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時期,賈充一派為何極力反對晉武帝伐吳?

歷史小學徒


賈充自始至終都是反對伐吳的,態度十分堅決,原因可以透過以下三方面找到蛛絲馬跡。

一、動議時,賈充反對

史書並沒有給出賈充反對伐吳的理由,但是結合西晉當時有禿髮樹機能之亂尚未平定,賈充可能仍為時機不夠成熟,不能同時發動滅國統一之戰。

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成本問題。

司馬炎決定伐吳後,“以(張)華為度支尚書,量計運漕”,“賈充、荀勖、馮紞爭之”,他們反對主要就是因為滅吳需要消耗的錢糧太過巨大,畢竟東吳不是蜀國可以比擬的。

二、伐吳出征時,他推辭不出

司馬炎伐吳想法堅定,決定伐吳時,“詔充為使持節、假黃鉞、大都督,總統六師”,而且還“給羽葆、鼓吹、緹幢、兵萬人、騎二千,置左右長史、司馬、從事中郎,增參軍、騎司馬各十人,帳下司馬二十人,大車、官騎各三十人”。

給了賈充如此高的待遇,讓賈充擔心起來。

他“慮大功不捷”,擔心伐吳失利後被追責,再次上表表明自己的態度並推辭任主帥。

“西有昆夷之患,北有幽並之戍,天下勞擾,年穀不登,興軍致討,懼非其時。又臣老邁,非所克堪。”

雖然他是自己年紀大了推辭的,但是這裡的說原因包括,西面、北面都不太平,年成不好等原因也是客觀存在,這也可以解釋他之前就反對伐吳的原因。

但是司馬炎堅持讓他掛帥,詔曰:“君不行,吾便自出。”說你要不去,我就御駕親征。

沒辦法賈充只能接受任務。

三、伐吳進行中,賈充仍反對

這個時候賈充和很多人原因,認為吳國不容易被征服,“大臣皆以為未可輕進”,賈充還上了一份表,請退兵。

賈充上表稱:“吳地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溼,疾疫必起,宜召諸軍還,以為後圖。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

這裡賈充的理由還多了一點,擔心軍中發生瘟疫,希望撤軍。他同時還要求殺張華以謝天下,因為張華支持伐吳。

不僅賈充反對,荀勖也是如此,“荀勖復奏,宜如充表”。

但司馬炎態度堅決,而令賈充沒有想到的是,吳國很快投降。

平吳之後,著實打臉,賈充急忙上表請罪,“大慚懼,議欲請罪”。不過在沉浸在勝利之中的司馬炎並沒有怪罪他。


微史春秋


魏晉時期流行讖語,東吳名將陸抗於274年去世之後,在東吳流傳這樣一句童謠:

阿童復阿童,銜刀浮渡江,不畏岸上獸,但畏水中龍。

276年10月,西晉名將羊祜根據童謠分析認為,攻滅東吳的一定是水軍,至於攻滅東吳的“阿童”這個人物卻不知是誰。西晉益州刺史王濬這時候被徵調到中央擔任大司農,而王濬的小名就是“阿童”,羊祜瞭解王濬有才能,可堪重任,也應了所謂的“讖語”。於是竭力向晉武帝司馬炎推薦王濬,讓他擔任軍事指揮官,在攻滅東吳中擔任重任。羊祜推薦的王濬得到司馬炎的認同,後成為滅亡東吳的主力將領,名滿天下。

司馬炎對伐吳這事早就有所準備,269年就開始籌劃了。他善待後主劉禪家族、諸葛亮家族等蜀漢投降者,目的就是穩固四川,然後發兵。同時,也不斷瓦解東吳的內部勢力,待時機成熟一舉滅亡東吳。(賈充劇照,西晉建國大功臣,外戚)

賈充集團反對進攻東吳始末。

賈充是司馬師、司馬昭時期的重臣,也是輔佐司馬炎的託孤大臣。蜀漢滅亡之後,很長一段時間內,賈充集團是堅決反對攻滅東吳的,這十分蹊蹺,也非常複雜。

由於賈充等元老派集團的竭力反對,晉武帝司馬炎也只好積極做準備了,即便時機再好,賈充始終反對。

一、276年10月,西晉大將羊祜認為東吳名將陸抗已經去世兩年多了,認為時機成熟,於是上書司馬炎進攻東吳,並且將具體的作戰計劃也提交了,這就是歷史上非常出名的《請伐吳疏》。

西晉朝中大臣商議是否討伐事宜,結果賈充等大部分臣子反對討伐東吳。主要原因是西北邊境的鮮卑侵佔西晉邊疆非常厲害,而且晉軍打了敗仗。賈充認為不能兩線作戰,隨聲附和的大臣非常多,只有少數的大臣支持討伐東吳。面對這種形勢,司馬炎感覺如果支持討伐東吳可能會受到掣肘,遭遇失敗,因而只好作罷。

二、279年11月,司馬炎和一部分大臣啟動伐吳計劃,賈充等人仍然堅決反對,至於原因記載不詳。不過這次司馬炎堅決支持討伐東吳,並且以自己親自帶兵出征逼迫賈充擔任滅吳的統帥。賈充不得已擔任了滅吳的統帥,其實這一職務有點名不副實,西晉的六路人馬還需要司馬炎的指揮。

三、280年,賈充認為一次性消滅東吳不太可能,於是上書再次反對進攻東吳,準備撤軍。賈充的使者到達河南境內時,東吳末帝孫皓已經投降。這就很尷尬了,反對的書信到了司馬炎這兒,東吳投降的消息也很快到達。這一次,嚇得賈充趕緊上書請罪,而司馬炎卻輕描淡寫,不僅沒有怪罪,反而將他的食邑增加到8000戶。(羊祜劇照,伐吳戰略的制定者,人生的遺憾就是沒有參與滅吳作戰)

看完以上歷史記載,覺得晉朝滅吳之事很奇葩吧!反對攻打東吳的大臣個個封賞蓋過了那些主張攻打東吳的大臣。

賈充集團因何反對討伐東吳?

其實賈充集團反對晉滅東吳的原因錯綜複雜,歷史上也頗有爭議。著名的論調有“兩黨論”,賈充集團有賈充、荀勖等,“羊祜”集團,主要成員有羊祜、杜預、王濬、張華等。也有“遏制皇權論”,賈充是託孤重臣,朝中黨羽非常多,不想讓晉武帝的權力過大,於是藉故反對。

但從歷史記載和分析來看,遠遠不止以上內容,分析如下:

一、賈充會不會打仗?

很多人可能有疑問,賈充作為一個文人會不會打仗啊?答案是肯定的,賈充會指揮作戰,而且非常精明。

252年,賈充隨司馬氏平定樂嘉的毌丘儉和文欽的叛亂,這二人是追隨曹魏政權的軍事將領。擊敗二將回師途中司馬師病死,賈充擔任督軍,統領討伐部隊。

257年,諸葛誕反叛,賈充獻計司馬昭,擊敗諸葛誕的軍隊。

260年,魏帝曹髦不甘心成為傀儡,起兵進攻司馬昭府邸,賈充慫恿成濟等人殺死曹髦,並且自己全身而退。

賈充不但率領過軍隊,而且參與其中,計謀很高。對待魏帝曹髦也是敢下狠手,說他不會打仗是說不過去的。

這也從側面可以瞭解到,賈充也懂得何時才是進攻東吳的最佳時機,只不過就是反對。(晉武帝、賈充、司馬攸像,他們都是直接的姻親關係)

二、咸寧年間(275-280年)的歷史轉折。

其實賈充在西晉初年的政治地位很高,朝廷追隨他的人非常之多,最讓司馬炎擔心的是賈充原配李婉的女兒賈褒嫁給了齊王司馬攸做王妃,兩家合併,朝中勢力龐大。司馬攸是司馬炎的一母同胞的親弟弟,過繼給司馬師做兒子,司馬昭晚年之時曾經打算立司馬攸為太子,繼承自己的王位,由於重臣反對而作罷。

賈充和司馬攸聯姻使得司馬炎如坐針氈。271年,司馬炎為了迫使賈充將女兒賈南風嫁給自己的白痴兒子司馬衷,他命賈充去平定鮮卑對西晉秦州和雍州的騷擾,其實真實的意圖是想和賈充聯姻。賈充經過別人的指點,將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司馬衷,晉武帝自然也不會派他去邊疆作戰了。

晉武帝通過聯姻,牢牢控制賈充,在政治上取得平衡。賈充由於自己的女兒分別嫁給齊王司馬攸和太子司馬衷,等於腳踏兩隻船,政治上也立於不敗之地。

275年年底,西晉國都洛陽發生瘟疫,不幸的是晉武帝司馬炎染病了。276年的1-4月間,司馬炎病重,此時司馬炎身邊服侍的是親弟弟齊王司馬攸、親家賈充、荀勖等。有鑑於司馬炎病重,賈充等人密謀推舉齊王司馬攸繼承帝位,朝臣私下密謀了很久。奇蹟的是司馬炎居然好了,司馬炎知道了此事後,後果很嚴重。齊王司馬攸、賈充等人受到司馬炎的打壓,賈充和司馬炎漸行漸遠。

司馬炎清楚弟弟司馬攸、賈充的政治勢力非常大,於是他很快將自己皇后楊氏一家火箭式提拔,培植外戚勢力,對抗司馬攸、賈充的政治勢力。同時司馬炎還提拔非司馬攸、賈充集團的人員上位,在朝野上下形成新的政治勢力,在朝野上司馬炎可以掌控實權。

279年11月,司馬炎掌握了足夠的政治資源之後,提出再次攻打東吳,這次賈充仍然堅決反對。司馬炎卻不再看賈充的臉色,一定攻打東吳。為了逼迫賈充集團對攻滅東吳的支持,司馬炎要御駕親征,反對派賈充表示反對,於是司馬炎就任命賈充擔任名義上的攻吳總指揮,協調政局。

三、晉武帝的帝王之術

一場差點要了自己命的疾病讓司馬炎認識到必須培養自己的支持者勢力。以齊王司馬攸代表的宗室集團和以賈充為代表的功臣集團是阻礙晉武帝司馬炎施政的絆腳石,必須先搬開。

司馬炎也是擔心宗室集團和功臣集團的反對,於是硬性將賈充安排為討伐吳國的總指揮這一職務,一切都是為了和諧。


司馬炎派遣了六路大軍攻打東吳,賈充為持節、假黃鉞、大都督,總統六軍。六路人馬為:

1、琅琊王司馬伷軍,從江蘇睢寧直奔滁河流域的吳國塗中。

2、安東將軍王渾軍,從長江下游的江西進軍,直取要地牛渚。

3、豫州刺史王戎軍,從中原地區向吳國重鎮武昌進軍。

4、平南將軍胡奮軍,由河南出兵直取吳國要地夏口。

5、鎮南大將軍杜預軍,從荊州襄陽出擊,直取荊州吳國佔領下的郡縣與江陵。

6、益州刺史王濬與巴東監軍唐彬軍。從蜀國故地出發,數萬水軍藉助巴蜀上游優勢一路東下,直逼吳國都城,建業。

這套戰略是羊祜制定的策略,稍有改動。王渾軍、杜預軍、王濬軍是主力進攻方向,王濬軍是奇兵,其他五軍將東吳的軍隊在建康周邊抽調走之後,直搗空虛的東吳都城建康。

司馬炎對這六路軍隊的指揮官選擇還是有學問的,琅琊王司馬伷是宗室、王渾是外戚、杜預、王濬等是司馬炎重用的主戰派將領,屬於賈充的反對派,賈充自然也有自己的人馬。司馬炎的主意是宗室、功臣推選人員做進攻東吳的輔助進攻,主戰派的人員做主攻,這些主戰派人員都是司馬炎一手指揮的。另外,各路大軍中各派系的人馬都有密集安置,滅吳肯定是能成功的,成功之後都能論功行賞。(滅吳之戰圖,攻滅東吳都城建康的是王濬軍,距離最遠,順江而下)

晉朝的六路大軍開始進攻,吳末帝孫皓果然上當,調集人馬各處抵擋進攻,導致都城空虛,王濬軍趁機攻下建康,東吳滅吳亡,用時不到5個月,起始於279年11月,結束於280年3月。

滅掉了東吳之後,王渾和王濬打起了官司,王渾是上級,曾經命令王濬不要進攻建康,攻打建康屬於不聽指揮,還誣告他佔領建康之後劫掠財物。王濬回答王渾停止進攻的命令時特別有意思,稱江面風大,戰船停不下,一路只好到了建康,到了就打下來吧!

兩個人各自上書司馬炎,在皇帝面前爭的面紅耳赤,互相攻擊,根本就不把司馬炎放在眼裡的架勢。多虧了司馬炎脾氣好,也沒有追究兩個人,朝臣打架,司馬炎歡喜的不得了。為何?朝廷鐵板一塊,司馬炎就沒多少權威了。

論功行賞,司馬炎又玩起了帝王之術,也就是平衡戰略了。

凡是參與進攻的人員全部都有封賞,按照官職爵位的高低,賈充食邑增加到8000戶,外戚、宗室是戰功封賞的重頭戲。

主要看主張派杜預、王濬、張華的封賞。杜預獲得實際利益,封襄陽縣侯;王濬封當陽縣侯,不過差點沒被人彈劾處死,多虧司馬炎還看得清;至於張華,賈充擔任總指揮時,曾經揚言腰斬張華,事後,張華被調出京都任職。

其實這事也不怪,西晉初年,門閥士族、外戚、宗室、功臣是西晉執政的主要組成人員,這些人有時有多種光環,賈充是外戚、門閥士族、功臣集於一身。至於杜預、王濬、張華等人在朝廷的根基比較淺,晉武帝司馬炎也只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了,很無奈啊!

後記。

賈充原配李婉,中書令李豐之女;繼室郭槐,城陽太守郭配之女。因賈充的丈人李豐獲罪被遷往樂浪,賈充除了自己父親賈逵的恩澤,主要還靠郭槐家族的幫襯。

賈充家族也因為這兩個妻子而分裂為兩大派系,原配李婉的女兒先嫁給齊王司馬攸為王妃,於是要求將李婉奉為正室;郭槐的女兒賈南風嫁給了太子司馬衷也趁機反戈一擊。晉武帝司馬炎做和事姥,要求賈充搞兩夫人制,賈充不同意,只認郭槐,皇帝也只能作罷。

齊王司馬攸被讒言所害,於283年去世,至於背後主使者是誰不得而知,與賈南風相近的大臣和司馬炎關係重大。司馬攸和賈褒(夜稱賈荃)的次子司馬冏繼承齊王爵位。300年5月13日,齊王司馬冏聯合趙王司馬倫廢殺了皇后賈南風,賈南風是齊王司馬冏的親姨娘。看來也是水火不相容啊!


穿越再現彼岸


根據《晉書·賈充傳》中記載,賈充“本無南伐之謀,固諫不見用”,以賈充為首的世家大族也極力反對晉武帝伐吳,其實伐吳戰爭與西晉黨爭是糾纏在一起的。

賈充其人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賈充這個人,其父賈逵是曹魏重臣,步入仕途之後一直支持司馬氏,深得司馬昭的信任。

當時司馬昭曾經想要立司馬攸為太子,以承父兄之志,但是善於察言觀色的賈充一直站在司馬炎這一邊。

在晉武帝代魏稱帝之後更是成為其最寵幸的大臣,是朝廷的核心人物。可以說,賈充能夠走到這一步,其政治經驗必然是非常豐富的,見識深遠。

伐吳政策的提出

羊祜提出伐吳政策之時,朝臣大多不贊成,在這一塊史書對於賈充的態度並沒有明確的記載,但是我們從他後續的態度中可以看出他應該是反對的,大部分原因可能還是認為時機未到。

此時的西晉王朝面臨著內憂外患,本身政權還不穩固,需要清除曹魏餘留的反對勢力。在滅蜀戰爭中晉國也耗損了大量的兵力,同時蜀國內部還有許多反動勢力沒有平定下來,晉國在軍事上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此外,西北動亂也牽制了朝廷大量的注意力,禿髮樹機能比東吳的威脅更大,亟需解決。

朝中的激烈鬥爭

相信初期伐吳政策提出後,晉武帝或許出於多方的考量將其擱置。在羊祜死後,張華、杜預、王濬等人再次上疏伐吳,而賈充依舊持反對態度。

論謀略,賈充一定不比張華等人差,他怎麼可能看不出西晉有能力滅吳?

杜預曾言,“計不出己,功不在身”,想必賈充也看得很清楚,一旦主戰派成功伐吳,那麼以其為代表的門閥豪族在朝堂上的勢力必然大受打擊。

後來晉武帝為緩和雙方矛盾,令賈充為主帥出征,在前線上賈充卻還是上表“雖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如此露骨的表達就是不想讓主戰派威脅到自己的政治地位。

不過主戰派雖然在伐吳之戰中有很大的功勞,但是他們大都沒有受到重用,就連備受朝臣推崇的張華都受到晉武帝的猜忌。而對於晉武帝來說,誰是伐吳功臣並不重要,在平定天下之後打擊世家豪族是必然之舉。


文史小棧


晉武帝司馬炎篡魏立晉後,三國鼎立的形勢已經不復存在了,三國之中,魏和蜀都已滅亡,歸於晉朝,只剩東吳還在。那麼征討東吳,把東吳納入西晉的版圖,實現天下一統。其實也是大勢所趨和人心所向,畢竟三國分裂了幾十年,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大家都希望儘快統一,讓國家安定和社會穩定。

但當時西晉剛剛建立,仍然以發展民生為首要任務,而且西晉無人是東吳名將陸抗的對手,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晉武帝並沒有立即著手伐吳,而是一面發展民生,一面積極為伐吳做準備。在經過長達15年的準備之後,伐吳之戰,正式開打。但伐吳之戰前,西晉首席開國功臣,卻屢次反對西晉伐吳。為什麼呢?伐吳之戰時,晉武帝還任命賈充為伐吳統帥,這就更奇怪了。

以賈充為代表的西晉功勳集團,習慣平流進取,對富貴險中求之事,並不熱衷

賈充,字公閭,出身河東賈氏,他是晉武帝司馬炎的父親晉文王司馬昭的心腹,也是其核心幕僚。司馬昭病重時,世子司馬炎詢問後事如何,司馬昭說“知汝者,公閭也”。

儘管司馬昭臨終時,沒有指定託孤大臣。司馬昭這麼說,有把賈充當作託孤大臣,託孤給司馬炎的意思。西晉建立後,賈充以首席開國功臣的身份,位居文武百官之首。

西晉是建立在士族門閥為基礎上的政權,西晉功勳集團也以士族官員為主,太原王氏、潁川荀氏、河東裴氏、泰山羊氏等士族佔據著西晉官僚集團的大半個江山,儘管河東賈氏的門第無法和太原王氏、潁川荀氏這樣的高級士族相提並論,但它也屬於士族。

以士族門閥為主的西晉功勳集團,他們都出身公卿貴族,家世顯赫,習慣平流進取,不太熱衷富貴險中求之事。他們喜歡在安定平和的環境裡,維護自己的政治利益。讓他們以參與戰爭的方式,獲取功名,他們覺得這過於冒險了,搞不好命都搭進去了。所以他們並不熱衷於戰場上建功立業,自然對伐吳之戰採取抵禦態度了。

甚至在伐吳之戰接近尾聲,晉軍即將攻破東吳都城建業之時,身為伐吳統帥的賈充,居然上書晉武帝,以“江南低溼,定生瘟疫”為由建議班師回朝。

吳未可悉定,方夏,江淮下溼,疾疫必起,宜召諸軍,以為後圖。雖腰斬張華,不足以謝天下。-《晉書·賈充傳》

賈充的主張,顯然不會得到晉武帝的同意,晉軍一鼓作氣,攻破了建業,東吳末帝孫皓被迫出城投降,東吳滅亡。西晉伐吳取得了全面勝利。

伐吳之戰的勝利,讓當初那個極力反對伐吳,甚至在即將全勝時建議撤軍的賈充,淪為笑柄。儘管如此,賈充的行為,其實代表了大多數西晉功臣對伐吳的態度。西晉初期,整個朝堂上都瀰漫著一股畏戰避戰的情緒。這也說明,以士族門閥為主的西晉功勳集團,害怕戰爭、畏懼戰爭,他們習慣平流進取,自然反對伐吳了。

賈充擔心伐吳之戰取得勝利後,伐吳功臣會得到重用,進而威脅自己的政治地位

其實在伐吳之戰開打前,賈充就失去了晉武帝的信任。儘管在西晉初年,晉武帝和賈充關係良好,但是隨著齊王司馬攸和太子司馬衷的繼承人之爭浮出水面,晉武帝極力打壓司馬攸,力捧司馬衷。但在這個敏感問題上,賈充卻顯得十分曖昧,並沒有明確支持誰。這讓急需賈充支持的晉武帝,對他大失所望。

一方面司馬攸是賈充的女婿,賈充沒有理由不支持他;但是另一方面,晉武帝對司馬攸的反感,是個人都能看得出來。所以賈充才會表現出首鼠兩端的態度。賈充這樣的態曖昧度,自然讓晉武帝不再信任他。

雖然朝中絕大部分人反對伐吳,但還是少數人支持伐吳的。他們就是中書令張華、度支尚書杜預和益州刺史王濬。這三位大臣,力挺晉武帝伐吳,深得晉武帝之心。以西晉和東吳的國力對比來看,西晉伐吳的結局幾乎沒有任何懸念,一定是大獲全勝。那麼支持伐吳的大臣,當然會成為伐吳功臣了。

伐吳成功後,西晉政局將面臨新一輪的洗牌,伐吳功臣將會直接威脅開國功臣的地位,這也不是賈充所樂見的事情。積極推動伐吳的張華、杜預、王濬等人日後肯定是晉武帝執政後期所依賴和重用的大臣。特別是張華,名望非常高。一旦伐吳成功,如果晉武帝重用張華,那麼張華取代賈充在朝中的地位,幾乎是板上釘釘的事了。


賈充顯然也不希望看到張華、杜預、王濬在朝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特別是張華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政治地位。這就是賈充極力反對伐吳的主要原因。

對晉武帝而言,維持朝廷團結還是首要任務,儘管賈早已失去了晉武帝的信任,而且還極力反對伐吳,但為了維持朝廷團結,晉武帝還是任命賈充為伐吳統帥,以示自己對開國勳臣的倚重。不過賈充的伐吳統帥之名,只是掛名而已,並沒有發揮實際作用。伐吳之戰,也不是賈充指揮的。

鮮卑禿髮樹機能在西北長期作亂,在徹底未平定禿髮樹機能之前就伐吳,賈充擔心西晉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對西晉非常不利

鮮卑勢力之一的禿髮部,長期盤踞在西北一帶,表面上服膺西晉,但實際上處於半獨立的狀態,特別是西晉推行錯誤的胡漢政策,並不能有效招撫胡人,加劇了胡人對西晉的反抗力度。

西晉建立後不久,西北地區發生嚴重乾旱,災情非常嚴重。居住在泰州的鮮卑人非常多,擔心鮮卑人鬧事,晉武帝派遣名將胡列鎮守泰州。胡列對鮮卑人採取高壓政策,引起了鮮卑人的強烈不滿。


鮮卑禿髮部的首領禿髮樹機能於270年,正式扯旗造反,胡列率兵鎮壓時,被禿髮樹機能擊敗,胡列戰死,禿髮樹機能趁勢發起攻擊,大敗晉軍。晉武帝先後派石鑑、田章、司馬駿等人征討,都被禿髮樹機能所敗。禿髮樹機能還聯合其他胡人,在青山擊殺涼州刺史牽弘、在金山斬殺涼州刺史蘇愉。及至277年,西晉多個將領敗於禿髮樹機能之手。西北大部都落於鮮卑禿髮部之手。晉軍在西北連連吃敗仗,以至於禿髮樹機能縱橫西北,威震朝廷。

在這樣的情況下,身為百官之長的賈充,自然擔心禿髮樹機能對西晉的威脅。如果不把禿髮樹機能徹底消滅或者平定,那麼禿髮樹機能可以趁西晉伐吳時,再次在西北作亂。到那時,西晉將陷入兩線作戰的處境。若西北和江東同時爆發戰事,這對西晉是非常不利的。所以,賈充當然要反對伐吳了。


實際上,賈充的擔心,是有道理的。西晉伐吳是在279年十一月。而在279年的二月,禿髮樹機能還攻下了西北重鎮涼州,直到279年十二月,禿髮樹機能才被西晉平定。這說明,禿髮樹機能對西晉的威脅是非常大的。

後來一直默默無聞的將領馬隆,主動請纓,向晉武帝請求領兵征討禿髮樹機能,晉武帝於是任命馬隆為武威太守、討虜護軍。馬隆率軍出征西北,不負眾望的他,大破禿髮樹機能,多次擊敗禿髮樹機能,使得禿髮樹機能實力大損。馬隆於279年十二月斬殺禿髮樹機能,平定了長達9年的禿髮樹機能之亂。

結語

賈充反對伐吳,這事其實不太負責。出身士族的他,並不熱衷富貴險中求,而是習慣平流進取;另外就是擔心伐吳成功後,那些伐吳功臣會威脅、甚至取代他的政治地位;最後就是擔心西北的禿髮樹機可能會給西晉帶來很大的麻煩。


袁衛宇


在我看來,賈充多次拒絕發吳,最後卻成為伐吳的統帥這件事並不奇怪。雖然看起來賈充這個人有這樣的行為很矛盾,但事實上,大家瞭解了這件事情就會發現這件事情其實並不奇怪。下面我就這個問題談談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三國在後半段的時候,晉國已經建立了。這個時候,雖然還有僅存的東吳勢力,但是東吳已經沒有辦法給晉國的統一帶去任何阻撓了。這個時候,晉國的強大讓朝廷上的官員沾沾自喜,開始爭權奪利。在晉國還沒有統一天下的時候,朝堂上就出現了兩個黨派。並且兩個黨派爭鋒相對,勢均力敵。

這個時候,如果誰成為了伐吳的功臣,就很可能會左右兩個黨派的局勢。

這是賈充不想看到的,因此,他要阻止伐吳這件事情發生,避免自己的黨派落入下方。但是伐吳又是一件不能阻擋的事情,即便是賈充多次拒絕伐吳,晉國的皇帝還是要進行這件事。畢竟伐吳才能代表統一,而且在當時晉國對上吳國是必贏的。

賈充沒有辦法,只能夠去爭取成為伐吳的統帥,爭奪這份功勞,才能夠保證自己的黨派不落入下風。好在最後賈充成為了伐吳的統帥,為自己的黨派贏得了優勢。在瞭解了賈充先反對伐吳,再爭取成為伐吳統帥的原因之後,大家還覺得賈充的行為奇怪嗎?

為了黨派之爭,賈充這樣做實在是太正常不過了。


月夜luck


賈充反對伐吳是因為時機不對,最終成為伐吳總指揮,也是莫名其妙,畢竟他只是一個掛名指揮

其一、吳國陸抗逝世。

滅吳的時機就是出現在陸抗逝世,公元274年陸抗病逝。這讓晉朝上下一片大喜,特別是在前線的羊枯更是連連上奏:“今江淮之險不如劍閣,孫皓之暴過於劉禪,吳人之困甚於巴蜀,而大晉兵力,盛於往時。”同時,他認為吳國雖依靠長江天險,但是防線千里首尾不能相顧,只要突破一點,吳國防線就會全線崩潰。晉武帝司馬炎也心動可,升羊祜為徵南大將軍。於是賈充出現了,給出的建議就是反對!因為賈充的反對,羊枯也沒能完成滅吳的遺願,隨後去世了。

其二、掛帥伐吳。

雖然遭到了反對,羊枯也在278年死去。不過第二年279年,司馬炎坐不住了。司馬炎採用羊枯生前指定的滅吳計劃,出兵二十萬六路滅吳。鎮軍將軍、琅琊王司馬伷出下邳向塗中進軍;安東將軍王渾自壽春向南進攻;建威將軍王戎自豫州攻打武昌;平南將軍胡奮自荊州向夏口進軍;鎮南大將軍杜預自襄陽向江凌進軍;龍驤將軍王浚自巴蜀順江南下,直取建鄴。統帥“賈充”!賈充在裡面不僅扮演者愚蠢的角色,而且還成為了事後的功臣,這就是背後的秘密。

作為沒有實際功勞的人成為功臣,自然是原因。其原因就是當初司馬昭當初想立司馬攸為儲君,賈充極力反對,讓司馬炎當上了君位。司馬炎自然會感謝幫助過自己的人,所以賈充成為了功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