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關羽同意了東吳的婚事,是不是能改變當時的政治局面?

墨緣的書房


關羽不傻,他不能自己做主就和東吳結親,得和敵人劃清界限,不然主公猜忌,即便是結拜兄弟,那時候也是臣子,做何況結拜一說只是演義裡為了讀者好看而描寫的,三國志只說了關係好,甚是兄弟,劉備那邊知道關羽單方面和東吳結親,豈不是僭越,成都方面就像是幕府,劉備是幕府將軍,關羽好比城主,和敵方的任何行動,都得先徵求成都的同意,關羽臆斷成都方面是不同意的,直接趕走使者,以表忠心


我愛糖酒會


不會,東吳於蜀漢的主要矛盾在於荊州,荊州對東吳的誘惑太大,關羽的態度只不過是一個誘導因素。

從東吳的國家戰略看,荊州地位高於孫劉聯盟;

東吳的有識之士對荊州的認識很早就形成了,在魯肅第一次見孫權時提出提出了著名的魯肅版“隆中對”,魯肅說道:“剿除黃祖,進伐劉表,竟長江所極,據而有之,然後建號帝王以圖天下,此高帝之業也。”後來劉表去世之後,魯肅又向孫權建議說:“夫荊楚與國鄰接,水流順北,外帶江漢,內阻山陵,有金城之固,士民盈富,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由此可見荊州在魯肅的戰略中地位極高,是東吳 “帝王之資”的根本,魯肅的這種觀點在江東不是他一個人,而是江東的共識。

故而在江東的高層中,荊州戰略價值高於“孫劉聯盟”戰略價值,為了奪回荊州,東吳可以不考慮任何代價,所以才有後來東吳撕毀“孫劉聯盟”合約,奪取荊州、殺關羽的“荊州之戰”。

荊州問題上,劉備與關羽唱紅白臉,加劇了東吳與關羽的矛盾;

荊州地域跨越長江兩岸,所以只要佔據了荊州,則東吳所謂的長江天險將不復存在。同時荊州地處長江上游,荊州對江東還有戰略壓制,從荊州可以順江東下,直接進攻建康。所以東吳對荊州是志在必得,而當年赤壁之戰之後,劉備又向東吳借荊州,雖然只是借了部分郡,但是不能否定這個“借荊州”的事實,故而東吳後來向劉備討要荊州。

面對東吳討要荊州,劉備與關羽唱起了二人轉,劉備表面上年說歸還東吳荊州,而實際上關羽不放手,這樣就造成東吳最後用武力征討長沙郡等一些地方。劉備的這種無賴行為,其實也將關羽完全推向了東吳的對立面,埋下了荊州之戰的禍根。(對蜀漢而言,荊州的地位固然重要,但是“孫劉聯盟”的戰略價值更高,這一點諸葛亮看到透徹,可惜關羽沒有看到這一點)

關羽拒婚,不過是壓斷“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

《關羽傳》中記載,“權遣使為子索羽女,羽罵辱其使,不許婚,權大怒”。這就是關羽據婚的記載,這件事也成為了壓倒“孫劉聯盟”的最後一根稻草。由於關羽在政治上的莽撞,讓孫權看到“孫劉聯盟”中即使最後打敗曹操,東吳同樣會與蜀漢為敵,而且蜀漢從內心看孫權也是反賊,所以為了保障東吳的將來,東吳必須控制荊州。

關羽拒婚,是一個導火索,實際上孫劉兩家由於荊州問題造成的矛盾已經非常大,孫權只不過借這個機會發作而已。

當關羽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的時候,東吳也感受到了威脅,這一點被司馬懿看穿,所以當曹操拋出橄欖枝的時候,東吳立馬回應形成孫曹聯合,最後夾擊攻打關羽。

總體而言荊州的地位對東吳誘惑太大,在國家戰略方面,東吳擁有荊州才能發揮長江天險的優勢,所以東吳對荊州是勢在必得。而劉備與關羽的配合演戲,實際上將關羽放在火上烤,加上關羽高傲的性格,東吳造就對關羽恨之入骨,所以說關羽拒婚如否,都不能改變局面。


帝國烽火


大家好,我是歷史漫談君。如果關羽同意了東吳的婚事,是不是能改變當時的政治局面呢?

首先我們要分析一下當時的政治局面。在赤壁之戰之後,曹操被孫劉聯軍打敗,放棄南下計劃,轉而經營北方,安定自己的內部。劉備和孫權也趁著這時機攻城略地,擴充自己的地盤,最終形成了三家分荊州的局面。荊州七郡,魏國佔有了南郡的北部(襄陽附近區域)和南陽郡,吳國佔有了江夏郡,蜀國佔有了南郡的南部,長沙郡,零陵郡,桂陽郡和武陵郡。

蜀國的南陽郡的南部是向吳國借來的。但是其他的4郡都是劉備和諸葛亮派人打下來的,跟吳國並沒有關係,大家不要被三國演義裡著名的借荊州橋段給誤導了,劉備只是在吳國手裡借到了小小的地盤而已。



在攻下荊州之後,由於劉璋據有的益州地域位置良好,並且內部矛盾重重,易於攻佔。劉備就親自帶軍入川,歷時幾年後成功地攻佔了益州,初步實現了諸葛亮隆中對“據有荊益,聯合孫權,對抗曹操”的戰略部署。

劉備入川時,在荊州部署了非常雄厚的兵力,留下了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負責荊州地區的防務,後來因為益州前線戰事吃緊,諸葛亮率領趙雲張飛溯江而上,在成都城下與劉備會合。大兵壓境下,劉璋這才選擇了投降,而荊州的防務自然交給了劉備帳下第一大將關羽來負責。在此之後,關羽就一直在荊州,一直到他去世為止。

在劉備攻下益州之後不久,曹操也順利打敗了張魯攻下了東川地區,就是漢中一帶。而漢中地區是益州的門戶,地理位置險要,如果漢中的防守得不到保障,那麼益州也就岌岌可危了。劉備親自提軍與曹操在漢中相持時,孫權突然趁火打劫,要劉備歸還荊州,這其實就是耍流氓。

劉備只借了南郡的南部,其他4個郡都是他自己打下來的,要歸還也只能要南郡。但是此時劉備實在沒有時間和孫權計較,因為前線這還打著仗呢,如果不同意孫權的要求,孫權再從背後捅個刀子,那劉備就徹底涼涼了。



在權衡利弊之下,劉備和孫權達成協議,決定以湘水為界,湘水以西屬蜀,以東屬吳,就是把零陵和桂陽兩郡送給了孫權,孫權得到好處,自然也就不繼續生事,劉備就順利地攻上了漢中,由於孫權得到了地盤,劉備也用地盤換得了另一塊地盤,兩家都沒有撕破臉皮,所以劉孫聯盟在名義上還是得以保持。

至於孫權關羽聯姻的事情,這是三國演義中說的,應該是羅貫中的杜撰。演義中說,孫權當時有攻打荊州的計劃,派人去試探關羽,想要和關羽聯姻,如果關羽同意那麼就和關羽合作,如果他不同意就準備攻打荊州。

關羽是何等傲氣之人,他不但當場拒絕了孫權的提議,並且話還說得特別難聽,說虎女安肯嫁犬子邪,意思就是說孫權的兒子連給我提鞋都不配。這下就徹底激怒了孫權,於是在呂蒙和陸遜的謀劃下,呂蒙採取白衣渡江之計,在關羽北攻曹魏之際抄了他的後路,關羽慌忙退軍,軍心渙散,最終連續被東吳打敗,自己落得敗走麥城的結局,著實令人惋惜。

事實上,無論關羽如何處置,東吳很大概率都是要攻下荊州全境的。因為關羽手中還佔有著荊州最重要的南郡,南郡相當於荊州的中心,物產豐富,人口眾多,並且北靠曹魏,地理位置很重要。

在赤壁之戰之後,周瑜屢次提兵在南郡與曹仁作戰,目的就是要攻下這一戰略要地,結果最後卻被劉備拿去了,這一直是東吳諸人心中的一個遺憾。而且荊州和益州之間有重重山脈阻隔,交通不便,也就是說關羽處在孤懸在外的境界,一旦荊州出事,益州很難及時救援。而蜀漢的兵力大部分都集中在益州,關羽手下的人馬實在不是太多,並且還要防守各地,所以對東吳來說,荊州還是比較好攻打的。

從東吳方面來說,東吳都督的更迭也是促使東吳改變戰略的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孫權是一個防守有餘進取不足的主公,所以東吳的很多戰略戰術的制定都要看東吳的軍事實際領導人——大都督的安排,東吳一共有4人大都督,分別是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

在才華橫溢的周瑜去世之後,繼任者是魯肅,魯肅這個人跟孫權比較相似,他不太想開疆拓土,卻把更多的心思放在鞏固孫劉聯盟上。雖然關羽不給他好臉色,但魯肅還是經常腆著臉爭取跟關羽搞好關係,因此在魯肅時代,雖然孫權對關羽的行為屢屢不滿,關羽也毫不把孫權放在眼裡,但是有魯肅在其中調和,矛盾還沒有多麼嚴重。

但在魯肅去世之後,接任都督之任的是武將出身的呂蒙,呂蒙雖然後來讀了一些書,但武人的思維還是讓他以攻戰為主,於是他一上任就打起了荊州的主意,準備不惜一切代價拿下荊州。可是關羽對他也很有戒心,在沿江佈置了很多烽火臺,提防著呂蒙的異動,呂蒙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而關羽最大的失誤,就在於貿然北進,攻擊曹操,這是一次非常嚴重的軍事冒險行為。在沒有劉備和諸葛亮支援的情況下,關羽就帶著經收兵去攻打南郡的北部,這裡是蜀魏荊州的前線,魏國部署了大量兵力。聽聞南郡被攻,曹操急忙派大將於禁龐德等人前去支援,並且親自帶兵作為後繼。

在老天的幫助下關羽趁著暴雨天氣,水淹七軍,生擒了于禁和龐德。可他卻被之後領兵到達的徐晃等人死死地拖住,兩軍進入了相持階段。其實就雙方的兵力對比來說,關羽所帶的幾萬人是遠遠不如曹操源源不斷的支援大軍的,並且關羽長途作戰,補給比較困難,時間拖得越長,戰局形勢對關羽就越不利。並且東吳還很有可能在背後捅刀子,如果後方一旦出事,關羽就很有可能要面臨魏軍和吳軍的聯合攻擊。


東吳肯定不會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的,在呂蒙和陸遜的謀劃下,他們把士兵假扮成商人,白衣渡江,迅速的攻佔了沿江的烽火臺,讓他們無法給關羽發送消息。南郡的守將糜芳和傅士仁由於運糧不力,被關羽訓斥,因此對關羽的心懷不滿,在東吳兵來到城下的時候,他們沒做抵抗就投降了,這樣荊州就被東吳以很小的代價攻下了。

在這之後就是關羽慌忙回軍,一敗再敗直到敗走麥城,關羽沒有奪回荊州,還搭上了自己的性命。荊州丟失以後,雖然劉備有重新奪回荊州的嘗試,但是事實證明難度非常之大,劉備也因為相持過久被陸續抓住機會,一把火燒了個乾淨,灰溜溜地逃回了永安,不久就去世了。諸葛亮也很無奈地接受了這一現實,那就是荊州已經不可能再回到蜀漢手裡了,他只能重新恢復吳蜀聯盟,給自己的北伐增加一些希望。

總而言之,荊州的丟失,狠狠地給了蜀漢一擊,也打破了諸葛亮隆中對的設想,從此以後,蜀國就再也不可能兩路出擊,同時北伐,而只能以西蜀偏僻之地與魏國對抗,失敗也是遲早的事了。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歷史漫談君


歷史漫談君


如果關羽同意了東吳的婚事,孫權的兒子娶了關羽的女兒。這種“政治聯姻”只能對當時的政治局勢起到些許的積極作用,對長期局勢的影響微乎其微。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對聯蜀抗曹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孫權對曹操提議襲擊荊州的謀略一點也不含糊,用陸遜替換呂蒙做統帥來麻痺關羽,關羽輕視陸遜,撤荊州大半兵馬攻取樊城。孫權乘機襲擊荊州,關羽大意失荊州,被迫敗走麥城。

假如關羽同意女兒嫁與孫權的兒子。孫權是想利用關羽抗擊曹操,也有意在荊州的考量。那樣,孫權可能看在親家的份上,不至於殺了關羽。其他的政治局面依然如此。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在水一方88367096321


歷史上關羽要是同意婚事結果只會更糟。

根據《三國志》記載,孫權曾經為自己兒子向關羽提親,卻遭到關羽的拒絕,還“罵辱其使”,孫權因此大怒。

此事在《三國演義》中加以演化,變成了劉備稱漢中王以後,曹操派滿寵去聯絡孫權共討劉備。諸葛瑾建議孫權為兒子去向關羽提親,如果關羽同意,就和關羽聯合打曹操,如果關羽拒絕,就聯合曹操打荊州。


結果諸葛瑾到荊州向關羽說明來意以後,關羽勃然大怒,不同意婚事還破口大罵:“虎女安肯嫁犬子。”然後把諸葛瑾趕了出去。諸葛瑾回報以後,孫權大怒,於是決定和曹操聯手攻打荊州。

可能因為演義流傳更廣的原因,所以很多人把孫劉兩家失和歸咎於關羽。然而演義終究只是演義,歷史上關羽拒絕孫權是必然的選擇。

《三國志》中並沒有說明此事發生在什麼時候,但是應該是劉備率軍入川,關羽坐鎮荊州以後。

孫劉聯盟始於赤壁之戰前夕,孫權和劉備歷史上沒什麼交情,只是面對曹操軍事壓力才抱團合作。劉備入川以後,孫權就接回了孫夫人,甚至還想把阿斗帶走。此舉表明了孫劉彼此之間已經有了隔閡,只是因為曹操的關係還沒撕破臉。

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主動拉攏關羽,這根本不是為了穩固孫劉聯盟,而是要挖劉備的牆角。關羽忠於劉備,自然對孫權這種行為大為不滿。而且關羽也必須表明態度自己和孫權沒有私下聯繫,罵一通是正常的。

要是關羽真的沒發現問題和孫權接親,那麼這也不能保證孫權不會出兵偷襲荊州。

實際上這種親事也根本沒有什麼約束力,孫權的妹妹孫夫人嫁給劉備,曹操的侄女也嫁給了孫權的弟弟孫匡,但是不妨礙三家人打來打去。

孫權對荊州的野心不是一天兩天,早就有意奪取,並不會因此改變結果。而且真的這樣第一個坐不住的會是劉備,會懷疑關羽的忠心,蜀漢集團內部就先亂起來。

所以關羽是否答應這門親事,都不會改變當時的政治格局。


不沉的經遠


首先,關羽不可能答應孫權的婚事。

關羽和劉備情逾兄弟父子,關羽對劉備極為忠誠。我不想翻書包,《三國演義》中過五關,斬六將,或許有些胡扯,但曹操對關羽的恩遇是不爭的事實。漢壽亭侯這個爵位既是關羽立功掙的,也是曹操向朝廷薦舉的。關羽在曹操帳下混,絕對的風光無限!但他一得知劉備下落,千里單騎追隨,這也是不爭的事實。關羽和劉備君臣名分已定,關羽對劉備極為忠誠,劉備對關羽是信任有加。不然怎麼敢親率大軍奪益州、漢中,把全部的地盤荊州交給關羽鎮守呢?

即便劉備奪得益州、漢中,關羽守的荊州仍佔劉氏政權半壁江山,關羽作為與東吳接壤的荊州主帥,如與孫權結為兒女親家,劉備再有雅量,再信任關羽,晚上也一定會徹夜難眠的,關羽作為劉備的老臣子、老兄弟,他能不懂劉備的小九九?

其次,我要講的是關羽是劉氏集團中荊州大帥的不二人選。關羽是勇將,也是智將,既精通陸戰,又精通水戰,水淹七軍打得不要太瀟灑!他不守荊州,誰守?

再次,關羽與孫權聯姻,能否保證荊州的安全。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如下:

一、即便關、孫聯姻,這仍然是政治聯姻,國家利益就是最大的利益,它高於一切。正如孫權不會因為劉孫郎舅之親而不襲佔荊州一樣,也絕不會因為親家公關羽在荊州,就不偷襲。身為吳主孫權還怕兒子討不到美貌兒媳婦?他和江東世家聯姻,正好改善君臣關係,如劉備娶吳懿姐妹故事!後朝唐太宗幹掉哥哥建成、弟弟元吉,關了老爹李淵禁閉,唐肅宗奪了老子唐玄宗的權利,明朝朱棣逼得侄子建文帝朱允炆下了課……親人尚且相殘,何況政治上的姻親?

二、關羽的荊樊戰役慘敗的原因是兩條線作戰,後方不穩,遭東吳偷襲。

恕我直言,關羽北伐的時機選擇是錯誤的。

憑劉備留給關羽的這點兵力,東防東吳,北防曹操是相當吃力的。曹操家大、業大,赤壁之戰這點損失遠沒有傷筋動骨,赤壁的曹軍主力是荊州幼主劉琮的部隊,曹操敗北的原因說法也眾多,有一說是曹操全軍染上瘟疫,曹操主動燒營北撤。即便是被周瑜“紅燒",最大的後果是曹、劉、孫三家分荊,三家鼎立,孟德的一統江山夢被擊碎了,如此而已!三家矛盾日益尖銳:劉備佔荊南四郡,地處荊州上游,東吳居下游。劉備洗腳,孫權喝洗腳水;老劉學周伯通撒尿,小孫治下的整個東吳就要買淨水器……關羽在荊州,曹操也如芒在背,後來的關羽水淹七軍,荊襄地方豪強響應,曹操差點兒鬧遷都,幸虧老狐狸司馬懿、蔣濟勸阻……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晉漢中王,關羽是前將軍,假節鉞。他是有權出兵征伐的,但時機不對,安排不妥。其時,劉備、孔明、法正等拿下益州、漢中,正是抓政權建設、維穩和療傷之際,沒有人力、物力再支援關羽北伐。很有可能,劉備、孔明還不知道關羽已發動襄樊戰役。關羽的後方是空虛的,同時又是不穩定的。關二爺本事大,脾氣也大,他是真把自己當爺。他和張飛都是三國有名的萬人敵,加之二爺有勇有謀,眼睛向來是長在天花板上的,他瞧不起同僚及下屬,這個錯誤是致命的。他的兩個部屬,主人劉備舅子南郡太守麋芳守江陵,士仁守公安,平日裡被二爺輕辱素懷不滿。二爺北伐,兩人負責軍需供應,又沒能全力供應,二爺放言回去後會嚴加懲處,兩人驚懼不安。如關羽北伐順風順水,兩人可能吃點啞巴虧,就了事。但前線關羽被救援樊城的徐晃戰敗,呂蒙又襲佔荊州,麋芳、士仁缺鈣降吳,關羽老巢一丟,只能變滅!

如劉備、孔明穩定了益州、漢中,派一大將,如魏延留守荊州,增強荊州守備力量,保住荊南,關羽北伐無後顧之憂,然後步步為營,至少拓展一下荊南革命根據地,還是有望的。但關羽如想一口吃成胖子,直搗長安,是春夢未醒啊!他可能是因為看著張飛、黃忠等立功,作為勇將智將,技癢難耐,壯心不已!孤傲的二爺忘了他守住了荊南,就是立了大功。即便後來孔明北伐,關羽扼住荊南不動,對曹魏必然也是威脅,躺著也立功啊!

襄樊戰役,先勝後敗,關羽父子授首;劉備復奪荊州,夷陵又慘敗,四海精銳幾盡,沒有孔明苦撐,劉備走後,劉氏集團立馬歇菜。


蒼茫大地顧煒斌


三國演義裡的關羽,鎮守荊州的時候一時大意,遭到了曹魏和東吳的夾擊,最後兵敗被殺。很多人都覺得,如果呂蒙當時沒有從後方 偷襲關羽,也許關羽能夠成功地擊退,甚至是徹底擊潰曹魏。當時的關羽可以說是勢不可擋,曹操被嚇都打算帶著漢獻帝遷都了。

當時東吳和西蜀還屬於是同盟,為什麼孫權會同意呂蒙去偷襲關羽呢?在演義中寫到的原因,是因為關羽拒絕了和東吳結姻,而且還變相地羞辱了孫權一番。當時孫權有一個兒子,而關羽有一個女兒,孫權原本是想要拉近和蜀國的關係,親上加親。

於是派了諸葛瑾前去提親,誰曾想關羽不僅沒有答應,還說出了“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這樣的話,翻譯過來的意思就是,我關羽的女兒不是你孫權的兒子能夠配上的。也是這句話徹底惹怒了孫權,原本荊州就要不回來,關羽的變相羞辱讓他徹底爆發了,所以他才會允許呂蒙去偷襲關羽。

那麼假設當時關羽答應了孫權的請求,是不是後方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呢?其實並不是這樣的。東吳最擅長的就是聯姻,當初周瑜就打算用孫尚香來讓劉備栓住劉備,讓他留在東吳,只不過目的沒有實現。後來孫尚香也被叫回了東吳,二人從此分開。

所以孫權想要和關羽聯姻,還是為了實現東吳奪回荊州的計劃,只要計劃能夠實現,就算是聯姻幾次就都沒關係。但是以關羽的性格來看,即便是雙方聯姻,他肯定也不會為了自己的兒子放棄荊州,畢竟在關羽的眼裡,只有大哥劉備的話才能夠讓他信服。

何況歷史上的關羽並沒有在諸葛瑾提親的時候羞辱孫權,雖然關羽也曾經羞辱過孫權,但是孫權在聽完之後並沒有在意。從這個方面就可以確定,孫權派呂布偷襲關羽並不是為了私人恩怨,否則他也不需要等這麼久的時間了,所以東吳的孫權是一個只考慮國家權益,很少考慮自身問題的人。

當時關羽和曹軍打打不可開交,這對於東吳來說是一個機會,如果不把荊州拿回來,東吳將永遠沒有翻身,所以不管孫權的兒子和關羽的女兒,是否能夠聯姻成功,關羽最後失敗的結果都是無法改變的,大家認為呢?





歷史名人物


答案很明顯,即使沒有關羽拒婚這件事,孫權遲早也是要派兵攻打荊州的。

荊州之地,可以說同時聚集了三國時期最強盛的三方勢力,魏國,蜀國,以及吳國。


由於魏國勢大,在生死存亡之際,劉備與孫權選擇了結盟結成孫劉聯盟,但這種結盟關係並不穩定,一旦曹魏的威脅變小,孫劉聯盟隨時都可能崩潰。

赤壁之戰以後,荊州歸屬於劉備,但這種歸屬是暫時的,荊州實際上只是吳國借給蜀國的,雖然劉備當了老賴,一借不還就是了。

荊州問題,同時影響了魏蜀吳三方勢力,魏國勢大,荊州是東邊與蜀吳交戰的地方,一旦魏國所屬荊州落入了蜀國手中,則魏國度便危在旦夕,與此同時,如果蜀國完全掌握了荊州,東吳上游便被蜀國完全佔據,此後,吳國面對蜀國將要如噎在喉,蜀國有機會順流而下,一舉消滅吳國。

就是在這樣的關鍵時期,關羽負責鎮守荊州,關羽守荊州,按理說問題是不大的,只要關羽穩紮穩打,用劉備打益州留下來的兵馬,足矣守住荊州,此時的關羽,只要做好不求有功但求無過就足夠了。


東吳孫權曾派人去荊州找關羽聯姻,讓自己的兒子娶到關羽的女兒,按理說,這件事對雙方都有益無害,但關羽因為看不起孫權,直接將來使趕了出去,這成為了東吳偷襲荊州的直接原因。

上面也提到過荊州的重要性,彼時的劉備正與曹操就益州的歸屬爭得不可開交,前線就被已經取得了一小場勝利,荊州這邊關羽也是不甘寂寞,試圖用鮮血證明自己。

若是關羽這邊與劉備那邊齊頭並進,曹魏勢力必將損失慘重,三足鼎立的局勢就可能被打破,因此,東吳是不可能不動手的。

即使關羽同意將自己的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結果依舊不會有什麼改變,聯姻的目的就是為了國家的利益,而反過來,若是因為聯姻損害了國家的利益這反而有些得不償失了,關鍵不在於關羽是否得罪了東吳使者,關鍵在於東吳一方是否就荊州的歸屬與蜀漢有不了調節的矛盾。

很明顯,矛盾是有的,而且不是一般的大,關羽被殺,劉備率兵出征,此舉看起來是報仇,實際上,劉備的真實想法是順勢滅掉東吳,滅掉東吳以後,蜀漢政權才會前所未有的強大。



用姻親感情考慮兩國之間的關係就有點兒戲了,關羽的惡劣態度只是一個引子,即使沒有這件事,東吳也不可能放任蜀漢做大,只有這樣才能維持住三足鼎立的局勢。


魏青衣


孫權請求關羽將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這件事,發生在關羽北伐,發動襄樊大戰之後。如果關羽同意了東吳的婚事,關羽還是那個異常驕矜,不懂政治和外交的關羽麼?應該不是了。

關羽作為三國時期一個能夠改變歷史走向的關鍵人物,如果他改變了,當時的政治走向能不變麼?必然會有所改變,這點是毋庸置疑的。

諸葛亮光復漢室的謀劃

劉備三顧茅廬,力邀諸葛亮出山。當時,諸葛亮一席隆中對,為劉備定下了爭霸天下的大略。諸葛亮的謀劃,原本並非天下三分,而是光復漢室,統一天下。

諸葛亮說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暫時不可以與之爭鋒,而孫權據有江東,可以聯合為援。荊州是戰略要地,劉表根本守不住,是上天賜給劉備的。而益州是漢高祖劉邦成就帝業的根基之地,其主劉璋闇弱,可以取之。

重點來了,諸葛亮隆中對中說的很清楚,等天下時局有變之時,“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直向宛洛,取中原;另外一路,由劉備親自率領,出益州,取關中,再東入中原,百姓必然會攜帶酒食歡迎劉備。“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關羽站在了歷史發展的關鍵節點之上

關羽正好就是“將荊州之兵”的那名上將。可見,其在整個三國局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可惜的是,劉備按照諸葛亮的謀劃,將關羽放到了關鍵位置,而關羽卻兵敗身死,白白丟失了優勢。

關羽的短板導致丟失荊州

關羽在劉備自稱漢中王后,受封前將軍,假節鉞,隨即發動北伐。關羽水淹七軍,擒于禁,斬龐德,圍曹仁,威震華夏,四方歸附,盛極一時。曹操嚇得要遷都。孫權見狀,心中也是妒忌的很,不甘心所有利益都被關羽佔去,就想分一杯羹。

於是,孫權就派使者告訴關羽,希望派兵協助關羽。同時,“為子索羽女”,希望兩家聯姻,鞏固聯盟。結果呢,“羽罵辱其使,不許婚”,關羽根本就看不起孫權。關羽甚至說:“貉子敢爾,如使樊城拔,吾不能滅汝邪!”等我關羽打下了樊城,再回頭滅了你孫權。

正是因為關羽驕矜,輕視孫權,拙於外交,不知道盟友的重要,這才導致“權大怒”。恰逢司馬懿也勸曹操聯合孫權,直接導致了孫劉聯盟的破裂,和孫曹聯盟的建立。這才有了孫權示弱,呂蒙裝病,陸遜掛帥,麻痺關羽調走了防禦東吳的軍隊。之後,吳軍白衣渡江,糜芳、士人投降。東吳襲取了關羽大本營荊州。

而關羽在襄樊戰場被徐晃所敗,又中了呂蒙的攻心計,導致大軍潰散。無奈,關羽只得敗走麥城,最後落了一個被俘身死的結局。

關羽彌補缺點必然會導致局勢的改變

如果關羽同意了孫權聯姻的請求,哪怕僅僅是虛與委蛇,應付一下,那關羽就沒有輕視孫權,而是深知不可以得罪孫權這個盟友。此時,關羽的謀略可就上線了。這種情況下,關羽至少不會丟了荊州。

關羽知道聯盟的重要性,也自然會知道團結下屬的重要性,必然不會輕易的斥責、威脅負責後勤的糜芳、士仁二將。那麼,即使吳軍襲擊荊州,糜芳、士仁憑藉城池堅守,等到關羽回援,總是可以的。

所以,只要關羽肯答應聯姻,最壞的情況,也就是照樣沒有打過徐晃,而孫權還是開始偷襲荊州。但是,江陵、公安兩城不失,關羽就可以率大軍擊退呂蒙、陸遜。孫權見關羽沒有取得襄樊,又回師救援江陵,應該不會跟關羽硬拼,還是會和劉備議和的。這種情況下,等劉備伐隴右、關中之時,關羽可以再次出兵,實現諸葛亮在隆中對中的謀劃。

如果好一點的情況,關羽既然肯答應聯姻,孫權要的是什麼呢?無外乎也是利益麼。關羽甚至可以答應孫權,取了宛洛之後,江陵等地,甚至襄樊,都可以劃給孫權。至於兌現不兌現,反正借荊州之時,就耍過一次賴皮,再耍一次,又有何妨。

關羽謀略上線,再加上吳軍的支援,徐晃想要擊敗關羽,那難度可就增加了。這時候,司馬懿就徹底失算了,曹操只能遷都了。關羽拿下宛城、洛陽,就不是什麼難事了。劉備此時也不用再去打夷陵之戰,損兵折將了。他帶著趙雲、張飛、魏延等將領兵出漢中,直取長安,相比諸葛亮北伐要容易多了。

蜀川、漢中、隴右、關中,加上宛洛的中原腹地,甚至還有荊州,這可都是糧倉呀。這時候,劉備就可以憑藉發展得天下。而蜀漢也將從三國最弱,搖身一變,成為三國最強者。蜀漢實現諸葛亮光復漢室,統一天下的謀劃,也就不難了。

所以,關羽如果答應了孫權的聯姻請求,改變歷史發展的局勢,是必然的。

當然,這一切都是如果,畢竟歷史上的關羽並非是可以答應孫權聯姻之人,所以,關羽敗了,關羽丟了荊州,關羽被擒斬了。而蜀漢,也被牢牢的壓制在了川蜀、漢中一代,直到滅亡。


奕天讀歷史


三國時期,北方是當時的經濟中心,富庶程度遠高於南方。孫劉兩家的總人口,糧食產量不及曹操的一半。曹強,孫次之,劉備最弱。尤其到後期,這種趨勢更加明顯。孫劉聯合,尚能使曹操有所顧慮。劉備佔據荊州,為孫權所記恨。一直想討回不得。關羽鎮守的荊州,距孫權的軍隊近,是劉備東面的屏障。關羽水淹七軍,聲望大漲。此時孫劉兩家因孫尚香歸吳已多有間隙摩擦。孫權也想靠和關羽結親來鞏固聯盟。不料被關羽羞辱,孫權惱羞成怒,偷襲荊州,殺死關羽。造成兩家成仇,聯盟瓦解。

如果關羽同意結親,只不過會延緩孫劉聯盟的瓦解。孫劉被曹魏及司馬氏消滅的結局不會改變,這是當時歷史的大趨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