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節收跳動收購線下機構,網校戰爭開啟下半場?

  大家好,我是半杯白酒。今天看到一則消息說字節跳動最近正謀劃收購線下教培機構,作業幫也在和線下機構深度接觸,我一愣,第一反應就是:網校戰爭下半場這麼快就開始了麼?

  然後看到一句話:據業內人士分析,此次字節跳動的動機極有可能是想通過收購一家線下機構、搭建一個區域化網校、進而輻射一個省。


字節收跳動收購線下機構,網校戰爭開啟下半場?


  可能因為我不是業內人士,所以我倒不覺得字節跳動是想通過收購搞本地化網校,實現所謂的網校賽道彎道超車。我在很多城市做了很多年線下機構了,我覺得大家都把教培機構所謂的“內容本地化”優勢誇大了。高考卷全國都快統一了,各地中高考內容差異能有多大?真正有有本地化內容壁壘的,只有被打的奄奄一息的各個學校的小升初考試。當然各地的學校的授課進度難度是有區別的,但這個是本地化網校大班也很難克服的,除非做本地化在線小班。

  當然,我覺得即使字節想不通這點,就是想做本地化大班網校,依然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和精力去搞線下機構來玩,挖幾個人出來當地搞個新在線公司不就行了。我覺得走這條路,也不必過多解讀,就是實實在在的想做線下教培生意,往OMO方向走。

  教育OMO最近是被大家喊爛的概念了,尤其是一些被疫情打的比較疼,股價掉的比較厲害的線下機構,比如jr。但是,我覺得線下機構喊OMO的概念,倒不是真想明白了要這麼做,而是疫情期間被迫把學生拉到線上發現:咦,原來在線也沒那麼難,我也可以玩玩,這樣未來就不會被這些網校XX了。但是要想清楚,學生疫情期間願意轉線上,是因為沒地可去,疫情過後呢,大部分還是要回流到線下的。未來傳統教育機構能不能線上線下同時做呢?我覺得能倒是能,但是動力可能沒那麼足,主要有兩點吧:

  1.我們可以說有些學生適合上在線,但不能說這些學生不適合上線下吧(公立校總得去吧,沒見過不適合的)。所以可以認為適合在線的這批學生其實是適合線下的學生的子集。線下機構是有校區的,搞在線是和自己搶生意,校區教室空著,搞在線再交一份流量錢,估計大家都心疼。如果教室滿了呢?那生意這麼好,邊上再開個校區就是了……

  2.在家長認知中,在線課的價格是應該低於線下課的(所以寒假學而思降價了,春季沒降,一幫家長鬧事要退錢的),這個學生原本能一節課收100,現在硬逼到線上去,一節課只能收70,這30塊“機會成本”,估計很多機構不想承受(最近看了本書叫《創新者的窘境》,對這個現象有深度解釋,公司決策機制就是這樣,很多事情即使大家都覺得是對的,決策依然是錯的)。

  有人會覺得,學生有時候就是會想學在線課啊,比如暑假家長不方便接送等。是的,這是學而思在線的主要邏輯。但是要想清楚啊,學而思一個城市多大的線下學生量(而且主要是更適合在線的優等生)才能撐起學而思在線的大班,另外學而思這傢伙比較壞,總搞飢餓營銷,搞得大家報不上線下班,只能去報線上班。普通機構能做到上述兩點嗎,比較難吧。


字節收跳動收購線下機構,網校戰爭開啟下半場?


  所以,未來教育OMO,很可能是在線機構先搞出來的。為什麼網校有動力搞OMO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吧:

  1. 網校再怎麼給自己洗腦,告訴自己在線教育就是厲害,市場就是會越來越大,但大概率未來教育主流場景還是在線下的(你看學而思一邊高喊網校向前衝當幌子,一邊偷偷加速開校區)。當然別抬槓,在線教育競爭市場格局會高度集中,教育整個盤子又巨大,所以在線教育肯定也能跑出巨頭。大家這種雞血的投放,估計市場見頂也能看得到,是要考慮後面的事情。

  2. 網校在線大班這個產品,迭代非常快,我自己感覺已經趨於成熟了,各家的差異會越來越小。這場仗打下去,會以什麼方式收場呢?

  一個厲害的把別人打死了?我覺得可能性不大,因為網校產品不是平臺型的,更像新浪搜狐等門戶網站,很難產生壟斷。

  打著打著合併了?這可能是大家猜的最多的,畢竟這個劇本在互聯網各個行業都發生過。但是網校確實不是純互聯網行業。純互聯網行業大多不是直接掙C端用戶的錢,盈利模式主要是做大流量,靠廣告、信息分發或交易手續費間接去掙B端的錢,兩家平分流量的競品營收之和,一定低於合併公司的營收(別和經濟學混了,經濟學只說壟斷利潤會提高,沒說壟斷營收會提高),因為原來兩家各自的B端客戶獲得的流量都是原來的兩倍。但網校是直接掙C端的錢的,即使兩個競品合併了,原來每一家的學生也很難再報更多的課吧,所以合併動力並沒有那麼大。另外如果網校品控做得好,續費率能保障,即使有一天實在沒錢打廣告,把現有學生續下去,也能撐一段時間,這和早期沒啥持續營收的流量型互聯網公司很不同。

  3. 我覺得更大的可能是,大家都會做產品矩陣,提高產品矩陣ROI。當業務複雜度提高的時候,大家的競爭就不只是流量的競爭了,更是內部組織力和外部品牌的競爭。另外網校低價和正價續費率再怎麼優化也是會很快見頂的,如果沒有其他產品承接流失學員,市場成本會被極大的浪費掉。

  4. 有人覺得網校的產品矩陣也一定是在線產品,因為線下太重了。我並不覺得。一方面是,所有其他在線產品,都會一定程度搶其大班學員。另外是,網校有個巨大優勢,就是產品更輕,流量更大,品牌建立更快。如果其要做線下業務,傳統線下機構最頭疼的冷啟動問題他是沒有的(學而思進入任何一個城市前都要先運營兩年當地流量做熱啟動,做講座,公開課等。可以理解為網校把這個運營工作產品化了)。


字節收跳動收購線下機構,網校戰爭開啟下半場?


  當然,如同我文章開頭所說的,邏輯我覺得是通的,但絕沒想到會有這麼快。不過反過來想想,這也不奇怪,說早不早都是相對的,每個機構面臨的具體情況都不一樣。

  1. 說早,是因為現在在線大班的仗正打得最熱的時候,正如上篇文章所說,這場仗不光是營收仗,更是品牌仗(可以理解為未來的流量成本仗),這場仗打輸了,後面弄啥都掣肘。所以品牌仗處於下風的網校想通過OMO翻盤希望不大,反而是處於品牌仗上風的網校靠搭建OMO系統加強產品縱深,打造更堅固的護城河是更可能出現的局面。

  2. 說不早,一方面是字節跳動本身是流量大戶,打贏品牌仗的戰略意義沒有其他網校那麼大(可能也是現在打的不太順)。另外,線下機構運營邏輯極重,我覺得不是純互聯網團隊短期能玩明白的(網校業務本身都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更何況線下業務)。如果預計2-3年後大家都會去走這條路,那提前進來踩兩年坑也是很正確的決策。

  可能很多人不服:大家都說線下機構運營重,有多重,重在哪呢?字節跳動這麼有錢還不好使了?我覺得還真不那麼好使了。線下運營這個重,是體現在團隊搭建難度和去中心化管理上。

  1. 關於團隊搭建難度,舉個簡單的例子,網校想搞一條新產品線,只要挖一個牛逼的負責人來,然後讓他組建團隊,指揮戰鬥就行了。獲客更簡單,只要有足夠多的錢搞投放,並不需要幾個人就能招來目標招生量。線下盤子是一個個城市校區拼起來的,每個城市都要有獨立的完整的團隊做運營,先不考慮遠程管理的難度,想一下把多個城市的完整團隊拼起來,而且各個團隊能迅速融合不出問題,真是太難了,尤其是在人才本來就比較匱乏的三四線城市。新東方、學而思讓人羨慕就在這,人才儲備量極大,很快就可以湊一個文化和價值觀統一的、完備的新城市開拓團隊來(文化和價值觀統一這點很重要,這是組織力的源泉,硬拼湊起來的隊伍,太容易出事了,這點想必px和lx感觸很深)。

  2. 如果網校是中心化管理難度低,那線下機構想高度中心化管理就太難了。各個城市的情況差別太大了,教材版本,授課進度,甚至放假時間考試時間都不一樣,即使現在靠雙師等把儘可能多的功能統一管理了,那當地的團隊的指揮戰鬥能力也決不能弱,獨立決策能力一定要有,否則中心決策質量會隨城市增多迅速下降。

  當然,如果網校OMO方向是對的,那未來就看大家採用什麼樣的路徑了。無非有幾種:

  1. 和當地機構業務層面合作。這條基本跑不通,兩撥人都想薅對方羊毛,都不想吃虧,這生意沒法做。尤其是教育行業產品非標的特殊屬性,摩擦堆積多了,極容易引發合作雙方的信任危機。網校怎麼敢把流量導給當地合作機構?授課質量不知道,口碑砸了怎麼辦?當地機構怎麼可能給網校共享招生信息,線下學生跑到網校怎麼辦?這都是幾乎無解的。一個很明顯的例子,就是之前學而思在線獨立做的非常不好,直到把其併入學而思培優,才開始真正有活力。一家兩個兄弟都如此,更何況兩家人呢。

  2. 收購拼盤整合。這個看看樸新能不能跑出來吧,看現在股價是還沒有跑明白……我覺得,挺難的。我是做傳統機構的,我現在普通老師都只校招,不社招,因為社招老師很難達到公司要求的標準化。文化和價值觀層面衝突更嚴重,如果是兩個不太相容的團隊硬拼到一起,先別說發展,生存都得先打一架再說。互聯網公司合併是常態,合併後一撥人出局更是常態,這也沒啥,員工走了,用戶還在。但教育機構蛋疼就蛋疼在這,員工走了,用戶也走了,直接在你對面又組了個新機構……給你留一堆爛板凳,收購的錢就打水漂了。

  3. 純直營。這是最保險的,也是最難最慢的。但我估計網校不會真的找人從頭做,這光搭建初始團隊就夠受的。所以找優質團隊收購,並資金注入,加速發展,可能是更可行的道路。目前看,字節跳動也是選擇的這條路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