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導言:

美國作家亨利·戴維·梭羅的作品《瓦爾登湖》從1845年誕生,直至現今,依然在世界文學叢林之中具有著重要的意義和啟示性。

梭羅所提倡的迴歸自然的簡樸生活,使現今城市人和工業化時代的人們一心向往,並且沉醉其中。

而在這部傑作背後,是梭羅對於我國傳統儒家文化的繼承和踐行,甚至我們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我們熟悉的《論語》當中的內容。

本文就其梭羅對於我國中國傳統儒家哲學與文化的精神繼承,進行深入分析。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四書典籍

1.“精神上的儒家弟子”——梭羅對於孔子行思的共鳴

梭羅所具有的生活方式,對於生命的態度,對於自然的發自內心的熱愛,與我國古代的聖人們也有著許多相通之處。

他所踐行的簡樸的衣食住行和豐富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方式,情不自禁的使我們想起孔子的弟子顏回:

“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論語》)

梭羅在瓦爾登湖旁的那段日子,是踐行那些我國古代儒家聖人們的衣食住行的精神。梭羅也曾在自己的日記中感嘆道,“這些古書是多麼的動人心魄”。

梭羅的老師,是超驗主義學派的代表人物愛默生,在愛默生構建自己的獨特的思想體系的時候,除了在西方文化的基礎上進行融合與貫通,還有意識的去了解和熟悉中國傳統文化和印度的文化等。

但他的解讀,更多的是從實際的現實情境出發,對於東方文明進行化用。因而這種傾向也影響到了梭羅。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瓦爾登湖》中文譯本

梭羅認為,東方文明的傳統哲學思想當中,有許多比現代西方哲學更為深入的探討生命及其崇高的問題。

在梭羅的生命的歷練之中,遙遠的東方的儒家傳統哲學使他具有了能夠獲得思想上的突破的機會。

並且在另一方面,儒家傳統思想對於梭羅的影響是在踐行之中產生的,梭羅的師傅愛默生雖然瞭解許多儒家文化的典故等,但是對於儒家傳統的理解僅僅停留在表面。

而梭羅卻是在更為深入的實踐層面進行接納——通過對於儒家思想當中,對人性的強調和家庭倫理道德的繼承,使梭羅收益匪淺。

並且,我國的傳統儒家思想當中所具有的以個人修養為本,並且要正心誠意的教誨,也使梭羅在瓦爾登湖旁隱居的日子在一天又一天的親身躬行之中,獲得更為深刻的體會。

就像他在《瓦爾登湖》中引用《大學》當中的“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樣,在瓦爾登湖的那段日子,梭羅將中國的傳統儒家文化思想和精神品質,深深的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之中。

並且,梭羅本人對於古典文學等的喜愛也為他去接近儒家思想做好了鋪墊。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孔子塑像

對於古代文明和古代聖人們的喜愛,在《瓦爾登湖》當中所用的一個詞,即“黃金時代”。

可以看見在梭羅的心目之中,孔子,孟子等人不僅僅只是一個古人,更多的是作為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自由的生態存在意義上進行了現實的衡量。

與西方的先賢蘇格拉底等人不同的是,孔子從不討論身後之事,也不言鬼神。因而對於梭羅的震撼和深刻的提醒也無法磨滅。

在論語之中的孔子,以談話的方式表達對於人生和道德的看法與理解。

梭羅從孔子身上看到的,是那些能夠讓平凡的生命更具現實價值的閃光點,而這些是西方傳統無法帶給他的,也是使他願意去接受和理解儒家文化的一大原因。

2.西方化背景下的傳統儒學的理解——梭羅對儒家典籍的誤讀

但梭羅對於儒家傳統文化和哲學的理解,也和真實的儒家文化,具有著一定的差異。

這些差異,是梭羅本人的理解,也更是他對於儒家文化的西方化的改造與深度解讀。

就像他引用的“德不孤,必有鄰”這句話,在《論語》之中這句話的原意本來是要說明有德之人總會尋求到與自己有相同的志向的人,但是在梭羅那裡的理解,卻產生了巨大的不同。《瓦爾登湖》中,他引用這句話的涵義就變成了“一個人,只要有著高尚的德性,即使是在獨處之中也不會孤單”。

這一化用,也呈現出梭羅對於儒家文化及其傳統的另類的切入方式。

梭羅的與世隔絕的“瓦爾登湖式”的生活,在我國如果真正的尋找類似的例子,似乎更相似於道家思想。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瓦爾登湖的隱居

所羅所具有的與自然合二為一,並且避開社會之中的紛亂,從而獲得內心的寧靜,這種思考方式,更類似於道家之中的與世無爭的簡樸生活。

因而在精神上他似乎更像是道家的人物,但是在他的文章之中,引用《論語》的卻更多,對於梭羅的東方文化的理解,需要更為深刻的解讀和剖析。

3.工業化時代生存個體的悲哀——遺世獨立的梭羅與積極入世的儒家

梭羅生活在19世紀30年代的美國,此時的美國就像一個無時無刻在轉動的工業機器,人們不擇手段的追求金錢上的利益。許多新興工業的產生也為整個社會的躁動與狂熱帶來了新的助推力。

人們貪婪的佔據工業文明所能夠帶來的一切,將物質上的滿足看得比精神上的豐富更為重要,並且對於生命的理解也極為膚淺。

他們認為只有過好每一天,在淺薄的快樂之中獲得寧靜,就可以繼續生活下去。

而梭羅的隱居生活,與寫作《瓦爾登湖》這本書的目的,恰恰是對於這場轟轟烈烈的工業大發展所產生的反思與批判。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工業社會

他認為我們生活當中有許多東西都是非必要的,甚至是多餘的——人們為了衣服和食物,溫暖的住所,一天又一天的像機器一般勞作著,但是獲得的東西極為的稀少。

大部分人的生活都極為不舒適,而僅僅只是為了獲得更多的勞動利益。

梭羅認為,人們都已經變化成工業之下的一顆螺絲,無法離開整個機器,也無法獲得內心的寧靜,只有沒日沒夜的運轉。

因而它對於中國儒家文化的吸收與理解也就變得極為正常。

外界的貧窮生活,並非是一個人最為重要的一方面,與大自然相處,獲得大自然最本真的饋贈,就是人的生命所虛的最為本真的生活。

因而他提倡將生活更為簡單化,通過對於精神生活的豐富,來彌補在工業化社會之下人的內心空虛的狀態。

梭羅認為人應該減少自己的慾望,不去在一次又一次的勞碌之中,將生命白白度過。

因而安貧樂道的中國儒家聖人孔子和孟子,就成為梭羅意識中最高尚的人。

《論語》中所記載的孔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的生活,是孔子對於衣食住行的淡然,而“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論,是吾憂也”是孔子對於自身道德修養和內在品質的重視。

因而在身邊的人們都在工業化大潮之中去尋求金錢和物質生活的時候,梭羅通過在精神上踐行自己的理念。因而他對於儒家思想的理解也在生活之中直接的體現出來。

從精神上去理解和踐行儒家傳統文化,是以梭羅為代表的當時超驗主義者們的縮影和狀態。

來自遙遠的東方的深刻的思想與見解,對於梭羅創作《瓦爾登湖》這一傑作時,成為巨大的助益。

但是,追根究底,梭羅受到儒家傳統思想的影響,最為根本的原因是為他所要反抗的工業社會整體服務。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孔子在中國

是他通過對於傳統儒家倫理思想的理解,來去說服沉浸在工業化美夢之中的人們。

梭羅對於儒家典籍的引用和理解具有的巨大的曲解的成分。

就像梭羅認為,個人是徹底拋棄一切的外在物質財富的精神化的人,這一思想來源於他所理解的印度的傳統哲學,甚至也是,他所在的西方哲學的傳統之中所具有的觀念。

4.儒家文化,是“家國同構”中踐行“逆行精神”的勇者

儒家文化,追根究底是認為人需要在處事中尋求生命價值。

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與精神品質,最終的體驗是來源於他所履行的作為一個人的為國為家的責任,德行對於一個人來說,於儒家思想之中極為重要。

修身的最終目的,依然是為了齊家、治國、平天下,只要有能力就應該去救濟天下,而並非是獨善其身,個人德行的增加與平復不能通過遠離俗世而實現。

在這一點上,梭羅與儒家思想產生了分歧。梭羅對於儒家的理解,追根究底依然是一些片段的解釋。

從《四書》的引用,看梭羅《瓦爾登湖》中儒家思想的出現

勇敢的“逆行者”

就像他只看到了個人的修為與高尚道德的追求,但卻沒有看到那些為國為家的精神一樣,中國傳統始終融合在每一箇中國人的心目之中,而無法跨越一個文明的界限,去使他理解深刻的內涵。

只有看到家國同體的儒家精神內涵,我們才能具有尋求最為高尚的精神生活的希望,奉獻與大愛,依然是儒家文化之中的內核與根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