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的勞動收入總不能提高,問題在哪裡?

巴農S天若有情天亦老


農民的收入為什麼總不能提高,這是為什麼那?首先我覺得這個問題不是絕對的,因為現在富起來的農民不在少數,當然也有收入很低的農民。

國家2014年提出精準扶貧開始,到2020年要全面脫貧,這不是一句空話,期間實施了多少惠民的政策,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但仍然有一些人離脫貧的標準有一定差距,作為一名扶貧工作者,我認為具體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因病致貧是造成農村農民貧困的重要原因

我認為應該把因病、因殘、精神障礙,都屬於因病致貧這一類,突發性的重大疾病,癌症等,長期的慢性病,農民普遍都會得的類風溼性關節炎、高血壓等慢病。而農民本就收入不高,得了大病一般也不會去看了,慢性病就在村裡找村醫或者赤腳醫生隨便配點藥,雖花不多錢,但看不好治不了根。自身勞動力減弱,這種情況下勢必會影響到發展生產,打工也沒人要。

二、現在種地成本高,不賺錢,甚至會賠錢

現如今,農藥、化肥等農資成本逐年升高,投入與產出的比例相差太遠,這就讓不少農民都難以接受,糧食產量低,糧食價格也不穩定,能收回本就很不錯了。

三、外出打工收入不穩定,收入也不高

在種地收入不高的情況下,很多農民會選擇去外地打工來維持生活,然而在環保的高壓政策下,不少企業都會收到限制,隨著技術的發展,農民沒有太多的一技之長,工作也會受到影響,即使是出去打工,也賺不了多少錢。

四、農產品沒有銷路

在超市或者集市上我們看到的蔬菜水果價格是比較高的,但是收購的價格往往不高,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在於層層的環節加價,中間的環節大部分利潤被渠道商賺走,而農民因為沒有更好的銷路,只能選擇中間商。

當然以上的原因只是以點帶面,制約農民收入低的一部分原因,現在政策對農村傾斜力度越來越大,農民的收入問題也在逐步提高。



水漩新韻李智鵬


問題就在“農民”這個字眼,“本身”就限制阻礙了發展。它就像優勝劣汰下的“工作”,只為混口飯——餓不死,任何人都能幹:“莊稼活,不難學,人家咋做咱咋做。”除了敷衍,沒有創新,甚至將傳統繼承下來的“自漚肥”被“化肥”取代,為爭產而增產,人為產生許多疾病因素等等。

再者,三十後的年輕人好多不再涉及農耕,更沒有新鮮血液補充。

如果都向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對所有農產品推向“科學”種植,安全第一,“農民”就能拔高地位,自然收入也就相應提高。





金涯


你好,我是小院的時光。

關於農民勞動收入總不能提高的問題,我認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資源有限。現在農民分配到的土地有限,沒有大規模的土地,就限制了農民作為的發展空間。

第二,勞動效率低。雖然現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機械化,但很多農活還是需要人工操作,導致種地效率低。

第三,專業素質有待提高,不能很好的掌控市場,而往往是跟風種植,今年棉花價格高就都種棉花,明年糧食價格高又都種糧食,沒有可持續發展的長遠規劃。

所以,以家庭為單位的農民雖然很辛苦,卻收入不高。只有那些把土地集中起來規模化種植的專業農場主,才有能力降低市場風險,形成規模的同時也帶來了宏觀的效益。



小院的時光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農民的勞動收入總不能提高的原因是:

1.沒有形成規模化,產業化,源頭上對農藥化肥廠家依賴性嚴重,沒有議價權,成本得不到控制,利潤自然沒法保證;

2.土地分散,規模小,很難實現機械化,生產效率較低,浪費了勞動力,人工成本增加;

3.種植的管理方式屬於經驗積累,粗方式的管理,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撐,單位產量較低,規模又小,總產量就不會高,影響了農民的勞動總收入;

4.農產品品種單一,還是以傳統農產品為主,沒有根據本地特色,引進經濟價值高的農作物;

5.經營方式落後,思想跟不上社會潮流,還是單調的搞種植,沒有根據實際,發展休閒農業,綠色農業;

6.只是出售農產品原料,缺乏對農產品的深加工,不能獲得更高收益;

7.缺乏推廣,銷售渠道單一,很多都是被二道販子壓價收走銷售;

農業經營的內容很多,包括生產,種植,管理,加工,銷售等,目前農村的生產方式只是農業經營的一個環節,只是種植,而這一部分的收益又是最少的,所以農民的收入總不能提高。

要想改變這種現狀,提高農民收入,必須實現農業經營的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

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幫助,記得點贊,評論加關注。





江蘇久哥


農民的勞動收入總不能提高?首先這要怪你,其次這是個錯誤的問題,明顯的以偏概全,因為有一部分農民收入相當不錯。

在很多的一二線城市,農民工的收入遠遠高於寫字樓裡的小白領。以北京為例,相當一部分開滴滴、送快遞、送外賣的收入超過萬元,即便是房屋裝修工、工地上的技術工人,收入超過萬元也是大把。至於新畢業的大學生,包括部分工作幾年的大學生,雖然工作是在寫字樓,但月薪低於萬元的很多。

還有一些農民,收入更高,一年能賺幾十萬,甚至上百萬。我在畜牧業工作了20多年,見過太多這樣的農民,有的甚至成長為大型公司的老闆,年收入幾十億元。以養豬為例,現在出欄一頭肥豬能賺2000多元,一年出欄500頭豬,盈利超過100萬。只要手裡有養豬的農民,今年輕鬆能賺幾十萬,甚至數百萬。

很多城裡人收入也存在總不能提高的現象。農民的勞動收入不能提高,原因主要在自己。你只願意守著一畝三分地,不願意走出去打工。你的身上沒有技術,不要說學不會,別人怎麼就能學得會?不願意學習,接受新鮮事務的能力差。不敢挑戰自己,去做個創業的新農民,等等。

總之,城鄉確實有差距,機會不均等,但這不是關鍵原因。你要反思,為什麼有大批的農民有很好的收入,很好的發展空間,而你不能?哀嘆解決不了問題,深刻反省,努力改變,奮力前行才會有發展的機會,才能有更好的錢途。


畜牧大集網


農民的收入為什麼一直提不高?

1、農民的種植成本提好了。這幾年化肥、農藥的價格一直在漲。還有就是水費,就拿我們老家農村來說,以前是水渠灌溉,雖然不太方便,但水費少,現在都是水管接到地頭的,水費一下貴了3倍多。

2、天災多。這幾年全國各地的天災真的太多了,旱災、水災、冰雹、大風,一場天災可能會讓一個地方的農產品全部絕收。去年庫爾勒香梨不就是兩場大風減少了一半的產量嘛。所以說,農民們也是再賭,賭贏了今年大豐收,賭輸了今年可能會絕收。

3、農產品滯銷。農產品滯銷這個問題一直得不到良好的解決,農民們辛辛苦苦一年種出來的結果賣不出去。去年天水花牛蘋果的滯銷,給當地農民帶來了沉重的壓力。








四季疆農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不妨看一些數據統計:現階段,我國總人口達到14.5億,其中農業人口9億,從事農業生產的人口7.4億;全國耕地面積為18.25億畝;人均耕地面積不足1.35畝,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40%。這從根本上決定了農民通過自己的土地經營來提高收入的侷限性。

那麼既然在人均耕地面積少這個事實無法改變的面前,我認為還存在以下幾個問題:

1.收入結構單一

農民目前最大的收入來源於土地經營收入,由於耕地面積的制約導致這項收入的提高上限不高,而且近年來農產品價格不是很理想,更使得農民的收入甚至出現了不增反減的現象。因此增加收入渠道成為亟需解決的問題。而國家提倡的種養結合是未來農村家庭的必走之路,利用自身的條件(如作物秸稈、農產品廢棄物等)養三五頭豬、十幾只羊可明顯的提高自己的收入,這種成本低、風險低、利潤可觀的模式值得探討和推廣。

2.品牌意識低

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特色產品,但是農民的產品往往賣不出其應有的價值。農村缺少能夠整合本地資源樹立本地品牌的企業,這裡面可能更多需要政府的招商引資,吸引有能力的企業投身到農村,帶動農產品的銷量和價格。

3.缺少專業的農牧業培訓

現代農業更多需要科學經營,科學合理的種地,也就需要更多的技術人員去推廣,不能再靠從前憑經營的做法來種植。種養結合是未來的趨勢,尤其養殖這方面,由於缺乏這方面的技術指導,全憑自己的摸索,損失和風險較高,從而導致了多數人產生了與其不掙錢不如不養的想法,從而使得種養結合只是停留在設想階段。

以上幾點只是自己的一些拙見,希望大家評論區多多留言補充!


最美烏拉特


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低,他們自古以來就是低收入人群,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

一、小農經濟背後的驅動力不強,是造成農民低收入的根本問題!自古以來小農經濟就是男耕女織,一家一戶的生活方式,在中國當下,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也是如此,家庭聯產承包制解決了農民的吃飯問題,讓農民擺脫饑荒,走向溫飽,但單獨的小農家庭經濟體,農民土地有限,生產的經濟作物有限,在無大規模承包的前提下農民收入的提高便是一個未知數。尤其我國貧困山區農民,這種情況更是如此!

二、中國大部分地區農民因時代原因,知識水平有限,務農農民只是從事簡單的體力勞動,因為知識水平的限制,無法從事當下高薪水平工作,相比於在城鎮工作的人們而言,城鎮居民工作更加輕鬆,從事的都是知識密集型工作崗位,農民收入不高,是最直接的社會原因。

三、農民收入渠道有限,大部分農業發展收到環境條件限制,農民主要的經濟來源於經濟作物的種植,做零工,下苦力等方式,經濟作物的種植也因各地環境限制,各有優劣,造成了我國大部分地區農民收入低下。

四、農民種植的農產品都是初級農產品,因為資金原因無法實現農產品深加工,農產品的價格低,無法實現農作物的高價值,同時因為農民銷售渠道有限,經濟作物的外銷也是制約農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



歸農谷主


農民朋友的勞動收入來源相對來說單一,就是將收穫的農產品銷售。近年來普通農產品價格一直不高,尤其是玉米價格由市場調控在近兩年一直走低,農民朋友種一季玉米,一旦出現病蟲害或天災,幾乎只能保本,落個口糧,盈利較難保證。而如果糧食價格上漲,表面看來農民收入增加了,糧食價格又將帶動與糧食有關的所有行業產品價格上漲,比如肉、蛋、奶等各種副食行業。這些行業與生活息息相關,農民看似增加了收入,但在生活消費上又增加了各種開支,如此看來農民朋友單靠農產品很難獲得很好的收入。

另外一點,雖然現在農民朋友也在逐步改變思想,發展現代農業,但大多數還沒有跟上節奏,還是在進行小規模傳統方式傳統種類種植,結構比較單一。大多數農民朋友年齡較大,年輕人比較少,所以平均知識水平較低。種地沒有什麼理論基礎,主要還是依靠自古至今留下來的一些種植經驗,學習農業知識的積極性參差不齊,這樣就限制了發展的腳步,出現了不進則退的局面,勞動收入也總是無法提高。





梧桐花正開


你好,我們是三農領域優秀創作者:洺曉溪農產品,很高興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1.我國還沒有實現農場化、規範化種植,農民大都是散戶,互相比價的現象比較嚴重,所以生產的農產品賣不上價;

2.即使種地很多年的農民也因為缺乏專業領域知識難以生產出優質農產品,與此同時,國外進口的農產品質量更優並且價格並不算高,所以人們更偏愛進口農產品,農村農民的農產品只能賤賣;

3.農民抓不住新時代發展帶來的機遇,一方面是自身缺乏發現商機的眼光或不願主動尋找商機,另一方面承受風險能力太低,涉及到投資的都因為不願承擔損失風險而不去做;

4.目前我國還是“重工輕農”現象較為嚴重,國家大力發展很大程度上還得依靠工業提高經濟水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