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文 | 周慧齊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口口相傳的大歌,是侗族人傳承和表達的重要載體。青山掩映下,黑瓦木屋中,傳出的陣陣歌聲,是侗族人千百年來的情感表達,一代代的侗家人通過口口相傳,延續著祖輩們的記憶,更傳承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有三大寶——鼓樓、大歌、風雨橋。民族文藝方面,侗鄉一向被譽為“民歌之鄉”,至今還傳承著“行歌坐夜”之古風,其民間音樂以大歌、琵琶歌、侗戲、侗歌、哆耶、蘆笙曲最受人喜愛。尤其是侗族大歌,以其神奇的多聲部合韻,名揚世界。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代表作,侗族大歌在世界範圍內具有其音樂藝術的卓越性。如果簡明扼要來概括侗族大歌的藝術特點,可以說,侗族大歌是一種不用指揮、不用伴奏的多聲部演唱的和聲藝術。侗族大歌模仿大自然之聲,如蟲鳴鳥叫、高山流水、江河之聲、山谷迴響、風雨林濤之聲勢,形成侗族大歌自然和諧、深沉高亢、廣闊無窮、婉轉起伏、清新甜美的聲樂,因此,被譽為“天籟之音”。它以大自然的聲息、山野的風味、泥土的芳香,給久居城裡的人以特殊的美感。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飯養身,歌養心,”這是侗家人常說的一句話,也就是說,他們把侗族大歌 “歌”看成是與“飯”同樣重要的事。侗家人把歌當作精神食糧,用它來陶冶心靈和情操。

侗族人民視歌為寶,認為歌就是知識,就是文化,誰掌握的歌多,誰就是有知識的人。在侗族地區,歌師是被社會所公認的最有知識、最懂道理的人,因而很受侗人的尊重。於是他們世代都愛歌、學歌、唱歌,以歌為樂,以“會唱歌、會歌多”為榮,用歌來表達自己的情感,用歌來傾訴自己的喜怒哀樂。歌與侗家人的社會生活慼慼相關,不可分割,侗族的各種民歌,特別是侗族大歌,便成了他們久唱不衰的一首古歌。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的盛行地大多依山傍水,地貌峰巒重疊,溝壑密佈。壯麗的自然景觀構成了侗族居住區的原始生態,加之自古交通閉塞,使侗族保留了較為古老的生活方式。侗族人從清晨開始就聚集在鼓樓、小河畔、草坪中,或手牽手對唱,或載歌載舞,或互相挑逗戲嬉戲,或席地而坐低聲吟唱,訴說衷腸,直到傍晚,才盡興而歸。而一些傾訴衷腸的青年男女則移情鼓樓,燃起熊熊烈火,通宵達旦地對歌。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人們眼裡,最真摯感人的侗族大歌,不在舞臺上,不在追光燈下,而是在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侗寨裡、鼓樓邊。在侗族的一山更一山裡,鼓樓的煙火永遠都是最晚熄滅,一代又一代的侗族人,他們對愛情最高的寄託,就是這一場以侗族大歌為載體的集體約會,他們會在歌堂找到他們的意中人。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的形成雖然已經有近千年的歷史,但是這種獨具特色的中國民族音樂就像是被隱藏在山林、海洋裡的一蔟蔟鮮豔的奇葩和一串串美麗的珍珠一樣,日夜散發出迷人的清香,閃耀著熠熠的光芒,直到解放後全國進行土地改革期間,才為老一輩音樂家肖家駒、郭可諏等發現,並組織音樂工作者深入黎平縣侗族山區去收集發掘、記錄整理。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1959年10月,黎平縣侗族民間合唱團組織強大陣容進京演出,為人們帶去有聲有色、原汁原味的侗族大歌,一經首都舞臺唱響,打破了侗族大歌長期與外界隔絕的封閉狀態,引起強烈的反響,當時中國唱片社還為侗族大歌錄製了唱片。那是侗族大歌走出大山、走向全國、走向世界邁出的重要一步。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1986年,在法國巴黎金秋藝術節上,貴州從江縣小黃村侗族大歌一經亮相,技驚四座,被認為是“清泉般閃光的音樂,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侗族大歌:掠過古夢邊緣的旋律

聲 明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轉發推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