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自制力,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個“尖尖角”(上)

媽媽的困惑:

媽媽帶著5歲的兒子參加親子活動,看到了讓她感到困惑的一幕。

一起參加活動的孩子當中,還有一個四五歲的小男孩,屬於比較性急的那一種,但他媽媽的表現很有意思,越是孩子想急著達成什麼目標,她就越是壓著、阻止著不讓孩子獲得滿足。

比如吃飯的時候上了一道小點心,孩子的眼睛就一亮,就想著馬上拿一塊放到嘴裡,可這個媽媽就是不讓,跟孩子說必須吃完飯才能吃甜點,孩子就不願意,就各種鬧,但媽媽的態度也是越來越堅決:就是不給。

周圍的家長都有些不解,也為了緩解這緊張、嘈雜的就餐氣氛,就勸這個媽媽:孩子還小,你就給他吃一塊唄。

這個媽媽絲毫不動搖,但也給出了她堅持的理由:這孩子從小就不能延遲滿足,我得培養他的自制力。

延遲滿足?自制力?媽媽用這種方式能培養出來嗎?

所謂自制力,只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那個“尖尖角”(上)

你會發現,當一個孩子在遊戲的時候,他是不需要自制力的。

你也可以說,他有很強的自制力,強到可以長時間的專注在遊戲上,強到可以把一些基本的生理需求比如吃、喝、拉、撒、睡通通都延遲滿足。

比如孩子看動畫片兒的時候,他一定是全神貫注的,他可以一動不動的坐在椅子上,而且能連續坐好長時間,非常像一個"入定"的老和尚,只要你不去打擾他,他是不會對你提任何要求的,似乎真的進入了一種"忘我"的境界,不知飢渴。

再比如說孩子在沙灘、在遊樂場、在小區的廣場上玩兒的時候,他是不知疲倦的,只要是你不叫他,只要你不反覆的叫他,只要你不河東獅吼般叫他,他是不會停下來的,他可不管是不是天色已晚,是不是已經過了吃飯的時辰。他所要做的就是,玩,繼續玩下去。

但是,一旦你把他拽住了,一旦你把他拽上了車或者拽回了家,他就會馬上展現出一副很疲憊的樣子,他可能馬上就會跟你說:媽媽,我餓了,我要吃飯。甚至,他都可能等不到回家、等不到飯菜上桌就睡著了,因為他太累了。

你看,在這整個的過程中,孩子已經把"延遲滿足"做到了極致。

但現實是,父母一般不會認為這種情況是孩子良好自制力的表現,也不認為孩子在這種情況下忘記吃、喝、拉、撒是在"延遲滿足"。恰恰可能相反,在父母眼裡,這正說明孩子是沒有自制力的,是控制不了自己看動畫片、玩遊戲的"本能慾望",正是不能"延遲滿足"的"罪證"。

明白了,家長的殷切希望是:

孩子喜歡乾的事比如看動畫片、玩遊戲、吃冰糕、吃甜點要摟著點兒,要有節制,要聽父母的話讓吃就吃,要遵守約定好的時間說看多久就看多久,不能遇到自己愛吃的甜點或者零食就不能自已。

而孩子不喜歡乾的事比如讀書、寫作業、做運動、幹家務則要認真主動,即使自己再不願意也要充滿精氣神兒,也要聽父母的話,讓幹什麼就幹什麼,讓幹多久就幹多久,不能屁股像綁了彈簧一樣坐不住,一會吃個蘋果、一會撒泡尿。

但問題是,即使孩子能如父母所願做到這個地步,就真的是孩子自制力的體現嗎?

找幾個我們成年人的例子來做說明吧。

針對第一種情況,就是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要有自制力、該停的時候停。比如收藏,你能隨心所欲的去購買自己喜歡的藏品嗎?不可能,因為錢是有限的。再比如刷手機、玩遊戲,你能通宵達旦、不顧白天黑夜嗎?也不可能,因為第二天還要去上班。即使一個人無所事事,但只要他有孩子,他也要顧及一點自己的臉面,不願意讓孩子說自己就是一個只會玩手機的媽媽或者爸爸。

無論是有節制的購買藏品還是有節制的玩手機遊戲,表面看都是有"自制力"的體現,是嗎?可背後呢?是各種資源、是各種外在的限制條件在束縛我們的所謂"自由"。

那一個孩子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的時候沒有自制力,問題出在哪裡呢?


有什麼疑惑儘管問

我們是陪伴孩子成長的同路人

關注同名(蓬勃育兒社)微信公眾號,獲取更多育兒信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