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濤:理解人性,才能做好管理

說起人性,我們需要首先建立一個假設前提,那就是儘可能的將自己的基因進行延續,生存是第一要務。

因此,我們就需要從基因談起。

我們日常所做的一切行為,其實,都是源自於基因的延續需求。

億萬年以前,當地球還是一鍋粥的時候,大量的各種有機物圍繞著海底火山而自由組合,由於這種自由組合的基數非常大,而形成了一定概率產生了生命(一些蛋白質大分子)。

而在生命形成的初期,每個生命體之間是平等的,沒有任何的證據說哪種形式的生命體才是有利於生存的。

但隨著生命體之間的相互接觸,問題來了:那些甘於奉獻的生命體逐漸被自私自利的生命體所取代——原因很好理解,奉獻者奉獻,索取者索取,最後的結果是後者存活。

那麼,隨著這些蛋白質大分子進一步的結合,逐漸形成了RNA,又形成了DNA,於是,這些索取者的基因被延續。

在這個過程中,哪些不符合長遠發展、不以生存為第一要務的生命體,在漫長的進化過程中被淘汰了。

剩下來的都是誰呢?

答案不言而喻。

而人類有了文明之後,為了維護整個種族的穩定,上位者不得不制定一些規則來保護底層,或者說為了統治而不得不做出一些妥協。

原因依舊是:生存是生命體的第一要務。

而表現出來的就是各種的規則、禮儀,這些看似繁雜、溫良恭儉讓的底層本質,其實,一直沒有跳出第一要務。

所有的一切動作,都是為了生存。

而進一步的推理,我們就得到了這樣的一個結論:人性都是自私的。

好了,讓我們看看管理。

管理的出現,實際上是應對科技進步而導致的生產力大幅提升而存在的。

由於生產力大幅提升,比如,古代以農耕經濟為主,家家戶戶都是自產自足,基本上吃穿用都是自己搞定,但隨著蒸汽機、電力的出現,同時大規模通訊和物流的發展,人們發現如果用分工的方式,可以極大程度上提高效率,而分工就產生了規模——因為很多人在一起才需要專業化分工。

那麼,伴隨著分工的出現,就產生了協作困難。

所以,管理的核心難題就是如何處理分工與協作之間的平衡。

管理的核心思想就是讓很多人聚在一起,從而發揮1+1>2的效果,這也是管理的最基本要求。否則,就是在破壞價值,但現實情況更多的是,1+1<2。

為什麼?

為什麼一個和尚挑水吃,而到了多個和尚就沒水吃呢?

源自於動機。

這個動機,就是維護自己的利益,每個人在潛移默化的思考過程中,其實都是自私的。

即便為老太太讓座,其實滿足的是你自己精神層面的動機——為什麼會爽,是因為你在做這項行為的時候,大腦當中產生了多巴胺,而這種物質會讓你開心。

而在現實情況當中,我們其實對於這種自我滿足感的行為是不一樣的,有的人通過扶老太太過馬路就很爽,而有的人需要吃香喝辣,有的人需要聲色犬馬,有的人需要攀登珠峰。

為什麼?

這就需要談到需求層次理論。

從本質上來說,人的需求分為五個層次:

第一層:活著——生理需求

在這個層面,吃、喝、拉、撒、睡覺是基本動作,沒有這些動作,任何人都不可能存活。而當一個人每天為自己第二天有沒有飯吃、有沒有地方睡覺的時候,他的腦海當中就會浮現一個念頭:讓我做什麼都行,只要活著。

在這個層面上的人,你不要談太多的理想,他只需要的是現實,沒有詩和遠方,他要的只是眼前的苟且。

所以說,很多人站著說話不腰疼,已經成功上岸的人,看到還在水中掙扎的人大喊:你們的姿勢不夠優雅,不能這樣苟且下去啊!

第二層:持續的活著——安全需求

當一個人擁有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不為了明天有沒有吃的、晚上在哪裡睡覺、會不會被凍醒而發愁的時候,就產生了一種慾望:如何才能將這種狀態延續下去呢?

這就是安全感。

所謂安全感,本質上一種相信能夠維持現狀的感覺——改變總是不確定的。

第三層:告訴別人自己活的很好——社交需求

人本身就是一種群居動物。

因為在遠古時期,從東非大裂谷產生之後,大自然的力量迫使古猿人從樹上下來,不得不腳踏實地的尋找食物,但是,收益與風險並存,人們只有依靠配合、依靠報團取暖,才能夠抵禦地面猛獸的侵襲,以及更為有效的圍捕獵物。

因此,與人交往,無論是同性還是異性,都具有這種骨子裡面的因素。

飽暖思淫慾,肉體的愉悅其實只是表象,本質上都是在滿足自己的大腦預期。

第四層:讓別人說,自己活的很好——尊重需求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項羽

凡是自己沒有體驗過的,總是有種躍躍欲試的衝動。

佛陀是洗盡鉛華之後,才有了更高一層的覺悟,在這之前,錦衣玉食、香車美女,一天的生活抵得上普通人一生的經歷。

於是,有了菩提樹下的覺悟。

而普通人呢,站在山腳下,仰望頂峰,告訴自己說:我不需要。

但,你騙不了自己。

那種俯瞰他人敬仰的感覺,你沒有體驗過,就永遠想象不出來。

第五層:自己真的覺得活得很好——自我實現需求

所有的外物,其實都是為了迴歸內心。

當你真正發自內心的認為,自己真的需要突破內心中的那一層薄薄的膜、那一層束縛的時候,人們會竭盡全力的去尋找突破的方式和途徑。

古今往來,真正能夠突破的人寥寥無幾,能夠稱之為聖人的那也就那麼幾位。因為,很多打著自我實現追求的人們,其實都在路上。

所以:

跟高層,多談未來願景和股份;

跟中層,多談年度目標和獎金;

跟基層,先按時把工資全額髮了最重要。

李振濤

北師大MBA | 大溝通方法論開創者 | 組織與人力資源專家

李振濤:理解人性,才能做好管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