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的舊學水平到底怎麼樣?

夢幻之星V


能做到蔣校長這個地步的人,舊學水平肯定要高於一大批人。但是要說好吧,又有點不夠達標。只能說勉強將就,只適合在房子裡面自己拿出來看看,出去可能會丟人。


蔣校長學歷如何?都上過哪些學校?

民國時期大學主要教授文、理、法,但是蔣校長出生比較早,他上學的時候清朝還沒滅亡。

他就讀的第一所學校是浙江奉化鳳麓學堂,這個學校怎麼樣?剛開始的時候甚至差點倒閉,設置了國學、算術等科目,但是上課老師人數少,根本顧不過來。

直到後來開始了一門西洋課,才算是扭虧為盈。當時蔣校長上學的時候,這個學校還算是發展的挺可以的。但是他待的時間並不長,所以這個學校可以忽略不計。

在鳳麓學堂讀了兩年後,蔣校長轉學到了寧波箭金學堂。這個學堂和鳳麓學堂一個性質的,只是兩個學校屬於競爭對手,後者的師資力量要優於前者。也正是由於後者的出現,造成鳳麓學堂運營困難。

後來再次轉學龍津中學堂,也是和之前的性質差不多。後來他以20多歲的年齡,東渡日本就讀於東京清華大學,也就是東京高等大同學校。是一所培養中國留日學生的教育機構。

別看這所學校開在東京,但是校長是梁啟超,當時很多的有識之士,年輕的時候都是就讀於這所學校。後來由於辦不下去了,梁啟超撒手不管。

交給了清朝駐日本的一名大使擔任校長,蔣介石讀書的時候,梁啟超已經不是校長了。但是他也是在這所學校裡面接觸了反清的思想,並且認識了陳其美等人。


僅僅讀了一年之後就回國了,並且考入保定全國陸軍速成學堂。既然都是速成的,說明主要是實用性為主,而且學的還是炮兵。兩年之後又跑到東京振武學校。

這一所學校也是為當時為中國留日學生開辦的,是一所預科類軍事院校。學習了兩年就畢業了。根據當時學校的章程,學生畢業之後可進入日本陸軍實習。

但是當時只是候補生,還沒有等他真正加入進去,就回國參加革命。從此之後就沒有進入過正式的學堂,基本上都是靠他自學。但是他能學什麼呢?

蔣介石自學水平怎麼樣?平時看什麼書?

由於一直忙著到處革命,所以早期也沒有時間去系統學習。但是他本人又有自己的信仰,早年的時候信奉的是佛教。所以有事沒事的時候會看一些佛典,最多能洗滌心靈,對於文化素養的提高還是不夠的。

如果和文學稍微沾點邊的話,那就是有關於曾國藩和王陽明的書籍了,他們兩人也是蔣校長的偶像。而兩人又是儒學大家,所以蔣介石經常讀的也是儒家典籍。

但是沿襲了幾千年的儒家思想,最後造就了一個又一個腐敗的王朝。他還是沒有看清事情的本質,依然抱著這種書。並不是說這種書不好,關鍵要博覽群書,並且要以史為鑑。

到了後來的時候,蔣介石的信仰又變成了基督教。有事沒事都會看一些基督教的典籍,床頭上也會放一本聖經,每天晚上睡覺前都會翻上一番。

所以總的來說,由於蔣校長的工作比較忙,學習的時間本來就不多。再者是學習的面比較窄,至於文學水平,只能算作是一個文學的愛好者。

蔣校長的文學素養到底怎麼樣?有沒有什麼“著作”?——對比法來看

開文第一句就說了,能夠做到這個地步的人,水平肯定是高於絕大多數人。那麼蔣校長有沒有什麼著作呢?確實有,清末民初的人都還沿襲了一些“舊社會”習慣,比如說寫寫詩。

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好壞,所以我們用對比法看一下他寫的詩文怎麼樣!

《述志》:騰騰殺氣滿全球, 力不如人萬事休! 光我神州完我責, 東來志豈在封侯!——20歲所寫。

這首詩是蔣校長20多歲,給他表兄弟寫信的時候所寫。當時他的親戚都崇拜封侯拜將,蔣校長對這種情況嗤之以鼻。當時他已經加入同盟會,這首詩也表現了他的思想抱負。

《詠蛙》:獨坐池塘如虎踞, 綠楊樹下養精神。 春來我不先開口,哪個蟲兒敢作聲?

這是我們的毛爺爺寫作於16歲的時候,當時他正在東山學院讀書。和他在一起的都是一些紈絝子弟,經常遭受他們的氣。所以寫下這首詩舒展胸懷,哪個蟲兒敢作聲?實在是太霸氣了!

《常平站感吟一絕》:親率三千子弟兵, 鴟鴞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 揮劍長空涕淚橫。


這首詩是蔣校長在1925年東渡日本,學習軍事技能時所寫。雖然讀起來朗朗上口,但是有一股打油詩的味道。

《沁園春長沙》悵寥廓,問蒼茫大地,誰主沉浮?攜來百侶曾遊。憶往昔崢嶸歲月稠。恰同學少年,風華正茂;書生意氣,揮斥方遒。指點江山,激揚文字,糞土當年萬戶侯。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

這首詩不用我多加解釋,也是寫作於1925年。裡面的氣勢有幾個人能比得上?

虛度六三,受恥招敗,毋惱毋怒,莫矜莫慢。不愧不怍,自足自反,小子何幸,獨蒙神愛。惟危惟艱,自警自覺,復興中華,再造民國。

這是當年敗退時所寫,雖然都是4字句,但是再多的我都不想評價了。(我們只從文學素養上面分析)

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就這麼一句話,我不想多說什麼,只能給上無數個贊。蔣校長的文學素養相對於同時期的偉人來說,實在是讓人不敢恭維,但是要好過絕大一部分的人。


史之策


蔣校長有寫日記的習慣,在日記裡他曾對自己的舊學水平做過評價。

蔣公自幼家境不錯,上過私塾,學過國學,也曾努力研究過中國古代經史,所以他對自己的舊學水平還是非常自信的。

蔣公在早期日記裡提到過,他的詩詞直追唐宋八大家,而且他確實也愛寫寫小詩。

比如他在日本留學的時候,就寫過明志的詩:“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不過自他經歷了重慶“比詩”大賽後,他在日記裡對自己的舊學水平就沒那麼自信了。

毛在重慶談判期間,《大公報》刊登了他的《沁園春·雪》,當時在文化界引起了轟動,連國民黨都有不少人推崇備至。

蔣很好奇,一直在山溝溝打轉的人,能超過他的水平?於是他讓陳布雷找來報紙讀給他聽。聽完後他第一句話就是:“是毛自己寫的?”

得到陳布雷的肯定回答後,蔣公很不服氣,想壓壓對手的風頭。

於是讓陳布雷去找知名的文人騷客代寫幾首,但直到毛離開重慶,也沒有蒐集到一首可以比肩《沁園春·雪》的詩。

蔣公平日非常愛讀《孫子兵法》,他在日記裡提到,他發明的一些戰術,可以和孫子相比。

毛也讀過《孫子兵法》,英國元帥蒙哥馬利在採訪毛時說,他的軍事著作寫的非常好。

毛回答說:“我不覺得好,我國兩千多年前的孫子兵法才叫好。”

其實不管是文的武的,蔣都遠遜於毛,但也不是說蔣公舊學水平有多差,從他在日本寫的小詩來看,雖然沒有毛的大氣磅礴,但也最起碼有個秀才的水平。

從蔣的盲目自信,到毛的謙虛好學,可以看出雙方格局上的差距。就舊學來說,蔣學的是表,毛學的是裡,差距不言而喻。


花木童說史


毛澤東和蔣介石都是二十世紀的風雲人物,一個是成功者,一個是失敗者。毛澤東和蔣介石的性格特點志趣愛好各有不同,但有一點相同,都喜歡讀書。毛澤東喜歡讀歷史,蔣介石喜歡讀經,怪不得有人說蔣介石首先在書桌上就輸給了毛澤東。

毛澤東讀史,救國;蔣介石讀經,亡國。



美國曆史上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與毛澤東謀過面的總統尼克松,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毛澤東“不僅是一位完全獻身的和重實際的共產黨人,而且他也是一位對中國人民的歷史造詣很深的富有想象力的詩人”。

斯諾稱毛澤東是“一位精通中國舊學的有成就的學者”。



無論是尼克松還是斯諾都對毛澤東的歷史造詣佩服不已。 毛澤東對於歷史有著深刻的思考和獨特的見解,他的歷史素養是其政治成功的一大因素。

毛澤東早年常說:讀書要為天下奇,即讀奇書、創奇事。\t

據毛澤東的護士孟錦雲回憶,毛澤東的床頭總是放著一部《資治通鑑》,這是一部被他讀破了的書。有不少頁都用透明膠貼住,這部書上不知留下了他多少次閱讀的印跡。因為毛澤東將《資治通鑑》這部 300 多萬字的史書讀過十七遍。



早在1920年12月1日,毛澤東在致好友蔡和森等的書信中分析袁世凱稱帝、段祺瑞執政之所以失敗時,就提出“均系不讀歷史之故”,因之“勸大家讀歷史”。

毛澤東一生到底讀了多少史書已無從統計,一部4000萬字的《二十四史》,他讀得最多的、批註最多,直至逝世。

“五帝三皇神聖事,騙了無涯過客。有多少風流人物?”毛澤東從早年習讀《綱鑑易知錄》到晚年發誓將“二十四史”讀完,嗜書如命,最愛歷史,雄視千古,臧否人物,褒貶事件,給後世留下了極富個人特色的史評史論。

“掌上千秋史,胸中百萬兵。眼底六洲風雨,筆下有雷聲”,讀史,成就了毛澤東。

和毛澤東喜歡歷史典籍不同,蔣介石最喜歡的就是讀儒家經典,得出結論:三民主義是根據中國儒家文化的系統而發揚光大。



依據相關資料記載,無論在大陸還是在臺灣,蔣介石的案頭就擺著兩本書,一本是《聖經》;另一本書就是《曾文正公全集》,用蔣中正自己的話來說,“平生只服曾文正公”。

蔣介石最崇拜的就是曾國藩和王陽明,這兩個儒家聖人影響了蔣介石一生。 1936-1937年間,蔣介石多次在日記中這樣寫道:“從前只知以豪傑自居,而不願以聖賢自待,今日乃以聖賢自待而不願以豪傑自居矣。”

要當聖賢必須讀儒家經典,四書五經。蔣介石研讀經書,性理之學是他一生之所愛。

蔣介石讀《大學》、《中庸》這兩部古籍讀得最多感受最深。



1934年9月,蔣介石在廬山給受訓的國民黨軍官將領專門講解《大學之道》。他回憶其青少年時期讀《大學》的經歷說:“我回想以前幼年時候,先生教我讀《大學》《中庸》,不知道背誦過多少遍。我到18歲的時候,先生重新要我再讀這一本《大學》,到了28歲的時候,總理(即孫中山)為我們講明《大學》一書的價值,我重新又來看。”

蔣介石最終得出的結論就是:“《大學》之道,乃是我們中國最基本的政治哲學”;“大學這部書,將一切做人做事的道理,都包羅無遺,發揮盡致。可說其是由內在的德性之修養,到外發的事業之完成,為一貫不斷進取開展的過程,可以說真正上基本的原理全在於此。”



蔣介石對王陽明哲學更是推崇備至,他在自己的回憶中說:“王陽明知行合一’的哲學,我是自十八歲從顧葆性先生時候起,就開始研究的,以後五十年來,更曾經讀了再讀,研究再研究,他的《傳習錄》與《大學問》這兩個小冊子,真使我百讀不厭,不知其樂之所止。”

敗退臺灣後的蔣介石將所居草山改為陽明山,在海峽的另一邊繼續思考王陽明。蔣介石還教導蔣經國用王陽明哲學去“齊家治國平天下”,以期完成他“復國”的使命。蔣介石信了一輩子王陽明曾國藩等等聖賢,最終還是一個失敗者,他不死心讓兒子繼續讀經。

毛澤東讀史,救國;蔣介石讀經,亡國。

為什麼呢?蔣介石到死也不會明白。因為毛澤東是一個開天闢地破舊立新之人,蔣介石是一個因循守舊亦步亦趨的人,毛澤東的氣度蔣介石怎麼會有呢!


非常道畢延河


蔣介石都佩服毛主席,蔣介石要打敗的時候。說過這樣的話,家貧出孝子,國難出英雄。蔣介石問他自己,他的英雄都哪去了。我還尋思你還腆著臉說,你就是不得民心,就為自己著想。毛主席能把兒子送在戰場上了,蔣介石就把兒子蔣經國留在身邊。所以蔣介石就得打敗仗。毛主席大公無私人民都看在眼裡。這不就是說的那句話嗎?得民心者得天下。


望月6163


據說重慶談判時,偉大領袖在重慶報紙上刊發了《沁園春。雪》一詞,在重慶引起轟動,蔣公欲寫詞回應,可惜苦思數日,佳句難得。

於是,蔣公讓陳布雷暗中挑選善詩詞者,以《沁園春》為詞牌徵集超過領袖者,代蔣捉刀發表,然終不得。

由此可見雙方領袖之間國文水平的差距。

其實終蔣公一生,也幾無傳世佳作,蔣公舊學水平可見一斑。

蔣公有記載的第一首舊詩,為其留學日本時所作《述志》,其詩言道:

“騰騰殺氣滿全球,力不如人萬事休!光我神州完我責,東來志豈在封侯!”

此詩將蔣公平生志趣、抱負蘊含其中,愛國之情撲面而來,可見作者的志向遠大。雖略顯粗放,但氣勢磅礴,正是男兒本色。

蔣公一生研習陽明心學,以心學繼承者自命。但其沒有正確認識王學,更沒有將心學與治理國家很好的結合。

陽明心學的核心是“致良知”,是“知行合一”,蔣公少年時就接觸心學,他認為,日本人就是“拿了王陽明`致良知,‘知行合一’哲學的片斷,馬上實行起來,到現在變成一個成功的民族。”蔣公能拋開王陽明對良知所加的限制,將良知與個人善惡相結合,帶有明顯的實用色彩。

他既沒有接受王學的開放態度,也沒有將王學躬行踐履的精神貫徹到底,所以只能算是個半吊子的心學研究者。

蔣介石愛讀古籍,也讀新書,據蔣公1920-1923年間閱讀書單,內有《杜威講演集》、《馬克斯經濟學說》、《馬克斯學說概要》、《共產黨宣言》、《馬克思傳》、《德國社會民主黨史》等書。可謂包羅萬象,博採眾長。

蔣公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六歲開蒙讀書,八歲讀《大學》、《中庸》,九歲讀完“四書”,十二歲在讀完《詩經》,十四歲讀完《易經》,十五歲讀完《左傳》,十七歲接受英文、算術等新式教育。

舊學該讀的書都讀了。

1921年,蔣母去世,蔣親筆寫下《哭母文》,言辭字字含淚,相當感人。

蔣公的書法,中正平和,較我黨領袖要抱掘得多,穩健有餘,奇變不足。

但字跡蒼勁,頗有功底。 總體來說,蔣公的舊學還是有很深的功底的,他的短處是政治眼光不足,胸懷天下不足,當然,和咱們的領袖那種一萬年才出一個的偉人是無法相比的。

歷史上又有誰能比得過毛公?

附蔣公幾首詩作,各位品評,雪竇山口占一絕句:

雪山名勝擅幽姿,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林泉盟在夙,功成退隱莫遲遲。

常平站感吟一絕:

親率三千子弟兵,鴟未靖此東征。 艱難革命成孤憤,揮劍長空涕淚橫。

賀《江西日報》誕生: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這掀天倒海的潮流, 竟已仗著自然的力, 挾著它從珠江來到長江了。 潮流是什麼,是什麼?

不是綠的水,是紅的血和黑的墨。 今天我們的血已染紅廬山的面,鄱陽湖的口。

這黑的墨,正拌著那紅的血, 向著長江的水流去。 這新誕生的《江西日報》, 就是挾著這墨的力和著那血的力, 一直衝向黃河流域去。

呀!好革命的怒潮啊! 呀!好革命的勢力!


剛日讀史


舊學是指我國近代以前文人所謂學問的統稱,也偏向於文史類的學問,眾所周知,蔣介石愛讀古籍,因此很多人好奇他的舊學水平到底如何呢?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還是頗高的,他自幼接受傳統的私塾教育,“童子功”很紮實,1948年重修的《武嶺蔣氏宗譜》有這樣的記載:

“公元1891年(清光緒十七年)公五歲,王太夫人以公好嬉,早送人塾。公元1892年(清光緒十八年)公六歲,始人家塾,從任介眉讀。”

從史料來看,蔣介石五歲就已經入私塾,六歲已經到了任介眉開設的蒙館讀書,後來從六歲到十五歲之間,蔣介石在私塾先生的教導下,讀完《大學》《中庸》《詩經》《易經》《左傳》等,積累了豐富的國學知識。

同時蔣介石對兒子蔣經國讀書學習方面最為關切,特別重點偏重於國學,蔣介石曾經直到蔣經國要讀好《四書》,還要求他讀好《孟子》《曾文正公家書》《王陽明》全集等。可見對國學古籍的鐘愛。

蔣介石的舊學水平還是不錯的,1921年,蔣介石母親去世,蔣介石撰寫的《哭母文》,合轍押韻,詞旨懇切,相當感人。

查閱蔣介石日記發現,1926年以後,蔣介石的讀書生活逐漸發生了方向性的轉變,他廢棄了新學,專心攻讀古籍例如他1934年的讀書計劃為:《資治通鑑》、張居正、王安石、《中庸》、《韓非子》《墨子》《孫子》等都是古籍,沒有一本新學方面的書。

蔣介石在書法方面也頗有造詣,他學習了歐陽詢、柳公權的藝術特色,他的書法頓挫分明、骨力雄強,章法嚴謹。

因此,總的來說,蔣介石一生鍾情舊學,並且終身使用墨筆,書法造詣很高,喜歡研讀古籍,可見舊學水平還是頗高的。


小聰歷史客棧


蔣介石學問水平怎麼樣?

馮玉祥講了一個故事。蔣介石和馮玉祥結拜那會,兩人好的穿一條褲子都嫌肥,蔣介石狠開心參觀了馮玉祥的書房,看到馮玉祥在牆上掛的一副對聯“紙糊三閣老,泥塑六尚書”,大為讚歎,問馮“這是兄臺寫的嗎?”馮玉祥大驚,“這是古董!文物!明朝的好東西!”

馮玉祥15歲當兵,從小沒娘,爹爹也是大頭兵,除了在軍營裡認了字學了《操法》、《陣法》等兵書,基本上就算是半文盲,老蔣在老馮這裡漏了陷,實在是說不過去。

老蔣是上個世紀的80後,地處江浙發達地區,長期沐浴歐風美雨,學問這麼差實在是令人匪夷所思。

按照蔣介石的各種傳記,蔣介石很小就入私塾發矇,8歲入奉化鳳麓學堂,兩年後至寧波箭金學堂就讀。18歲肄業於龍津中學堂,東渡日本,入東京清華學校。

那個時代的80後,但凡有這樣一個教育經歷,基本上就能傲視群雄了。

比如蔣百里,比老蔣大5歲,自幼家貧,與母親相依為命,18歲考上秀才當了私塾教師。20歲就領銜日本留學生成為留日學生會幹事,30歲當上保定軍校校長。

比如魯迅,比老蔣大6歲,也是自幼喪父,家道中落,20歲前後,一直經歷了人生道路的艱難抉擇。

然而,蔣介石並沒有。那麼,蔣介石從18歲就留學日本都幹了些啥呢?

我認為,蔣介石主要做了這些事:

1, 混社會。

剛到日本,蔣介石就結實了浙江同鄉陳其美,走上了“革命道路”。為什麼“革命道路”加引號,因為老蔣認識到的革命,就是混黑社會,當古惑仔。具體來說,1912年和陳其美黃虢結拜兄弟,並且暗殺同為浙江人的革命領袖陶成章,這就是以混社會為指導的革命理唸的真實寫照。

2, 逛風俗店。

日本的風俗店,說白了就是紅燈區。據蔣介石日記中寫,他經常沉溺於風月之事無法自拔,甚至很多“革命同志”都開始對他有意見。這種成癮的行為,讓蔣介石在陳其美的黑社會小圈子中名聲很不好。

3, 學軍事。

學軍事是好聽的說法,因為老蔣一開始就想學軍事,最好的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卻不招收他,因為他沒有浙江省的報送和擔保,也沒有保定軍校的畢業證。所以老蔣只能在1907年回國辦了保定軍校的假學歷。可是,在日本也只是上了陸軍士官學校的預備學校——振武學堂。好不容易畢業了,在日本陸軍第十三師團第十九聯隊為士官候補生,卻因為辛亥革命爆發回國了。

所以說,蔣介石的學習生涯,基本上就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中國留日學生的優點沒有學到些什麼,缺點倒是全部都有。當時日本教育界把中國留學生當冤大頭,只要有錢敞開招收,像清華學校、振武學校這樣的還算可以,除此之外還有大量的野雞學校。這些日本學校一個班百十來個中國學生,大部分都是逃課的,然後到紅燈區風俗店進行“革命聚會”。

畢業後,老蔣基本上就只剩下自學了。

老蔣的自學能力,實在是不敢恭維。

老蔣也曾想要刻苦攻讀一下《社會學》《邏輯學》《社會契約論》等大部頭西方著作,可是常常看幾眼就瞌睡的不行。每晚寫日記,就抱怨這些書太難了,根本看不懂。

後來,老蔣讀到了王陽明和曾國藩的書,感覺找到了知己。以至於後來給張少帥洗腦,也是用的這些書。

與老蔣差不多同時代的,還有人也讀曾國藩,也讀胡林翼,還寫了《曾胡治軍語錄》,後來稱為黃埔軍校和各大講武堂的指定教材之一。這個人就是蔡鍔。蔡鍔只比老蔣大6歲,說起來都是那個時代的80後。

而老蔣,只學到了“禮義廉恥”之類的惡臭儒學。

更令人無語的是,1927年與宋美齡結婚後,老蔣的自學教材,基本上就限制在了《聖經》等基督教著作上。在學問上的長進,自此徹底停滯。

也不能說,《聖經》對老蔣沒啥好處,至少逐漸改掉了他的暴脾氣,不再打老婆了。聖經對老蔣另一個好處是,從此清心寡慾,很少外遇了。

作為一個時代的風雲人物,大多數人回留下一些著作或回憶錄。同時代的李宗仁、馮玉祥等人,都寫了一些,可是,老蔣留下的只有自己的日記。

有人說,老蔣的著作還有《中國之命運》,可惜那是別人代筆的,老蔣根本不會寫。甚至老蔣死的時候,他的遺書都是秘書給起草的。

這就是蔣介石的學問水平,恐怕讓你失望了。


歷史知事


歡迎走進文史工作坊!

首先如果大家想了解蔣介石,推薦大家閱讀此兩人相關的研究蔣介石的作品。國內對蔣介石研究最好的兩個人,一是中國社科院的楊天石先生,一是浙江大學的陳紅民先生。

蔣介石不像毛澤東,有大量的詩篇流傳下來,所以後人對他的舊學知識儲備是好奇的。實際上蔣介石也好,毛澤東也罷。他們的舊學水平都不弱,且他們都是經歷過五四的新青年,中西學都有相關的閱讀。蔣介石年輕的時候最愛的便是岳飛的那首《滿江紅》。

但是如果真要說多好。筆者覺得一般吧。從他寫的幾句詩,就能瞭解。蔣介石現存最早的詩歌《吟雪竇山》是這樣寫。

雪山名勝擅東南,不到三潭不見奇。 我與山林盟在夙,功成身退莫遲遲。

筆者覺得很是平淡無奇。但是毛澤東的詩歌讀著就不一樣。同樣是寫雪,毛澤東的《沁園春雪》大氣的多。

當然,筆者最喜歡的毛澤東那首《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尤其是最後一句讀來蕩氣迴腸,瞬間有種人間好男兒之感。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文史工作坊


蔣的國學水平如何以我半桶水的修為無法評判,我唯一知道的是他的國學水平肯定比我高,也比一眾口水四溢的評論者不差。原因嘛,掰扯如下:

一、尊重事實,不是厚古薄今

1、蔣始學之時,吾國學堂尚遵舊制。舊學較新學,其異在形制,亦在內容。故彼時之學童,猶以法古人,尊舊學為其學也。

2、蔣或年少頑劣,但未聞其資質愚鈍。眾人皆知,資質不愚者,其學業亦不差也!況吾輩亦未有聞蔣之學業不濟之事也。

3、蔣言必稱四維,吾揣其人,先賢之說,亦或有所究也。其信之與否,吾不得而知,但欲使人信之,亦應有所究也!

二、以政治立場,階級屬性判斷一個人的國學水平沒有科學性,也未必符合客觀事實。

1、蔣的政治立場,階級屬性已有定論;

2、蔣的國學水平如何我未見有官方評述,也沒看到有代表性的學術結論,所以不敢亂言;

三、可以以成敗論英雄,但以成敗論國學水平則顯得有些不嚴肅。

1、蔣的失敗是事實;

2、蔣的失敗是國學水平不行的事實不充分;

3、評論蔣的國學水平如何我沒有充分的事實,也自認沒有高度。所以,我真的不知道他的國學水平是高還是低!


ithaca189


蔣介石終身的行動、文電極多,談到他發表的著作,更是數不勝數。在軍事上的優秀才幹想必每個人也是各持己見,眾口一詞。

談到其舊文學程度,可謂是令人大跌眼鏡,不敢苟同。

“勿忘在莒”。這是他在潰退臺灣後提出的口號,能夠說是十分有名了,更是影響了臺灣的一代人,他也不斷用這個成語鼓勵臺灣軍民不要遺忘本人亡國失敗的羞恥。

但是蔣介石斌不曉得“勿忘在莒”這個成語的典故來源和含義,根本上是望文生義。

“勿忘在莒”的意義,是勸誡他人不要忘本,要牢記當年本人所吃過的苦,大約就相當於“不忘初心”的意義。這個典故出自《呂氏春秋》,說齊桓公、管仲、鮑叔牙、甯戚四個人一同喝酒,喝快樂了,齊桓公就讓鮑叔牙起來敬酒,鮑叔牙端起酒杯站起了,說:“希望國君您別忘了流亡到莒國的事情,希望管仲你別忘了當年被魯國抓起來的事情,希望甯戚你別忘了當年放牛的事情。”——鮑叔的意義,其實是希望齊桓公、管仲等人勿忘初心,砥礪前行。


相隔七十年之後,蔣介石日記向學界開放,筆者有幸先睹為快。蔣介石讀過哪些書,愛讀哪些書,自是查閱蔣日記的一個興趣點。查1936年的蔣介石日記,蔣是年所閱讀的書,主要有四種:《中庸》、《韓非子》、《墨子》、《孫子》,確如張學良所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