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爭鳴,是什麼原因讓孔子代表的理論影響力超過諸子流傳,上位?

歷史溫度7758


一直以來儒家思想在周朝以禮治國的基本國策中佔盡了便宜。

至於秦朝為什麼選擇法家那是處於西域的秦朝在接觸中原百家學說時懵懵懂懂,首先是以法家方案進行改革,這是基於實用的考慮。

但是如果站在長久穩定治理國家角度考慮的話那當推儒家為首選,另外民間幾百年來遵循周王朝的以禮治國的思維也助推了儒家的後世輝煌!

最後就是秦朝統一六國期間各國的戰亂令老百姓感到厭倦,尤其是長平之戰坑殺40萬趙軍更是震動諸國,致使後世對儒家的最大競爭對手法家產生厭惡抗拒之情,間接地成就了儒家。



看世堺


這個問題的關鍵在於孔子的理論是什麼時候超過百家上位的。實際上包括春秋戰國、先秦以來,不少國家的統治者一直是以法家思想為指導的,孔子及其弟子們雖然到處推行儒家思想,但是並沒有得到諸國的重用,甚至在漢朝早期也並沒有推行儒家思想。

戰國及先秦重用法家思想的原因

由於中國尚未統一,延綿了幾百年的亂世中,戰國時期各國統治者們最為需要的是能夠增強綜合國力的治國方針,從而能夠在對外戰爭中取得勝利。各國變法不斷,便是法家思想對周禮的一次次衝擊,主要如下:

1、法家主張“不法古,不循今”,很多具體措施都是向舊貴族開刀,既然要開刀,那就必須打擊舊貴族能夠世襲的理論基礎,也就是周禮。

2、戰爭時期容不得德治,國家內部嚴刑峻法,不講人情,這也與周禮以德行教化天下有所背離。

法家的思想確實增強了實施變法國家的國力,將從舊貴族手裡搶來的土地分給有功的人才,這也是為什麼變法最徹底的秦國最後統一了天下的原因。所以戰亂時期孔子“克己復禮”要求恢復周禮的那一套不吃香,國家存亡之際首先講的是實力,誰去給你恢復周禮,自然儒家思想行不通。

但是秦朝時由於六國初定統治基礎不穩,加上要抵抗北方匈奴入侵,修築長城,社會底層民眾苦不堪言,這時候有返古的思潮湧動,不少儒生借古諷今,在宰相李斯的建議下焚書坑儒,非要在一條道上走到黑,最終法家思想在秦朝演化成了國家威嚇主義,以刑去刑,可惜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最終秦朝被此起彼伏的起義推翻。

漢武帝時董仲舒順應時勢創立新儒家思想

直到漢武帝時期,漢武帝即位不久,算是社會初定,下詔徵求治國方略,漢武帝親自出題將自己對社會局勢的疑問拿來考試,由全國的人才參加考試答題,三問三答,廣川人董仲舒脫穎而出,這才有了標誌性的《舉賢良對策》,基本意味著儒家思想開始上位,開創了一千多年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局面。

董仲舒的觀點主要如下:

1、提出了受命於天,天人感應。創立了所謂“天”這個概念,是“天”讓皇帝來統治國家,皇帝就是“天子”,皇帝要修自己的德行,順應天命,才能教化萬民,建立上下尊卑的秩序,但是皇帝如果倒行逆施,天也會把權力收回去。這一下子就建立了皇帝統治的理論基礎,漢武帝聽到這條自然產生了興趣。

2、陰陽說,董仲舒提出天道之大者在陰陽。陽就是德治,陰就是刑治。從春夏秋冬的運行闡述天道提倡德行而不是刑罰,刑不能任用來治理社會,就像陰不能用來完成年歲一樣。因此執政要順從天意,重用德行,而不只是刑罰。

刑主殺而德主生。是故陽常居大夏,而以生育養長為事;陰常居大冬,而積於空虛不用之處。以此見天之任德不任刑也。

3、提出大一統,要罷黜百家。董仲舒認為如果放任百家爭鳴,諸子百家研究的方向不同,社會沒有統一的標準,法令制度多次改變,在下的百姓不知道應當怎樣遵守。因此要把凡是不屬於六藝的科目和孔子學術的學說都一律禁止,不許它們同樣發展。邪僻的學說消失,然後學術的系統可以統一,法令制度就可以明白,人民也知道服從的學術了。其實這和秦始皇時期的焚書坑儒的理念如出一轍,不過推行手段沒有那麼暴烈。

《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今師異道,人異論,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統;法制數變,下不知所守。臣愚以為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邪辟之說滅息,然後統紀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從矣。

董仲舒高明之處在於推銷思想時很講技巧,他以孔子的儒家思想為核心,夾雜陰陽五行學說,輔以法家,同時創立所謂天人感應、大一統、君權神授等概念,完美地契合了當時的社會局勢和統治需要,從而成為了歷代封建統一王朝所推崇的學說。不過這和孔子的儒家思想有了不小的差別,不知道孔老夫子在世的話,對董仲舒的學說又是一番什麼評價。


我是路遙知,原創不易,如果覺得有幫助歡迎轉發關注,謝謝!


路遙知


在世界歷史上,文化思想的學術派別的產生、發展、高峰期或消失的過程中,取決兩個條件:A歷史發展需要時、人民有執著追求的生活觀念或治世的理念,B統治階級需要時給予其生存空。

當週王朝己統治六百餘年時,沉悶的生活狀態和腐朽的統治已不適應歷史的發展,也不符合統治者的需要,廣大人民群眾和統治者都迫切要改變這一現狀,因此統治者不斷地招納人才,尋求治國的理念,同時人民希望提高生活水平和對國家治理獻計獻策,這樣、各種對國家的治理和發展及對人自身要求的文化思想的學術派別應運而生。

周王朝末期至春秋戰國時代的諸子百家,是對先秦時期各學術派別的總稱。據《漢書·藝文志》的記載,數得上名字的一共有189家,但流傳較廣、影響較大、最為著名的不過幾十家而已。歸納而言只有12家被髮展成學派。

諸百家之流傳中最為廣泛的是法家、道家、墨家、儒家、陰陽家、名家、雜家、農家、小說家、縱橫家、兵家、醫家。

諸子指的是中國先秦時期管子、老子、孔子、莊子、墨子、孟子、荀子等學術思想的代表人物。

周朝是一個以農耕起家的王朝,重視社會關係的構建,和個人行為的規範,德治理念便是必然的選擇。然而到了東周後期各諸侯國已漸漸坐大,不尊王室,戰爭頻繁的發生,人民生活質量下降,周王朝統治者依靠德治己不能掌控國家。此時以法治國的理念率先登上歷史舞臺。

春秋時期齊國的管仲、可以說是法家的鼻祖,他頒佈法令與刑書,改革田賦制度,促進封建化過程,成為春秋時期法家學派的思想先驅。

隨後戰國時期法家先賢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樂毅、劇辛相繼跟進。

法家是中國歷史上提倡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以富國強兵為己任,在政治上可謂是“獨步天下”。強調“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的理念,法家的治國理念在實施過程中,不斷受到舊勢力的阻擊,使變法代表人物商殃、申不害、以及後來李斯、韓非,宋朝王安石等受到不同程度的迫害,可以說法家在中華歷史上,一直在曲折中前進。

緊跟其後是儒家學派,儒家是孔子所創立、孟子所發展、荀子所集其大成,之後延綿不斷,至今仍有一定生命力的學術流派,它是諸子百家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學派。

約前5世紀,孔子從周朝禮樂傳統及德治理念中提煉出來儒家學說,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擊暴政,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一部中華史是戰爭與和平交替史,以禮教和德治為治國理念的周王朝、隨社會發展,被新興的地主階級打破平衡,戰爭頻繁的春秋戰國時代、催生法家思想,當歷史的腳步進入大漢王朝和平時期時,人民祈盼安居樂業,國家強盛時,對人民的價值觀和道德修養提出新的要求,同時統治階級為了教化人們,這時儒家思想再度被重視和推崇。

尤其在漢武帝時代,聽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對思想實施鉗制,使儒家重新興起超過其它學派。

在歷史前行道路上,經過五代十國的動亂到大宋朝的統一,在重文輕文的治國理念,法家代表王安石的變化以失敗而告終,

而以儒家為基礎的理學得到空前的發展。

時間前進到明末清初,以李贄,王扶之為代表繼續昇華儒家學說,可以說當代國學很大部份來源儒家經典。足見儒家學說影響之深之廣。

反觀兵家、墨家和道家。其中兵家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以孫武、吳起、孫臏等為主要代表,對後代的軍事學有很大的影響,兵家集大成者是孫武的《孫子兵法》。

兵家一直伴隨歷史進程,各時期代表人物如大秦帝國蒙田,漢代衛青、霍去病,唐朝李績,宋朝趙普,明代朱元章,以至民國黃興等,從中可以看出兵家代表人物大多數是開國元勳宿將,受眾群體較小,影響雖長但影響面小。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的哲學派別,諸子百家之一,墨家被古代大家認為是道家的分支,深受道家影響。

墨家的主要思想主張是:人與人之間平等的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推崇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節用),重視繼承前人的文化財富(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等。因為墨家思想獨有的政治屬性,不斷遭到打壓,並逐漸失去了存身的現實基礎,墨家思想在中國逐漸滅絕。

諸子百家中道家起源於春秋時期,老子集古聖先賢之大智慧,總結了古老的道家思想的精華,形成了道家完整系統的理論,標誌著道家思想已經正式成型。

道家以“道”為核心,認為大道無為、主張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以雌守雄、剛柔並濟等政治、經濟、治國、軍事策略,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是“諸子百家”中一門極為重要的哲學流派,存在於中華各文化領域,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劃分為不同派別,不同的學派之間思想重心也不同,或偏於治國,或偏於治身等。

然而道家由於偏於哲學理論,在政治上過度強調自然規律,反而束縛了人們主觀能動性和創新精神,因此道家是繼儒家之後第二大有影響學派。

至於諸子百家其它學派的影響更小了,所以儒家理論影響最大是源於統治階級和歷史發展趨勢所決定,也是它本身理論符合社會長期發展的需要。








狐羊樹


首先,儒家的上位是天下人選擇的,經過了歷史事實的確認。

評價一個人或學說,在當時的年代,很難有中立公正的答案。所以,古人說,是非功過都要由後人評說,你提到諸子百家中,儒家脫穎而出,也是建立在儒家學說一直沒有中斷的基礎上,說明孔子的理論得到了事實上的實踐與應用,長達2500多年。

在這裡,一定會有一種質疑,關於孔門學說被歷代帝王所利用,對天下人愚民的說法,這是不成立的,理由是,歷代帝王不是沒有想過別的治國理論,但都失敗了,典型的有秦始皇焚書坑儒的法家,元朝的道家,通過王朝的壽命得出結論,只要沒有儒家的身影,甚至是打壓儒家的朝代,不出100年就會被天下人推翻。

在那些沒有儒家弟子的朝堂年代,天下人嚐盡了生離死別,破家被奴役,男人幾被殺光,例如漢末唐初之間,唐末宋初之間,歷史上稱為:天地避,群星隱。

我們可以說,普通民眾沒有文化,但誰對他們好,不欺負他們,這很容易判斷。

而且皇帝們沒有一個不是超級現實的實用主義者,立國之後,怎麼能讓天下百姓擁戴就用什麼理論,說到底,還是民心所向才能穩固自家的江山,而在創立之初就是為了天下人這個宗旨的儒家,才可能被一次次選中。

小結:不要把老百姓當傻瓜,騙一時可以,騙幾百年幾千年不可能。


其次,儒家對待百姓的態度是仁愛,對待皇帝的態度是合作。

總有一種聲音,說儒家被帝王們利用,是他們的傀儡,有這種質疑是不瞭解儒家對待帝王的態度是什麼?

儒行篇裡孔子說的很清楚,作為孔門弟子,君子從道不從君(道為仁愛),做官是為了替天行道,和皇帝們是合作關係,而不是為了一家一姓的皇帝工作,皇帝有道,待我以國士,必以國士報之,同樣,皇帝無道,我當舍之則藏。(就是政教分離,詳見我的專欄第一篇孔子其人)

亞聖孟子同樣繼承孔子衣缽,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將從政的理念發揚光大,曾經惹怒過明太祖,動了皇帝的奶酪。

那些我們曾經殺人成仁,耳熟能詳的士大夫們,不是為了當時的皇帝,而是繼承儒家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他們的眼裡,只有道統與百姓的安危,每一次的重大決定都從千秋萬代來考量,事實上也回饋了他們的奉獻,不信,您查一下歷代孔廟的配祀名單,除了春秋戰國時期外,漢,唐,宋,明的孔門弟子都有具體捍衛道統的歷史事實。

所以,歷代受天下人尊重的士大夫,都有錚錚鐵骨,為了從其“道”寧可辭官不做,哪怕被殺(宋文天祥,明方孝孺)也不會昧著良心做官,典型的代表人物從漢代後期到明朝後期比比皆是,想了解的,可以關注我的歷史專欄,“儒家歷史真相”。

小結:歷代的孔門弟子們用自身的德與行,甚至生命來捍衛孔子的儒家思想,那些其他家們要麼明則保身,要麼求自身解脫,儒家在其他學派人眼裡,很傻。所以,那些聰明的學說至今已然消失在時間長河裡。


核心結論:儒家是天下讀書人,百姓,帝王共同選擇的學說,儘管不是所有的讀書人都能殺人成仁,但,在歷史的關鍵時刻,總有儒家弟子們挺身而出,這才是中華文明能夠延續至今不絕不斷的主因。


老白大先生


儒家思想的上位過程:

1.春秋戰國時期,各家思想湧現,儒家思想有影響,但基本沒人用;秦國採用法家思想,實現強國夢,最終一統天下;

2.秦朝以100多年來的僵化法律,更加殘暴的方式執法,導致國家滅亡;

3.劉邦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廢除嚴苛法律,與民休息,是道家思想的一次不自覺的應用落地;

4.西漢初年國家一統後,叔孫通以儒家思想制定禮儀制度,儒家思想在大一統王朝有了實際的應用;

5.國家經濟崩潰,急需生產力恢復,道家思想不過分干預,不折騰的核心理念幫助西漢恢復經濟。

6.社會要進一步穩定,思想要進一步統一,權力要進一步集中,儒家思想非常適合幹這些事,從而儒家思想取代道家思想,成為大一統王朝的正統治國思想。





歸谷讀書


孔老夫子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可謂幾起幾落。就像過山車一樣。並不是一直都“上位”的。

1、在他活著的先秦時代,百家爭鳴,孔子及儒學其實並不得志。孔子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周遊列國,顛沛流離,輾轉於衛、曹、宋、鄭、陳、蔡、葉、楚等地,處處碰壁,途中還曾被困,絕糧七日,差點餓死;

2、到了漢朝,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孔夫子和儒家思想才開始“上位”,孔夫子逐漸被推舉到“至聖先師”的神位,儒家思想上升為國家思想,有學問的人都稱作“大儒”。

3、到了民國“五四時代”,新文化運動興起,以胡適、魯迅為代表的新文化人打倒“孔家殿”、砸爛孔子牌位,孔子成為封建思想的代名詞;孔子從高高的神位上,一下子跌落到地面上,摔得鼻青臉腫;

4、到了文革期間,孔子更是被人們踩在了腳底下,當成封建思想大毒瘤,還得了一個“孔老二”的外號。全國發起“批林批孔”運動,作為反面人物,孔子連林彪都不如,還排在林彪後面;

5、改革開放後,孔子的地位又強烈反彈,孔子的故鄉山東曲阜,每年都舉行非常隆重的“祭孔大典”,中國的孔子學院遍佈世界各地。孔子又成為中國文化的代名詞。

總體來說,孔子還不錯,在中國歷史上長達兩千年的封建社會中一直被奉為“孔聖”,儒家思想統治了幾乎整個中國歷史上的封建時代。

為什麼儒家思想能在諸子百家中一枝獨秀呢?

因為儒家思想非常適合封建時期的歷史現實。儒家思想最主要的,是強調“位”與“序”。“位”就是指要求人們各安其位,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樣就能建立和諧的社會秩序。曾經的教科書中說,這是利於統治者的統治,鞏固君王的地位,說的有道理,但也不全是。因為強調秩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其次,儒家思想強調“以德治國”,強調仁愛,所以深得民心。不像法家的嚴刑厲法那麼殘酷。而道家思想,強調無為而治,這隻能是一種理想,沒有現實的可操作性。墨家思想強調“兼愛”,反對等級觀念,統治者無法接受。

因此,儒家思想最終能夠上位。


莊亦得


是秦時呂不韋特殊的地位,完全鞏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發展。呂不韋堅信著儒家思想,諸子百家著作的命運,也就基本石沉大海了。呂不韋以儒家思想為代表,向秦始皇極力繼續推崇著,完全恢復周禮的制度。後來逐漸長大的秦始皇,堅決反對恢復周朝禮制。又因為剷除了嫪毐的密謀篡位的陰謀,呂不韋更加的居功自傲,以各種壓力讓秦始皇接受就範。秦始皇一怒之下,罷免了其官職,去除了阻撓法家政治思想的一切根源。又徹底的焚書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了重大毀滅。

呂不韋臨終留下一封家書,也就是後來漢朝的呂后。很多人都不知道呂后就是呂不韋的侄女。呂后自幼就受到了,呂不韋的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到了漢朝時期,孔子的儒家思想,才是真正的鞏固。漢朝走向了封建帝國王朝的專制,開始有了女人裹小腳和宦官宮刑的現象。孔子曰,星星圍著月亮轉,男人也就有了一夫多妻制。這也是男人專權的社會制度。兩千年來,孔子的儒家思想,一直影響到民國或者到至今。


東方廣明


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是他的核心思想孔子主張恢復“禮”。復興“周禮”,重建秩序。孔子主張為臣要“盡忠”。

總而言之,他的思想能夠幫助統治者更好的進行治理,這一點能夠讓各國君王去主動的宣傳,達到最大化。

其實在百家爭鳴的年代可能他並沒有正兒八經的超越各種言論,而是在罷黜百家之後才顯示出他的重要性。


Momo歷史說


為啥說99歸1。因為歪理99條,真理只一條!也就是切合實際,切實可行的只一條。就是教育教化,以禮相待,以理服人。講文明,講道德,講公平。人的各方面提升人的各方面進步是世界精神文明物質文明進步的唯一正確道路。相對平衡是一切的基礎。...


用戶628680282845流氓


孔子的儒家學說很適合封建統治者的需要,在統治者的大力推動下,儒家學說最後成為正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