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

MinRinDa-


古代官員退休,表面上看理由很多,比如告老還鄉,衣錦還鄉,鄉愁等等,其實,都扯淡。真正的原因,只有三個:

第一,京城是人家皇族,以及圍繞皇族服務的內親外戚們居住的地方。你為官時,為了服務皇族方便,或賜或買一家宅子,當官做事。你辭官了,再佔著,不合適。因為,人滿為患。這就相當於現在,領導退休了,辦公室,也就沒了。

第二,退休下來的官員,實際上,還是擁有很大影響力的,人活著,不知不覺,就想使用這種影響力。一旦使用,皇帝就會顧忌,因此,還是離開吧,免得不知道怎麼死的。

第三,回老家去,自己的勢力根深蒂固,不想怎麼作為了,起碼,能夠安享晚年,同時培養後人。說不定,家裡再出一個大官,就能再繁榮幾代。

出於這三點的考慮,古時候官員退休了,肯定要回老家。而且,客觀的講,古時候官員,生於京城長於京城的,不多。因為,京城是皇族和皇親國戚們住的地方。


董江波


清廷三朝老臣張廷玉在給乾隆帝的最後一篇奏疏以日薄西山的頹唐筆調這樣寫道:“願祈骸骨,告老還鄉!”

結果,乾隆非但不能全一個三朝老臣的拳拳之情,反而勃然大怒稱其為一老而無用的老匹夫。無君無徒,自私之至。

顯然,像張廷玉這樣一個三朝元老,漢臣首魁,門生故吏滿天下的人來說。乾隆把他放到哪都總歸有點不放心的。把他拴在京城,又擔心他燈下黑。把他趕出京城,又擔心他天高皇帝遠不好控制。


(張廷玉)

彼時,乾隆最希望得到的消息是,張廷玉是因病告老還鄉,而不是年老昏聵告老還鄉。

年老昏聵這種託辭,有點演技都能忽悠過去。但病這種東西,像張廷玉這等級別,乾隆不可能不派太醫去看的。一番望聞問切下來,什麼病,能不能治,還能活多久都一目瞭然。

古代官員退休了為什麼都選擇告老還鄉,張廷玉就是一個特別具有象徵性的例子,也是一個最主要的原因——遠離京城政治漩渦。

幾乎所有退休後的官員第一時間想的都是如何全身而退地告老還鄉。

京城這個政治漩渦不是一般大,隨便幾個誘因便能把你捲進去弄得一身黃泥身敗名裂。

一、能在京城任職的官都不會小,退休後不離京,皇帝會以為你有所圖。帝王狐疑心起,非死即傷。

二、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倘若以前自己的門生部下讓你出面去斡旋計劃某些事情。去則亂政,不去則不義。就是知情不報也是死罪。留在京城,株連率高。左右不是好人。

三、所謂人走茶涼,既然離職了,就應該乾乾脆脆拍拍屁股走人,別讓後面的人做事左右為難。

綜合以上,政治因素才是古代官員告老還鄉的主要原因。

比如第二點,武則天就屢次在狄仁傑辦完差事後把他實權摟了,給個虛銜,更主動給他選個修養之所,就是不能留在神都。


(狄仁傑)

為什麼呢?

武則天很清楚,狄仁傑門生故吏太多了,留在京城,那就是給那些想恢復李唐神器的人機會。狄仁傑能力通天,所幸志慮忠純。

與其讓陷入兩難,倒不如順水人情,讓他遠離朝堂不問政事養老去。

當然,除政治外,也有人情所在。

落葉歸根,衣錦還鄉。素來是古代士大夫追求的最圓滿的人生理想。

直白了一句話就是:老子牛掰了,得回老家嘚瑟一番!

虛榮心,這是每一個古代士大夫都無法避免的。

再深沉一點的就是埋在我華夏瘠土裡的鄉土情節了。不管是誰,一輩子到老只要不在故鄉,便是漂泊,最思念的也是故鄉。這種民族血脈裡的品質,不好解釋。

只有回了老家,一輩子的浮沉才算安定。


告老還鄉,落葉歸根。生於斯,止於斯,與祖祖輩輩同居一方瘠土,這是中國人的傳承。


不書


古代官員退休後,為何會回到故鄉養老呢?因為古代人和現代人的想法不一樣,認為辭官職必須返老還鄉,迴歸故里,也就是葉落歸根。認為年輕的時候出去闖蕩江湖,做官奔事業。但是老了以後,他就應該回到自己出生的家鄉。還有中國古代,家庭家族觀念十分強烈,一個人生下來以後,就會進入族譜,去世以後,他的墓地也該進入家族的祖墳地,他的靈位也會放進家族的祠堂裡。另外古代官員退休回到故鄉後,仍然還可以繼續發揮餘熱,以自己的名義和威望,為鄉鄰主持公道和伸張正義,閒達鄉里。因為他們做過官,鄉親們也很信任他們,聽從他們的主張。在古代的鄉村,也起著一個和平安定的作用。其次,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古代是農耕社會。農耕社會的財產,主要的表現形式就是購買了多少土地,作為主要的家庭財產。所以辭官回鄉後,也擁有大量的土地財產供養家鄉親人們生活,所以古代官員退休後就回到家鄉頤養天年。




用戶4437269867923991


“十年寒窗苦讀,一朝金榜題名”。在古代,通過科舉踏上仕途幾乎是絕大多數讀書人夢寐以求的,也是最好的出路。然而人終有老去的那一天,這些做了一輩子官的官員到了退休年齡後都會選擇回老家。

深受儒家思想影響。

自漢武帝時期開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成為了當時國家的統治思想。並且尊崇儒家思想一直延續到了後朝後代,在整個中國古代社會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而儒家思想提倡的就是宗族意識,出生到死亡都要記入族譜,生於祖地,迴歸祖墳。而古代的官員不論在哪裡當官,等到退休後必然會選擇迴歸故里。借用著名詩人賀知章的詩句:“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這就是所謂的“落葉歸根”,一種延續至今的傳統。

還有就是儒家文化強調的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古代官員選拔時對於孝道的考察是極為重視的,也是一個重要的標準。如果家鄉還有父母雙親或者直系長輩在,迴歸故里侍奉身旁也是必須要做的。

功高震主,唯有告老還鄉。

中國民間廣為流傳這麼一句話:“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朱元璋之所以可以消滅陳友諒、張士誠打下大明朝的江山偉業,離不開謀士劉伯溫的計謀。然而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朝後,劉伯溫卻主動提出告老還鄉。難道劉伯溫真的這麼淡泊名利嗎?或許他是,但最重要的根本原因就是其擔心“功高震主”,讓朱元璋“惦記在心”。打江山時自然是兄弟情深,但到了坐江山時心思就完全不一樣了。看看後來朱元璋一系列的大殺功臣之舉,劉伯溫雖然還鄉後沒活多久,但至少在名譽上得到了善終。



同樣的秦朝的王翦、漢朝的張良,無不是因為看透了帝王的猜疑和擔憂,主動提出告老還鄉,既解除了帝王的“心病”,又可以保全自己。所以說,對於一些有著卓著功勳的官員來說,避免帝王動殺心也是其告老還鄉的重要原因。

遠離權力中心,方得始終。

對於普通的到了退休年紀的古代官員來說,告老還鄉比留在京城或者就任地來說更加安全。

首先,退休養老住所問題。古代官員的府邸大多是朝廷提供的。但是一旦退休後,府邸往往都是需要騰挪出來給下一任的官員。權力交接沒問題,但住所交接可能就會發生“摩擦”。避免這種潛在的風險,沒有了住處的這些退休官員通常會主動離開,而家鄉就是他們的第一考慮。

其次,有權利的地方就有鬥爭。所謂“伴君如伴虎”的風險就在於突發偶然性以及不確定性。原本已經退休,就因為仍然身處權力中心之地,就有可能會被牽連。而遠離這權力中心之地,可以大大降低被牽連的風險。

第三,人脈寬廣麻煩事多。能夠熬到退休年齡自然是在官場上摸爬滾打多年,擁有的人脈必然不會少。試問,門生故吏時不時的請你幫忙,你是幫還是不幫?不在官場卻仍然與官場權力經常觸碰,總有失足的一天。退休後遠離就任地是明哲保身的最好辦法,而故鄉就是他們最佳養老的地方。

光宗耀祖,錦衣還鄉。

所謂“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古代人之所以擠破腦袋去當官,論公是為國為君為民,論私就是為了大富大貴,為了自己和家族更好的生活。雖然不是所有的官員都是“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這樣的貪汙腐敗之人,但不可否認古代官員的俸祿和待遇還是遠遠高於普通百姓的。他們為官期間所得的俸祿利益等通常會在家鄉購置房產田地,不僅可以用來養老,也可以世代相傳留給子孫後代。況且古代讀書少大多注重顏面,更是希望在家鄉父老面前展現一番成就。這不是低俗的炫耀,而是一種光宗耀祖的思想。


古代官員告老還鄉有著如此多的益處和講究,如何選擇顯然不用再多說。


月關略萌


第一個,真的是落葉歸根,在外去哪裡都是遊子,因為當官的僅僅是自己出去了,撐死了再帶上妻子和孩子,剩下的父輩,兄輩都是擱老家待著呢,整個家族在一個地方沒變啊,所以古代經常有的叫做回家奔喪;

第二個,當官的,要真有好處都對的是家人,尤其是家鄉,所以,後期經常有的官員,兩袖清風的,但是在家鄉可不是了,當官總有特權嘛,所以生活水平要高好多好多;

第三個,遠離政治中心,可能你是個五品官,在京城,六品官員,可上面一大堆頂頭上司呢,玩不轉,但回到家鄉就不一樣了,京官啊,這叫衣錦還鄉,雖然可能在外面很菜,但回去誰知道呢,地方官肯定不敢為難,京城當官的,關係肯定比地方官的關係要硬實,這就可以活的自在;

第四個,誰屁股都不乾淨,誰都有扯不斷,理還亂的關係,回到家,這些關係慢慢都會淡的,只要不是特別恨的對手,都不會老揪著不放,當然前提是後人不要撤進什麼糾紛,那基本意味著可以安安心心養老。


許願的泥菩


其實古代京城官員退休後,往往離開京城,回到故里,這是因為:

一,城牆限制,如果官員退休後,不離京城,一代又一代退休官員多,房子越修越多,固定的城牆沒有發展空間。

二,朝庭官員,特別是

尚書,宰相級高官,關級錯宗複雜,門弟多,容易影響朝政。

三,落葉歸根,即能脫離京城煩腦又能歸故里,特別是有父母雙親在,更需迴歸故里。

當然還其它一些原因。


徐老大


1:古代儒家思想,綱常倫理等觀念影響。

直到現在,“落葉歸根”這一思想也依然流行,那更不用說實在古代了。古代官員一般除了可能本縣的地方官以外,一般都不是在故鄉任職,而幾乎所有人都不想自己老了以後死在外地,所以就算再艱難他們也會想辦法回老家,讓自己死在出生的地方。



2:明哲保身,減少風險,降低嫌疑。

一般在朝廷為官的官員,都會在政治生涯有過政治對手或者派系之爭,而當他們告老退休之後,手中權力便大幅下降了,所以為了免招在朝廷的對手報復,一般都會離開京城,遠離朝廷。有時也會為了向其他朝中大臣和統治者表現出無干政之嫌而回鄉養老。



3:歸園田居,享幸福之樂。

官員們在官場打拼一輩子,在退休之後也自然想回歸享樂悠閒生活,而故鄉一般都有田有地,山清水秀,實是養老之地。這一點和現在許多富人喜歡在山下買別墅,建莊園差不多。



4:交通不便,歸鄉路遠。

古代交通不便利,大多隻能依靠馬車,騎馬,甚至步行,而官員們長期在朝堂,對故鄉少有顧及。如今退休自然是想風光的榮歸故里,以不至以後太老難以回去,甚至在途中客死他鄉。



5:京城消費頗高,難以支撐。

官員在退休之後,朝廷俸祿將會大減,而少許的養老金不足以支撐京城的房產,消費和家中大量的僕人,因此置賣房產,回故鄉養老不失為一正確之舉。



以上便是我的回答,希望對您有所幫助,如果您有其他觀點,也歡迎在評論區留言交流。


蘑菇雅說


在我國古代,會看到但凡官員到了退休年齡,大多在向皇帝彙報的時候,總會說告老還鄉,而不選擇留京。即使皇帝要求留京,過一陣子也還是會找其他理由,要求回老家。這是什麼原因呢?

首先,古代的讀書人為了改變自己的仕途,自幼就苦讀聖賢書,再通過層層科舉考試才步入仕途。有的人苦讀十年,此生也未必中局,所以很多人的心願就是能留在京師。

但官員們官員退休了,為何一定要回老家?

留在京城或就任地豈不更好?當時的交通也很不便利,考中後,許多官員就很少回家,除了因家中父母病逝,要返回老家守孝外,其餘時間是很難有機會回去的。

中國人有個傳統觀念一直流傳至今,那就是“落葉歸根”,所以不官在哪就任,年老後多少都會考慮自己死後的一些事情,比如進祖墳、入宗祠等等。

而且能留京任職的人大多是比較受天子賞識的人,所以除了想落葉歸根之外,官員們也想衣錦還鄉,向鄉親們炫耀一下自己這些年在京城的成就。

還有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懂得趨利避害,京城是政治鬥爭的漩渦,當官一天,就相當於在政治漩渦中多待一天。

所以為官後,當年老若能安全回鄉,也算是全身而退了,如果受到政治影響,往往會身敗名裂。最後,因為官員在任職期間,不僅有朝廷的俸祿,同時也會得到皇帝的賞賜。

除了像金銀珠寶之類的財物之外,皇帝還會賞賜一些土地,而這些土地大多分在官員的老家。所以官員們回到家鄉,也成了大多數官員最好的選擇。


搞史人


榮歸故里,何樂而不為呢

首先,主要是古代官員退休制度不完善,不是有專門的時間限制,而是由皇帝決定的,如果一個人對皇帝非常重要,那自然就會推遲退休,但是如果不喜歡這個官員,很可能早早的就告老還鄉了。對皇帝來說官位越大的官員,他越要設防,畢竟在位多年在京城是有自己的人脈的,如果退休還留在京城,有可能對朝政產生影響,所以為了避免麻煩都會讓回到自己的家鄉。


其次,古代的人們講究落葉歸根,所以一般也不會在京城購置自己的房產,那個時候跟現代不一樣,現在人們會炒房投資,給自己可以在各地買房子,但是古代的人們有錢都是買土地,買土地自然要回自己家鄉買,這是一種農耕文化影響的傳統。

最後,只有回到自己的家鄉才會繼續發揮作用,在京城繼續留下會給皇帝一種威脅感,但是回到自己的家鄉地位完全不一樣,很多事情都要靠地方上的有聲望的人來處理,如果告老還鄉,那麼自己在家鄉算是有頭有臉的人物,可以說一不二,自然會得到很多人的嚮往,畢竟回了家鄉可以不用再看別人臉色,而且有一定的安全感和歸屬感。



漫漫史話


因為他們都是地主。

土地有一個特點,不能託運,也背不走。地主不可能把他的土地挪到別的地方,也不可能脫離他的土地。土地必須集中,否則地主照顧不過來。所以,出去當官,掙了錢弄回家鄉買地,退休以後回鄉,擁抱自己的土地。

這就叫“故土難離”,別說你這一輩子離不了,世世代代都離不了。一個地方,同一祖先的各房兄弟大家幾百年上千年住在一起,沒有大的變故搬不走的。

和珅的罪名當中有一條叫做“開店鋪”,是死罪,官員只能買地不能投資商業。商人子弟不能科舉,地主也不許經商,不想當土地主了,不行!

乾隆時候的陳閣老,就是傳說是乾隆他爹的那個,因為在山東買了地,被乾隆知道了。結果怎麼樣?革職!你一個浙江人跑到山東去買地,想幹啥?想移民啊?大家都這麼幹家家戶戶到全國開枝散葉了,以後再犯什麼事不怕誅三族了是吧?反了你了!

當然會說你“不要祖宗”了,這個罪名比較親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