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上学时候学的知识,和日后的生活、甚至工作重合的很少;又或者,学校学的东西,和生活中我们内心真正关心的事情毫无联系……究竟学什么知识才是“有用”的,学多少知识才能让自己的生活更好呢?今天的文章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文章作者郝景芳,她的小说《北京折叠》获得了“科幻小说界的诺贝尔”——雨果奖, 同时她还是清华大学天体物理硕士、经济学博士

在工作之余,她一直在坚持写作,前后共出版过六本作品,因此她也被称为“斜杠青年”:既有理科学习,又有社会科学学习,还有文学学习,所以她在跨学科的学习中有比较多的个人感触和经验。 2017年,郝景芳和好朋友一起成立了童行学院,涵盖科学、人文、艺术、思维4大学习领域,为3-12岁儿童提供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通识启蒙课程,通过探索型跨学科融合学习,让儿童思维宽广,思考深入(think big, think deep)。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1

以前上学的时候,常有一种感觉,学了很多学科加起来,仍然觉得有一部分是空的。

最主要的原因是:下课之后,上课讲授的所有知识,都与生活里真正挂怀的事情无关。生活里真正挂怀什么事情呢?挂怀自己的长相不好看,挂怀自己穿衣服土气被人嘲笑,挂怀自己喜欢的男生似乎注意别的女生,挂怀班里的人际关系冷淡,挂怀未来不知道自己会成为什么样的人。所有这些事,似乎从来不出现在任何学科课程里。

这样的困惑,让我在学习很多学科课程的时候,感觉只是脑在动,心一点都没动。

这些事情,与自我和世界有关的事情,该到哪里去学呢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大学时,我也想过教育的作用。教育到底能否带给人一些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

我原本以为这个问题是否定的。在我惯常的经验里,学校就是学知识的,只教干货结论,考核确定答案,不带内心情感与价值。我原来也以为人的情感与价值是无法在教育中传递的,因为这些价值一旦在学校灌输,就会变得索然无味而充满僵化。

学习走脑不走心,我以为这是天经地义的。

让我发生改观的,来源于大学里的小说课和社会学课,我去旁听中文系的小说鉴赏课,又去旁听哲学系的古代社会课。在那些课上,老师会讲到安娜.卡列尼娜在自杀之前漫长的内心独白,或者讲到古代知识分子如何自我定位。那些课充满不确定性,要么是老师给我们开放性问题,要么是几个老师相互之间争论得激烈。总而言之,在那些课堂中,人生的价值和世界的规律是值得探讨的,可以被质疑的,也是可以表达观点的

那个时候,我第一次觉得,知识课堂也有那么一点贴近人生抉择了。

2

直到后来过了很久,我读到这样一句话,内心强烈地震动了一下:“聪明的教师会研究经典的文学及艺术作品,以揭示人类一直困惑不解然而又顽强摸索的理想。”

人类一直困惑不解然而又顽强摸索的理想,这句话戳到我心里最深处。很长时间,我心中一直有困惑不解而又顽强摸索的理想,在茫然中寻找答案,兜兜转转总是回到原地,有不懈追求却又没有出路。这是我生活的力量来源,也是我生活脆弱的来源。

在我看来,如果做教育,如果说教育有一份核心目标,那不外乎就是让人摸索出困惑而顽强的人生理想的解决之道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而又有什么样的课堂和什么样的教师,能揭示困惑人生的秘密呢?

这就涉及到,如何在教育中,引入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人生价值是可以被教育的吗?这里会遇到多种回答:

回答一:可以的,应该有官方标准答案,告知大家价值观;

回答二:不可以,人生价值应该是一人一个样,自己说了算,无法教育;

回答三:可以的,可以冥想抽象名词的哲学含义,得出答案;

回答四:可以的,可以从知识中学习获得理性,再以理性对话的方式思考价值。

以前小的时候,我倾向于回答二,因为太讨厌灌输,因而宁可相信价值观问题是自己的问题,是不可讨论的。

然而,当我学的经典著作多了,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经典的意义就在于思考那些始终存在的问题。

在经典著作中,对人生选择和人生价值的讨论,是通过逻辑推理、人物故事和富有激情的创作,来加以传达的事实上,价值领域是可以通过理性思考和交流来辨析的。对于什么是勇敢,什么是自由,什么是责任,什么是正义,什么是爱,什么是理想,都不是有唯一答案,而是可以加以理性思考的。理性和情感价值并不矛盾。

现在,我相信的是回答四。我不认为人生抉择和人生价值是能靠灵修得来的智慧,这些问题,本身都需要从大量学习中摸索答案。什么是学习,不外乎就是从前人积攒下来的经典智慧中,获得对自己人生成长的启示。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对于价值问题,很多成年人依然迷惑,依然面对自我的崩塌、爱的困境、人生的难题,找不到答案。只有理性思考留下的信念,是我们面对自我、面对人生的真正心理基石。

3

为什么我们学校里的学习,很难带给孩子真正意义上的理性和价值思考?

最主要的原因是,不同的教育模式,从根本意义上目标就是不一样的

我给大家看看下面的两个模型: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第一个模型,根本目标是学习成就,

此时的性格教育和思维教育,都是导向学习成就为什么让孩子学习名人金句?因为以后可能考试有用。对价值的引导,是以能帮助学习提高多少分数来衡量的。这个时候,价值引导并不是真的价值引导。因为真正的价值引导,必然是开放性的,能够思考和讨论的,留有自我探索空间的。

第二个模型,根本目标是更好的人。因此是完全反过来的,对情感价值的引导,并不是导向学知识;恰恰相反,学知识的目的,是为了学会更好地处理情感价值问题,过好人生

在这个模型中,对知识本身的考察不是第一位的,而是在意知识背后的思考过程,在意知识与生活情境的交互关系,在意孩子有没有从知识背后,获得自我探索的精神。为什么让孩子学习古代贸易史,是为了让孩子了解:处理与他人的矛盾,是从古至今人类都面临的困扰,交换是一种化解矛盾的智慧,你可以想一想还有什么其他方式,你也可以运用这样的智慧,去处理你生活中的疑难问题。

不能与内在自我成长相连的知识,都是架空的知识。

上面画的第二种模型,就是4 通识教育模型。。

通识教育让孩子学习很多学科知识,让孩子见识整个世界和宇宙,让孩子接触从古至今浩如烟海的智慧经典,但并不是为了陷入知识的海洋窒息,而是为了把世界装进孩子心里,让他们成为更好的人。

究竟学什么、学多少知识,才能过好这一生?

在《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红皮书》中,有一段我最喜欢的话:

“然而,人的人格不能被分解成几个独立的部分或品质。教育的目标是培养整全的人(the whole man)。有人曾精辟地说,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好”人、“好”的公民和有用的人。“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它归根到底源于某种完满的人生哲学。人性的完整不是除其他四种能力之外的第五种品质,而是与它们相一致的,并且也是它们的结果。自由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而人性包括直觉、情感和智力。”

这里提到的这句话,“好人的意思是内在的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是整本书里最重要的一句。这里说的“好人”或者“整全的人”,并不是我们传统意义上慈善的好人、受人欺负的好人,而是从“完满”“坚定”意义上的好,也就是内外一致、前后一致的人,就如同古人说的君子如玉,内在完整不残缺,遇到风吹雨打也依然保持自我。

一个内在完整而笃定的人,是一个可以接受自我而仍然纯真的人,是可以经得起挑战而不崩溃的人,是可以坚持自我个性,又与他人协调的人,是一个努力去做自己认同的事的人,是一个内心深处有基础善意的人。“好人”是可以自我定义的人。教育的目标是让每个人都能成为能自我内心泰然的“好”人,在此基础上再追求卓越。

而这种标准,一个完整、泰然自若、坚定的人,也可以看作我们对孩子的基础期望当孩子有一天能够挺过对自己的质疑,能够抵抗至暗时刻的压力和繁花似锦的诱惑,他/她才可能真正成为任何领域的杰出的人。这种“好”人的状态并不容易在短暂的课程里培养达到,但教育者可以让自己向这个方向努力,从而让孩子感觉到。

任何领域的专业学习都是有益的、必不可少的。但只通过专业学习,是无法让人过好这一生的。通识教育不等于多个专科教育的合集,它是让知识变成人生智慧的教育。

通识教育是以人格成长为目标的教育因为人格是整全一体的,因此知识需要是全面的,它让知识进入孩子心里,最终的愿景不是孩子的飞黄腾达,而是孩子的自我照亮。

- END -

  • 家庭关系中的亲子关系、夫妻关系、长辈关系和整个关系系统

  • 儿童发展的身体与大脑、情绪与性格、智力与语言、同伴和社交

  • 儿童教育理念、知识、能力、思维

  • 父母成长的自我认知、动力目标、能力提升、精神成长

郝景芳:为什么你说的道理他都懂,却不做

9岁以前,不要给孩子报绘画班,除非……

如何更好的发现孩子的天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