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提高有效產出?讓企業持續地賺錢

不管企業佔據供應鏈中的多少個環節,不管企業是不是供應鏈的核心企業(鏈主企業),企業主營業務的運營目標都是提高有效產出(持續地賺錢)。

有效產出,根據TOC理論提出者高德拉特博士的定義,解釋為通過成功向目標客戶交付產品和服務以獲取收益的速度。作為企業的董事長、CEO及中高層管理者,怎樣運營企業系統才能夠提高主營業務的有效產出?

首先,要對有效產出有準確、深刻的理解;其次,企業的運營活動要圍繞提高有效產出這個目標展開。

怎麼提高有效產出?讓企業持續地賺錢

工作成果不等於有效產出

每一個部門、崗位和員工,每天都有相應的工作成果,但是工作成果並不等於有效產出。那些不能轉化為有效產出的工作成果不僅不能產生收益,還會與能夠轉化為有效產出的業務爭奪有限企業資源。

在現實中,很多工作成果對企業的有效產出沒有正向作用,但卻耗費了企業的資源,例如,生產出了不良品,設計圖紙被要求返工,開沒有結果的會議,做出無法落地的決策,做對提高員工業務技能沒有幫助的培訓,各級領導長時間做沒有實質內容的訓話,等等。

每個部門、每一位員工,包括每一位中高層領導,都很忙,都做了很多工作,但是對企業的有效產出有幫助嗎?

只有企業上下對有效產出有了正確的、一致的共識,才能杜絕企業內部的各種形式主義,才不會去糾結那些根本就不重要的事情,才能把資源集中在有意義的事情上。

怎麼提高有效產出?讓企業持續地賺錢

讓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任務觸發業務流程

要想集中企業資源做有意義的事情,就要讓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任務來觸發企業的各項業務流程。

首先,企業要明確制定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任務;

其次,企業要把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一系列任務串起來,形成有效的工作績效指標體系;

再次,企業要通過績效指標體系驅動每一個部門、每一個崗位的日常工作,並用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任務來觸發工作流程。

例如,傳統供應鏈的運作模式是儘可能地多生產、多銷售,以實現儘可能多的有效產出,但這種模式下,有效產出面臨兩個方面的不確定性風險:一是如果產量滿足不了銷售部門的需求,那就意味著無法實現部分訂單的交付承諾;二是如果產量很大,而銷售部門銷售不出去,就會造成產品的積壓和呆滯庫存。

因此,對於有效產出的規模,應基於準確的銷量預測,基於可以實現的銷量來確定。不管企業採取的生產模式是MTS、MTO還是 MTA,都要想辦法準確把握未來一個時間週期內、可實現的銷量,然後用可實現銷量來定義能實現有效產出的任務。

在做出精準的銷量預測方面,目前各家企業都面臨著各種各樣的困難,但隨著透明數字化供應鏈的發展,未來將由終端客戶的確切需求牽引企業的有效產出。

企業的有效產出能牽引企業運營的任務體系,包括但不限於銷售任務、生產任務、採購任務、交付任務等,每個方面的任務都是由不同部門來執行的,並需要設置相應的績效考核指標。企業要用這些考核指標來驅動和評價各個部門、各個崗位的日常工作。

要注意,單一績效指標並不是越高越好,績效指標要與企業的有效產出相匹配。以產量指標為例,並不一定是釋放100%的產能或者產量越大就好,要由具體的任務來觸發生產流程,並根據實際的銷量確定生產計劃的產量。

怎麼提高有效產出?讓企業持續地賺錢

盡一切努力提高有效產出

企業的運營目標,就是不斷增加主營業務的有效產出,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是儘可能地提高銷量規模和產量規模,以實現銷售額和利潤的增長;二是儘可能地降低業務運營所產生的各項費用支出,提高利潤率。

怎麼提高有效產出的規模?如果產品市場需求旺盛,就要通過提高產量來擴大有效產出的規模。如果產品的競品有很多,不太好賣,要通過各種營銷方法提高有效產出的規模。在銷量規模和產量規模一定的條件下,則要通過降低成本來提高利潤率,以獲得更多的利潤。

在現實中,企業的業務可能是多元化的,主營業務涵蓋多種產品和服務;但與此同時,企業的資源總是有限的,因此,企業運營的藝術就是杜絕一切資源浪費,把有限的資源優先投入到盈利最多的業務上。而要想做到這一點,就要掌握企業運營的方法和工具,具體如何操作,請關注後續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