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欲無境,當忘其心

“凡夫皆逐境生心,心遂忻厭,若欲無境,當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滅。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只益紛擾。故萬法唯心,心亦不可得,復何求哉?學般若人,不見有一法可得,絕意三乘,唯一真實,不可證得,謂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凡夫都是追著境界跑,遇到好的境界,歡喜的不得了; 遇到不合心意的境界,就厭惡的不得了。他們不知道,好也好,壞也罷,都是這個心造成的。假如我們能夠直下無心,則一切境界當下空寂。此為境空,境空則心滅。

這個“境空”,並不是一切都沒有,也不是不聞不見,而是境界儘管來,心不染著,不起妄想分別之念,不隨境界翻雲覆雨。不隨境界跑,自然心滅。這個“心滅”即是一念不生,當下無心。並不是境界來了要除掉這個境界,如果是這樣,那就是心上生心,又隨著境界跑了。所以“若不忘心而但除境,境不可除”。

境界來了,妄念來了,“哦,壞了壞了,我怎麼又起妄念了?”懊悔、自責,這都是妄上生妄,心上生心。須知,我們的真心本來不動不搖,只是一個“當下無心”,則一切境界當下寂滅。一切都不可得,還有什麼法不法、佛不佛?所以,法在悟不在修,本來如此,本來是佛,還要修個什麼?“故佛言“我於菩提實無所得”,默契而已”。

直下無心,“不除妄想不除境”,就是“我於菩提實無所得”。如果說“我能證能得,皆增上慢人,法華會上拂衣而去者皆斯徒也”。

現在,很多人就是這樣,自稱獲得大成就,神通無礙,自在無礙;更甚者,自稱是某某佛、某某菩薩,都是愚痴者。殊不知,證無所證,得無所得,本來如此,平平常常才是根本。

我們天天說“直下無心,安住於此”,一切境界儘管來,了了分明而不隨境界跑,不隨境界跑而了了分明,此為無上妙法。有人不明白,無法體悟,不能默契,怎麼辦?那就退一步,說一說觀照的好處。所謂觀照,還是有心,還是有為,但對大部分人來說,也不失為方便。如果你不能夠“直下無心而了了分明”,那就好好看著你的念頭未起處,好好觀照,時時警覺,妄念一來就知道,不理不睬,時時鍛鍊,最後也能達到不觀而觀,達到無為,最後都一樣,沒有什麼不同。

最近老是有人說:你講的太深奧了,怎麼也沒辦法理解。這就是不能夠默契。這個也不怕,我以後會盡量把語言變得更通俗一些,用最普通的語言與大家交流。

說法,是為了讓聽者明白。如果講了一大堆,聽者仍是雲裡霧裡,那就是說法者的問題,證明說法者沒有語言變通的能力,沒有使聽者當下開悟的智慧。所以,我時常檢討自己,調整自己的語言方式,為的就是不耽誤大家的時間,使一切人都能當下真實受益。另外,還要聲明一點,本人只是一個普普通通的人,只是年長了一點,並不是什麼大師,也沒有什麼成就,僅僅是“和你拉家常的街邊普通老人”,切不可以大德相稱。如果哪句話讓你不舒服,提出來,我就會加以改正,因為時時調整自己、改正自己是本人的特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