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的結構是不是為了保持筆畫之間的貫通而改變了位置?初學者,不懂,該怎麼學?

致虛守靜5


行書結構位置的變化有很多情況,主要是為了生動、活潑和變化。當然,題主所說的為了保持筆畫之間的流暢貫通也是其中原因之一。

下面一起來看幾個結構變化的實例:

1、左部變成頭部

如下圖《晉 · 王羲之 · 集王字聖教序》中的“峰”字,左右結構變化為上下結構,原因之一是為了保持筆畫之間的流暢貫通,“山”字最後一筆和下部的起筆完全重合了。

2、左部變成下部

如下圖“鴨”字行草書,明代王寵、祝枝山多用這種寫法,左右結構變化為上下結構,原因之一是為了保持筆畫之間的流暢貫通。相比較而言,這種寫法常規的寫法流暢多了!

3、頭部變成左部

如下圖文徵明行書中的“岸”字,上下結構變成可左右結構,其中原因不一定是為了保持筆畫連貫,而是為了追求變化。

注意事項:

行草書中結構的變化或者位移,是前人約定俗成的寫法,我們現代人寫行書、草書,必須尊重前人的寫法,古人有的可以照著寫,但不可自己隨意改變結構位置,否則就大家都不認識了。


更多書法技巧文章,歡迎關注【麓風軒】書法公益課堂


麓風軒


可以這麼說,但並不只是行書這樣,楷書草書也是有這種現象的。

不論哪一種書體,連貫都很重要,承上啟下。筆劃之間,字與字之間,都要有個遙相呼喚感應才能更好看。

不過呼應有些不明顯,像楷書,楷書的筆劃結構一般不連線,但是如果你仔細觀看,就會發現有個虛連貫,有些位置筆劃,上筆和下筆之間,如果你用筆在兩之間連起來,你會發現,他們是相連的,只是沒表現出來的。

行書就是加快書寫速度的楷書,就是把楷書筆劃之間的虛連線實體化而已,草書更不用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