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和懷素都被奉為草聖,其境界和筆法誰高誰低,你怎麼看?

龍門四品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在這裡說一下我個人的看法,我認為張旭和懷素就不是一個重量級別的。張旭的境界和筆法遠遠高於懷素。

第一,先說懷素,懷素是鄔彤的弟子,而鄔彤又是張旭的弟子,和顏魯公是同門師兄弟。也就是說張旭是懷素的師爺。懷素一生草書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他一直希望能有高人指點,於是遍訪名仕,尋求筆法。在途中遇見顏真卿,隨後請顏真卿為他作序。序中有言:張長史“楷法精詳,特為真正”。雖然簡短數語,實則說到懷素的痛點上了,懷素一生草書取得的成就,不能掩蓋他不懂楷書的痛點。懷素作字,速度迅疾,常人眼睛根本跟不上他寫字的速度,而正是因為他行筆速度之快,從而忽略了筆法這個點。

第二,孫過庭書譜中有言:“草不兼真,殆於專謹”意思是說寫草書如果不通真書就缺乏嚴謹。又有言:“草以點畫為情性,使轉為行質”意思是草書用點畫傳達情性,用筆使轉只是基本要素。

總之,說白了就是懷素只懂使轉,缺乏點畫基本功。


筆墨丹青zsw


張旭和懷素,兩者的書法境界和筆法

按年齡來算,張旭(658~749年)要比懷素(737~799年)年長,二人都是唐代書法大家,被奉為“草聖”,若要評價張旭和懷素二人的書法境界和筆法的高低,那還真有些難度,這並不是“文無第一”的謬論,而是他們二人的書法的確有真功、真本事,“草聖”這頭銜也是後世諸多書法大家所評價,



書法是一門抒情藝術,書法藝術風格的形成和書法家自身的性格素養、審美情趣、師承名家等諸多因素有關,張旭是一位極有個性的純粹的藝術家,創作時,他把滿腔情感傾注在點畫之間,旁若無人,如醉如痴,如癲如狂;懷素是一位善於思索、勇於創新的藝術家,


經上段簡單所述,可以發現張旭在書法創作時,情感的抒發力度要大於懷素,因為張旭個性純粹(無拘無束),懷素善於思考(有所顧慮),書法是一門抒情藝術,特別是對於草書來說,所以在這細微的細節上,張旭的書法筆法要比懷素略高些,而且懷素草書也是書法張旭,只是在張旭的基礎之上有所創新,

我們都知道,藝術經典總是被模仿,卻無法被超越,這就是懷素草書筆法無法超越張旭的原因,懷素善於思索,其實也有在思索自己的筆法如何才能完全擺脫張旭,最終獨成一家,這是一個很艱難的過程,即便如何創新,都餘留張旭的影子,值得注意的是,筆法是屬於書法技法範疇,懷素要完全繼承張旭的技法(筆法),這是不可能百分百的事情,畢竟懷素自身也追求創新,



當然了,懷素的書法境界並不會低於張旭,原因很簡單,懷素是一個出家之人,甚至可以說是得道高僧,六根清淨,與世無爭,他以這樣的心境創作,定能自成一代大家風貌,比如,其筆下的草書《自敘帖》內容為其自述學書經過和時人對其書法的品評,(可見懷素的自律、自省之心嚴謹,這就是個人境界的體現)此帖為懷素狂草的代表作品,也是書法史上的絕唱。


詩夜城主


張旭草書筆法承祧右軍,剛硬俊朗。造構風格跌宕無羈,揮斥自如。而懷素筆法兼用篆法圓渾屈曲,如勁鐵變幻,不知來去,造構獨特,流暢不拘,特立獨行。史上大草以二公為標榜,此後歷代無出其右。草聖之名實為無虛。但在這裡順便提一下,那連帶的插圖中張旭的形態是畫錯的,應是禿頂的,那有長髮在手。杜甫詩飲中八仙歌:張旭三杯草聖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雲煙。又宋人詩,張顛狂素二禿翁,……。


一斗樓


自古文無第一,難分伯仲


秋生155802313


這是千百年來書法界的巔峰作品,書法造詣達不到這個程度,不能妄加評論。動不動就怎麼看!你想怎麼看?


金三角610


總體很流暢,創當時新風。有不少筆法不正確


曾建強11


這是毫無疑問的,張旭遠超懷素。從他們的作品以及後人的取法就能知曉。

張旭流傳下來的作品很少。目前所知的《古詩四帖》應該是南宋人學張旭的作品,比較靠譜的法帖有楷書《郎官石柱記》《王之渙墓誌》,草書《斷千字文》《冠軍帖》。我們就以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斷千字文》與懷素的《自敘帖》作一下比較。

一、筆法上一目瞭然。《斷千字文》提按頓挫,變幻莫測,而懷素的《自敘帖》在筆法上的表現就少些。章法上,《斷千字文》突破了行與行的界限,出現了一字跨越二行的處理方式,而且整體章法仍然非常協調。這相比《自敘帖》的收放處理更加大膽,也是更高水平的一種體現。

張旭《斷千字文》

懷素《自敘帖》

二、在鑑別古人水平高低時,有一個最好的方式,那就是學臨習的難易程度。張旭雖然弟子眾多,而且很多是一流大家,但沒有一人能夠傳其狂草衣缽。唐末五代時期的僧人亞棲、貫修、高閒、彥修以及《古詩四帖》作者等人,雖然力學張旭,但水平上差之甚遠。自南宋以來,幾乎沒有學張旭的書家。一方面是張旭喜好酒後書壁,少有作品流傳下來,另一方面是張旭草書如波怒雲舒、不可端倪。後世學狂草者,多數是從懷素入門,但也基本都止步於此。兩者高下就不言而喻了。

高閒《千字文》殘卷

彥修《二詩碑》

總之,懷素在筆法和章法上,與張旭都不在一個水平上。狂草由張旭所創,後世臨習者眾多,但真正能夠融會貫通,並開創新風格的人僅有懷素和黃庭堅。但後兩者在水平上與張旭仍然不能同日而語。


明之書苑


“顛張醉素”

張旭

生卒年都是估的,大約是公元675年到750年,代表作有《古詩四帖》、《肚痛帖》、《草書心經》。

與幼時即出家的懷素不同,他在朝廷做官,做到了金吾長史,所以又稱張長史,顏真卿是他的鐵桿粉絲,為了向他請教筆法,連班都不想上了,兩次辭官去他家中向他學習。

據說張旭這個人感情豐沛,尤愛喝酒,喝得爛醉如泥,稍微清醒一點就狂呼疾書,將心中的喜、怒、哀、懼、怨,全部灌注於筆端,出來的就是一件件精品,他的狂草,到了一種極限,再狂一點,就脫離了文字的範疇,成了鬼畫符了,所以這算得是刀尖上的藝術,偏一點點,就是毀滅性的災難,形同懸崖會車,電纜漫步,因為他在草書上的成就,沒有人可企及,所以被後人稱為“草聖”。

(張旭草書作品)

懷素

公元737生799年卒,比張旭要小六十二歲,他才十三歲時,張旭就去世了,這時候他已經當了三年和尚,還沒有作品問世,不然就是神童了,他沒有神童之名,可見當時他並沒有表現出多大的天賦,後來他的代表作有《自敘帖》、《苦筍帖》、《聖母帖》、等等,他也愛喝酒,經常喝得人事不省,醒來了就進行創作,他還不擇紙筆,經常拿手指蘸了墨水在牆上衣上芭蕉葉上寫字,獲得了巨大的成就,也被人稱為“草聖”。

顏真卿在《懷素上人草書歌序》中這樣評價張旭的草書“楷法精詳,特為真正”。這讓人感到很意外——讓你評價張旭和懷素誰的草書厲害,顏真卿怎麼說到楷書上去了?但是顏真卿確實說到點上去了——說出了草書的本質。

這就是中國的文人,講究的是含蓄——不明說。我們知道懷素是不寫楷書(真書)的,而張旭的楷書水平相當高超,用顏真卿的話說,就是“楷法精詳,特為真正”。 顏真卿的言外之意就是懷素的草書水平沒有張旭的好,只是通過評價兩人的楷書水平含蓄地表達出他的看法。

清朝馮班《鈍印書要》談學草書法雲:小草學獻之、大草學羲之,狂草學張旭不如學懷素。懷素的草字容易辨認,字跡清瘦見形,字字相連處亦落筆清晰易臨。張旭字形變化繁多,常一筆數字,隔行之間氣勢不斷,不易辨認,形成一種獨特的風格。

(懷素草書作品)

張旭和懷素,骨子裡都是極其張狂的人,但他們一個能當官,一個能做和尚,實在是讓人稱奇,因為不願受太多約束,而無論是做官還是做和尚,所受約束繁多,朝廷有朝廷的規矩,寺廟有寺廟的清規戒律。他們這種性子的人,寫不得楷書,行書也太壓抑,只好寫狂草,狂得沒邊,這狂草就算成了,一般人欣賞不來,更寫不來,實在是難以評價。論名氣的話,張旭要比懷素大些,但是 懷素以後來者的身份,也被評為“草聖”了,這證明懷素並不比張旭差,甚至還要再超過一點點。

被毛澤東稱之為書法老師的有兩位人物,一位是懷素,一位是孫俍工。

中國最後一位書法大師啟功先生,臨摹的也是懷素的《自敘貼》。

張旭被譽為草聖,曾被唐文宗下詔稱為“三絕”之一;而懷素的草書是出自張旭;二人在歷史上是齊名的,若單論成就的話,個人認為懷素似乎更勝一籌。

(懷素草書作品)


你聴


閱讀中國書法史可法以瞭解到,按時間節點唐張旭在前懷素在後,而且張旭是狂草而懷素是小草。雖都是草書範疇,但這二種草書體元論筆法,結體和章法都有差異。論高低感覺沒有高下之分,有的是藝術風格和表現力的各有特點。千百年以來這倆位都是這二種書體的代表性人物,為後人所膜拜。



鄰湖堂


張旭與懷素都被奉為草聖,其境界和筆法淮高誰低,你怎麼看?

既然同屬“聖”,其境界和筆法必定也通達到了“聖”的要求。

問題就來了,作為普通人的我,根本就不知道“聖”是一種怎樣的述求,所以不知這二個人的“境界”歸屬。

但是,這二人素有“瘋癲”之稱。如果“瘋癲”算是一種境界與美譽,又或者就代表著“聖”的標籤。

那麼,一個是“瘋子”境界,另一個是“癲狂”境界,半斤八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