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再談婚姻關係


熊玲:再談婚姻關係


愛情和婚姻,於人來說,像我們小時候,離不開的一對父母,長大後,依然離不開她們,但又未必真離不開。不過,愛情與婚姻之間的關係,非常混沌而曖昧。到底是“不以婚姻為目的的愛情是耍流氓”,還是“沒有愛情的婚姻是不道德的”?是“婚姻是愛情的墳墓”,還是“愛情進入婚姻後被演變成了親情”?一直是扯不清的謎題。

好像愛情,很討厭婚姻。婚姻,倒是很喜歡,也很歡迎愛情,只是往往沒有福分迎娶,迎娶了,又沒福氣留住。這多因婚姻暗藏錯覺,男人一般很篤定是娶了他眼中的西施,並誤以為是愛情,女人更相信她嫁了自己心中的王子,也誤以為是愛情。當現實的無情,和時間還原了對方的真相以後,雙方都說,再也不信有什麼愛情。難怪錢鍾書的《圍城》,把婚姻比作圍城,城外的人想進去,城內的人想出來。

若把婚姻比作學堂,有人進校後不久,便輟學,有人堅持了幾年,熬不過還是輟了學。一直呆在學堂的人有兩類,一類是成長著、幸福著的人;一類是糾纏著、受著苦的人。那麼請問,輟學和受苦者在說明什麼?是學堂的課太深奧、苛刻?還是學員太愚笨,或心情欠佳不想學?顯然問題在學員。如此,我們可把婚姻看作有透視力的容器,它能映照一個人的心智水平,是滯留在口欲期,還是俄狄浦斯期,還是發育到了有一定的獨立性、責任感的成熟期。

很多不幸的婚姻,反映的正是人格的不成熟。很多年輕人熱情洋溢地結了婚、做了父母,但心理上依然是個長不大的孩子,他們婚姻的命運,令人堪憂。


熊玲:再談婚姻關係


國內一直很火的《中國式相親》電視節目,很能說明婚姻作為容器的多層映射。節目有一奇觀:相親正式開場前,有四組家庭別坐騎在特製的相親擺船裡,蓄勢待發,準備駛向前來被選的相親對象的區域。每一組的結構:中間坐的相親男孩/女孩,兩邊分別坐的父親母親,或替代父母的其他親人。全場下來,四組一輪相親,連續四輪,每一輪有精彩絕倫的“面考”。主持人說,父母參與相親是為了給孩子的擇偶保駕護航。然後你能見識,父母們為了這一保駕護航,是多麼煞費苦心、不遺餘力地爭搶“意中人”。我們不得而知,搶到手的究竟是兒女的心儀對象,還是父母眼中的婿媳。儘管最終是兒女自己做的抉擇,也無需預判他們牽手成功之後會怎樣。但這一奇觀,使我們不難看出隱喻了中國式親密關係的怪象:首先,粘連的親子關係,是其他關係的核心。其次,婚姻關係不是兩個人,而是一大家人的關係。再其次,婚後的小兩口,依然是原生家庭的中心。


熊玲:再談婚姻關係


可以預測的是,心智未成熟的人,在親密關係的角色總是“吃奶的小孩”,即使邁入了婚姻,他/她在婚姻裡將繼續尋找的要麼是媽媽,要麼是爸爸。試想,若兩個都是吃奶的小孩,婚姻中的男/女誰能供給對方?又能供給多久?因此說,婚姻是心智成熟的人的殿堂。

愛情是供人享受的,婚姻是供人經營的。想要有和美婚姻的男女,是需要有與之相匹的經營能力。經營能力包括很多,其中最起碼的是責任能力、容差異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