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曹操有謀士郭嘉,劉備有謀士諸葛亮,那麼孫權的謀士是誰?

大馬哈魚12


郭嘉是曹操的謀士,諸葛亮是劉備的謀士,不過,諸葛亮是劉皇叔的謀士之主,而郭嘉在曹操的謀士群裡僅僅是一名還算差不多的謀士。

如果把這個問題第二句裡的諸葛亮隨意換成劉備謀士集團裡的一位,如劉巴、馬良等,那麼,孫權的謀士可以用闞澤、步騭來對應。如果把問題第一句改一下:曹操有謀士荀彧(xún yù),劉備有謀士諸葛亮,那麼孫權的謀士當是張昭。只有這樣,這個句話才通順。

曹操的謀士集團,荀彧才是無可替代的首席謀士

羅貫中先生是***郭嘉粉,因而他在《三國演義》裡把郭嘉拔得老高;易中天先生是更是****郭嘉粉,他上下嘴唇一碰就出來句“郭嘉不死,臥龍不出”;至於某些人高喊的“郭嘉不亡,便無三國”之類的話,權當你是在聽幼兒言語罷了。

郭嘉一開始是在袁紹那兒打工的,不過他發現袁紹有挺多毛病,不是當霸主的料,他就跑回家種地去了。六年後,給曹操當謀士的戲志才死了,曹操很難過,要荀彧再給他推薦一位謀士,荀彧就把郭嘉推薦給了曹操。

是不是可以這麼說:志才不亡,郭嘉不出。

《三國志》裡曹操的三大謀士是荀彧、荀攸、賈詡,這三人在一個合轉裡,而郭嘉則排在謀士第二十三位,是跟程昱、董昭、劉曄、蔣濟、劉放擠在一個合傳裡,字數也是最少的。荀攸跟隨曹操在前方,算是總參謀長,賈詡是副總參謀長,郭嘉也就是參謀部裡的一位高參,而荀彧則一般不去前線,他坐鎮後方。

東漢時有兩個很有名的士族集團,袁紹的強大依靠的是汝南士族,而荀彧是潁川士族領袖。荀彧跟隨曹操時時候,曹操只是一般的軍閥,荀彧到來後,除了出謀劃策,更重要的是他是一面旗幟。很快,大批的潁川士族世家就成為了孟德公的後盾,大批人才被荀彧推薦給曹操,比如荀攸、戲志才、鍾繇、陳群、司馬懿,當然也包括郭嘉。

劉邦稱帝后,論功行賞,功勞排名第一的是蕭何,而荀彧乾的工作與蕭何差不多,都是坐鎮後方。

很多人津津樂道官渡之戰前郭嘉的所謂十勝十敗,其實那只是把荀攸的理論給細化補充了下,而真正讓曹操下定決心去迎戰的則是荀彧。荀彧說:

“紹兵雖多而法不整。田豐剛而犯上,許攸貪而不治。審配專而無謀,逢紀果而自用,此二人留知後事,若攸家犯其法,必不能縱也,不縱,攸必為變。顏良、文丑,一夫之勇耳,可一戰而禽也。”

當曹操和袁紹在官渡相持不下時,軍糧又告急,曹操就想撤退了,他給荀彧寫信求安慰。荀彧回信:主公,你困難袁紹也困難,堅持最後五分鐘,是到用奇計出奇兵的時候了!(“情見勢竭,必將有變,此用奇之時,不可失也。“)

後來的發展也印證了荀彧的判斷,這些在《三國志》和《三國演義》裡都有。可以說,荀彧給曹操獻的不是那些小計策,他給曹操的是大方針。

荀彧給曹操提出過三大綱領:”奉主上“、”秉至公“、”扶弘義“,他的理想是維護漢室,維護大漢王朝,他要曹操”奉天子以平不臣“,只是在勢力膨脹後,曹操變壞了,改成了”挾天子以令天下。“

因此,荀彧是毫無爭議的曹操謀士集團之主。

諸葛亮在蜀漢集團的地位絕對NO1

荀彧給曹操有三大綱領,諸葛亮給劉皇叔有《隆中對》,其實,對於劉備來說,諸葛亮除了很有些本事外,更主要的是諸葛亮對士族的號召力。孔明跟了劉皇叔後,為劉備延攬了荊州、南陽的許多人才,徵西川后又收穫了蜀地的本土士族,蜀漢集團的班子基本都是諸葛亮幫劉備配備的。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生態中,地方豪強、士族世傢俱有重要地位,特別是在東漢、兩晉時期,如果沒有士族大家的支持,僅靠自己的力量,匹馬單槍的是搞不出什麼名堂的。三顧茅廬前,劉備頂著皇叔的光環,手下又有劉關張這樣萬夫不擋之勇的猛將,照樣被攆得到處跑。

相對於曹操擁有北方世家、劉備擁有荊州、益州士族,東吳所依靠的則是江南的士族和南渡的北方士大夫,而領袖人物就是張昭。

東吳的首席謀士就是張昭

東吳的孫權之所以能夠割據江東把個霸業經營得有聲有色,所依賴的就是江東的朱顧、步陸等宗族以及張昭這些北方士大夫鎮場。

張昭(156年-236年),字子布,東漢末年因避戰亂南遷到了揚州。小霸王孫策創業的時候,張昭就跟隨左右,當了孫策的”長史“。將軍幕府的幕僚長就是”長史“,也就是說張昭擔任的是孫策的總參謀長。

孫策四處征戰,前方、後方的軍事、民政等等事務都交給張昭。孫策臨死前特意把孫權託付給張昭:“若仲謀(孫權)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對比一下劉備白帝城託孤,就可知道張昭對於東吳的重要性。

在三國中,東吳有一個特點,能統軍獻策的綜合型人才超強。周瑜、魯肅、呂蒙、陸遜、陸抗、諸葛恪,既有謀略又能領兵打仗,不過,周瑜雖然很有計策,但是他主要的身份還是武將,就如同張飛也很會用計,但是介紹張飛的時候絕對不會說這位是蜀漢著名謀士——張飛。

荀彧一開始也領過兵,諸葛亮後來領兵經歷更多,司馬懿雖然也很會統領大軍,但是人們還是比較樂意把他們歸入謀士一類。

張昭在輔佐孫權的時候也帶過兵、打過仗,後來周瑜越來越會打,江東也沒什麼仗可打了,他就專心幹他的謀士。赤壁之戰前他主張言和,這是他歷史上的一個汙點,但是,這沒能影響到他東吳第一謀士的地位。

建安十七年(212年),這時候周瑜已死,曹操又向孫權拋出了橄欖枝:”若能內取子布,外擊劉備,以效赤心,用復前好,則江表之任,長以相付,高位重爵,坦然可觀。“與劉皇叔並列相提,可見曹操是懂得張昭在東吳的地位的。

這一點孫權也知道,有次兩人吵架,孫權說:“吳國士人入宮則拜孤,出宮則拜君,孤之敬君,亦為至矣,而數於眾中折孤,孤嘗恐失計。”意思就是你張昭牛逼,在吳國士人中的地位高,我就不說你啥了,可是你還老是當眾頂撞我,讓我下不來臺。

張昭是位倔老頭,性情耿直,他只比孫堅小一歲,對於孫權來說就如同父子。

張昭回答孫權:“誠以太后臨崩,呼老臣於床下,遺詔顧命之言故在耳。”結果就是君臣二人”對泣“。

孫策與吳太夫人兩人的臨終囑託,張昭可算託孤重臣。無論政務還是生活,他都給孫權以忠貞的輔佐,對於江東的穩定及孫權的稱帝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孫策放心地把孫權交給張昭,並囑咐弟弟:“內事不決問張昭”,想必是深深懂得張昭的“倔”,其實是一種盡心竭力、剛直不屈的忠心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