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安化永錫橋


下午趕去永錫橋,去那裡見一個老人,凱哥說那個老人手上有50年代白沙溪茶廠用工的舊資料,並且那位老人的父親就是50年代被彭先澤聘用的一位老工人。聘書還在,上面有彭先澤的簽名。


我相信,在安化,只要你潛心下去深挖,還會找到很多這樣的資料;還會遇見很多這樣的歷史親歷者;還會聽到很多官方視線之外的敘述與那些年的茶故事。


從白沙溪茶廠出發去往永錫橋,永錫橋在洞市,去往安化的“茶馬古道”景區會經過那裡。安化“茶馬古道”拷貝的是雲南茶馬古道的故事——馬幫運茶。這從側面體現了茶馬古道從文化概念到產業運作上的成功,就像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然後大家抱著各自的目的起來響應一樣。很顯然,茶馬古道並不能完整的將安化茶產業的背景故事敘述出來。這幾年“萬里茶道”申遺啟動,我內心裡認為,這個和安化要更貼切些。


永錫橋也是“萬里茶道”遺產保護的一個重要點,文物保存很完整,現在還能使用。安化的很多宣傳片都在這裡取過景。今天到永錫橋,剛剛下過一陣雨,山色空濛,橋樑連接兩岸,如夢似幻。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永錫橋內的景觀


安化類似於永錫橋這樣的風雨廊橋還有很多。當我們把安化作為“萬里茶道起點”時,這些廊橋構建了茶路起點的內在空間形態與社會生態。廊橋是交通要道,本身就是運輸茶葉的基礎設施;廊橋也是公益舞臺,茶商及賢達鄉紳捐資修橋以利鄉民。廊橋的結構,展示了中國古典木結構橋樑的瑰麗,從功能形態上看,橋上可避雨,可遮陰,可飲馬,可歇腳。廊橋修築完備以後,鄉紳還會繼續捐資運營,所謂運營,就是在橋上設茶亭,煮茶免費供往來客商取飲。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當年修橋時茶商捐款的碑


早期很多朋友在問隔夜茶的問題,實驗室的科學家給了很多解釋說明,不過在安化鄉里,特別是風雨廊橋上,這個問題不需要解釋。因為放在茶亭裡的茶,往往不僅僅是隔不隔夜的問題,時常放一個星期,依然可以飲用。一個木製桶裡,量身放置著一個挖罐子,旁邊有碗,渴了走過去拿起碗,提著木桶上的提樑,微微傾斜桶身,茶湯流出用碗接著,就可以用作解渴的飲料。


2019年夏天,我在談安化與萬里茶道申遺的問題時,有云南的學者朋友在我朋友圈留言聲稱:“你那裡很多地方都還只是縣級文保單位,怎麼申遺嘛!”事實上這就是不來安化之誤!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全國重點文保單位


永錫橋在2013年就已經是全國重點文保單位了。2019年1月份,經過了一次修繕。這次修繕水平很高,修舊如舊。因為永錫橋為木結構,又橫跨在水面上,安化的溼氣很重,這樣會加速木材的老化。修繕中,給予木材採取了很多防護措施。歷史的滄桑感依然在,文物的壽命也因之延長。


在永錫橋上有一幅對聯,很長,受這幅對聯的啟發,我當即發了一個朋友圈,自己擬了個上聯,順便徵集下聯。上聯是:

“溪上浮樑賣茶去”


安化的溪確實有很多,所以你看到很多茶葉品牌都是一條溪兩條溪的名字。浮樑,既是指永錫橋,水上搭建的如木樑般的廊橋建築,事實上浮樑也是歷史上一個有名的茶產區,位置在江西。因為白居易的一句詩而有名。“商人重利輕別離,前夜浮樑買茶去”。


有一次和一幫朋友喝醉了,聊起白居易這事,說老白不厚道。人家茶商做生意賺了錢買的船,討的妾,停駐在江上。他喝得醉醺醺的闖進去,讓人家給他彈琵琶,蹭吃蹭喝,還背後說人家“輕別離”。他哪知道做茶人的辛苦啊!大半夜原本也可以在船上摟著美女聽音樂消遣,但人家有職業精神,還在為了美好生活而忙碌。老白一上來就給人家戴個帽子!


也許正因為這樣,做茶人在後來的歷史上感覺地位都不高了。宋元明清,很多喝茶的人比做茶的人有名。所以早期中國茶文化才復興那會兒,很多做茶人都扭扭捏捏的,不承認自己是賣茶的,而更願意說自己是茶人。20世紀40年代初,彭先澤將做茶人定義為“茶業人”。安化歷史上多“茶業人”,永錫橋是“茶業人”出資修建的,最大的受益者也是“茶業人”。歷史上收益於販茶的交通往來,如今這個遺產已然成為了一個文化符號,成為安化黑茶的歷史標誌,讓很多人透過這個畫面,回到馬幫馱茶的歷史場景。


今天,我們從橋上經過,去瞻仰一個50年代“茶業人”留下的歷史資料。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彭先澤簽字的報道憑條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陳老談起他的父親,就有一種榮耀感


那戶人家姓陳,資料收藏者的父親陳國漢是在1950年被彭先澤聘為茶廠收購站的工作人員的。報道憑條的末尾確實是彭先澤的簽字。從老先生收藏的其它老舊資料來看,他的父親陳國漢在茶業崗位上幹了一輩子。從收購站的員工,到後面從事茶葉機械工作,成為茶葉培訓教員,擔任相關報社的通訊員,乃至最後成為一個地方的主要產業領導。1983年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牧漁業部給他授予了一個“農技推廣榮譽證章”。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農林牧漁部頒發的獎章

洪漠如:從溪上浮樑走過的,多是安化茶業人

一個平凡的“茶業人”


一片以茶為業的土地上就是這樣,每一個平凡的角色,都曾經充當過產業的螺絲釘。當年茶產業的這兩巨輪向前開動的時候,你很難去評估哪一個個體創造的價值更大一些。很多人的名字都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之中,也許我們只需要記住這樣一個群體就行了,他們就是“中國茶業人”。不再擔心被那些酸腐的文人嘲笑了,可以大大方方的告訴別人你是做什麼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溪上浮樑賣茶去”說的是安化歷史上的茶業人,這個下聯還真有點不好對了!(資料來源:光陰夜歸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