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感覺書本的道理很難用在實際生活中?還是因為自己悟得不夠透?

我的祖國很偉大


拿一本並不是很深奧的書來說,《你的孤獨,雖敗猶榮》,我第一次讀,發現一些句子很美或者很有道理,我會做筆記,偶爾讀讀,並沒有太大的感受。

過了幾年後,我再拿起來這本書讀,讀到一些動容的地方,我忍不住流淚。彷彿一下子那些話的精髓所在,原來如此。

所以,我們讀書,能讀懂更好,但是我認為更多的是建立在自身的經歷之上。我們糊里糊塗地度過了一段時光,不明白其中的情感或邏輯,可能讀到了一段文字,它正好、恰如其分地詮釋了我們的經歷,我們恍然大悟!


心靈休憩之林


學以致用,本身就是很困難的事,因為書本的經歷不同於個人,感情也很難融於自身。或許我們常常因為書本的一些內容、道理產生靈魂上的共鳴,甚至感同身受,但是那些不同的經歷會讓我們對後面的判斷有不同的抉擇,也就是說很難用到自己的生活,或者不適合。書本多數是精神上的寄託,所以多多少少會有些煽情。盡信書不如無書,或許你的經歷別人的更精彩,命運也不是幾本書就可以改變的。


花謝無人近


理論聯繫實際,書中的知識,只有60%有用,另外的40%,來源於生活中工作中的經驗積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