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鍼灸的神奇所在

他生下來母親就因病去世,因家境貧寒無法養活,父親只好將他送給叔父收養。他生於朝代更替的動盪年代,戰爭、貧窮、飢餓讓他的童年飽受人間疾苦,二十歲時還整天遊手好閒,無所事事,不讀書、不上進,村民們背後議論紛紛,說他這孩子生下來腦子就有問題,笑他是個十足的大傻冒。他的叔母看在眼裡、痛在心裡,常常苦口婆心的開導他“修身篤學”,在叔母多次嚴勵勸導下,他開始刻苦攻讀大量書籍,虛心向別人求教,在二十六歲時寫出了《帝王世紀》、《年曆》等書,以至長大成人後在文學、醫學等方面有了很高的成就,他就是我國古代歷史上唯一與孔子齊名於世界文化史的歷史名人皇甫謐。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2006年1月8日,為紀念皇甫謐在生活、著述、治學等方面的經歷,由國家郵政總局特批的《中國皇甫謐》紀念郵票在甘肅蘭州發行。《中國皇甫謐》郵票製作精美,每張郵票都有一枚長城圖案主票和一枚印有皇甫謐圖案的副票兩部份組成,每套16枚,共發行1000套,郵票小版張1000套也隨冊發行。《中國皇甫謐》郵票素材分別取於《中國大百科全書》皇甫謐像、中國針灸博物館藏皇甫謐像、甘肅中醫學院教學樓前皇甫謐像、靈臺縣朝那鎮皇甫謐雕像、皇甫謐中年像、皇甫謐試針圖、靈臺縣皇甫謐祠塑像等,具有很高的研究、觀賞和收藏價值。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皇甫謐為何有如此高的學術地位和社會聲譽呢?就讓我們穿越至1700多年前的西晉去看看吧!

皇甫謐,字士安,名靜,號玄晏。西晉安定朝那人,今甘肅省靈臺縣朝那鎮人,生於東漢末年,逝於西晉,享年68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學者、針灸學家。他著述的《針灸甲乙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針灸學專著,對中國中醫針灸學的發展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在我國魏晉時期,社會名士們流行服用寒石散,寒石散又稱五石散,由石鐘乳、紫石英、白石英、石硫磺、赤石脂五味石藥合成的一種散劑。服用後身體燥熱,需要吃冰冷的東西,洗涼水澡及走路來散發藥性,除了以上作用,古人食用寒石散主要是延年益壽、美容。皇甫謐也加入到服用寒石散的潮流中,因長期服用寒石散,皇甫謐在他42歲時,得了風痺症,半身不遂,腳腿肌肉萎縮,走路一瘸一拐,疼痛難忍。這時,他產生了學醫治病的想法,他向友人借來了大量的醫書,細心鑽研,特別是針灸方面的書籍,他深入學習針灸學,一邊在自己身上找穴位、摸脈絡,一邊用自己的身體試扎穴位,並結合前人的《靈樞》、《素問》和《明堂孔穴針灸治要》等書籍,悉心鑽研,終於寫出了我國第一部針灸學著作――《黃帝三部針灸甲乙經》,即《針灸甲乙經》。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針灸甲乙經》論述了人體有關臟腑、經絡,全身穴位649個,穴名349個,比《黃帝內經》多出了189個,明確了各穴位歸經、主治證、針灸操作方法和禁忌等,介紹了內科、外科、婦科、兒科、五官科等上百種病症的針灸療法。《針灸甲乙經》共十二卷,一百二十八篇。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針灸甲乙經》被人們稱為“中國針灸學之祖”。唐朝太醫署將該書列為學習針灸的教材;公元6世紀,中國針灸傳入朝鮮,《針灸甲乙經》作為學習針灸的教材使用;公元562年,《針灸甲己經》流傳到日本,日本在醫學教育中開設針灸科,至今開辦針灸大學;公元19世紀,隨著歐洲傳教士的到來,中國針灸走向歐洲各國。

從《中國皇甫謐》郵票,去探尋中國針灸的神奇所在


針灸學起源於中國三皇五帝時期,早期的針具為石針和骨針,後來發展為銅針、鐵針、金針、銀針,直至今天的鋼針。針灸療法是世界上最古老、應用最為廣泛的醫療方法,安全又綠色,不吃藥不輸液,治療有效病種達307種,其中效果顯著的就有100餘種。1980年,世界衛生組織提出43種推薦針灸治療的病症。2010年11月16日,中國中醫針灸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