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暴力教育孩子,真的毫無可取之處嗎?

天下金鑰匙


用暴力教育孩子,還是有一定的可取之處的。中國有句古話叫做“棍棒底下出孝子”!老祖宗的東西也不都是糟粕,能流傳千百年,總是有一些可取之處的。

隨著我國發展越來越快,國外的先進思想和技術也越來越多的被引進。在教育方面受國外“自由思想”的影響,老祖宗的東西被越來越多的人嫌棄。教育似乎成了和風細雨的說教和引經據典的講道理的代名詞。老祖宗的棍棒教育變的一無是處了。

可是當我們和風細雨的對著熊孩子說教的時候,你的內心是否真的波瀾不驚?還是恨不得一巴掌拍過去?

我是一個12歲女孩的家長。小時候的女兒乖乖巧巧嬌俏可人,即使是“作”也“作”得很可愛。從上了四年級以後,我那乖巧可愛的女兒就一去不復返了。

她開始不愛和我們交流,總是躲在自己的房間裡拿著手機玩。對於我苦口婆心的說教,她輕易的答應,但是從不過腦子,轉眼就忘記。以前該怎麼做還怎麼做。甚至她的網名都叫做jsdhwdMAX。混跡網絡幾十年的我,居然百度了一下才知道是什麼意思——就是diao還無敵max。那一刻我是崩潰的,我多麼懷念曾經乖巧可愛的女兒。我恨不得一巴掌抽死眼前這個不知天高地厚的臭丫頭,雖然我的理智阻止了我。但是那一刻我真的覺得老祖宗的教育方式是有道理的。

對付這樣中二腦殘不知天高地厚的熊孩子,說教根本不管用!適當的時候適當的棍棒教育也是可行的。


布吉島島主701


大家好,關於用暴力教育孩子是不對的,我有一個兒子目前上一年級了,每天晚上回來輔導作業真的會火冒三丈,本身我就是一個急性子,沒什麼耐心,每次打完孩子自己就後悔,為什麼不控制不住脾氣。

但是,這樣時間久了,對孩子一點都不好,孩子脾氣會爆躁,會膽怯,會頂撞,而且家長越罵孩子,孩子越做不好,經過半學期下來,自己也反思,有一次突然看見孩子試卷上有一道題是(我最愛誰)孩子居然寫(我最愛我的媽媽)當時我看到了我不由自主的流淚了。打你罵你的時候,你恨媽媽,過後你還是愛媽媽的,從此以後,在寫作業時,我都會忍住脾氣,陪孩子完成。



掩飾不了的傷2


我家孩子中考結束後,有一天聊天提起他小時候差點捱打的事。說實話,我和孩子爸爸都忘了,但是孩子一直記得。

我認為,暴力教育不可取。

首先,家長暴力之時是無法保證冷靜客觀的。

在教育孩子之前最好先給自己幾分鐘的緩衝時間。控制一下自己的情緒。我有時候生氣想發火就先轉身離開,過一會兒再回來重新討論。

可以回想一下,自己在發脾氣的時候面部表情是什麼樣子的,這樣的一面是家長願意在孩子面前展現的嗎。

其次,暴力只能暫時解決問題。

好多家長都說:打一頓管三天。

矛盾衝突激勵的時候,家長和孩子都無法心平氣和。就算意見統一也只是“表面繁榮”。這樣就會造成,暴力解決眼前問題,矛盾長期積壓。

最後,溝通一下,互相瞭解對方的想法,達成共識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交流、相處其實沒有那麼困難。培養一點共同話題,多一些溝通,家長把自己的想法點滴傳輸給孩子比多一堆硬道理強得多。




不過,暴力也不能說完全沒有可取之處,至少還是會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只是,過於頻繁最終只會造成疲憊和逆反。還是,越少越好,最好沒有。


悠然閱讀


我覺得現在的教育,讓老師和家長都有點畏手畏腳了。特別是老師,一下子被框死了,稍微有點體力懲罰,好傢伙,就好像出什麼大事了。全民一致一頓訓斥老師。現在好了,老師管教不下,就不管教了,也不敢管教了。還有些父母的教育方式,那不是在教育孩子,是直接在親手毀掉孩子。溺愛,慣寵,幾乎替孩子把所有事都做了,導致了孩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性格自由散漫,脾氣暴躁無底線。

雖說不主張體罰,但適度的體罰在一些時候是必須的。要讓孩子明白,一些事情是有底線的,有原則的,不能輕易去碰觸和破壞的。我不主張暴力,但我覺得適度的體罰是允許的。在此不要搬出西方那些所謂的沒有體罰的教育方法。只是我們不知道,西方的教育裡也有體罰,包括學校教育。


百果味優選


孩子隨著時間增長慢慢長大,自然就會越來越皮,畢竟是孩子嗎又不太懂事,又皮,就會讓寶媽們頭疼不已。很多媽媽們開始還能耐心的教導,可是後來發現跟孩子無法溝通就會使用暴力解決問題。那麼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影響有哪些呢?

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影響

1、感覺自己不是好孩子:孩子如果一犯錯就捱打的話,他會慢慢覺得自己本身就是個壞孩子,只能靠打罵才能改正。這樣的孩子以後會缺少正常的自我認識,他們缺乏信心,極度自卑,對於孩子人格的形成是非常不利的。

2、不利於孩子心理正常發育:當孩子犯錯誤時,爸爸媽媽就用打罵來解決,這會使父母形成習慣,並樂於去用簡單的暴力行為來解決。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過講道理、勸說的方式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並避免下次再犯。而捱打的孩子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此循環下去,只會妨礙幼兒正常的心理發育。

3、容易模仿不好的暴力行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當面對問題時,爸爸媽媽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當孩子與小夥伴發生糾紛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打架才能讓小夥伴順從自己的想法,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現少年犯。

4、孩子不能得到更好的反省: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在面對錯誤時產生一種自然反應:害怕即將到來的打罵,畏懼肉體上的疼痛,對父母產生極度的恐懼感。

怎樣教育孩子

方法一:尊重孩子的“狡辯”-----反饋效應

教育是雙向的,家長不僅要教,還要接受孩子的反饋,教育才能達到最完美的效果。然而又很多家長卻意識不到這一點,他們只管自己“教”,一點都不在意孩子反饋回來的信息,這樣的教育往往達不到家長想要的目的。

方法二:分析並尊重孩子的反饋

不管是孩子的反饋是不是“狡辯”,都務必要尊重孩子的反饋。在上面的教育案例中,當孩子說出“我們班小朋友搜這樣說”的理由時,那位媽媽沒有對孩子的反饋進行分析,就對孩子大吼,這是不是不尊重孩子反饋的一種表現。所以,這位媽媽也並知道孩子反饋的真正還以——並不認為“你真蠢”是髒話。

以上內容就是小編為您介紹的暴力教育對孩子的影響以及該如何教育孩子的方法。希望多寶媽們有所幫助。雖然說棍棒下面出孝子,但是如果只是一味的暴力這樣對孩子是不好的,當他成為一種習慣的時候,那時候就管不住了。所以就是暴力也是需要用到點上才可以。

閒暇時間可以利用手機教寶寶學漢字哦!推薦一款幼兒識字軟件【貓小帥識字】,課程以冒險故事為主,寶寶使用時有一種聽人講故事的體驗,不僅可以培養寶寶的閱讀能力,而且還有各種小遊戲作為複習環節,可重複學習,加深寶寶的記憶,讓孩子開心地學習漢字。擔心寶寶眼睛的家長也可在設置中設置學習休息時間。

更多孕產、育兒的資訊可以關注一下【4399小評菓快樂育兒】


九月


自己做了父母之後,才知道“老媽我真的太難了”。

時時刻刻控制自己:要溫柔要溫柔,可是一不小心還是會失控到想要“棍棒伺候”。

暴力不能絕對的說毫無可取。

1、在孩子因過於任性或屢教不改以防形成不可挽回的錯誤的時候打一頓也有情可原,至少可以讓孩子能記憶深刻,但請記住一定是孩子確實做錯了,而不是家長的情緒遷怒小題大做,孩子一時可能會生氣不解,隨著時間的推移相信他會理解甚至感激父母能及時制止他。

可是千萬不能由於自己易炸的壞脾氣因不能容忍孩子的小錯誤動輒就施以棍棒,或大吼以及使用惡毒的語言。孩子在長大後很長一段時間回憶起來他的童年都是苦澀的,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都將不會原諒自己父母的行為。

切記:一個人如果小時候沒有被善待過,就別指望他能善待這個社會。

2、請控制自己儘量不要使用暴力,若使用請將傷害降到最低

請不要在公眾場合揍(罵)孩子。

請不要在孩子的朋友或同學面前揍(罵)孩子。

請不要在親朋好友面前揍(罵)孩子。

請不要在孩子已經意識到錯誤且傷心的時候揍(罵)孩子。

請不要在問責孩子的人面前直接揍(罵)孩子。

在這裡,想舉一個例子:鄰居家的哥哥小時候因為直接拿了老闆的一個玩具沒付錢就跑了,後來老闆在大街上當場揪住他並告訴他父母,父母也丟了面子,氣不打一出來,當著圍觀的人狠狠揍了他一頓。很長一段時間他在我們小夥伴面前都抬不起頭來,我至今仍記得他那躲避的眼神,我想這應該可以伴隨他一生吧。

如果有可能,請還是不要揍孩子。

3、不用暴力,但請讓孩子頭頂高懸“棍棒”

我們可以不用暴力,但在孩子的幼年時期,家長請一定要勇於說“不”,讓孩子心存敬畏,做到剋制任性,防止壓抑,學會控制,學會忍耐,防止自私,經歷挫折。

引用一句話:有一種人脾氣暴躁、容易激動,早年的撫養一定是虧欠的;還有一種人平和大度,早年的撫養一定是非常到位的。


樹洞熊讀書育兒


孩子到了4、5歲時,就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往往會捅出各種簍子。很多家長認為,治理這類熊孩子,必須要靠暴力解決,只有讓孩子捱打才能讓他吸取教訓。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教育專家指出,暴力教育是種極為不科學的方式,甚至會毀了孩子一輩子。

恐懼蓋過反省

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在面對錯誤時產生一種自然反應:害怕即將到來的打罵,畏懼肉體上的疼痛,對父母產生極度的恐懼感。試想,一個人犯錯誤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應該是反省,反省自己做出的不當,並能夠吸取教訓,及時糾正回來。但是經常捱打的孩子,他們的恐懼已經蓋過了反省。

自我認識度降低

孩子經常受到打罵,當他面對打罵時,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由於自己本身就是個壞孩子,沒辦法改正,必須得接受打罵。這類的孩子已經沒有正常的自我認識,他們缺乏信心,極度自卑,長期地捱打已經破壞了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效仿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當面對問題時,父母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當孩子與小夥伴發生糾紛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打架才能讓小夥伴順從自己的想法。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現少年犯。

妨礙幼兒正常心理發育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使用打罵來解決,這會使父母形成習慣,並樂於去用簡單的暴力行為來解決。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過講道理,勸說的方式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並避免下次再犯。而捱打的孩子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此循環下去,只會妨礙幼兒正常的心理發育。

為人父母,應該盡力做到慈祥的形象,使用暴力來教育孩子,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深深地危害,毀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孩子到了4、5歲時,就開始變得活躍起來,往往會捅出各種簍子。很多家長認為,治理這類熊孩子,必須要靠暴力解決,只有讓孩子捱打才能讓他吸取教訓。那麼真的是這樣的嗎?教育專家指出,暴力教育是種極為不科學的方式,甚至會毀了孩子一輩子。

恐懼蓋過反省

經常打罵孩子,會讓孩子在面對錯誤時產生一種自然反應:害怕即將到來的打罵,畏懼肉體上的疼痛,對父母產生極度的恐懼感。試想,一個人犯錯誤時,正確的做法是什麼?應該是反省,反省自己做出的不當,並能夠吸取教訓,及時糾正回來。但是經常捱打的孩子,他們的恐懼已經蓋過了反省。

自我認識度降低

孩子經常受到打罵,當他面對打罵時,他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由於自己本身就是個壞孩子,沒辦法改正,必須得接受打罵。這類的孩子已經沒有正常的自我認識,他們缺乏信心,極度自卑,長期地捱打已經破壞了孩子正常人格的形成。

效仿暴力解決問題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師,當面對問題時,父母用暴力來解決問題,那麼當孩子與小夥伴發生糾紛時,他理所當然地認為,只有打架才能讓小夥伴順從自己的想法。這也就解釋了為何家暴家庭更容易出現少年犯。

妨礙幼兒正常心理發育

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使用打罵來解決,這會使父母形成習慣,並樂於去用簡單的暴力行為來解決。但是正常的孩子往往是通過講道理,勸說的方式來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之處,並避免下次再犯。而捱打的孩子往往無法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如此循環下去,只會妨礙幼兒正常的心理發育。

為人父母,應該盡力做到慈祥的形象,使用暴力來教育孩子,不但無法解決根本問題,還會給孩子帶來深深地危害,毀了孩子美好的一生。





標峰理論評


暴力解決不了任何問題,反而只會讓問題更糟糕。暴力教育很容易培養出極端的孩子!

孩子是極為脆弱的,一棵好苗子家長用錯了栽培方法最後還是會想歪!

用暴力教育孩子容易讓孩子有暴力傾向!

以暴制暴很容易成為他的解決方式,你用暴力的方式對待他,他反抗不了只能強忍。當背過你之後他會用暴力的手段欺壓別人,虐待動物或者比他弱小的人,來獲得快感和釋放。

這樣的孩子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第二用暴力教育孩子容易讓孩子變得懦弱!

不會反抗的孩子就會選擇自己承受,一個孩子的心靈是非常脆弱的,不管是語言暴力還是行為暴力對他產生的打擊人非常大的!

很容易讓孩子變得特別膽小懦弱怕事,給孩子心裡留下抹不去的心理陰影!

當孩子出現問題,家長首先要明白暴力解決不了問題,只會讓問題變得更糟!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他真的太不聽話了太皮了,打一頓她能安靜好幾天。

打他一頓安靜好幾天,幾天以後怎麼辦?接著打嗎?

有個孩子生性調皮,觀察他的行為動機,對症下藥,才能治根治本!



唐糖糖愛寶貝


用暴力教育孩子是不對的,也不提倡,可以說是毫無可取之處。雖然,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暴力教育會讓孩子因為懼怕還順從父母,父母感覺好像是變“聽話了”,其實打罵來教育孩子會帶來很多負面影響。

  1. 暴力教育讓孩子感到害怕和恐懼。長期遭受暴力教育的孩子容易自卑,心理壓力過大,不利於孩子成長。

  2. 暴力教育孩子,孩子往往會學會用暴力的形式對他人。我們經常發現有一些喜歡打人的孩子,其實他們的父母都喜歡用暴力的形式對他,所以孩子學會了用暴力的形式來解決問題。

  3. 暴力教育會嚴重破壞親子關係。所謂“棍棒教育”,“打是嚴來,罵是愛”我認為都是極其錯誤了。有一部分人支持暴力教育的人,其實就是從小被暴力教育出來的,他們還感激的不得了,成為父母后又對自己的孩子執行暴力教育。他們不知道親子關係對教育的重要性,他們不知道孩子不是真的聽話了,而只是懼怕。

  4. 暴力教育只能證明父母的愚昧和愚蠢。教育的方式有很多種,你見過那個偉人是暴力教育出來的?

最後,暴力教育就是毫無可取之處,現在的父母要學會新的教育方式,只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才是教育孩子的前提。

浩爸育兒


在我們中國,有一句老話叫做“不打不成才”,還有一句叫“棍棒底下出孝子”。從這兩句話中看,我們以前的教育理念都是與暴力有所關聯。孩子不聽話了?打;學習不好了?打;犯錯了?打。

不知道你們有沒有看多《家有兒女》呢?裡面的劉梅對待劉星就是主張暴力教育,但在一家人的阻攔下,也幾乎是從來沒有真正的下過手。其實暴力,固然能將一部分孩子打怕,也可能因為怕捱打然後不再犯錯,但終究是不能從孩子本意上改變他的想法,還會導致孩子與父母之間越來越不愛交流。當然,對於熊孩子來講,打罵還是值得一試的。畢竟,沒有規矩不成方圓。

聰明的父母,不會在孩子犯錯時第一時間去指責,而是先把事情的經過來龍去脈都瞭解清楚,看看到底是不是孩子錯。不能一味的指責孩子不該怎麼怎麼做,萬一不是孩子的錯而冤枉了孩子,那孩子會覺得得不到體諒還沒有人相信自己。所以在孩子犯錯時,家長一定要先問清楚,在詢問過程中,還能幫助孩子理清思路。

其實孩子的很簡單的,孩子開心或者不開心,都是掛在臉上的。當孩子不知道如何開口時,父母的詢問便是給孩子一個表達的機會。每個小孩子在父母面前都是不太善於表達的,不想在同齡朋友面前款款而談。父母要了解的是,既然事情已經發生了,孩子的心情肯定是要受到影響的,要引導者孩子把自己內心的情緒發洩出來,不要憋在心裡。這樣有利於孩子的心身健康發展以及下一步的教導。

遇到事情時,要多詢問孩子的看法,引導孩子表達出自己的看法,讓孩子對於自己的錯誤有一個自我認知。如果只是爸爸媽媽一直在說是孩子錯了,但孩子卻並不這樣覺得,那到了叛逆期,孩子還會和父母唱反調對著幹,不如早早的教育好孩子,讓孩子自己認識到自己的錯誤。

可以在遇到事情後,問問孩子有沒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這會讓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的事情時,會有更好的解決方法,進行更好的處理。也是家長尊重孩子的表現,讓孩子體會的尊重和重視,給孩子彌補錯誤的機會,對於孩子來講是一個很好的鍛鍊。

但在我們傳統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和孩子的地位並沒有這麼平等,而孩子也並不願意與父母交談。這會讓很多事情都變得更加複雜難辦。在傳統的教育理念中,一般都是家長說,孩子聽,很少就孩子說家長傾聽的時刻。但我們必須知道,教育孩子的第一步就是要願意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瞭解孩子。只有在和孩子瞭解溝通的過程中才能更好地明白孩子的想法和立場,只有瞭解透徹後,才能給孩子一定的引導和幫助。那怎麼才能讓孩子願意與父母交流呢?

當家長在感受到孩子的情緒有些變化時,察覺到孩子不開的時候,不要急著去指責,要慢慢的詢問孩子為什麼會感到難過?要用耐心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意願。不要只是單純的哄著他讓他開心就好,要先了解原因在尋找對策。

孩子願意跟父母說自己的事情時,家長不要因為孩子的表達不夠清楚而失去耐心的打斷孩子的發言。因為孩子信任父母,所以才會願意把自己的事情告訴家長,此時家長要做一個負責任的傾聽者,不辜負孩子的信任,不要敷衍,不要表達出任何的不耐煩。孩子是很敏感的,能夠很快的察覺到大人的心不在焉。時間久了,等孩子不願意再和家長傾訴的時候,追悔莫及有也來不及了。

當孩子表達力自己內心的不愉快時,父母要表示理解,不要覺得孩子這是無理取鬧,更不要告訴他“這算什麼?”。孩子內心的敏感程度比大人要來的多,當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收到了父母的理解,孩子的內心會得到一些安慰。這個時候,家長再告訴孩子自己的看法和想法,教育效果和引導效果會好很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