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生源和教師水平到底哪個更重要?被過度“妖魔化”的教師水平


今天看到一個問題是這說的:“是生源更重要還是教師水平更重要?

生源重要還是教師水平更重要?這是一種非黑即白的思維。過分強調一種比另一種重要,都會導致偏激的觀點。


學生生源和教師水平到底哪個更重要?被過度“妖魔化”的教師水平

01

生源背後的核心是什麼

在實際的教學中,無論是從身邊教師的反饋還是地域差異的比較,生源這一項對學校成績來說是具有優勢的,但是能把這一部分好的生源能不能培養的更好,或者能提高到多大的層次,跟老師的水平有一定的關係。但天花板也就在那裡了。比如相對來說市區的學校平均確實比農村學校成績稍微好點。不僅僅是師資問題,其實生源的質量佔據很大一部分。

好的生源背後代表著什麼?

1.相對好的家庭教育資源

好的生源,家庭相對較富裕,小學階段,家長有時間陪孩子輔導作業,花更多的錢給孩子輔導班,這背後的資金和精力的投入,我們很少看到。

2.相對好的圈子和認知

生源好的地區,父母的認知相對較好,見識廣一點,有經濟能力和條件給孩子輔導作業。

就好比同一個地區的孩子,城市的孩子接受的輔導教育機構多還是農村?顯然是城市地區。

3.父母的時間和教育

生源地好的學生在一定程度上家長就可以輔導孩子,但有的孩子的父母有時候要上夜班,很晚才回到家,時間上給不了孩子過多的關注。

長期積累下來就造成了孩子的學習習慣和對學習認識的差異。


學生生源和教師水平到底哪個更重要?被過度“妖魔化”的教師水平


同時,我們要認識到孩子之間的差異性,就跟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一樣,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

這是必須要承認的一點,如果孩子找到一個好的老師進行輔導,成績肯定是可以提高的,但是這個提高幅度也是有一定的天花板的。並不是說大多數孩子有了好的老師,哪怕是全國名師單獨輔導,孩子就都可以考進985甚至清華北大。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並不是每個孩子都是能考高分數的天賦,這個跟賺錢一樣,有些人天生對市場敏感,就可以做生意賺錢。

02

教師水平發揮的侷限性和無奈

1.教師面臨的備課困境

雖然生源地好的地區學生相對平均下來好一些,學生個體之間存在較大差異。但是教師的備課是根據平均水平進行的,班級學生差異大,備課本身就是個大問題。教學進度只能按照大致的理解速度和接受知識的能力來進行,但是理解力好的學生,很容易聽得懂,那理解力稍微慢一拍的學生就有可能跟不上去了。那這就需要老師再次降低難度或者換一種策略來進行解釋,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時間和精力的損耗。

2.班級容量的問題

好的生源地區的學校班級學生35個,農村學校或者這幾年突然大量湧入人員的學校,一個班級60個人,甚至70人的也有。

同樣的老師面對班級人數不同的學生,效果顯然不一樣的,不僅僅是學生差異性拉大了,更重要的是老師沒有那麼多精力照顧到那麼多學生,輔導不了那麼多學生。

精力花費在30個人身上與跟花在60個人身上完全不一樣。而且由於班級人數帶來的噪音,間接消耗了老師一部分精力。


學生生源和教師水平到底哪個更重要?被過度“妖魔化”的教師水平


3.老師與學生、家庭的矛盾

我們都知道,最近幾年因為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事故頻發,很多時候教學能力好的老師,因為班級個別學生的影響,導致不敢說,不敢批評,尤其是初高中的學生,這在一定程度上也間接造成了老師情緒的影響,教學激情受到影響,這也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老師的激情是與學生的互動成良性互動的關係。教師水平不僅僅是教學能力,它還包括管理能力。其實有些老師教學能力是不錯的,但是能不能吸引學生,以及學生本身的自覺性,能不能認真聽下去也是一個問題,這真的是一門藝術。

4.教師水平高,也得需要學生自己主動

教師水平高是一個問題,但是也要靠學生的主動學習和努力啊,學生不去努力思考,不吃苦,哪怕老師給你講的再好,學生還是沒辦法學得好。

所以,不是說老師好,學生就能學好,老師好是單方面的對學生具有促進作用,但是學生自己本身的努力和練習確實看他自己了。我們想的問題太簡單,就好想老師講的好,學生就可以學的好。忽略了學生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5.與學生接觸時間的長短

很多時候,老師與學生之間保持了一年學習時間的接觸,好不容易瞭解了學生的問題,知道該怎麼對不同的學生對症下藥了,結果孩子升到更高一個年級了。下一批新來的學生有需要重新熟悉,間接的喪失了老師針對性的給孩子問題的解決,限制了水平的發揮。

當然,生源好的班級中,也有的孩子學習成績不太好,生源不好的地區的班級也有孩子學習很好,這就是學生的自我主動性和個體差異的因素了。

但統計下來平均上還是生源好的地區的學生成績相對好一點,至於因素,我已經分析的比較具體了。

我當時的單位裡面就是生源差異比較大,是一所城鄉集合的學校,所對我的調研取樣具有很大的參考性。


學生生源和教師水平到底哪個更重要?被過度“妖魔化”的教師水平


不然大家也不會搶著去好的城市和好的學校。一些老師也不會搶著去市區學校了,其實是教育資源的不平衡。

同樣的全國文明的衡水中學,是從全國各地選拔的好的學生,集中到一起的,這樣的學生差不多在一個層次水平上,所以老師的備課和教學進度不會出現糾結,來到這裡的孩子基本上就是學生的學習主動性不用說了,老師只管教學就可以了。

這就相當於一個老師對著一個學生,而不是像班級差異大的一個老師對著好幾個層次的學生了。

所以我們不要過於誇大一方面的重要性而忽視了其他的一些隱含的因素。

同樣生源的學校,教學成績確實有高低,但平均來看,這樣的差距其實很小,確實有個別老師班級成績特別好,也有的特別差,但這樣的在一所學校是極個別現象。

綜上,並不是教師的水平越高,學生就學習的越好。這跟學生自身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思考的能力,本身的潛能天花板,家庭教育理念是具有很大關係的。小學階段習慣的養成,對孩子進入更高階段的學習的影響反而是巨大的。習慣養不好,到了初高中,好的老師因為時間的限制,給孩子的改變和加成是有限的,因為多年的習慣和思維一時間難以改變。


大家好,我是隱者有言,專注教育、心理、認知和成長。點擊「關注」,為你分享更多好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