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精忠為什麼被康熙帝凌遲處死了呢?

歷史一書生


歷史上的耿繼茂可以說是很會給兒子起名字了,起名叫耿精忠。不過,耿精忠作為清初的三大藩王之一(耿精忠、吳三桂、尚可喜),看起來既不精明,也不忠心。原本耿精忠遠居南方,就不太聽話,還跟著吳三桂一起造反,再加康熙一心要集權,耿精忠就成了康熙要剪出的對象。



說句談笑風聲的話,耿精忠雖然欺負為之取起名為“精忠”,但在現實之中耿精忠的前半生可沒事膽大至極,趁著大清朝國基偉穩,老是為非作歹,造些風波。本來康熙念及耿知錯能改,給條生路,奈何耿精忠卻做出了康熙更為痛恨的事兒來,結果康熙一刀斬了耿精忠父子,連同其家族滿門抄斬……

那麼為何康熙帝會突然之間勃然大怒,臉色突變呢?耿精忠身為“三大藩王有其一”究竟做出了什麼令康熙帝所無法容忍而背離承諾將其“斬立決”(凌遲處死)呢?

康熙十二年,因為考慮到“三藩”擁兵自重,目中無清,不足20雖的康熙帝果斷採取了“削三藩”的政策,“削藩”號令一出,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這三大藩王隨即一同展開譁變,三藩之叛亂可以說是給康熙帝出了個難題,這三個人虎起來的樣子,比鰲拜發怒還要厲害,可以說是三藩之亂將康熙弄得灰頭土臉、不成樣子,莫不是後來三藩內部產生分歧,恐怕康熙帝真的會心有力而餘不足,那樣大清朝便國運衰微,奄奄一息了。


本來耿精忠前期跟隨三藩之中實力最強的吳三桂對抗清朝,可謂是百戰百勝,勢如破竹,南方几個省的範圍皆在三藩腳下,但是康熙帝儘管年青,卻頗具政治天賦。諸如耿精忠這種人,那是“只要有生還的機會,那是絕對不會放棄的”人!後期的三藩之亂①三藩內部開始出現分歧;②清軍在康熙帝的整治之下,也開始了佔據上風。耿精忠見此情狀,還是“三十六計求和為上”,於是便暗地裡向康熙投降,康熙帝原本很是直爽地答應了耿精忠的投降。但是兵敗之後的耿精忠卻是自尋死路地做了一件事。

耿精忠在自詡聰明之時,竟然將福建總督範承謨全家自己門下幕僚全部殺害,這個消息從福建傳到北京之時,康熙帝最先是心痛至極,隨即便對耿精忠充滿了厭惡。再加上耿精忠的兩個兄弟為了保命而在康熙面前不斷搗鼓耿精忠,向康熙帝揭了耿精忠很多以前反清的老底。


本來福建總督範承謨就是原先康熙帝派遣過去調和耿精忠與清朝矛盾的使者,範承謨此人甚是得康熙重用,如今呢,你不要命的耿精忠居然討價還價地將無辜的範承謨殺掉,那你豈不是自尋死路嘛。於是康熙帝再三躊躇之下,還是將耿精忠父子凌遲處死了,但是耿精忠家中妻兒老小卻受到了清朝優待,這也算是康熙帝對違背諾言的補償了。


小鎮月明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三藩之亂徹底平定,康熙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被處斬,手下大將曾養性、白顯忠被凌遲處死。

耿精忠被凌遲處死,的確死有餘辜。



(耿精忠劇照)

下面,說說耿精忠的那些事。

第一,康熙父子對他是加恩的

順治六年(1649年),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因為有功於清廷,被封為靖南王,與吳三桂、尚可喜合稱清初三藩。不久,因為私藏逃跑的奴僕(其他貴族家的),畏罪自縊。

耿仲明死了以後,耿精忠的父親耿繼茂上書朝廷、請求襲爵,當時是睿親王多爾袞攝政,不同意。

順治八年(1651年),順治親政後,批准耿繼茂承襲靖南王的爵位。

康熙十年正月,耿繼茂在病中上疏,希望長子耿精忠代替自己治理藩地,康熙帝允許耿精忠襲爵。



(康熙劇照)

同時,耿精忠還是和碩額附,娶妻為豪格之女,很是受朝廷的恩遇。

第二,耿精忠不是個好藩王

耿精忠是個官三代,自身於清廷沒有多大的功勞,所得皆為祖蔭。在這種情況下,他本該勤勞王事、忠於朝廷。然而,他在封地福建幹了不少的壞事。

史載:耿藩橫徵鹽課、荷派夫驛、勒索銀米。

對其轄區內的百姓,他重徵鹽稅、加派徭役,還大搞敲詐勒索。

此外,他利用海運之便,跟荷蘭及東南亞各地從事數額巨大的走私貿易,這是違反《遷界禁海令》的。

第三,響應吳三桂反清

康熙十二年(1673年)11月,吳三桂正式起兵反清。剛開始,吳三桂打得很順手,整個貴州地區是傳檄而定。

康熙十三年二月,廣西孫延齡宣佈起兵反清。

耿精忠看到反清的勢力強大,在康熙十三年的三月,也響應吳三桂反清了。

他囚禁福建總督範承謨,自稱“總統兵馬大元帥”,率領部下曾養性、江元勳、馬九玉、白顯忠,分兵攻佔了延平、邵武、福寧等地,進而佔據了福建全境,還派人聯絡臺灣的鄭經。

康熙聞聽消息,派周襄緒和陳嘉猷宣旨招降。耿精忠拒絕了投降,還囚禁了周襄緒。

後來,康熙又派其弟耿聚忠招降,耿精忠還是不投降,更是連耿聚忠的面都不肯見。

清廷於是剿撫並用,耿精忠連吃敗仗。臺灣鄭經趁火打劫,從背後攻擊耿精忠,先後奪其漳州、泉州、潮州等重要地方。耿精忠無奈,只得求和於鄭經。

康熙十五年三月,吳三桂邀約鄭經和耿精忠進兵江南,鄭經再一次藉機偷襲了耿精忠的根據地。



(鄭經劇照)

這樣一來,耿精忠的地盤就被鄭經搶佔了一大半,加上連年征戰、民怨沸騰,他只得被逼投降。

在投降之前,耿精忠幹掉了囚禁的範承謨及屬從50多人,因為他害怕範承謨放虎歸山對自己不利。

第四,耿精忠被處凌遲之刑

康熙十六年,看守範承謨的獄卒收藏其遺骨到京城告狀,康熙知道了事情的整個經過,非常傷心,隆重安葬了範承謨。

範承謨這人了不得。其父范文程是明朝秀才主動投降後金,侍侯了從努爾哈赤到康熙的四代皇帝,見證了後金由奴隸社會轉變到封建社會的全過程,其中居功至偉。

範承謨死後,康熙帝親擬諡號“忠貞”,從中可以看出康熙對其人品的肯定。

再以後,耿精忠的下屬舉報他“歸順後尚蓄逆謀”的五項大罪:違背康親王令,不全部舉出叛黨;私下仍和鄭經通音信;密藏火藥鉛彈,為日後所用;遣散士兵歸農,讓其攜帶武器;交心劉進忠,說自己本不願投降。

最後,耿精忠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也舉報了他的不法行為。

耿精忠的案子是交給法司審理的,最終決議其本人、曾養性、白顯忠凌遲處死,其子耿顯祚處斬。

總之,耿精忠不是個好臣下、不是個好官,也不是個好哥哥。

參考資料:《清聖祖實錄》、《逆臣傳.耿精忠傳》


鏈天絕


這個太正常了。

明珠說的對,耿精忠他是負恩謀反,他爺爺輩就已經降清了,到他這已經是三代靖南王,這種喂不熟的白眼狼康熙是不會留著他的。

吳三桂是清軍入關時因受李自成重壓不得已才降的清,尚可喜不想反,是他的倒黴兒子尚之信強行把他老爹拉上車。只有這耿精忠是三代靖南王,然而說反就反。


其實也是清庭先下詔削藩,但是耿精忠打的旗號卻是復明,這就很噁心了,你和明朝有半毛錢關係嗎?

因此就算他後來又投降清朝,康熙對他也是非常討厭,負恩造反、首鼠兩端。就隨便找了個理由讓他消失了。


守仁讀仁


康熙被人稱作“千古一帝”,姑且不論他是不是“名不符實”,他的一大功績就是“平三藩”。“三藩”就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和靖南王耿精忠。

清朝入關以後,苦於自身兵力不足,利用投降的漢人將領充做先鋒,征服了中國。後來天下穩定,三藩就成了尾大不掉之勢,便著手開始消藩,於是爆發了“三藩之亂”。作為三藩之一的耿精忠,也在兵敗投降後被康熙皇帝凌遲處死。

清朝貫會趕盡殺絕

清朝可能是歷史上對待前朝皇室最狠的一個朝代,幾十萬朱明皇室幾乎被殺絕了。朱三太子隱姓埋名幾十年,本以為可以高枕無憂就這麼過下去,結果在康熙四十七年都被挖出來凌遲處死。記得後來還有個殺死僧格林沁的小兵,也是在隱姓埋名幾十年後被抓出來凌遲。

所以對於耿精忠這樣的反叛者,清廷是絕對不會手軟的,一旦度過危機,絕對是要乾淨殺絕。

清朝貫會過河拆橋

鳥盡弓藏絕對不是哪一個皇帝的專利,清朝皇帝用這一招用得也是很順手。他們入關的時候招降了多少漢人將領,幾乎大部分都在時候被逼反或者是找理由處死。

此時三藩力量過於強大,幾乎可以和朝廷分庭抗禮。只有死了的敵人才是好敵人。耿精忠本來已經投降,但對於朝廷來說他絕對是一個定時炸彈,除掉他才是最好的選擇,而凌遲也有著殺雞儆猴的意思在裡面。

對於漢人的不信任

清朝一直嘴上說得好聽是“滿漢一家”,實際上只是把漢人當做奴才,真正倚重的是滿人和蒙古人。他甚至都不以中國人自居,不然慈禧也不會喊出“寧與友邦不與家奴”的話來。

所以對於收我重兵的喊人世家,不管你有沒有反叛,最後的結局幾乎都是註定了的。耿精忠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投降的,雖然後來他為清廷擊敗了鄭經,但是並不足以抵消他的罪名。

平西藩最後兵敗知道自殺,但耿精忠卻怕死投降了,卻遭受了凌遲處死,所以有時候死並不見得就是一件痛苦的事吧。


歷史小跟班


作為“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襲承了家族世襲爵位的他本應有著很好的前途與結局。但是伴隨著“三藩之亂”的爆發, 耿精忠積極相應吳三桂,並且在福建發動叛亂。然而在清軍的持續打擊下,自知不敵的耿精忠選擇重新投降清朝,並且在此之後不僅是對抗盤踞在廣東的尚之信,還是抵禦臺灣鄭氏集團的進攻,也立下了重要的功勞。

然而儘管如此,在康熙皇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耿精忠的生命也就此走到的終點,並且是被康熙以極為殘忍的凌遲處死的方式處決。


耿精忠,一位標準的“官三代”,同時也是一位“降三代”。

說到康熙朝“三藩”之一的靖南王耿精忠,那就不得不提耿精忠的祖父,初代靖南王耿仲明。

耿仲明曾經是明朝東江鎮總兵毛文龍的部將,深得毛文龍的賞識與重用,而他在毛文龍帳下也有一個“毛”姓的名字,“毛有傑”。當然,另外兩位與他齊名的“背明降清”的將領,孔有德和尚可喜這個時候也是毛文龍的部將,他們分別叫做“毛永詩”和“毛永喜”。

後金天聰二年(1628年),時任薊遼督師的袁崇煥“計斬毛文龍”,但是袁崇煥並沒有非常妥善的處理後事,也沒有對東江鎮進行有效的安撫和安置,最終導致了東江鎮動亂不止,為此後一系列嚴重的事態發展埋下了伏筆。

這其中,影響力最大,同時破壞力也最為嚴重的,便是“吳橋兵變”了。

後金天聰五年(1631年),“大淩河之戰”爆發,皇太極率兵將祖大壽鎮守的大淩河城團團包圍。接到朝廷的旨意後,登萊巡撫孫元化急令已經歸順其麾下的孔有德率軍北上支援祖大壽。

然而,孔有德軍隊的後勤寄養出了問題。隨後,孔有德的手下因為一隻雞與朝中要臣王象春結怨,進而開始受到了各方的排擠與打壓。在這樣的情況下,孔有德在部將的勸說下,在吳橋發動兵變,帶兵重新殺回山東,並且以耿仲明做為內應,奪下了登州。之後在以孔有德、耿仲明等為首的一眾遼東舊將的帶領下,開始武裝割據並且與明朝進行了激烈的武裝對抗,由於明朝這面組織平叛不利,致使整個山東半島被孔有德等人統領的叛軍折騰一片糜爛。直到明軍在祖大壽的兄弟祖大弼,戴罪立功的吳襄、吳三桂父子,以及劉良佐、劉澤清等人的領導下,重新集結兵力進行鎮壓,這才將叛軍的勢頭控制住,並且其圍困在登州一代,同時打退了叛軍的數次突圍。

最終,眼看從路上突圍無望,孔有德和耿仲明等人選擇從海上出逃,帶領著兵馬和家眷橫渡渤海灣,最終在鴨綠江口,向後金剃髮稱臣,並於後金天聰七年(1633年),正式投降了後金。


當皇太極得知孔有德等人率眾投降後是興奮異常,不僅出城十里相迎,更是讓孔有德、耿仲明自領所轄兵馬,並賜名“天佑兵”。後金天聰八年(1634年),尚可喜也在選擇投降了後金,皇太極同樣對尚可喜的到來予以了熱烈歡迎,並將其軍隊賜名為“天助兵”。

“吳橋兵變”以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的投降後金而宣告終結,而這也成為影響明朝與後金之間實力對比的一次非常重大的事件。

明朝這面在整個“吳橋兵變”的過程中,損失巨大,山東半島的百姓更是經歷了一次巨大的浩劫。而後金這面不僅收穫了兵員的補充,同時還帶來了後金急缺的火器與航海等技術,明朝在這些領域的壟斷就此打破,軍事裝備層面上的優勢變得蕩然無存。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正式改元稱帝,建立大清王朝,並將這三人冊封為王,其中孔有德為恭順王,尚可喜為智順王、耿仲明為懷順王。至此“三順王”正式誕生,而在順治皇帝時期,這三人的頭銜也變為了定南王、平南王和靖南王。

三位“異姓王”以及其統領的部眾,在明末遼東戰場,以及清軍入關,南下追擊李自成、攻滅張獻忠、蕩平南明小朝廷的過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

然而,如此功勳卓著的靖南王耿仲明,卻是以畏罪自盡的慘淡結局收場。

清朝朝廷,自努爾哈赤時期開始,就對“逃人”有著非常嚴苛的制約和懲治措施,特別是在清朝入關後,攝政王多爾袞專門頒佈了“逃人法”,以對“逃人”的行為進行限制,同時參與其中的人進行殘酷的懲罰。

耿仲明卻意外觸動了這根“紅線”。

順治六年(1649年),刑部官員上奏耿仲明的部下梅勒章京陳紹宗等放縱自己的部下私自藏匿逃人,應該治罪。此事引得了朝廷的高度重視,當時主持朝政的多爾袞親自詢問耿仲明此事,令其惶恐不已。

最終,經過耿仲明和朝廷官員的徹查,耿仲明所部有三百餘名部眾私自藏匿逃人,嚴重違反了“逃人法”,朝中不少官員要求嚴懲這些將士的同時,也應該將耿仲明削爵處置。

多爾袞還是看在耿仲明的卓著功勳的份上,想要對其寬大處理,只不過消息還沒有傳到前線,耿仲明已經畏罪自盡了。

耿仲明死後,他的兒子耿繼茂襲承了靖南王的爵位,並且繼續跟隨清軍平定南方的各種反抗勢力,並且不斷立下戰功,算是幫助自己彌補並且洗刷了父親耿仲明的罪名。也是在耿繼茂時期,耿家從駐守四川改為駐守福建,對抗盤踞在福建地區的鄭氏集團。

憑藉耿仲明和耿繼茂的功勳,耿家的後輩們也獲得了清朝朝廷的器重與封賞,當然,也如同讓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迎娶建寧公主一樣,耿繼茂的三個兒子,也分別迎娶了宗室女兒,以此實現與耿家的政治聯姻,同時將其扣為了“人質”。

其中,耿繼茂的長子耿精忠,迎娶肅親王豪格的女兒,被封為和碩額附;次子耿昭忠,迎娶貝子蘇布圖的女兒,被封為多羅額駙;三子耿聚忠,迎娶安親王嶽樂之女和碩柔嘉公主為妻。

康熙十年(1671年),耿繼茂去世,由其長子耿精忠襲承了其靖南王的爵位,同時也接下了耿家世守福建的職責。


“三藩之亂”爆發,耿精忠率先響應,但卻也是最先投降的。

康熙十二年(1673年),鎮守廣東的平南王尚可喜自請撤藩,其本人也希望就此急流勇退,回遼東養老。得到消息的平西王吳三桂和靖南王耿精忠則也抱著試探性的態度,向康熙皇帝上疏請求撤藩。

而此時有些“年少輕狂”的康熙皇帝,真就同意了“三藩”的撤藩請求,並著手開始了撤藩事宜。

此舉極大的刺激了吳三桂,於是在康熙十二年(1673年)十一月吳三桂在雲南起兵叛亂,短短三個月的時間,吳三桂先是兵不血刃的佔領了貴州,隨後又快速佔領了湖南、湖北等地,與清軍是隔江對峙。

聽聞吳三桂起義的消息,耿精忠率先響應,於康熙十三年(1674年)發動叛亂,並且聯合盤踞在臺灣的鄭經,海陸並進,向浙江、江西等地發動進攻。

此時的康熙皇帝面對的敵人太多了,南邊是吳三桂的叛軍,西北是吳三桂的舊部王輔臣在陝甘起兵反清,並且佔據了四川部分地區,北邊的察哈爾蒙古親王也開始造反,加上東南方向的耿精忠和鄭氏集團,此時的康熙皇帝可以說是“四面楚歌”。

然而,隨著戰局的不斷髮展,清軍逐漸扭轉了戰局,在阻擋住了吳三桂最為兇猛的前期攻勢的同時,也調集了十路大軍,開始對叛軍勢力予以反擊。而率軍平定浙江、福建的正是禮親王代善之後,康熙皇帝的堂哥,康親王傑書。

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月,康親王傑書破仙霞關,進入福建,之後連下數座城池,耿精忠被打得毫無招架之力,最終選擇了投降。

此時的康熙皇帝,並沒有對耿精忠進行處罰,而是准許其保留了靖南王的爵位,並回復其職務,要其領兵對抗鄭氏集團,以及尚可喜之子尚之信的叛亂。在此期間耿精忠表現優異,戰功突出,成功有效的打擊了鄭氏集團和尚之信的部隊。

然而,康熙皇帝卻並沒有就此放過耿精忠。


“三藩之亂”徹底平定,耿精忠也迎來了他人生的終點。

康熙十九年(1680年),“三藩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

此時,吳三桂已經去世,其他反動勢力相繼被平定,只有吳三桂的孫子吳世璠在苟延殘喘,做著最後的抵抗。

於是,康熙皇帝在這個時候開始向耿精忠發難,藉由有人彈劾耿精忠心存異志,進而削除其王爵,並且將其收押。

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軍攻克雲南昆明,吳世璠自盡身亡,“三藩之亂”徹底被平定了。

然而就在第二年,即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大學士明珠上疏康熙皇帝:

“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

他建議對耿精忠進行清算,康熙皇帝同意了明珠的奏請,下令將耿精忠凌遲處死,同時處死的還有其親信白顯忠、徐文耀、王世瑜等人。

而耿精忠被凌遲處死也極大地刺激了另外一位在“三藩之亂”中先判後降的重要將領王輔臣,最終王輔臣在前往京城的路上,畏罪自盡了。

如同王輔臣一樣,耿精忠的投降,康熙皇帝不僅不對其予以處罰,反而繼續重用,實際上也是出於平叛的需要,畢竟這個時候的康熙皇帝手中實力有限,也需要對這些力量加以利用,進而更加迅速的平定的叛亂。而實際上,康熙皇帝並不是沒有容人之仁,不少叛而復降的將領和地方武裝,都能夠以善終收場。

耿精忠之所以為康熙皇帝所不容,並被處以凌遲極刑,實際上也是一種必然。

首先,耿精忠在叛亂期間給清朝造成了巨大的損失。

且不說在其對抗清軍期間給康親王傑書統領的八旗將士以及綠營官兵造成的巨大損失,在其叛亂前後,在福建的朝廷官員,只要不肯屈服其下,便遭到了處決,官場損失是相當慘重。

這其中就包括了“清初第一漢臣”范文程的次子,當時的福建總督範承謨,也就是電視連續劇《康熙王朝》中,康熙皇帝的老師魏承謨的歷史原型。範承謨本不準備前往福建就職,但是看到耿精忠有謀反意向,毅然決然的前往,籌劃阻止耿精忠叛亂,不料卻被耿精忠所抓,並且始終不與屈服,最終被耿精忠所殺。

這裡也要提一下,康熙朝著名的漢臣李光地,在福建省親期間被耿精忠所抓,假意投降後,趁亂出逃,這才逃過一劫。

也正是因為如此,朝中官員對於耿精忠是相當的記恨,特別是范文程家族的後人,對其更是恨得咬牙切齒,以至於耿精忠被凌遲處死後,範承謨之子範時崇竟然“分割其肉祭墓”。

其次,耿精忠非常不得民心。

耿精忠叛亂期間,經常同鄭經的軍隊發生矛盾,然而卻往往是殃及百姓,弄得百姓對其是怨聲載道。再加上耿精忠治軍不嚴,又常常發生缺糧少餉的局面,致使其軍隊行徑暴虐,“與強盜無異”,製造了許多人間悲劇,於是百姓對其也是相當的憤恨,不殺耿精忠不足以平民憤也成為了眾多閩浙百姓的心聲。

再次,康熙皇帝也需要拿耿精忠作為政治統治的反面教材。

耿精忠作為世受皇恩的藩王,本可享受榮華富貴,如今卻站在了朝廷的對立面,那結局必然可想而知,康熙皇帝在處置耿精忠的同時,也是在對其他的降官降將以及全國所有的官員將領們樹立了一個反面的典型,讓他們看到對抗皇權,反叛朝廷的下場。

而此時的耿精忠,已然成為了康熙皇帝進行統治宣傳,震懾全國,進而維繫皇權統治的統治工具。


儘管耿精忠被凌遲處死,但是他的家人還是能夠以善終收場。

就在耿精忠起兵反叛的時候,他的兩個額附弟弟耿昭忠和耿聚忠,便主動向康熙皇帝“負荊請罪”,要康熙皇帝將自己以及耿精忠的家人全部處決。

康熙皇帝對此甚為感動,不僅沒有對其進行處罰,反而繼續保留其職務和職位,並讓其勸降耿精忠。後來耿精忠投降,兄弟二人則是繼續幫助康熙皇帝穩定福建局勢,以及平定其他叛軍,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而在耿精忠被康熙皇帝處決後,耿昭忠被委以署理福建事務的責任,耿聚忠則被加封為太子太保銜。兄弟二人皆以善終收場,並且去世後被贈予了諡號,可見康熙皇帝還是能夠做到賞罰分明的。

至於耿精忠的家屬,康熙皇帝也沒有為難,而是將其發回漢軍旗中,承擔旗人之職,同時繼續保有其旗籍和待遇,也算是沒有過分被牽連。


雍親王府


談到耿精忠,大家都知道他是明末叛將耿仲明之孫,耿精忠的爺爺在年輕的時候,後來被毛文龍所器重。當毛文龍被袁宗煥所殺後,毛文龍所領導的部下就群龍無首成了一盤散沙。因此很多有本事的將軍士兵就投奔了努爾哈赤。

耿仲明與皮島的黃龍有仇。因各方面的原因,最終選擇了投奔努爾哈赤。當時為什麼投降為什麼叫做投奔呢?因為在那個時候,在這些軍閥的大官眼中,錢財是排在第一位的。只要你史上有兵有馬那麼你就是贏家。但奇怪的是在這些人眼中就沒有愛國的情懷。他們只貪圖榮華富貴,只是想著整天怎樣享樂罷了。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耿仲明就封為靖南王。由於耿仲明在投金後,將他調入漢軍的正黃旗隊。



他們在吳三桂在引清軍入圈套之後,耿仲明就為清王朝你下了功不可沒的功勞。然而這個梗金中是在他的祖父耿仲明去世後繼承了靖南王一職。駐福建。由於三藩勢力越來越大。嚴重對清王朝造成了威脅。於是康熙皇帝就決心解決這個問題。後來耿精忠就起兵反朝廷。當時的康熙呀對這個耿精忠卻是恨之入骨。
因為當時耿精忠家為清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所以康熙皇上是很信任耿家人的。對耿精忠如此器重,還把順治的女兒許配給耿精忠。康熙皇上萬萬沒有想到。他竟然養了一條白眼狼。後來耿精忠兵敗後投降,康熙皇上覺得他一點利用價值都沒了。就隨便找了一個理由把他凌遲處死。


劍客之心


“三藩之亂”想是清朝初期唯一一次發動的幾乎撼動皇帝權威和清朝統治的前明降將的叛亂,雖然“三藩之亂”幾乎佔領了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幾乎撼動清朝根基,但此次叛亂倒也成就了康熙皇帝的部分豐功偉業。

“三藩”系被多爾袞命令鎮守在福建、廣東、雲南的耿精忠、尚之信、吳三桂三個漢人藩王。康熙十二年,為了應對康熙皇帝下達的“削藩令”,吳三桂首先舉兵造反,鎮守福建的耿精忠隨即附和,起兵配合。尚之信雖然因為年歲已高,再加上康熙皇帝的百般拉攏,非但沒有跟著造反,反而在叛亂初期牽制了吳三桂等人大批兵力。尚之信不想造反,但他性格暴戾的兒子可不這樣想。尚之信的兒子尚可喜舉兵造反,“三藩之亂”正式形成。

“三藩”中,耿精忠的下場最慘,被康熙皇帝下令凌遲處死,原因何在呢?個人認為有三點:

1、康熙皇帝在平定了“三藩之亂”以後,肯定會獎功罰過,但三藩之中,吳三桂已死,尚之信的兒子尚可喜又已經歸順清朝,其父尚之信又是在關鍵時刻忠於清朝的大忠臣,康熙皇帝不能如此殘忍的寒了尚之信的心。三藩之中,唯一活著的帶頭人,就只剩下耿精忠,康熙皇帝為了“殺一儆百”。拿出對付叛徒的雷霆手段,將其凌遲處死,很容易被理解。

2、耿精忠在舉兵造反的同時,為了贏得南方士紳的心,爭取到南方民眾的支持,對當時的附件中毒範承謨百般拉攏和腐蝕,但範承謨堅貞不屈,誓死不從。於是耿精忠將其殘忍殺害,並且為了消滅罪證,命人焚燒其屍體,讓一代忠臣魏承謨連個囫圇屍首都沒留下。

範承謨是誰啊?那可是在清朝建立和清朝揮師入關的過程中做出巨大貢獻的清朝開國功臣范文程之子,范文程父子對於清廷的忠心可謂所有漢臣的典範,清朝皇帝一直將范文程作為漢臣忠誠的正面教材加以宣傳和推崇。耿精忠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將范文程的兒子,對大清更為忠誠的範承謨殘忍處死,如果康熙皇帝不拿出一個堅定的態度處理耿精忠,怎麼給那些當時為大清效命的漢臣們交代。為了拉攏和安撫漢臣,康熙皇帝也會對耿精忠處以極刑。

3、耿精忠作為鎮守福建的藩王,和吳三桂、尚之信還不同。耿精忠頭上的靖南王帽子最初的時候,是其爺爺耿仲明所有,耿仲明將漢王帽子傳給了其子耿繼茂,耿繼茂又傳給了耿精忠。也就是說,耿精忠一家三代被大清皇帝恩賞,可謂世受皇恩。吳三桂和尚之信都是第一代藩王,和耿精忠比起來,得到的恩賞和皇恩遠遠不及。這也是康熙皇帝為什麼對耿精忠造反如此增憎恨的原因何在。

綜上所述,耿精忠被康熙皇帝處以極刑,凌遲處死,並不奇怪!


正說清代十二朝


耿精忠確實參與了“三藩之亂”,但他很快就反正,幫助朝廷剿滅其他藩王,包括鄭經和尚可喜。然而,他幫了朝廷,最終卻死得最慘,被朝廷凌遲處死。這是怎麼回事呢?

(耿精忠劇照)

清軍入關後,耿精忠的爺爺耿仲明由於在攻打明朝的過程中屢立奇功,因此在1649年被封為靖南王,而耿精忠自幼便是藩王之孫,享受著榮華富貴。

本來,“靖南王”這個爵位是世襲的,但是耿精忠卻差一點不能順利繼承,這是怎麼回事呢?

原來,就在被封為靖南王這一年,有人上報清廷,說耿仲明的手下私藏逃人。多爾袞過問此事,耿仲明不敢馬虎,結果一查,差不多藏了300多人,於是上疏請罪。

當清廷正在爭議,該如何給耿仲明定罪時,耿仲明卻在行軍途中自縊而死。

耿仲明死後,按理,耿精忠的父親耿繼茂該襲承爵位。但多爾袞卻以耿仲明不是“令終”,所以不但不允許賜祭,還不同意讓耿繼茂襲承爵位。

直到1651年,順治親政後,耿繼茂才襲承了爵位。

耿繼茂為了得到清廷的信任,聯合平南王尚可喜繼續攻克城池。在攻陷廣州後,把那些守衛家園的百姓屠戮殆盡。隨後,他又幫助清廷消滅南明勢力,最終重新得到清廷的器重。

不過,清廷對鎮守一方的藩王心存戒備。所以,在清廷的安排下,耿精忠入京迎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女兒,並被作為人質留在了京城。

1671年,耿繼茂病逝,耿精忠回到福建襲承了靖南王的爵位。

耿精忠一直享受著清廷給他的榮華富貴。他不僅是皇親國戚,還是鎮守一方為藩王。要說他對清廷沒有感情,那是不對的。

(康熙劇照)

可是,年輕人畢竟政治經驗不足,容易被人忽悠。

這不,康熙在除掉鰲拜勢力後,看到藩王割據勢力嚴重危害到中央政權,於是決定實行“削藩”。

當時的藩王除了27歲的耿精忠,再就是平南王尚可喜和平西王吳三桂了。

他們三個,吳三桂和尚可喜都是滿清開國老臣,只有耿精忠是開國老臣之後。

有意思的是,吳三桂和尚可喜對削藩的態度相左。

吳三桂舉起“興明討虜”的大旗,糾集軍隊,煽動造反。

尚可喜卻主動向康熙提出撤藩,要告老還鄉。

耿精忠野心勃勃,最終在福建積極響應吳三桂造反。

耿精忠以“反清復明”的口號,四處徵募兵士。並且為了造反成功,到處拉攏黨羽,聯合勢力。

時任福建總督的範承謨(范文程之子)發現耿精忠有謀反跡象,上疏清廷,準備徵調兵力進行防禦,可惜他還沒來得及佈防,就被囚禁起來了。

控制了福建後,耿精忠自命大元帥,率兵向浙江和廣東兩處發起進攻。

耿精忠造反,是康熙始料不及的。開始他還派人勸說耿精忠,只要他能剿滅鄭經,便對他造反的事既往不咎,並讓他繼續鎮守閩南一帶。

耿精忠不為所動,依然繼續和清廷為敵,攻陷浙江和安徽部分地區。由於耿精忠勢力強大,許多人慕名投在他麾下,很快他的兵力就壯大到了10萬人之多,這讓康熙頭痛不已。

(吳三桂劇照)

然而,藩王作亂卻並不齊心,他們各打各的小算盤。比如鄭經,雖和耿精忠結盟,但他要耿精忠讓出漳州、泉州一帶,讓他過兵。耿精忠卻拒絕他的請求,結果兩人為奪地盤又發生了窩裡鬥。

再加上耿精忠士氣不振,糧草匱乏,對兵士又無約束。因此所過之處,兵士燒殺擄掠,很快就失去了民心。

康熙得知後,決定先從耿精忠下手。

1676年,康熙派康親王傑書率大軍負責圍剿耿精忠。

隨著清軍不斷收復福建蒲城、建寧等地,連吃敗仗的耿精忠無奈之下,交出“總統將軍印”,同時向清廷表示,只要保留靖南王爵,他願協助清軍剿殺盟友。

在得到清廷的應允後,耿精忠先後剿殺鄭軍和尚之信(尚可喜之子)的軍隊。

由於戴罪立功,康熙準他繼續鎮守潮州。

然而不久,耿精忠的部下卻告發他“蓄謀逆之心”。

康熙召耿精忠覲見,並以“負恩謀反”的罪名褫奪了他的爵位,並將他拘捕入獄。

1682年,在清軍的包圍下,吳三桂之子吳世璠絕望自殺而死。

歷時8年的三藩之亂終於落下帷幕。

這時,大學士明珠上奏表示,耿精忠負恩謀反,其罪大過尚之信。

康熙於是將囚禁在牢獄中的耿精忠凌遲處死。

顯然,雖然耿精忠幫了朝廷,但是“三藩之亂”已經平息,他已經沒有作用了。而留著他,反而是個威脅。所以,耿精忠必須死。

(參考史料:《清史稿》)


張生全精彩歷史


耿精忠,清朝靖南王,康熙十二年,清廷下詔撤“三藩”,耿精忠反,自稱總統兵馬大將軍,蓄髮恢復衣冠,與吳三桂合兵入江西,被清軍鎮壓,遂降,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正月,三藩之亂徹底平息,康熙帝即詔將耿精忠凌遲死。


撤藩後,耿精忠看到吳三桂起兵,他不久也起兵謀反。但耿精忠沒有認清當時局勢,盲目響應吳三桂。

1674年,耿精忠在福州響應吳三桂,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此人是范文程的兒子。耿精忠在福建起兵後,大造聲勢,很快得到一些懷念明朝的人的支持。隊伍迅速發展到10多萬人。 對於耿精忠的謀反,康熙很惱火,他一邊派人把耿精忠的兄弟軟禁起來,一邊派人勸降耿精忠。但耿精忠反意已決。並派三路大軍向清朝進攻。



但由於耿精忠與臺灣的鄭經產生矛盾,而且他的手下缺少糧草供應,就在沿途進行搶掠,讓他失去了民心。 後來耿精忠的手下不斷有降清事件,而且最後他被降清的手下所困,不得不再次投降清朝。耿精忠表示以功贖罪,派兵攻打鄭經和尚之信。



但1680年,耿精忠被手下告發,告他“尚蓄逆謀之心”。康熙招他進京,革去其王位,並以“負恩謀反罪”進行審判。 1682年,明珠認為“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他認為耿精忠的罪要大於尚之信,康熙下令,對耿精忠及其手下凌遲處死。


這事兒有點趣兒


在《康熙王朝》中,康熙帝在晚年時期,總結自己一生的政績,擒鰲拜、平三藩、收臺灣、親征準噶爾,驅逐沙俄。一生政績顯著,被後世稱為“千古一帝”。在康熙一生這些政績中,最難平叛數三藩之亂,前後歷時八年,才平定三藩叛亂,在三藩中,下場最慘的當屬於耿精忠,在兵敗投降後,最後被康熙帝給凌遲處死。

康熙帝為何下令把耿精忠給凌遲處死,主要還是耿精忠在起兵反清中所作所為令康熙帝恨之入骨,觸動了康熙帝的底線,即使被千刀萬剮也難以洩恨。

本期貝勒給大家闡述闡述耿精忠做了哪些才觸碰康熙帝的底線?

首先,耿精忠的身份。

耿精忠本身就是襲承王爵,他的祖父耿仲明在順治年間隨多爾袞入關,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被冊封為靖南王。在耿仲明、耿繼茂去世,耿精忠襲靖南王爵。

在順治十二年,耿精忠娶了肅親王豪格的女兒,成為清朝駙馬,被冊封為和碩額附。可以看出清朝對付耿精忠的重視。

可是,在康熙帝即位之後,康熙帝平定鰲拜之後,正式開始親政,康熙帝親政之後,面臨的首要問題是三藩的勢力過於龐大,三藩每年消耗錢糧佔據康熙朝每年國庫收入多半。這讓康熙帝為此日夜寢食難安。

三藩除了每年消耗清朝過半的國庫收入,三藩所統領的藩地,基本是國中之國,清政府根本無法能夠有效的管控。

康熙帝作為一代雄主,肯定難以容忍國中之國,時刻威脅著大清安全藩王存在,於是在康熙帝十二年,康熙帝決定撤銷三藩。

當康熙帝下令撤藩之後,三藩之中實力最為強悍的吳三桂首先起兵反清。

耿精忠在吳三桂起兵反清初期,也在觀望,當看到吳三桂軍隊很快佔據清朝半壁江山之後,在康熙十三年三月,耿精忠也開始起兵反清,耿精忠反清震驚了康熙帝,康熙帝一面勸諭精耿忠改過自新,剿滅鄭經,繼續鎮閩。耿精忠不予理睬,繼續舉兵攻城掠地。這讓康熙帝為此大為惱火。

三藩之中,尚可喜本身是沒有打算起兵反清的,尚可喜為了標對是清朝忠心,一度統兵與吳三桂等人火併,到康熙十五年,尚可喜的兒子尚之信軟禁了尚可喜之後,才舉了反旗。

因此,在三藩之中,除去吳三桂,數反清人物中就數耿精忠最為積極,而且耿精忠的身份是清朝和碩額附。

其次,耿精忠殺了福建總督範承謨,觸碰了康熙帝底線。

範承謨是誰,可能不熟悉清朝歷史的朋友們不知道,在《孝莊秘史》中,被皇太極譽為“清朝第一謀臣漢人”范文程之子。

范文程為清朝定鼎中原立下汗馬功勞,其貢獻不亞於吳三桂、耿精忠等貢獻。範承謨也是子承父業,對清朝忠心耿耿,誓死不降。這對父子一直被清朝樹立為滿漢一家的榜樣,對清朝爭取天下漢人心標杆,就這樣被耿精忠給殺了,此舉不是在向康熙帝宣誓,滿漢誓不兩立。

耿精忠此舉徹底,觸碰了康熙帝底線。

在康熙帝徹底平定三藩之亂後,大學士明珠上奏說:“耿精忠負恩謀反,罪過大於尚之信。”於是康熙帝下詔將耿精凌遲處死。

貝勒說:耿精忠與吳三桂一樣,屬於典型的“三姓家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