爭做中國人工智能產業“領跑者”

王進

人工智能是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驅動力量之一,近年來發展人工智能已上升為世界多國國家戰略,人工智能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正成為培育經濟新增長點和新動能的戰略方向。中共湖南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明確提出,“大力發展人工智能、數字經濟、機器人、5G與大數據等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打造經濟新增長點”。

湖南具有發展人工智能產業的深厚科教資源、豐富應用場景、優良政策環境,但也存在缺少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人工智能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積累薄弱、缺少行業領軍企業等問題。補齊短板、搶抓“新基建”帶來的新機遇,人工智能可為我省高質量發展提供更多能量,實現將湖南打造成為全國人工智能產業“領跑者”的目標也指日可待。

——充分利用湖南發展人工智能的底蘊和優勢。

湖南發展人工智能起步較早、底蘊深厚、優勢明顯。1981年中國第一屆人工智能學會在長沙成立,1982年中國第一本人工智能科技刊物《人工智能學報》在長沙創刊,2011年中國第一個人工智能項目在長沙驗收,世界計算機大會永久落戶湖南,擁有國家超算中心,“天河”超級計算機曾7次摘得全球超級計算機運算速度的桂冠,國防科技大學、中南大學是中國最早一批開展計算機領域研究攻關和人工智能教學科研工作的高校,省內108所高等院校開設了計算機及人工智能相關專業——這些均為湖南大力發展人工智能、領跑全國人工智能產業奠定了良好基礎。

為充分發揮上述優勢,應整合高校、科研院所、創新型企業力量,強化人工智能發展戰略研究,整體規劃我省智能產業發展。尤其要重視人工智能基礎理論研究,強力促進優勢工科和優勢理科緊密合作,研發攻堅“卡脖子”技術,避免重技術應用、輕技術研發,使我省人工智能發展基礎更實、優勢更顯。

——重點突破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

目前,我國人工智能領域的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仍受制於西方國家,相關企業難以發展成為具有行業領導地位的企業。比如人工智能深度學習所依賴的前端訓練和雲端推理GPU、FPGA芯片被英偉達、Xilinx等國外公司壟斷。湖南爭做全國人工智能領域的“領跑者”,須在關鍵核心技術創新上下功夫。

一是實施人才引培硬舉措。創新的關鍵在人才,應放眼全球,大力引進頂尖科學家和高水平創新團隊到湖南開展人工智能關鍵核心技術創新工作,同時依託高校、科研院所、行業企業聯合培育人工智能領域領軍人才;二是組織開展共性關鍵技術攻關、核心部件與系統研發。充分發揮現有智能檢測、智能機器人、衛星導航等方面的研發基礎和人才優勢,強化人工智能基礎前沿和關鍵核心技術研發,完善相關產業孵化服務體系,積極拓展應用場景,在先進製造、文創旅遊、機器人產業、商貿物流等方面形成一批有效的行業解決方案,健全人工智能上中下游產業鏈;三是培育一批本土人工智能龍頭企業。人工智能是新興產業的核心驅動引擎,湖南作為傳統制造大省,應抓住智能製造這一主攻方向,深入推進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助推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形成跨行業、跨領域的本土龍頭品牌。

——持續夯實湖南網絡建設基礎。

實施“新基建”戰略,加速人工智能技術在各行業應用落地,對我省網絡基礎設施及數據中心的計算、存儲、運營成本控制等能力帶來了巨大挑戰。近年我省網絡基礎建設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跟廣東、江蘇、北京等地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持續夯實我省網絡建設基礎,一是要繼續加強超級計算基礎設施、分佈式計算基礎設施和雲計算數據中心建設,構建可持續發展的高性能計算應用生態環境;二是要加強智能感知物聯網核心技術攻關和關鍵設施建設,發展支撐智能化的工業互聯網、面向無人駕駛的車聯網、智能化的綠色農業等,研究智能化網絡安全架構,驅動 NB-IOT規模化商用;三是要打破政府和相關企業網絡基礎設施壁壘,突破信息孤島,進一步提升全省信息共享和大數據處理水平。

(作者系長沙理工大學計算機與通信工程學院院長、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