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籍永春丨王金銘的歸僑故事—— 激情澎湃的歲月

人生就像一條河,有乾涸也有汛期,有曲折也有平坦。但幸好,它曾經以激情的節拍流淌過那段難忘的歲月。

王金銘,男,印尼歸僑,現年68歲,曾任職於寧化泉上華僑農場,系41位印尼小英雄之一。


口述 | 王金銘

撰文 | 連傳芳


“印尼41名華僑小英雄”之一


我的祖籍在福建永春,但出生於印度尼西亞蘇北省段卜幹埠。


父母系小商人,雖家中有12個子女,但他們從不放棄我們的教育。從小學到中學,我一直在華校就讀。父母還時常教育我們,作為炎黃子孫一定不能忘了自己的文化和語言。上個世紀60年代初, 我考上了棉蘭華僑中學,高一還當選了學校上午班學生會理事、副主席。


那時政局不穩,高中三年級時,學校被關閉。亞齊省大批華僑被驅趕到棉蘭市,當局卻不管他們死活。棉蘭華僑中學有3層的學生宿舍和禮堂,一些華僑學生順勢安排難民們住進了宿舍和禮堂,這樣難僑們才有棲身之地,為自願回到祖國做準備。


10月10日,當局以檢查衛生為名,強行將難民們集中在棉中的操場,拍攝了汙辱性的照片,遭到我們的反抗。他們卻以刺殺當地軍官為由,先後逮捕了我和其他40位華僑青少年,並將我們荷槍實彈地強解去棉蘭基地司令部。用槍托、皮帶將我們打得頭破血流,遍體鱗傷。


我們被非法拘禁了40天,期間,我們與印度尼西亞軍官鬥智鬥勇,除了進行6天的絕食外,我們還聯名給毛主席寫致敬信。11名女青年自發繡制了有“毛主席萬歲”5個金色大字的紅旗。大家還一起動手製作了一個巨大五角星,中間貼作毛主席圓形浮雕像,四周簇擁著41顆小紅星。而後,一起創作了歌曲《我們的誓言》,還集體創作了由我執筆的《“囚徒”之歌》《我們不是犯人》等詩歌。


我們這些努力,引起毛主席、周總理等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經中國政府的反覆交涉,在國際輿論的壓力下,印度尼西亞當局被迫釋放了我們。後來,我才知道因為此事,我們被稱為“印度尼西亞41名華僑小英雄”。其實,我們只做了應該做的,卻得到了祖國給予這樣的光榮稱號,我甚至覺得內疚。我想,這個英雄的稱號應該是屬於千千萬萬愛國華僑的,而不僅僅屬於我們41個人。但最重要的是,現在年代和世界局勢都不同了。


周恩來總理接見


1966年11月18日,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到家中動員我父母隨我一起回國。其實在一年前,我家曾遭暴徒破壞,家裡財物被搶劫一空,母親半夜在睡夢中被暴徒強拉下床,事後才發現大腿骨折斷,但她沒有向我們哭訴過。一直到回國後,在政府關照下,她才被安排到泉州的醫院接受治療。


11月20日,我們41名華僑青少年從獄中直接被押解到勿拉灣港,直奔“光華輪”。經歷7天7夜的顛簸,我們和1000多名自願回國的華僑一起,回到了親人的懷抱。


從廣東湛江下船後,我和其他40位戰友經過輾轉奔波,於12月27日來到北京。這是我第一次到北京。我清楚記得,除了廖承志、林修德、姚仲明等負責人,更有1500多名北京人民,夾道歡迎我們。這激動人心的場面,是我一輩子最難忘的記憶之一。


黨和人民政府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萬人聚會,歡迎我們和難僑代表。周恩來總理親切接見並問我們有什麼想法。我們一致表示,願意到貧困山區接受再教育。當週總理滿懷激情地朗誦毛主席詩詞《如夢令·元旦》:“寧化,清流,歸化,路隘林深苔滑……”我們便被“寧化”兩字眼吸引,紛紛表示,願意到革命老區寧化去。最終我們被安置在了寧化泉上華僑農場。


祖籍永春丨王金銘的歸僑故事—— 激情澎湃的歲月

▲王金銘在泉上華僑農場舊居前留影。


1967年4月3日,我帶著一個藤箱、一輛自行車和一臺收音機和其他40位華僑青少年懷著滿腔的熱情來到寧化。還記得農場一片荒山野嶺。我們居住在低矮的平房裡,周圍全是黃泥路,一下雨整個路面全部是黃泥漿。我從印尼帶回來的自行車和收音機對當地的農民來說是一個稀罕物,好多人圍著收音機,對這樣的小匣子會發出聲音感到不可思議。看到我可以騎兩輪的自行車在鄉間小路穿梭,他們更是驚訝得張大嘴巴。


新的起點


在寧化泉上華僑農場時,我最大的苦惱就是肚子餓。每個月30斤大米,對處於發育期的我來說,根本不夠。


雖然如此,我不忘父母的教誨。每晚等大家酣睡之後,我便悄悄起來在微弱的煤油燈下苦讀。經過5年自學,1973年,我以優異的成績考上福建師範大學政教系。


祖籍永春丨王金銘的歸僑故事—— 激情澎湃的歲月

▲王金銘、譚微笑夫婦在泉上華僑農場前合影。


大學期間,我不僅學習了專業知識,更是收穫了甜美的愛情。我女朋友叫譚微笑,她也是41位印尼華僑小英雄之一。她原來在寧化華僑農場四隊當出納,後來考上廈門大學化學系。畢業留校後,她成為廈門大學一位老師;而我於福建師範大學畢業後,成為寧化農業中學的政治教師。次年,我們的愛情結晶——女兒呱呱墜地。


因為我的親人都在香港,我與妻子也因長期兩地分居而向組織提出移居香港的申請。移居香港時,我已是而立之年。


祖籍永春丨王金銘的歸僑故事—— 激情澎湃的歲月

▲2019年7月5日,王金銘、譚微笑夫婦隨印尼歸僑三明懇親團回泉上華僑農場。


來到香港開始了新的起點。經歷過船務文員、旅遊貿易文員等工作,幾年後我們終於在香港立足,並搭建起了中國與印度尼西亞民間旅遊貿易的橋樑。退休後,我又加入香港與印度尼西亞研究學社的義工隊,迄今已12個春秋。我和學社社員常常參加各種民間外交活動,組織各種論壇,不斷增進和擴大中印尼文化交流。


猶如萬里長江終能平靜匯入大海。如今,生活一切穩定,我很是滿足。


祖籍永春丨王金銘的歸僑故事—— 激情澎湃的歲月

來源 | 福建僑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