付趙國陳餘這樣的,就會稍微複雜一點的背水一戰+奪旗易幟,而對付齊國,則是出其不意,對付項羽手下頭號大將龍且時,用的仍然是半渡而擊的計謀。



由引可以看出韓信的用兵特點是:針對不同敵方制定不同的計謀,把對手研究得非常透徹,重視情報工作,敢用奇兵,敢用險計,出其不意制勝。

再來看項羽的特點,項羽同樣是中國歷史上千年一出的戰神,比之韓信有過之而無不及,項羽成名戰就是破釜成舟,以5萬楚軍大破40萬秦軍主力,這絕對是天下少有的戰役,項羽是靠激發已方強大的求生力,以勇猛外加迂迴策略大破秦軍。



還有彭城之戰,項羽靠三萬楚軍騎兵,大破劉邦56萬聯軍,這是一場非常經典的騎兵突襲戰,戰術堪稱完美,簡單的說就是迂迴+出其不意+攻打中劉邦指揮中樞,項羽沒有從劉邦防守最嚴密的北方進攻,而是一路繞到劉邦了西邊,堵住了劉邦的逃亡之路,再對劉邦的指揮中樞發動打擊,大破劉邦,56萬聯軍被屠殺了20萬,淹死的,被殺的,被 踩死的不計其數。

項羽的特點就是迂迴+強幹,另外再帶一些策略,項羽從來就不是勇而無謀,相反項羽打仗都有謀略,再加上勇猛,就是戰無不勝了。



韓信雖然計謀百出,但有一個弱點,如果被識破了計謀,韓信就必死無疑,就算是垓下之戰,是韓信真正首次正面對戰項羽,韓信的聯軍是項羽的七倍,仍然不敢跟項羽硬拼,在首戰還被項羽打進了中軍,韓信敗退。

項羽由於衝得太快,導致騎兵與步軍脫節,才被孔將軍與費將軍從兩翼擊敗,此戰項羽以六萬人的代價殺死韓信十幾萬人,終因體力不支而退回垓下。



項羽最終的失敗,並不是軍事上的對抗,而是輸在了心理上,當天晚上,包圍項羽的四面漢軍全部唱起了楚歌,項羽和手下都是楚人,以為楚國盡失,再也無心應戰,當天晚上,項羽就帶著800騎兵突圍而去,最終失敗自殺。

韓信對戰項羽是靠劉邦提供了全天下的軍隊和資源,兵力是七比一,人才、資源更是百比一,最後還是靠心理戰打贏的,說韓信一出手能打敗項羽,那絕對是吹牛,我是不相信的。


一國之君歷史研究


現在很多人都奉韓信為兵仙,最重要的原因就是韓信打敗了項羽,但是很多人就納悶了,在韓信以往的歷史中並沒有過多的戰績,甚至領兵打仗的時間都很短,為什麼能夠打敗堪稱戰神的項羽呢?其實這裡麵包含既有個人因素也有客觀因素兩個方面的原因。

第一、韓信個人的天賦和努力

論打仗的天賦,個人認為韓信不如項羽,但是在大規模戰略決策方面,韓信則比項羽要強。

韓信早期是項羽手下一個小將領,但是從來不得重用,正因如此,韓信才投靠了劉邦。韓信和項羽兩人均與秦國上將軍章邯有過交鋒,並且都取得了以少勝多的戰績。在鉅鹿之戰中,項羽破釜沉舟,表現出了極強的勇氣和信心,一舉擊潰秦軍,可以說項羽與章邯的交手過程中,勝在了氣勢上,並非戰略謀略方面。而韓信與章邯的交鋒,則是確確實實的勝在了謀略上。所以以此看來,韓信的戰略天賦要比項羽強。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韓信受胯下之辱的故事,這個故事也從側面說明了韓信的個人成長經歷是極其坎坷和曲折的,韓信是從底層一路成長起來的,到三軍統帥這一地步韓信經歷了太多太多,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

反觀項羽,項羽出身楚國貴族,跟隨叔父起兵,雖然楚國名義上的首領是楚懷王,但實際上項羽才是楚國軍隊的首領,項羽從一開始就統領三軍,除了個人天賦之外,幾乎很少有努力。所以韓信即使遭遇失敗也不會一蹶不振,從頭再來的勇氣要大的多,而項羽則不然,從小沒有努力過,沒有經歷過挫折,一旦遭遇失敗就沒有了東山再起的勇氣。這也是為什麼韓信能夠戰勝項羽的一方面原因。

第二、客觀方面的原因

縱觀整個楚漢戰爭,韓信與項羽之間的交手僅僅只有垓下之戰,而其他的時間絕大部分都是劉邦率領漢軍主要部隊與項羽交戰,而韓信則帶領的另一支漢軍在北方打野發育。

早在蜀地之時,韓信就制定了“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韓信運用此計策出兵關內一舉擊敗了章邯、董醫、司馬欣三人,為劉邦出兵關內掃清了障礙。

自古以來得關中者得天下,佔據了關中地區就幾乎是統領了整個中原,所以韓信這一手直接使劉邦在楚漢爭峰中立於上方。雖然項羽兵力充足,武力強大,但是劉邦民心所向,也有一定實力與項羽爭雄。更何況當初楚懷王制定“先入關中者為王”的約定,劉邦本來就應該是關中王,但是項羽卻把其封在了偏僻的漢中,這一來就失了民心。

項羽打敗秦國軍隊之後坑殺秦國軍隊士兵20萬人,劉邦攻入咸陽之後,則秋毫無犯,劉邦的仁義也深得民意,所以在與項羽的爭霸中,才能夠逐漸由弱變強。韓信也是借了這一契機,沾了劉邦仁義的光,最後才能在垓下打敗項羽。

所以說打敗項羽也不是韓信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劉邦團隊運作的結果,垓下之圍項羽已經是強弩之末,再加上韓信、英布、彭越、灌嬰等一大批優秀將領的圍攻,才能夠打敗項羽。所以韓信能打敗項羽這一說也許並不成立,因為韓信垓下之戰的勝利算得上是團隊合作的結果,如果讓韓信和項羽一對一的決戰,誰勝誰負還說不定呢。


海佑講史


為什麼說韓信沒有領過兵,沒有打過仗,但是他一出手,項羽這個久經沙場的老將為何不敵呢?其實並不然,因為真正韓信與項羽交手並將他打敗的唯一一場戰役就是垓下之戰,在此之前,其實韓信一直並沒有正面的和項羽交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現在熱火朝天的一款手遊就是王者榮耀,裡面也有一款人物叫韓信,而韓信所打的職位是什麼呢?就是打野,打野並不是和敵方正面的對線,而是偷發育然後發展起來在於對方交手,而歷史上的韓信也是如此,其實對抗項羽的主力軍的都是劉邦率領的軍隊,“羽之神勇,千古無二。”劉邦真的是在死扛住項羽,供韓信發育。韓信就在這時去北方打野,他的兵仙的稱號也是從那時開始傳來的,才有了那麼多勝利的戰役。


縱觀韓信的諸多的戰役中,“明修棧道,暗度成倉,”應該是比較著名的一次,率領漢軍一舉擊敗章邯、董翳、司馬欣三人,是劉邦可以還定三秦,當時試想一下,章邯早已被項羽破釜沉舟的一戰中打的是早已不如從前,後來他投靠了項羽,百姓的心目中自然是非常的記恨於他,反觀劉邦的軍隊就不一樣,號稱仁義之師的漢軍自然是深得民心,俗話說的好:“得民心者得天下,所以韓信打敗章邯等人一切都是意料之中。”

井陘之戰

其次韓信的確是在軍事上有著過人的天賦,井陘之戰中,韓信帶領三萬多的漢軍,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將陳餘批示的二十萬趙軍全部打敗,從此韓信的威名也是名震天下,頗有當年西楚霸王鉅鹿之戰的雄風。最後的項羽也是拜在了韓信的手上,雖然韓信沒有與項羽多次的正面交手,但是不得不說這也是兵家的戰術而已,所以韓信的厲害在於他能將兵法全部的用在戰場之上,唯我獨尊,所以這也是韓信得以被後世尊敬。

其實想要獲得成功項羽是顯然不能的,他過於的驕傲自大,曾經韓信是項羽帳下的一名小將,可是項羽有眼不識泰山,將來打敗他的恰恰是這名小將。如果項羽當時可以向劉邦一樣的重用人才也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人皆可為舜禹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誰說韓信沒有打過仗的。

韓信早就投軍到項梁麾下,打過仗。

後來項梁戰死,韓信轉投靠到項羽麾下。

這段時期,韓信應該連續參加了幾次大戰役,但未必是高級軍官,可能是低級軍官。

不過,他曾在項羽身邊擔任持戟郎中,也就是貼身警衛的意思。

貼身警衛的軍銜不高,卻是項羽的心腹,能夠和大老闆說話的。

韓信這個持戟郎中,也不是什麼真正意義的警衛員,類似於參謀的角色。

然而,項羽這個人剛愎自用,而且很看重部下的人品。

韓信之前曾經黑社會流氓打倒,強迫從胯下鑽過。項羽認為韓信此人不是好漢,是猥瑣小人,不應該重用。

韓信多次向項羽獻策,項羽都不聽,還出言譏諷。

久而久之,韓信覺得這裡沒有前途,就逃走了。

大家注意,韓信逃到劉邦那裡的時候,已經在項羽手下整整2年。

期間項羽不斷作戰,從南打到北,韓信作為軍事人員,當然也是參加了作戰。

話說回來,韓信真正打仗未必打得贏項羽。

項羽失敗的原因是政治,而不是軍事。

項羽不太懂政治,幾乎是以自己區區力量同全國諸侯為敵,根本就不可能勝利。

他也不想想,當時秦朝實力那麼強,在全國諸侯反對下還是垮臺了,何談他自己。

說難聽的,項羽的政治能力也就是呂布的水平,而劉邦、韓信都是老謀深算的曹操、劉備水平,項羽能夠支持這麼久才被消滅,已經很難。

韓信第一次和項羽交手就是彭城之戰,劉備、韓信大主力把項羽老巢徐州都抄掉了。當時項羽在山東作戰,前有敵人,補給基地又被佔領,對方兵力又這麼龐大,正常來說項羽就完了。

結果戰神項羽名不虛傳。他以區區3萬騎兵突襲,擊潰韓信、劉邦56萬大軍,殲滅30多萬。

其實,此戰項羽就應該完蛋的,只是依靠超人的指揮才能,進行了奇襲才偶然獲勝。

雖然韓信仍然奉行實力碾壓戰術,以絕對優勢的兵力逐步消耗項羽的實力,最終獲勝。

比如著名的垓下戰役,項羽楚軍10萬,而韓信、彭越、英布等會合劉邦後,漢軍參戰兵力已超過60萬人。其中韓信輕率的部隊就有30萬。

這種作戰,雙方實力相差太遠,項羽不可能每次都創造奇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