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百萬富翁快車道》裡有一個觀點還是很有趣的:

“緩慢致富是一場失敗的遊戲。”

也就是說,如果你想發財,那麼“緩慢致富”這個策略顯然就不是那麼合適。

也就是說,那些可以住在豪華大別墅、開超級跑車的土豪們,他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原因絕不是靠攢優惠券攢下來的。

但是,如果你想過上富裕的小日子,那麼攢錢就顯得很重要。

甚至當今在消費主義的盛行下,攢錢成了一種美好的品德。

年輕人能通過攢錢攢到100萬嗎?

當然可以。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如果放到10年前,這很困難。

但是,在今天的中國,似乎並不是個太難的問題。

中國的城市化還在繼續,這個過程中會有巨大的機會。

甚至當超大城市人口逐漸減少的時候,機會仍然存在,就像現在的北京和上海,人口雖然在減少,但是誰也不能說這兩個城市沒有機會。

因為超大城市現有的規模就可以提供大量的機會。

將來,如果這些城市放開了人口限制,那麼機會更多。

在中國好的城市,百萬富翁計劃更容易實現。

因為一套房子就100萬了。

那麼,3年如何賺個100萬呢?

我們可以分為3步:

第一步:先找個工作。

第二步:好好攢錢。

第三:購置資產。


01 先找個工作

找個工作並不難,甚至保住一個工作也不難。

只要敬業一些,認真一些,凡事比別人多做5%,你就可以保住這個工作,甚至還能漲點工資。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如果不想找工作,做點小生意也行,比如賣點炒栗子、烤冷麵,賣個鴨脖都行。

我家一樓的阿姨冬天賣炒栗子、炒瓜子,夏天賣烤冷麵。

我家那個小區有1000多人,小區雖然不太大,但是旁邊有個小學和中學,流動人口比較多。

阿姨家賣東西,分量足,質量又好,就拿炒栗子來說,她家栗子超過三個壞的,這份就不要錢。

所以,口碑傳口碑,她家賣栗子一天能賣個1000斤。

一斤18塊。

一天流水就是18000。

扣掉成本,一天最少也能剩9000元。

這還是平時,如果節假日更多。

阿姨除了賣栗子、炒瓜子,賣烤冷麵,她還收集各種資源,給小區的人提供附加服務:

她用店主和本地房東的身份,加了小區客戶的微信,然後把他們拉到了一個微信群裡,在那裡面發展生意。

比如,幫收快遞,幫叫換鎖師傅,提供靠譜的乾洗店信息,聯合其他商家搞線下活動……

有貼心的老闆,小區的人都願意買她的賬,她結交了更多熟客,店裡的生意也跟著蓬勃發展。

實際上這麼一來,她能做的,已經不僅限於店裡的生意了。

用商業上看,這就是典型的社區經濟了。

社區經濟也就是在社區範圍內,為本區域的人,提供商業服務。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現在互聯網很發達,即便現在外賣、快遞的服務可以送貨到門,卻還是很難幹掉社區商業這一塊。

試想一下:

到飯點了,你正在做菜,突然才發現醬油用完了,不夠用了,你是直接到樓下的小便利店買,還是在網上下單等送過來?

家裡的小孩喉嚨發炎,一下發燒了,家裡的藥又放過了期,你是到樓下的藥店買藥,還是網購等送貨上門?

更別說那些我爸這樣的老菸民了,煙癮一上來,馬上就得衝下樓去買菸……

那在這種突發的、緊急的情況下,我們通常會採取“就近原則”,最快解決問題。

所以說,一個小社區裡面——

便利店、早點鋪、開鎖、家電維修、服裝加工、乾洗、理髮、廢舊回收、社區診所、藥店等等之類的生活服務,還是有其存在的必要性。

現在流量確實是很貴了,但微信等流量平臺,也很發達了。

如果能夠變通一下,像那個炒栗子店的阿姨一樣,用一些運營手段,提供更多的服務,和大家保持交流,然後慢慢積累起信任感和服務口碑,把人“圈”住,不愁沒生意。

所以,很多人有錢,只是因為和你想的不一樣。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日]田口智隆 著,袁淼 譯/中信出版集團


能夠成為富翁的人,不能夠成為富翁的人,要區別這兩種人很容易。

就是看他們在面臨選擇的時候,是把眼光放得長遠,還是隻注重眼前的利益。

要想富有,掌握富人思維很重要。


02 好好攢錢

賺到錢之後,還要能攢下來。

因為小M常常做圖書分享的活動,經常能遇到各種各樣的讀者,還是很感慨的。

在深圳做活動,一個男孩子經常會來,因為來的次數比較多,我就記住他了。

他年齡不大,也就是二十五六歲的樣子。

和其他一邊聽講座,一邊玩手機的聽眾不太一樣,他會拿個本子做筆記。

做活動做久了,碰到這麼認真的讀者,很容易就記住了。

後來時間久了,跟他聊過幾次,覺得這個男孩子真的挺不容易的。

他在工地上做鋼筋工,做六休一,工資每月 8500~12000元。

工地包吃住,每個月給自己500元零花錢,給爸媽1000元,這樣一個月最少能剩7000元。

我說像他這麼喜歡看書的人真的少。

他有點不好意思,說之前不是家裡不供他讀書,只是上學的時候學習不好,老師也看不上他。

爺爺和爸媽出去打工了,奶奶也管不了他,最後不上就不上了。

然而,出來打工之後,才發現日子不容易。

他說,他剛出來打工的那年,夏天的時候特別熱。

工地都通知下午再上班,但中午領導又把他們喊出去搬鋼筋。

鋼筋不光是重,還燙。

晚上回去肩膀全紅了。

他說那個時候,他就想自己要攢錢,40歲以後不要過這樣的日子。

他想40歲以後能在屋子裡坐著上班,不用再中午出去搬鋼筋。

現在,他上班2年多了,已經攢了15萬了。

其實,很多時候,能攢下來錢需要有點“冷漠思維”。

能夠積累財富,並讓財富為自己打工的人,都具有冷漠思維。

因為這樣的人不關心別人開什麼車、穿什麼衣服、吃什麼食物,以及買什麼東西,甚至對所有類型的消費都表現出了高度冷漠。

他們不會對一部新款智能手機念念不忘,不會對錯過了一頓美食耿耿於懷。對消費的冷漠幫助他們抵禦了生活中的炫耀性消費競爭。

也就是說,不管你賺多少錢,那些總是關注別人買了什麼,並惦記著最新最好產品的人群,都攢不下錢。

當你習慣了攢錢,你就不會覺得苦,看到別人浪費反而很心疼。

在“花錢”上的軍備競賽,是一場沒完沒了的消耗戰。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由於潮流總在變,如果不用冷漠思維去對待這種變化,收入再高也留不住錢。

當然,除了具備點冷漠思維,還要有點智慧。

比如,要對生活支出進行盤點,花錢要花在刀刃上。

比如,在保證飲食的基礎上,如何降低餐費。

如何減少那些無意識花出去的錢。

在《單身不為錢愁》一書中,作者荻原博子講日本人的極致全都用在了攢錢上。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日] 荻原博子/中信出版集團

她甚至細化到你的食材應該怎麼保存、洗澡怎麼在舒服的情況下最大程度地省水省電。

簡直是一個日常家居生活指南。


03 購置資產

當你有個穩定的收入,並且能夠攢下來一些錢,那麼就該考慮購置資產了。

大概3年,甚至更短,一般人的儲蓄將會在10萬左右,這個時候家裡湊點、親朋好友借一點,首付就有了。

這裡說個有意思的事情,借錢這個事情有時候很難,有時候又很簡單。

比如,年輕人借錢買房,很多人就願意幫忙。

年輕人買房,在很多人眼裡就是靠譜、上進、有責任的表現。

而且買了房,以後很多事情都好辦,比如辦個簽證、信用升級。

俗話說的好,有恆產者有恆心。

當買了房子之後,你就可以慢慢還錢,隨著工資收入的提高、再加上通貨膨脹,月供已毫無壓力。

而這個時候,你實際上已經很篤定地擁有百萬資產。

當你有房產之後,可以投資其他資產了。

我一個同學叫莫莫,是個杭州姑娘。

在上大學的時候就有存錢的觀念了,我們出去胡吃海喝的時候,人家就默默攢錢,研究生出去打工,然後就經濟獨立了。

在這個時候,就慢慢接觸理財產品。

她和她老公是研究生同學,畢業後結婚,工作半年在雙方父母的資助之下購置了房子車子,自己負責裝修,研究生期間積蓄基本耗盡,月還房貸1w。

好在她和她老公在消費、理財上觀念基本一致。

她老公的工資用於家庭日常支出和房貸,她的工資全部變成家庭存款。

工作3年,手頭就積累了100w。

她跟我說以前覺得100w是遙遠的數字,沒想到認真工作和積累,這麼快就達到了,在這個期間還生了個萌娃。

到去年10月,工作4年半,她們雙方父母資助了少許,首付又借了一部分,購置第二套房。

現在負債已還清,重新開始積累階段,月供1w7。

她老公的工資繼續支持房貸和日常開銷,而她負責慢慢積累家庭存款。

去年換了工作,積累的速度變慢了,幸運的是有足夠的時間陪伴小朋友。

現在莫莫是妥妥的人生贏家,生活安穩, 向下一個100w出發啦。

方士維在《活用理財金三角》一書中就介紹瞭如何運用SMART原則,進行儲蓄、保險、股票、基金、房產等投資理財。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方士維 著/中信出版集團

他在書裡倡導運用60%、30%、10%財務規劃的黃金比例,來實現穩步投資;

用SMART原則制定財務目標,將人生夢想轉化成具體可行的執行計劃;

看懂預定利率、保障年限等數字,買到真正兼顧保障與獲利的儲蓄保險;

學會選出鑽石基金的四大基金指標,

這樣不再擔心被不靠譜的理財顧問欺騙。

寫在文後:

現在很多人厭棄存錢,主動或被迫月光,他們嚮往財富自由,又不願意做出改變。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幫助大家。


堅持學習、努力攢錢。

加油!諸位!


年輕人,要定個小目標,3年賺個10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