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死前,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按兵不動,為何還被稱為忠臣?

呆呆牟子


這個問題得分兩部分回答:

首先,為什麼左良玉在明亡前夕按兵不動,坐視李自成攻陷北京、崇禎自縊呢?

其實,這還真不能全怪左良玉。因為那時他自己也確實是力不從心,無力發兵北上勤王。

我們常說左良玉手握八十萬大軍,卻很少會去分析他這些軍隊的成分和實際戰鬥力到底如何。事實上,左良玉所部人馬雖眾,但基本上就是一群烏合之眾。

左良玉號稱擁有八十萬、甚至號稱坐擁百萬大軍,然真實兵力遠達不到這個數。此外,左良玉部內部體系龍蛇混雜,派系眾多,形如散沙。在左部當中,只有前五營才是左良玉的親兵部隊,而後五營都是招降的人馬,其中又以日後成為南明江北四之一的鎮高傑部實力最強。這些通過招降而來的人馬,名義上是歸左良玉統率,但實際上左良玉無法完全駕馭。

尤其是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左良玉於朱仙鎮之戰中,被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所擊敗,其本部的前五營軍隊損失慘重。經此一戰,左良玉部元氣大傷。加上其個人也年老多病,已經喪失了北上勤王的信心和魄力了。因此,在明朝滅亡在即之際,左良玉選擇了按兵不動,坐視北京城被李自成攻陷。

其次,左良玉能否被稱之為忠臣,這一點還是有待爭議的。

左良玉雖然沒有公開背叛明朝,而且在剿滅農民軍的戰爭中,左良玉也十分活躍,出力甚多。但左良玉終究是一位軍閥頭子,其很多所作所為,比如擁兵自重、不聽詔令;縱兵搶掠、畏敵不前等。因此,壓根談不上是一名忠臣,與為大明奮戰至死的孫傳庭、楊嗣昌、盧象升等愛國將領相比,差距甚遠。

此外,在南明時期,左良玉又因為不滿馬士英、阮大鋮掌權。於是,無視北方清軍步步緊逼的形勢,發佈檄文討伐馬士英,讓本就危機四伏的南明,內耗進一步激化。

不過,左良玉終其一生都沒有背叛明朝,哪怕是在明朝的最後時刻,他都沒有擁兵自立,或是投降清朝。而且,從北京城破、崇禎自縊後,左良玉痛哭流涕的表現來看,左良玉對明朝應該說還是很忠心的。

《明史》記載:“良玉慟哭,誓不許。副將士秀奮曰:‘有不奉公令復言東下者,吾擊之!’以鉅艦置砲斷江,眾乃定。”

如果從這層面來看,那左良玉也算得上是忠臣!



這些歷史要讀


前言:左良玉,是明末著名的軍事將領。李自成包圍北京時,崇禎皇帝傳詔左良玉,要求他進京勤王,他卻按兵不動。等到北京城陷,崇禎死難,左良玉卻痛哭不已,傷心欲絕;卻又是一副忠臣模樣。

所以說,左良玉是一個矛盾的歷史人物。

左良玉畫像

左良玉初期在遼東守邊,在孫承宗麾下與清軍作戰,頗有勇力。後來被調往內地鎮壓農民起義。

明軍在遼東與滿清作戰圖

左良玉驍勇善戰,在鎮壓農民軍的戰鬥中,屢立戰功,步步高昇;逐漸成為一個兵力雄厚的軍閥。

左良玉為人驕橫跋扈,擁兵自重;對上司傲慢無禮。對總督熊文燦一點兒也看不起;對繼任的總督楊嗣昌也陽奉陰違,不聽調遣指揮。因為左良玉手握重兵,朝廷也拿他沒辦法。

在與農民軍作戰中,有一個奇怪的現象,令左良玉自己也很納悶。那就是:左良玉出戰,逢張必勝,逢闖必敗。

左良玉曾經數次大敗張獻忠,連張獻忠的妻妾軍師都抓住了。窮途末路之際,無奈的張獻忠派人送厚禮賄賂左良玉,勸他放自己一條生路,以便養寇自重。

但是,左良玉不能與李自成作戰。逢李必敗。1642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結果是左良玉引以自豪的精銳親兵死傷殆盡,自己狼狽逃到襄陽。很長時間以後,經過招集散兵遊勇,擴充軍隊,才算恢復了元氣。但是自此以後,左良玉的軍隊再也沒有恢復到原來的戰鬥力。

左良玉這個人非常奇怪。崇禎皇帝在時,他擁兵自重,不聽調遣,不遵王命。但是,崇禎死後,左良玉卻極度痛心,非常感念崇禎皇帝對自己的提拔重用之恩;每日痛哭,悼念崇禎。

左良玉畫像

後來南明“太子案”發生,左良玉認為太子是真的,他想去擁立太子,以此來報答崇禎皇帝對自己的知遇之恩。這應該是左良玉的真情流露。

當然,此時左良玉的剋星李自成正在清軍追擊下南撤,意圖佔領左良玉的老巢武昌,來作為大順軍的抗清根據地。

在此情況下,左良玉率軍進攻南京,一舉兩得:既避開了剋星李自成的進攻,又去南京擁立崇禎的太子,實屬忠臣之義舉。

可惜的是,在進軍南京途中,1645年4月,左良玉因病死去,從此離開了歷史舞臺。

個人認為,在左良玉最後的歲月裡,他是真心懷念崇禎皇帝的。左良玉進軍南京是真心想擁立崇禎的太子,來報答崇禎對他的浩蕩皇恩的。


惰性人兒


左良玉確實是明朝末年一個非常具有爭議的人物,他的軍隊雖然是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但是大明王朝的崇禎皇帝事實上根本指揮不動他。可是最後他又被稱為忠臣,確實讓人感覺到很滑稽。



這主要是因為在了明朝末年的時候,整個大明朝已經沒有多少可以打仗的軍隊了。當時明朝滿打滿算,手中只有三支比較強大的軍隊,一支是吳三桂的鎮守山海關的關寧鐵騎。一支是孫傳庭指揮的西北軍,再一個就是左良玉所統轄的軍隊。這三支軍隊事實上除了孫傳庭比較聽話之外,另外兩支軍隊都有軍閥化的現象。



但是當時大明朝能夠怎麼做呢?難道宣佈他們為叛軍,去討伐他們。大明王朝當時根本就沒有像樣的軍隊了,所以即使他們並不怎麼聽朝廷的號令,但是他們至少打著大明王朝的旗號,所以大明王朝至少還是從很多方面肯定他們,希望他們能夠為明朝所用。就像左良玉,事實上公開搶劫,但是朝廷還是不斷的升他的官,而且左良玉至少和李闖王的農民軍還打過仗。



到了南明王朝的時候,左良玉的軍隊實力似乎更為強大,而南明王朝的所擁有的兵力反而更弱了。不過不管怎麼樣,左良玉的軍隊名義上還是從屬於南明王朝,是南明王朝賬面上一隻可以擁有的軍隊。而左良玉後來又在恰當的時候病死,所以他也沒有投降清朝,那麼在史書上蓋棺定論,自然還是忠臣。



我是平安讀歷史,期待您的關注與點評!


平安讀歷史


導 讀:

崇禎十七年,當李自成的部隊氣勢洶洶、一路凱歌攻入北京後,大明王朝一片潰敗。在萬念俱灰之中,崇禎皇帝在一棵歪脖子樹上,結束了自己的一生,也結束了朱家270多年的歷史。

此時,大明的武將左良玉,手握80萬大軍,卻沒有來救駕,任由李自成血染北京城。不僅如此,後人還說左良玉是忠臣。

這個忠臣究竟是如何忠於大明的呢?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喜歡明史的朋友,一看這個標題大約就會想起,明太祖朱元璋死後,兒子朱棣發動的政變——靖役之難。與這個時期發生的事情,真的很相似。

在靖役之難的關鍵時刻,朱棣率軍南下攻打南京。在必經之路上,有駙馬都尉梅殷手握40萬大軍,一直在淮安駐軍。朱棣的隊伍從旁邊經過,直逼南京,最後直搗皇室。

而梅殷自始自終都沒有攔截,或在後方阻擊朱棣,便讓其暢通無阻地殺到了南京。最後,建文帝朱允炆在宮裡放了一把火燒,接著自殺身亡,明惠帝統治時期正式結束。

崇禎皇帝也是在大軍逼迫之下,自殺身亡的。他的大臣左玉良手握80萬大軍部隊,沒有作出一絲的援助,也讓李自成一路暢通無阻,打到了北京。

崇禎皇帝沒有放火,而是大開殺戒,把自己的親人砍的砍,殺的殺,最後自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也結束了大明王朝。

歷史,有輪迴?

還是,還是人性,本來就是如此?

崇禎皇帝自縊發生的歷史背景

崇禎皇帝在位17年,本是個勤政的皇帝。史書說他“雞鳴而起,夜分不寐,往往焦勞成疾,宮中從無宴樂之事”。

一個皇帝能不能守好自己的江山,其實與皇帝是否勤政,並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早在崇禎皇帝自縊之前,國家就出現了衰敗的景象。

1 :天災

《漢南續郡志》記載:

“崇禎元年,全陝天赤如血。五年大飢,六年大水,七年秋蝗、大飢,八年九月西鄉旱,略陽水澇,民舍全沒。九年旱蝗,十年秋禾全無,十一年夏飛蝗蔽天……十三年大旱……十四年旱”

赤地千里,寸草不生。草都不能生存,何況是人,難怪有十室九空的淒涼慘劇。

崇禎14年,華北各省又瘟疫大起,朝發夕死。崇禎16年,北京的人口死亡大約四成。

2:農明起義不斷

從崇禎皇帝即位開始,持續不斷的旱災、水災、蝗災、和流行大疫,使整個社會都處於非常脆弱的境地,彷彿有什麼一觸碰,就會爆發!

逃難的流民,亂世中的盜匪,被飢餓逼慌的農民,交織在一起,形成了規模不同的各種起義軍。規模大的起義軍,有李自成領導的農民起義,張獻忠領導的農民起義。

3:明朝末期,北方的後金皇太極,不斷加緊騷擾。

此時的大明王朝,正值內憂外患,早就呈現出了衰敗的慘狀。

左良玉怎麼沒有出兵?

崇禎17年1月,李自成在西安稱帝。他乘勢北上,順利抵達並攻佔了北京城。在武昌的大將左良玉擁兵80萬,卻沒有前去救命,最後,崇禎皇帝在絕望中自縊。

左良玉當時沒有出手,三少以為有如下幾點:

第1:左良玉隊伍的戰鬥力不強

80萬,好大的數據。左良玉的隊伍其實有一半的士兵,是打仗中的俘虜或投降的士兵。

在那個到處都是饑荒的年代,當兵也許是一條不餓肚子的出路。為打仗而打仗,為當兵而當兵。

所以,80萬里面,肯定還有一些難民。那麼,一大幫烏合之眾,就削弱了左良玉部隊的戰鬥力。

第2:左良玉怕忌憚李自成

崇禎十五年,左良玉與李自成在朱仙鎮大戰一場。在戰前,儘管大明總督軍師侯恂為鼓舞士氣,特意用50萬犒賞左良玉的部下。結果是,左良玉大敗,戰鬥力受到了重創,被迫退至襄陽。

在這一戰中,左良玉的精銳部隊損失過半,戰鬥力大打折扣。後來,在開封之戰中,左良玉始終不敢再迎戰李自成。甚至,左良玉一看到李自成的隊伍就逃跑。

後來,李自成攻打襄陽,左良玉退兵至武昌。

一路潰敗的左良玉找到楚王朱華奎,希望得到楚王的資助,以招募士兵、增強武昌的防守。吝嗇的朱華奎一毛不撥,左良玉無奈掠奪了一些漕糧鹽舶,退至九江,擁兵自保。

第3:左良玉內心有恨

說起來,左良玉是個可憐的人,年幼父母雙亡,是叔父將他養大。等後來左玉良有出息之後,他娶妻生子,在徐州安了家。對於從小缺失家庭溫暖的人來說,家的意義格外重要。

在左良玉駐守陝州期間,由於國庫虧空長期發不出軍餉,導致許昌發生兵變。

在這次暴亂中,左良玉全家被滅門。唯獨一個與自己一起參戰的兒子,逃過一劫!悲傷之餘,左良玉難免會把家族滅頂之災,遷怒到朝廷的不做為上。

此後,左良玉的心境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他開始不在乎任何事,包括他的兒子。

第4:左良玉雄心不再

長期的戰爭,國事家事在左良玉的心裡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傷痕。身上的傷,心底的傷,都難以癒合。尤其是,左良玉的年紀越來越大,年輕時的那份雄心壯志,似乎悄然遠去了。

第5:時間上來不及

在李自成直驅北京的時候,左良玉正在湖北。在3月份的時候,朝廷給左良玉父子加官進爵,並承諾,立功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駐守武昌。

左良玉的心,似乎又活了,他寫了一份出兵的軍事計劃交到了朝廷。可是,他沒有等來朝廷的答覆,卻聽到了李自成攻破北京城的消息。

李自成帶領的軍隊,騎兵非常多,所以行軍速度非常快。當李自成到達宣府的時候,崇禎皇帝急忙調自己最近的吳三桂來救駕。

近處的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何況在湖北還沒有準備好的左良玉呢!

左良玉到底是不是功臣?

左良玉在歷史上,是個頗有爭議性的人物。

說他是忠臣,主要是他帶領的一幫人馬,是大明的一支重要軍事力量,到最後也沒有投降清朝,也不投降李自成。在晚年的時候,左良玉還以“清君側”的名義,討伐奸臣馬士英。

其次是,明朝滅亡後,左良玉慟哭先帝,並且拒絕了大將領門提出的建議,發誓一定要守住武昌,擋住滿清。

這些,應該說只有滿腔熱血的愛國志士,才有的表現。

其實,左良玉的愛國之情,在三少看來,並不是那麼熾熱。有的時候,好像還帶著情緒似的。

比如說:在開封之戰,在北京之戰,左良玉之所以隔岸觀戰,他認為手裡的軍隊,是自己辛辛苦苦打拼下來的,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在這裡,他並沒有理解成自己手裡的部隊,是國家的軍隊。

等到北京告急,左良玉卻還沒有發兵的意思。皇帝等急了,才許了左良玉父子官位和官銜,甚至世襲的藩王,左良玉才行動,寫了出兵計劃。這說明,左良玉即使要救崇禎皇帝,也是帶有功利性的。

相比起大明的方孝孺,誓死如歸,左良玉的愛國忠君思想,還是有很大的差距的。

三少說:

不知道在你的心裡,左良玉到底是忠臣?還是奸臣,歡迎在評論區發表你的見解。


三少yun


提這個問題其實更應該問的是明朝為何就這麼亡了,當時的北京是個什麼情形,左良玉有沒有機會前往勤王。

如今越來越多的說法是滿清誤華三百年,因為中國近代的落後,中國人民付出了太大的代價,這種代價不僅僅是生命,還有獨屬於中華文明的靈魂,內涵。所以格外對於明朝很是思念,對於上億人口的明朝,被十萬女真大敗,感覺差異,假設左良玉前去勤王,假設吳三桂前去勤王,有太多假設,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人性”。

明朝的問題太多了,不是一次勤王就能解決的。滿清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大的撿漏王之一,中國歷史上全面被少數民族佔領只有兩次,一次是元朝,一次是清朝,元朝是蒙古鐵騎一分國土一個城池打下來的,雖然其中也有者漢人的角色在幫忙但是主力依然是蒙古,但是滿清可以說是清風掃落葉,一路南下,就算偶有抵抗也是不成氣候,更為與歷史不同的是,主力幾乎都是漢人,清朝三藩,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都是消滅明朝勢力的三頭獵犬,這還不算其他降清人物,在李自成攻陷太原,宣府,兵力北上直逼北京如圖

農民起義軍失敗多次,幾位起義軍領導明朝均有機會殺死,可是明朝由於種種原因都沒有珍惜,導致死灰復燃。

崇禎十七年初,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即向北京進軍。二月入山西,僅在寧武一戰,即破太原等地。三月,大同、宣府、居席降,迫至京師城下。十七日,官軍三大營先降,十八日,守城太監開門獻城,十九日,破皇城,朱由檢自縊。可見龐大的大明首都,幾乎毫無抵抗居然是一路投降。

距離最近的山海關吳三桂都沒有來得及勤王何況遠在武昌的左玉良,然而大明需要自問,為何天下人心不向他朱家。

1.朱元璋手段殘忍,大殺功臣,為皇室權利過度安穩可以說是不問賢良,只看威脅。卻對自己兒格外放縱。失賢者心。

2.朱棣篡位,為鞏固權位,建立東廠,恢復錦衣衛。大興詔獄,誅方孝孺十族,失文人心。

3.明朝宗室歡天喜地世代享樂,卻讓天下人為其買單,失天下人之心。

4.張居正鞠躬盡瘁,死後卻被抄家,子孫受盡殘害,失能者心。

5.袁崇煥雖有問題但是一心為國,屢次救國於水火。卻被凌遲處死,即便現在對於袁崇煥有爭議卻罪不至凌遲,此舉失武將心。

6.作戰督軍不信任,派遣太監督軍,導致作威作福,統兵者怒不敢言,影響作戰。失兵者心

此是明朝後期坍塌之勢難以挽回的重要原因。

當時左玉良已有擁兵自重之嫌,但是其一生依然終於明朝廷說是忠臣還算適用

但是左玉良卻是錯誤不斷,在個人利益和國家利益向對比下多數會選擇個人利益,有機會投靠滿清但他無法接受,但也知道大明氣數已盡,左玉良死後其子投降大清,南明在失重要戰力。


闡釋君



誰說左良玉是忠臣了???

左良玉說白了就是明末自私自利的軍閥代表罷了,他之所以名聲不那麼臭,只不過沒有降敵罷了。

話又說回來了,左良玉沒有降清或者降李自成,並非忠於明朝,而是有兩個原因:

一是說白了,是因為他手中有大軍,畢竟擁有號稱80萬大軍(當然實際上應該二十來萬),這在亂世之中是相當雄厚的本錢,所以自然不甘屈居人下。

二是左良玉死的時機對,病死在統兵東下的窩裡鬥過程之中。如果左良玉還活著,夾在大清和南明之間,那麼肯定也如同他兒子左夢庚一般降清的。

再結合左良玉的所作所為,像左良玉這種人,如果稱他為忠臣,那麼就是侮辱“忠臣”兩個字。

我們先來看看左良玉幹了什麼,發跡於明末,靠著鎮壓農民起義軍起家,成為一方大將。按說朝廷對左良玉不薄,結果是崇禎帝點名叫左良玉勤王的時候,左良玉是按兵不動,慢吞吞的上交一份出兵計劃來拖延時間,直至明朝亡國。

明朝亡國,南明建立以後,當時左良玉害怕李自成的大軍南下來搶他的地盤,他還打不過。

所以乾脆是拿了一份所謂的太子“密詔”統兵動下,以赴南京“救駕”,說白了是不服弘光朝廷,又覺得弘光朝好欺負,因此就找了一個這樣藉口,打算架空弘光帝,成為南明實際決策者,結果是自己還沒有到南京就病死,兒子左夢庚又年幼不足以鎮壓軍心,加之清軍南下,所以乾脆降清。

所以說左良玉是忠臣的話,那才是真正的天大笑話。


宋安之


按照我們正常的認知,既然是被認為忠誠,那麼在皇帝遇到危險的時候必然要挺身而出,哪怕是犧牲自己的性命,都要保護好皇帝的安全,保護好朝廷的江山安全。可是明朝的將領主樑玉身為明朝大將軍,竟然在崇禎遭遇到最危險的時候,哪怕是手中握有重兵,最終都是按兵不動,始終沒有出手救援,最後讓崇禎自殺身亡,可是歷史上最終卻將他認為忠誠,這究竟是什麼樣的情況?

明朝的存在是一個比較特殊的朝代,它剛好處在元朝和清朝這兩個少數民族政權之間,所以也就受到了更多漢族人們的追崇,只不過當這個國家存在的時候,出現了太多的奇葩帝王,以至於到最後都沒人願意出手幫助皇帝,但令人唏噓不已的是,等到清朝真正在中原大地上站穩腳跟之後,卻又湧現出了非常多的人想要去追隨這個朝代,甚至還出現了大量反清復明的判決當然或許這一切的功勞應該歸功於明朝的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因為他所表現出來的是那麼與眾不同,因為在國家即將滅亡時,他仍然一心想要光復國家,最終踐行了朱元璋曾經定下來的祖訓,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

但是崇禎這位末代皇帝做的也是相當的不容易,比起歷史上其他朝代的末代君王來說,他之所以能夠獲得很多漢人的認同,就在於他因為要守住自己的國家,但是實在無力迴天,最終選擇自殺身亡已報國家。因此有很多人覺得從中空有一顆報國之心,但是卻沒有能力,最終還是讓明王朝走向負面的深淵。讓人覺得奇怪的是,在崇禎被逼上吊自殺之前,有一位大將軍手中握有80萬兵馬,但是卻始終不願意前往營救帝王,最終導致首都陷落皇帝自盡的結果。可正是這樣一位大將卻在歷史上的評價比較正面,很多人認為他是一個忠臣。

左良玉可以說是明朝末期非常重要的一個人物,之所以說它很重要,並不是因為說它的作戰能力有多出色,而是因為它在明朝負面時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當時李自成圍攻北京,崇禎被困左良玉卻沒有發出一兵一卒前往救援,而是站在旁邊觀看。崇禎自己心裡明白,如果不給他一點好處,對方肯定就不會來救駕,所以就給了他南寧伯的官位,並且還封了他兒子平叛將軍的官銜,至於崇禎還在明面上直接說了,只要國家還在未來就給你們當武昌王。

等到皇帝許下了這樣的好處之後,左良宇才下定決心做出了一份出兵的計劃書,只可惜的是兵馬還未出發,李自成就已經攻進北京城了,最後結果大家都知道崇禎上吊自盡,明朝滅亡,像這樣一位人物,很多人沒有辦法給出一個很準確客觀的評價,你要說他是工程吧,他卻因為自己的小心思導致國家被滅皇帝自殺,你要說他是奸臣吧,他知道崇禎致敬之後大哭不止,吐血三升,估計歷史上的那些有名的大工程都做不到這樣。

倒也不能怪左良玉,因為他這個人本身的能力水平真的不足以統領80萬大軍,只不過由於崇禎這個人疑心病太重,該用的人不用不該用的人反而一路平步青雲提拔上去,左良宇在戰場上的表現勝敗不定,有時候大敗而回,有時候全勝而歸,他在和張獻忠作戰時,把它打到聞風而逃。可是跟李自成作戰時,就是看到人家的軍隊,立馬就跑。你說這樣的將軍,你即便不幹掉他,最起碼也不能讓他統算太多的軍隊,不然很有可能就自己把自己玩死了,可是崇禎沒有這樣想,他們覺得左良玉是忠臣,有能力就應該好好提拔,最終自己害了這個國家。


小芊芊愛歷史


在明朝歷史上,左良玉一直都是一個備受爭議的人物,左良玉的爭議在於,明明在崇禎皇帝死後,哭爹喊孃的,還想要去南京扶持南明小朝廷,但崇禎皇帝所在的北京被圍困,崇禎下令左良玉進京勤王的時候,左良玉又當沒看見。前後不一致的表現,註定了左良玉不能被當成一個忠臣看待。

事實上,左良玉不僅不能被當成一個忠臣,從某種意義上來看,左良玉更偏向於是一個奸臣。

左良玉年輕的時候也是在遼東前線抗清的,只不過當時的左良玉位卑言輕,或許是有一定的戰鬥經驗了,被派遣到了內地,負責鎮壓內地的農民起義。

明末的格局相當混亂,外有後金虎視眈眈,內有張獻忠,李自成等人的農民起義翻江倒海,這兩派人,無論是哪一方單獨拿出來給明朝練手,都不是對手,但一起上,明朝還真有點頂不住。

左良玉在關內鎮壓農民起義的時候,也是搞得風生水起,多次擊敗張獻忠部,讓政府軍一時間竟然佔據了上風,可這種優勢,在左良玉碰到李自成的時候蕩然無存,左良玉率手下精銳曾與李自成打了個幾場,幾場下來,不僅沒有幹翻左良玉,反而讓自己元氣大傷,手中精銳十不存一,在那樣一個兵荒馬亂的年代,不管局勢如何,手裡頭有兵才是王道,雖然偶爾會發生不聽從上級指揮的事情,甚至左良玉更是縱容手下進去南昌城中燒殺淫掠,但這種事情在當時也不算多特別了,就像是民國時期軍閥林立,還有幾個人真心實意聽從中央政府的?

鑑於此,左良玉絕對不能背上一個忠臣的名頭。


當崇禎在煤山的歪脖子樹上一躍而下的時候,左良玉手中有著號稱百萬雄師的大部隊,實際記載數目也達到了八十萬,但他愣是不敢去勤王。根本原因,在於左良玉心裡根本沒譜,八十萬大軍,實際上有戰鬥力的或許也就幾萬人,八十萬人不知道里面有多少是吃空餉的,左良玉這時候去北京硬悍李自成,無異於自尋死路。其次,當時有實力勤王的主要也就左良玉與吳三桂,從地理位置來看,吳三桂明顯更近,左良玉還是離得遠了點。再然後,北京城從告急,到被圍,再到城破,其實中間沒有多少時間,闖王大軍浩浩蕩蕩的,一路上直接平推過去了,沿途關隘可不是盡心竭力的阻擋,到了北京城,更是兩天拿下戰爭即使是有人想勤王,也完全沒那機會。



或許左良玉對崇禎不是忠心的,但他對大明王朝卻是忠心的,若非如此,也不會在清軍南下之際,放棄原本割據一方的想法,擁立南明小朝廷命,最終兵敗病逝了。


魏青衣


答:這個道理比較容易理解啊。

他手握有80萬大軍,又舉著大明的旗號,您就得想辦法拉攏他啊,稱他一句“忠臣”怎麼啦?難道您要罵他是“逆賊”,把他推到您的對立面嗎?您傻啊?腦子進水啊?

不過,話又說回來。崇禎死前,左良玉哪有80萬大軍?

在崇禎十五年(1642年)的朱仙鎮大戰中,左良玉慘敗於李自成,精銳的兵力差不多喪失完了,不得退避襄陽。

甚至,在李自成圍攻開封時,左良玉已無力再戰,僅據襄陽自守。

而當李自成往攻襄陽,他不得不退避三舍,先退往武昌,再退往九江。

由於他在武昌揮軍公開劫掠,包括劫掠漕糧鹽舶,有了立足的資本,到九江後才重新糾合起二十萬烏合之眾,大敗張獻忠,收復漢陽;並在張獻忠入蜀後,出兵收復武昌。

就是因為左良玉手下有這二十萬之眾,風雨飄搖的大明王朝將他視為救命稻草,崇禎帝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下詔封他為寧南伯,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並許諾平賊大功告成以後就讓他們父子世代把守武昌。

崇禎對左良玉很夠意思。

當然,左良玉也很對得起崇禎皇帝。

左良玉是個孤兒,自小由叔叔養大,長大後投軍,在遼東戰場效力,立過很多戰功。比較有名的是跟隨曹文詔在洪橋、大塹山、遵化等地與清軍激戰;代替總兵官尤世威到松山、杏山下與清兵作戰。後來陝西的農民起義軍鬧大,他和曹文詔等人一起調回關內,充當了救火隊員。當時明軍軍中都說:軍中有一曹,流賊聞之心膽涼。次左良玉、湯九州。

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左良玉揍張獻忠就像揍自己的兒子一樣,想怎麼揍就怎麼揍,怎麼揍就怎麼有理。

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張獻忠差點就死在左良玉之手。

彼時,書呆子熊文燦不聽左良玉的勸告,接受了張獻忠的假投降。

這個張獻忠,趁著左良玉前往鄖西鎮壓農民軍,就以明廷的名義襲擊南陽,駐紮在南關。左良玉從鄖西得勝歸來,覺察有異,召張獻忠前來問話。張獻忠做賊心虛,轉身就走。左良玉策馬追趕,連射兩箭,射中張的肩膀,又揮刀猛砍,張被砍得頭破血流,幸好自己的部下趕來援救才躲過一劫。

崇禎十三年(1640年),左良玉在瑪瑙山大戰張獻忠時,眼看就要大功造成。楊嗣昌卻把許給他的平賊將軍印轉授賀人龍。左良玉勃然大怒,放生了張獻忠。楊嗣昌因此氣出病來,不久身亡。

再說回崇禎十七年的事兒。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崇禎帝下詔封他為寧南伯,並賜給他的兒子左夢庚平賊將軍的大印。左良玉非常感恩,他立刻按年月擬定了一份出兵計劃,讓人帶回京城上呈崇禎帝。哪知,形勢變化太快了,崇禎帝還沒看到他的奏疏,就被李自成逼死了。

噩耗傳到武昌,左良玉放聲痛哭。

當然,左良玉最受後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後來他在李自成大軍的摧壓下,以討伐馬士英為號,放棄武昌,順江東下,壓迫南明小朝廷。

左良玉在大明帝都陷落後,不斷收拾各支遊兵散勇,軍隊已經達到八十萬了。

但這八十萬士兵的作戰力很水。

左良玉也年近遲暮,雄心已泯,無力約束。

他到了九江,聽了總督袁繼鹹一番勸後,又值九江大火,恨急攻心,吐血身亡。


覃仕勇說史


其中要數在武昌的左良玉部實力最為強大,史書記載左良玉部擁有八十萬大軍,對外號稱百萬,但是實際上左良玉部真實的軍隊人數不會超過二十萬,真正有戰鬥力的不過數萬人。因此人數上的問題決定了左良玉沒有實力去勤王,當時李自成的軍力遠在左良玉之上。


另外,左良玉所在的武昌與崇禎皇帝所在的北京一個在南、一個在北,如此遙遠的距離即便是左良玉到了北京城黃花菜都涼了,而且崇禎皇帝也沒有把希望寄託在左良玉身上,真正有實力、有條件能夠勤王的只有吳三桂的遼東軍。

綜上所述,主要原因並不是左良玉按兵不動導致了明王朝的滅亡,實則是左良玉也無能為力。當然左良玉擁兵自重也是肯定的,否則李自成也不會這麼快就打到北京了。
左良玉是忠臣這個評價還是要有待商榷的,左良玉在明末清初這段歷史中,從他的所作所為看談不上是大明的忠臣,左良玉在世時並沒有投降清朝,不過他的兒子左夢庚就是實打實的漢奸。雖然左良玉並不是漢奸,但左良玉還是要為明朝的滅亡負一定責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