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武靈王的“胡服騎射”改革,為什麼沒成為“始皇帝”還是餓死的?

大馬哈魚12


胡服騎射改革前,趙國的實力在七雄中屬於中等,還會受到其他國家的侵擾;胡服騎射改革後,趙國的軍事力量快速增長,由於時間太短,和秦國相比還有一定差距,統一天下自然不可能了;至於趙武靈王最後被餓死,則是因為家事沒處理好,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

01:胡服騎射改革時間太短,趙國的實力還不足以統一天下

韓趙魏三家分晉初期,趙國的實力最強,可惜的是,趙國的國策出現了問題,沒有及時的改革,一直試圖吞併韓魏,窩裡鬥了幾十年,驀然回首,發現魏國已經把它甩的遠遠的,這才開始專注內政,但已經落後不少了。

魏武侯、魏惠王父子主政時,改變了三晉友好的傳統,趙國被迫迎戰,跟魏國小打小鬧了很多年,最悲催的時候,趙國國都邯鄲都被魏國攻佔了,在齊國的幫忙下,才收了回來。

趙國不僅跟魏國打,跟齊國、中山也是衝突不斷,總的來說,是敗多勝少,像中山這樣的中等諸侯都曾攻佔過趙國城池。

這一現狀,直到趙武靈王上位後,才得以改變。趙武靈王上位後,專心搞內政,趙國的實力增強了不少;公元前307年,趙武靈王頂住國內 重重壓力,開始了胡服騎射改革。

胡服騎射改革重點在於軍事領域,學習北方遊牧民族作戰務實的特點,吸取遊牧士兵,組建騎兵隊伍。改革的效果特別明顯,十餘年的時間,趙國就吞併了中山國,大敗林胡、樓煩二族,開闢雲中、雁門、代郡三郡,還修築了“趙長城”。

改革只持續了10幾年,趙武靈王就被國內的保守派公子成、李兌給困死了,之前的改革措施基本上停止了,從此也就失去了和秦國爭鋒的機會了。

02: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導致被餓死

趙武靈王被餓死,主要還是家事沒處理好。公元前299年,年富力壯的趙武靈王將國君之位傳給了兒子趙何,自己稱主父,專注於對領軍作戰、開疆拓土。

公元前295年,得勝歸來的趙武靈王面見眾臣,看見大兒子趙章給小兒子下跪,內心很不忍,就動了惻隱之心,給了趙章很多特權,甚至一度有將趙國一分為二的打算。

趙章看父親很寵他,日益驕橫,最終動了叛亂之心。當他和父親在沙丘巡遊時,以主父的名義下令讓趙何來參見,相國肥義嗅到了危機,主動前往,趙章將肥義處死,叛亂已成事實。

公子成在李兌的攛掇下,率領大軍圍攻沙丘,處死趙章後,害怕趙武靈王報復,遂將他一人牢牢困在宮裡,既不攻打也不放他出來,趙武靈王吃完食物後,不得不爬到樹上掏鳥窩,能吃的都吃完了,能喝的都喝完了,最終活活餓死!

綜上所述,趙國胡服騎射改革時間過短,還不具備一統天下的實力;趙武靈王在繼承人問題上出現了動搖,最終被保守勢力圍攻致死。


小楊品史


都別搶,我來答。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改革之後,趙國的勢力獲得空前的擴大,那麼一代雄主趙武靈王為什麼沒有能夠成為秦始皇式的偉大君主,反而最後落得個餓死沙丘的淒涼結局?
簡單來說,“胡服騎射”是軍事改革,“沙丘之亂”是政治事件,兩者之間沒有必然關聯——
所以,趙武靈王並不具備成為秦始皇的條件,一場單純的“胡服騎射”也不足以讓趙國擁有統一六國的能力——
  • 胡服騎射變的是什麼?

在趙武靈王沒有實施改革之前,趙國軍隊的作戰方式是採取步兵和戰車協同作戰的方式,這也是彼時中原各國主流的作戰方式。而趙國略有不同,它的疆域和北方的遊牧民族接壤,所以經常爆發戰爭。

遊牧民族的作戰方式主要是機動十分靈活的騎兵,由於步兵加上戰車的組合戰鬥方式,在面對遊牧民族的騎兵時,不僅戰鬥力不大,而且缺乏靈活性,在戰場上幾乎處於被動挨打的局面。而遊牧民族卻可以憑藉靈活的機動能力左右戰場形勢。

這是戰鬥方式上的不同,其次就是服飾的改變。

華夏文明也被稱作衣冠文化,最初區分華夏和夷狄就是從服飾上體現的,孔子在《論語·憲問》中曾說:

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民到於今受其賜。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當時華夏族和夷狄的服飾具體不同表現為:中原服飾為寬衣長袖,衣襟右開;周邊民族則大多是窄衣短袖,衣襟左開。

服飾的不同成為了當時區別民族的一個重要標誌,所以孔子說要不是管仲和齊桓公,我們都要像夷狄一樣披著頭髮,衣襟左開了。正因為這一點,所以當時趙武靈王實施軍事改革的時候,主要的阻力就在這裡。

大家都認為穿夷狄的衣服,那豈不是就變成野蠻人了。

但趙武靈王向他們闡述了當前趙國的危機,說:

吾國東有河、薄洛之水,與齊、中山同之,東有燕、東胡之境,而西有樓煩、秦、韓之邊,今無騎射之備。故寡人無舟楫之用,夾水居之民,將何以守河、薄洛之水;變服騎射,以備燕、三胡、秦、韓之邊——《史記·趙世家》

最後在他的說服下,胡服騎射改革總算推動開來,趙國士兵開始改穿窄衣短袖,放棄步兵和戰車協同作戰的戰鬥方式,向胡人一樣學習騎射。其實簡單來說,趙國開始組建起屬於自己的騎兵隊伍,作戰方式的改變因此讓趙國的軍事實力大增。

所以後來即便趙國在長平之戰損失慘重,但是依然能夠打的匈奴十多年不敢侵邊。不過,胡服騎射歸根結底只是一場軍事改革,並不足以支撐起趙國的整個強大,所以它和商鞅變法是有本質區別的,商鞅變法是全方面的改革。

觸及到秦國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所以能夠讓秦國整體實力獲得增長,但胡服騎射歸根結底來說,只是一場單純的軍事改革,而且這種改革亦並不徹底,僅僅只是戰鬥思維的轉變而已。

  • “沙丘之亂”亂的是什麼?

沙丘之亂本質上是一場政變,它的起因在於趙武靈王輕易的更換了繼承人,從而導致政治動盪,為以後的“沙丘之亂”埋下禍根。

“胡服騎射”和“沙丘之亂”之間沒有必然聯繫,事實證明一代雄主也有老匱昏庸的時候,他犯了兩個錯誤:

  • 先是把公子章廢除,改立公子何為太子;

  • 後又心軟,又打算把趙國平分,然公子章和公子何各自繼承一部分領土;

結果造成的災難就是:公子章既不認可這樣的協約,公子何也不願意自己的領土被分去一半。

而趙國的大臣也分成兩派,選擇支持各自的公子。於是公子章趁趙武靈王巡遊沙丘的時候發動叛亂,後被公子何擊敗。而公子何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也為了避免被趙武靈王事後追責,便默認了李兌和公子成將趙武靈王困死在沙丘的行動。

事後,也未追究兩人的責任。

“沙丘之亂”這場趙國內亂打斷了“胡服騎射”改革帶來的成果,政治的動盪也斷送了趙國的發展趨勢,趙武靈王之所以沒有能夠成為秦始皇式的偉大君主,實際上無非就是兩個原因:

  1. “胡服騎射”改革不夠深入,僅僅只是軍事上的單純改革;

  2. 廢嫡立幼導致政治動盪,為趙國內亂埋下禍根,也斷送了“胡服騎射”的成果和發展趨勢;

另一方面來說,秦始皇能夠統一六國也並不全然是他一個人的功勞,那都是建立在秦國曆代君主的共同努力之下才做到的事情。而秦始皇無非只是那個摘果子的人,從另一方面來說,即便趙國沒有發生“沙丘之亂”,想要憑藉“胡服騎射”帶來的成功就傲然六國,甚至一統六國,也是並不現實的推論——


圍爐談史


趙武靈王推行著名的胡服騎射,但是僅憑這一制度並不能使他成為始皇帝,即使當時秦國也很畏懼趙國。趙武靈王最終沒有拿下秦國卻被兒子給餓死,可惜。

趙國的實力

武靈王即位時,趙國實力不強,在加上經常受其他大國的欺負,還有遊牧民族的騷擾,中山國將趙國分成兩塊兒。武靈王迫切進行

強兵

他15歲即位,其他諸侯聯合就派萬人來參加趙肅侯的會葬。可小小年紀的趙王還是頂住了壓力,通過賄賂離間等方式擊敗諸侯聯盟。之後開疆擴土,滅掉中山國,打敗林胡和樓煩兩個民族,同時壓迫秦國。

趙國越來越強大,他就開始想要滅掉強秦,可天不遂人願。再說秦國的實力也擺在哪兒,商鞅變法後秦國一直很強大。

立儲問題

趙王想要安心打秦國,就決定早日讓位。可英明一世的趙王在這件事上犯了糊塗。

他想講趙國讓公子章和趙王何一起管理,兩邊誰也不願意和別人共享,公子章被殺,武靈王被囚在沙丘宮,沒有吃喝供應,最終餓死。

死後趙國再也沒有這麼強盛過,長平之戰後趙國更無力對抗強秦。

影響

梁啟超稱趙武靈王為黃帝之後第一偉人胡服騎射後趙國實力大增,一路過關斬將,國土面積也擴大了三倍。也促進了民族的融合。


御指點江山


大家好,我是喜歡先秦史的胖關,趙武靈王被兒子殺死就註定了胡服騎射的終結,更談不上一統中原了。

一、內憂外患,趙國岌岌可危

趙武靈王選擇了胡服騎射一方面是由於趙國的地理位置不佔優勢,北方有胡人,西邊有變法崛起的強秦,時不時衝過來狂揍一頓趙國,東邊有燕國和中山國,聯合起來攻打趙國,趙國的處境也是非常不堪,岌岌可危。

另一方面,中原各國的爭霸處在一種膠著狀態,不分你我,趙武靈王選擇在趙國以北開疆拓土,拓展敵後根據地,與胡人一爭高下,再圖中原。

還有一方面就是趙武靈王在意氣風發時退居二線做太上皇,為了平衡對兩個兒子的愛,先是廢長立幼,然後竟然讓他們對趙國分而治之,一山不容二虎這個道理趙武靈王竟然沒看明白,皇權爭鬥引起的明爭暗鬥,歷史上的劇情已經屢見不鮮了。家庭版的三國演義在趙國開始上演。

二、胡服騎射不簡單

胡服騎射看起來趙國全民脫掉寬袖長袍,換上胡人的短袖長褲,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組建趙國的騎兵,況且趙武靈王本身就有胡人的血緣關係。

真的會是如此簡單嗎?看起來沒觸碰多少人的利益,趙武靈王為何要花大力氣舉國動員和宣傳呢?為何胡服騎射名氣這麼大呢?大家不就是換套衣服而已,況且短袖長褲確實便於作戰,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照做就行了,沒什麼討論的。

其實胡服騎射的真正內涵是趙國禮制問題,歷代中原王朝對胡人和狄戎都投以鄙夷和不齒態度,認為非我族類,粗鄙不堪,根本不入流,學習就更大跌眼鏡了,也顯示了趙武靈王的膽大和魄力。

三、胡服騎射使趙國成為華夏公敵

趙國長期處於華夏文明生態圈中,如今要脫離華夏文明圈,竟然要和異類人稱兄道弟,簡直是有辱我華夏文明,與我華夏人為敵,必將被邊緣化和異類化。

遺憾的是趙武靈王作為一個政治權利中心的君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如果胡服騎射就這麼走下去,對趙國而言就是條不歸路,以後想再進華夏文明的圈子就不可能了。

公子成(趙武靈王的叔叔)清醒地意思到胡服騎射將會給趙國帶來滅頂之災,他也是胡服騎射的保守派和反對派,聯合趙惠文王發動了沙丘宮之亂,趙武靈王被餓死在那裡,保守派取得勝利。

我們大膽猜想如果趙武靈王不死,繼續推行胡服騎射,分而治之,可能趙國早就被國際勢力聯合絞殺。

四、總結

我猜想至於趙武靈王被拖了100多天才餓死,不是快刀斬亂麻,反叛者都是為了爭取時間和拖延時間,而且弒君也有很多不確定性,都是為了給自己留後路和洗清罪名。

自打推行胡服騎射的時候,就為趙武靈王的死埋下了伏筆,趙武靈王的死也就是胡服騎射的終結,(胡服騎射確實給趙國帶來過輝煌時期,只是暫時的)至少趙國還存在了幾百年,更別說再一統天下了。

所謂“成也胡服騎射敗也胡服騎射。”


胖關生活記


趙雍當然想成為始皇帝。可是始皇帝的殊榮,幾千年來就一個,怎麼可能這麼容易就當上了?他的曾孫輩趙政能夠成為始皇帝,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奮六世之餘烈,才得竟其功。

(趙武靈王被梁啟超盛讚)

而且,跟趙政相比,趙雍最不佔便宜。因為趙國的“胡服騎射”改革是他自己主導的,等於要把所有的變法壓力都集中在他身上,連個迴旋的餘地都沒有。所以,變法的過程中不斷妥協,慢慢就失掉了初衷,變法就相當不徹底。

不僅僅是趙雍,戰國時期以國君名字命名的變法多數都屬於此類。比如魏惠王變法、秦獻公變法等,都只是在績效考核的領域修修補補,無法開創新的局面。究其原因,就是國君親自主持變法,擋在一線,不可避免要動大多數人的奶酪。當群情激憤時,國君想找個人殺掉以謝國人都做不到。最後的結果,主持變法的國君要麼是被政變殺掉,要麼像周厲王一樣被驅逐。

趙雍還是很有一些手腕的,雖然改革不徹底,但他到底還是在軍事上獲得了一定得成功,並且一手把趙國帶成戰國後期的兩個超級強權之一。當韓、魏兩國仰秦人鼻息的時候,三晉的尊嚴只有靠著趙國來獨自撐持了。

《三國演義》裡的“諸葛亮安居平五路”,還有明朝憲宗年間的“犁庭掃穴”,這些故事都能在趙雍的身上找到影子。

趙國在戰國前期混的不是很好,分到的土地都是北部山地,平原膏腴之地很少分到。三晉同盟時打了很多勝仗,可是趙國分到手的很少。因為戰爭大多發生在南方、西方,獲得的土地都被併入了魏國,成就了魏國的霸業。

趙國看的眼紅,不想再免費給魏國打工,就開始出工不出力,三晉聯盟在魏武王時就已經面臨破裂。到了魏惠王即位時,韓國、趙國聯合起來攻打魏國,最後沒有得逞,被魏國緩過勁來,追著趙國打。

趙國後來跟魏國爭不過,就掉頭打中原的衛國。結果,衛國看見魏國大腿粗,投靠了魏國。趙國又被魏國警告一番,打了半天,趙國還是什麼都沒有撈到。

從趙肅侯開始,趙國的領導人算是看明白了,往南發展就是一條不歸路。趙肅侯果斷改變方向,一猛子扎進了北方的遊牧民族的勢力範圍裡,並且成功地開拓了大片的北方國土,與燕國、中山、婁煩等勢力接壤。

趙國短時間內取得的戰果,讓其他國家開始眼紅。當趙肅侯去世時,當時最強大的五個國家的領導人組團前來弔唁。隨著領導人一起來的,還有每個國家的萬餘精兵。這分明是接著弔唁之名,行趁火打劫之實。


(趙武靈王趙雍十五歲即位)

趙雍這時才15歲,他當然也知道局面危深,他是怎麼做的呢?他派人拿著大量的珠寶去行賄。先給越王無疆拜了帖子,請越國打擊楚國後背。同時,又給婁煩大量金銀珠寶,讓他們出兵威脅中山、燕國。

這兩波敵人搞定後,趙雍又先人一步,與韓國、宋國建立了同盟,應對秦國、齊國、魏國,這樣佔據主場之利的趙國同盟就不落下風了。趙雍又命令全國戒備,在國都邯鄲、代地的趙軍一級戒備,隨時投入戰鬥。

做好了這些準備後,趙雍才下達命令,讓五國國君帶著隨從前來弔唁,軍隊則不許進入趙國境。五國國君本來也不心齊,看到趙國陣勢頗大,就只好從主人之意。後來到了趙國國內,看到趙國已經做好了作戰準備,就不敢再起歹意,匆匆結束了弔唁就回去了。

初登大位的趙雍經受住了考驗,保住了趙國。可是接下來,趙國面臨的危險環境並沒有得到改善。趙雍最終利用了其他國家內政不穩無力干涉的時機吞併了戰國八雄之一的中山國,並且還順勢徹底蕩平了狄人。

狄人自春秋上半葉起,滅了邢國、衛國、溫國,並討伐周朝,攻打齊國、晉國、魯國,使中國300年間不得安寧。往上推,自黃帝時期的獯鬻、周朝時的嚴狁、犬戎和狄人都是同一族,在中國為患長達三千年。最終,趙武靈王“犁其庭而掃其穴也”。

在趙武靈王手上,源於西周末年的蠻族進攻終於暫時落下了帷幕。

趙雍能做成這一切,都源於他的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當時,秦武王舉鼎而亡,秦國陷入內戰。齊國、越國開戰,結果齊國誆騙越國,楚國才地大物博,讓越國攻楚。結果,楚國滅掉了越國,盡佔江東。

當時的幾個主要大國,都各自有自己的複雜內政要處理,無力干涉他國內政。趙雍趁機逐個說服了國內的守舊大臣,進行了胡服改革,趙國的軍事力量在短時間內得到了暴漲。

趙雍功成身退,把國君位子讓給小兒子公子何,可是又覺得對不起長子公子章,就把公子章封在外面。

公子章本來也是一個極其出色的太子,只是由於趙雍對吳娃(公子何的生母)的愛,而廢掉了公子章。

公子章在無辜被廢后,毫無怨言,一如既往地孝敬自己。趙武靈王為了彌補自己的愧疚,封公子章為安陽君,還派田不禮相公子章。田不禮是齊國的失勢貴族,他想通過公子章重新東山再起。因此他勸說公子章要去爭奪王位。

趙惠文王四年(公元前295年),趙雍打算把代郡分給公子章,讓公子章也稱王。這個想法的背後是趙武靈王要收回趙王何的實權,重新親掌朝政。趙武靈王畢竟正值四十六歲的壯年,在攻滅中山、趕走林胡、消化樓煩後,趙武靈王又有了新的理想。

此時的趙國由於沒有參與中原國家的混戰,實力最強,而齊、秦、韓、魏、楚由於連年的混戰,此時已不是趙國的對手。趙雍在成為北方草原的霸主後,還要做中原的霸主。為了實現他心裡的這個偉大理想,他的第一步是奪回王位,重做趙王。

在自己主動放棄王位,禪讓趙何以後,趙雍就逐漸失去了往日的中心地位。趙何在肥義的輔佐下,名正言順地取代趙武靈王成為趙國的一號人物。

趙雍把要立公子章為代王的想法同肥義說了,肥義不同意。起初,肥義以為立公子章為代王是趙武靈王的過分溺愛,公子章的能力,肥義是深深知道地,對於公子章暗借羽翼,肥義也是瞭解的。公子章一旦為代王,立即就會有大批的臣民歸附他。

於是,趙雍就開始施展了權謀之術,他告訴公子章,是趙王何和肥義拒絕了等公子章為代王,以此挑起雙方的爭鬥。這樣,自己就能以調停人的身份重新掌握大權。

可是,事與願違。趙王何準備妥當,在公子章發起政變時,趙王何指揮若定,快速擊敗了公子章,並在趙雍的眼前殺死了他。


(趙國平滅中山後國境)

隨後,趙王何又命令士兵將趙雍的宮殿圍的水洩不通,趙雍因此被活活餓死。

趙雍有這麼悲慘的結局,其實問題是出在他自己身上。他放棄了王位,後來又想重新得到。為此,他不惜挑起雙方爭鬥。最終,趙雍活成了他最不喜愛的那樣——一個不受歡迎的人。


而知而行的歷史


戰國時趙國國君趙武靈王為了抵禦北方胡人的侵略,實行了“胡服騎射”的軍事改革。改革的中心內容是穿胡人的服裝,學習胡人騎馬射箭的作戰方法。其服上褶下絝,有貂、蟬為飾的武冠,金鉤為飾的具帶,足上穿靴,便是騎射。為此,他力排眾議,帶頭穿胡服,習騎馬,練射箭,親自訓練士兵,使趙國軍事力量日益強大,而能西退胡人,北滅中山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本身就體現出了趙國對少數民族文化的部分認可,趙國國人開始從衣著、飲食、生活習慣等各個方面吸收胡人的優點,從而進一步推動原本就存在胡漢雜居的趙國國內的民族融合。提升了國家地位,趙武靈王繼位之初趙國國力衰弱,任人宰割,但是經過胡服騎射的改革,趙國的國家實力得到大幅度提升,在強者為尊的戰國時代,趙國擁有了更大的話語權,開始積極插手其他諸侯國的國家事物。

但是,這只是一種軍事改革,只是增加了趙軍的機動能力,固守能力,和作戰韌性沒有任何提高,趙孝成王就曾對趙豹說過“今發百萬之軍而攻之,逾年曆歲未能得一城耶”。這支軍隊用來對付中山、林胡、樓煩已經足夠了,趙國最後也是成功的兼併了他們,可是當遇到秦軍這種專門為攻城掠地打造的虎狼之師時,弱點一下子就暴露了出來,所以在長平,趙軍先期打不過秦軍,後又結連失去兩道防線,最後廉頗勉強守住了最後一道防線。

而且趙武靈王開啟胡服騎射改革發生在公元前307年前後,8年後他就退位了,12年後,發生了沙丘政變,趙武靈王本人被餓死,趙國的改革戛然而止,甚至有倒退的地方,改革時間短,很不徹底。

改革時間短,不徹底,就是“胡服騎射”無法和秦國變法相比的地方。


孤舟獨釣大龍蝦


趙武靈王無可厚非是戰國時期非常英明和果敢的君主,他對趙國的強大的歷史功績不用贅語,沒成為始皇帝的功績我覺得有以下原因。

一、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在秦莊襄王前期和趙武靈王時期,秦,趙,齊三國都沒有一國有綜合實力強大到吞併六國的地步,秦趙長平之戰,秦國是慘勝,所以趙國更沒有這樣的實力。

二、秦國是法治,帶帶有明君這是非常不容易,既有前一代國君的英明和託人正確,又有法制的護航。而趙國只是胡服騎射,並不是變法強國,所以趙武靈王時期強大一時,到了後期所託非人,有沒有法制的護佑,所以後期暗淡,也是很重要的原因。


牙刷要爆發


胡服騎射只是單一的軍事改革,不像秦國商鞅變法那麼徹底和全方位。這也導致了最終秦國更具備統一的實力。趙武靈王餓死,主要還是和他最心愛的女人之死有很大關係,對他的心裡產生了巨大影響,他把王位讓給趙何也是跟這個有很大關係,同時也讓他無心處理政事。最終引發了王位之爭,一發不可收拾,自己也在沙丘之變中餓死主父宮。


宇宙爆炸了


用劉邦和韓信的一段對話最容易解釋。

一日,韓信陪劉邦沙場閱兵。

劉邦看到韓信治軍有方,軍士對韓信令出必行。便誇讚韓信:“卿果然治軍有方,如論將兵(帶兵),朕不如你。”

韓信聞言欣喜,答曰:“王上將兵故不如我,但王善將將(管理將領和臣子),如論將將,我不如王。”

王做為一個國家的領頭羊,需要做的是當好燈塔嚮導,而不是衝鋒陷陣。

縱觀歷史,沒有一個能征善戰親自衝鋒的皇帝能夠真正成功,即使勇如霸王,也照樣兵敗垓下、自刎而亡。


醫國醫民醫世界


  在很多的說法當中,有著這樣的一個說法,那便是善於治國的人不一定善於治理家事。這句話可以說對於古代的很多帝王都是適用的,功高蓋世的始皇帝不也是因為沒有處理好身後事,而導致的大秦滅亡嗎?同樣也是身為帝王的李世民也是因為沒能處置好身後事,使得武周代唐,而有著這樣的一代雄主,不僅是開疆拓土更是雄霸於諸侯,但是在後來的時候卻是淪落到了掏鳥窩、捉老鼠的地步,最後更是被活活的餓死,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雄心勃勃志在天下的趙武靈王

  對於趙武靈王可能大家都是不怎麼了解的,他是嬴姓趙氏,名雍,對於姓氏的問題我這裡不做解釋了,有興趣的小夥伴可以自行查詢一下,在他繼位之後,果斷推行“胡服騎射”改革,而這一改革更是使得趙國成為了當時最強大的國家,然後對自己父親南下的策略做出了調整,將重心放在了向北遷移上,更是連續的擊敗了林胡樓煩等等,更是在邊境修築了長城來防備外敵的入侵,在前299年(咱們以公元來說)為了能夠有時間來開疆拓土,他將位置傳給了自己的小兒子何,自己則是號稱主父,開始對中山國進行攻打。

  在前296年的時候,由他率領的軍隊踏平中山,將南北懸隔的趙國連為一體。雄心勃勃的他在早前就曾偽裝為趙國使者,前往秦國,並在沿途偵查秦國的地形地勢,就是為了刺探其虛實。之後還親自擬定了進攻秦國的作戰方案,如果不是後來發生了兵變,那麼會發生什麼樣的事還真的是不一定的,說不定統一天下的將不會是秦了。

  二:沙丘宮事件

  在將中山國剿滅的同一年,他將自己的大兒子章封在了代,並讓田不禮從旁輔助,不過由於他的這個大兒子對於其小兒子何的地位比自己高,而心生怨念,這樣一來便是又想將趙國一分為二,這樣兄弟兩人也就能平等了,對於這樣的事,在當時的相國看來是絕對的不可行的,於是便多次進行勸阻,但是其勸阻都沒有起到什麼效果,並沒有成功的將其阻攔。

  而田不禮呢?他這人本來是一個已經落魄的貴族,他一直是想著怎麼樣能夠再次崛起的,而現在更是擔任代相,而其又有並立兩王的打算,便開始在安陽君面前攛掇鼓動,這樣一來,也就使得原本就對父親廢長立幼十分不滿的安陽君,不禁是生出了非分之想,再加上父親的推波助瀾,這樣的情況下一場政變也就開始慢慢的醞釀了。

  在前295年的時候,趙武靈王與趙王以及安陽君三個人一同到沙丘遊獵,安陽君假借趙武靈王之命召見趙王,打算藉著這樣的機會將其給殺了,然後兵諫武靈王讓自己繼位。誰料警惕異常的相國孤身前往一探究竟,使其倉促的安陽君等人於是殺掉了相國宣佈造反。而聽到了這樣消息的趙王何便命令公子成等人帶領軍隊前去平反,而安陽君則是在戰敗之後逃到了武靈王的住所,而在公子成的圍攻之下,更是將其強行殺死,這期間肯定是與武靈王有摩擦的,而公子成對於武靈王還是十分的害怕的,但是既然做了那便索性做到底,於是便將武靈王封閉在了其住處,之後武靈王便是被活活的餓死,而這個時候的他才45歲而已。

  三:因父子兄弟政權而導致的人倫慘劇

  而這一事變在看起來只是兄弟之間的相互殘殺,導致了他的死亡,但是事實上並沒有那麼的簡單,其本質還是武靈王與趙王之間權利的爭奪造成的,可以說正值壯年的他肯定是不願意將權力放給他人的,即便是自己的兒子,而他之所以將位置傳給自己的小兒子,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對於何母親的寵愛,而在傳位之後,也是由他自己掌控著實權,但是隨著他兒子的長大,在政事的處理上也是變得老練,而且寬厚愛民頗得人心,眼見權勢漸漸喪失的武靈王不禁憂從中來。

  他又怎麼會輕易的放開手中的權力呢?於是試圖假借大兒子安陽君的手,對其進行制衡,從而使自己重歸趙國的權力巔峰。但少年老成的趙王何已經牢牢掌握了趙國的權柄,最後政變以失敗告終。在被圍的三個月中,舉國上下,社會各層皆無人問津,寂寥孤獨至極。

  綜上所述,我認為他之所以會有這樣的下場,一方面是他將位置傳承的太早,而自己又手握實權,使得爭權的事情發生,而他又沒有做到良好的制衡,最後在權力的驅使之下,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是死在了自己的兒子手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