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鬆齡為什麼反奉?

搜不盡的經典


郭松齡反奉,歸結起來,有幾個原因:

1,左翼親俄人士的串聯,尤以當時正積極向國民黨靠攏的馮玉祥部國民軍部為最;

2,取得了日本陸軍省高官的諒解,默許他在武力推翻張作霖後繼任東北實際領導;

3,對於張作霖的進關爭霸戰爭的厭倦和悲觀;

4,張作霖在入關後賞罰不公帶來的軍心動盪。

我們知道,郭松齡早年即追隨革命黨,屬於當時的進步青年軍官,他本身也不是張作霖的八角臺嫡系出身,而是靠著張作霖吸納人才的行動,在奉軍中由教官起家,最終輔佐張學良,實際掌握了奉軍嫡系三、八旅而發跡的。

隨著奉軍的大擴軍,他的手中實際掌握了京津地區的奉軍“新練軍”主力,也就是張作霖委託張學良統帥的張氏嫡系。

這是他得以“反奉”的實力本錢,而他最終發動反奉戰爭,有上述原因中的2個為遠因,2個為近因。

遠因為張作霖進關爭霸戰爭對於東北故鄉的摧殘和對整個戰爭的厭倦與悲觀,同時,已經戰敗退出京津的馮玉祥部也在多個方面對他進行接觸和談判,也就是與當時所謂的“赤黨”的接觸。

近因則是張作霖入關後的賞罰不公,尤其是奉軍南下各部的紛紛失敗,讓他堅定了反奉的信心。

1925年秋,郭松齡以觀戰武官的身份到日本觀摩日軍秋季大演習,郭派出聯繫人駒井德三向日本高層傳話說:

“決定讓張作霖隱退,以便在東北建立一個獨立政權,併為此籌措了四千萬元的經費。可是,在滿洲有日本的權益,所以得不到日本政府的諒解,就不能著手進行。因此,可否把我向政府有關方面引見一下。”

駒井特意反問說:“一旦獨立政權建成,和日本的懸案就能解決嗎?”

郭立即回答:“一定要一舉解決問題。”

隨即,駒井把郭引見給日軍總參謀部第一課長小磯國昭(後來的甲級戰犯)。小磯國昭表示說:

“日本陸軍決不干涉。”

郭松齡回國後,駒井認為只是一個課長的保證不足為憑,於是又到陸相宇垣一成那裡取得了“嚴守中立”的諾言。駒井一經把對宇垣進言的成功信息通知給郭,郭立即發動了反奉戰爭。(顧明義:《郭松齡事件與日本》,《日本研究》雜誌1986年第4期)

郭松齡為什麼等不及?

很多人認為,郭松齡作為張學良的左膀右臂,當張氏父死子繼時仍可掌握東北政權,施展抱負,實際上是一種幻想。

因為在當時東北的有識之士看來,張氏政權此時已經處於覆滅的前夕,屬於最後的瘋狂了。

宋一夫著《張作霖在東北》一書中記錄的1924年8月到1926年6月10日的奉天城(瀋陽)內的物價變化顯示:

白米,漲幅為158%;高粱,漲幅為140%;麵粉,漲幅為209%;豬肉漲幅為291%。

第二次直奉戰爭,戰場上看似奉系高歌猛進,大軍席捲大半個中國,兵鋒直抵上海,中國最富庶的地區幾乎都掌握在手中,然而,作為大本營的奉天,卻如實地反映了奉系的經濟、金融、財政狀況。

1925年前後,已經成為整個奉系集團財政、經濟的節點,就連被張作霖無比倚重的財神爺王永江也實在支撐不下去,先逃後奏地向張作霖提出了辭呈。

在辭職信中,王永江提醒張作霖:

今金融為軍事牽動,竟出常軌之外,而戰事又無時可息,則數年所期望之大政,必無所資以進行可知也。

張作霖覽信之後,並未做出息兵罷戰的承諾,至此,王永江的改革和建設完全化為泡影,就此隱居金州,不再復出。張作霖對此耿耿於懷,多次對人說:

郭松齡以槍桿子伐我,王永江以筆桿子伐我。

而王永江,實際上是張作霖所有霸業的基礎支持,沒有他的幫助,東三省仍是賠錢的財政,不要說出兵放馬,就是維持軍隊也維持不下去,然而,到了這個時候,王永江也絕望了。

所以,除了楊雨霆之流的“名利之鬼”以外,包括張學良,在北伐軍真正開始北伐戰爭大攻勢之前,都已經看到了奉軍不可挽回的頹勢,只有張作霖和他的小圈子,還在為了掌握中央政府的名位而沾沾自喜。

而且哪怕是這位當了“中華民國元首”的張大元帥,對於中央政府的公務員,也發不出來全額工資……

這樣嚴峻的形勢,才是郭松齡和張學良、王永江等人無比焦急的,但又無可奈何。

而就郭松齡本人而言,他嚴重的胃病,也讓他對自己的身體缺乏信心,認為如果不能儘快撥亂反正,自己的身體也根本耗不起了,這種態度,在他的幾次通電中也有表露。

張作霖的老兄弟們根本靠不住

所以,在郭松齡舉旗反奉的初期,也就是打出擁戴張學良、清君側的旗號的時候,奉軍內部的反應同樣非常曖昧。

郭松齡剛剛起兵,張作霖一手提拔起來的熱河都統闞朝璽即與郭秘密聯繫,希望局外中立,並藉此要求黑龍江地盤,並給張作相吉林地盤,遭到郭松齡拒絕,要求先交軍隊再談其他。

不久後,郭松齡在錦州之戰中獲勝,張作霖的把兄弟湯玉麟、第16師師長於琛澂(後任偽滿治安大臣)、闞朝璽(後任偽滿中央銀行總裁)都在與郭書信暗通款曲之後,引兵避開鋒芒,把張作相的第15師扔在了背後。

1925年12月5日,奉軍的連山防線潰敗後,連張作霖在黑龍江的老兄弟吳俊升也觀望了一段時間,彷徨無計的張作霖已經決定下野,請求日本出面調停,擬將奉天和平移交郭松齡,他自己避居大連。

當時的情況是:

張作霖就對王永江說:‘郭鬼子快進城了。我給吉林、黑龍江去電報,請他們幫忙,他們不理我。我不能等郭鬼子進城把我逮住。我要到租界地去,這房子也不能留給他,我要放火燒了它。’(鬱文《兵臨城下的張作霖》,《瀋陽文史資料》第12輯)

奉天省長王永江到日本駐奉天領事館向吉田茂總領事尋求支持時說:

據張學良司令來電,奉軍已無挽回希望(指錦州防線)。張作霖處於半瘋狂狀態,企圖自殺,由於吾等勸阻方才作罷。

賞罰不公增加了郭松齡的盟友

在郭松齡反奉戰爭中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就是李景林。

這位保定軍校出身的奉軍老將,雖然自1917年就加入奉系,並在直皖戰爭、第一次直奉戰爭中表現卓越,但與郭松齡一樣屬於“土派”,與楊雨霆等人的洋派矛盾甚深。

所以在郭松齡反奉發起時,與郭、馮玉祥結成了三角同盟。

不過馮玉祥充分發揮了倒戈將軍的本性,在郭軍7萬主力出關之後,兵鋒直指李景林,奪佔京津。

而在他們“鐵三角”的計劃裡,肯定是沒有這個橋段的,郭部的後路,也不應該這麼被砍斷。如果馮玉祥不如此背信棄義,那麼,郭松齡的反奉軍就不再是無後方作戰,而擁有和張作霖大打的本錢。

結論

所以,郭松齡之所以在此時發起反奉戰爭,實際上是多方面因素因緣際會的結果,絕不是一時頭腦發熱。

至於和張學良的私交,我們可以看到,哪怕是百歲的張學良,在回憶這位亦師亦友的同袍時,都不吝於給予極高的評價,甚至認為他活著就不會有九一八事變發生,這種讚譽,他甚至沒有給過自己的父親。

可見,張學良和郭松齡二人對於這樣一場戰爭本身就是心照不宣的,不存在朋友間的背叛,或者說張學良本人如何無能,被人賣了還幫人數錢,那是根本不可能的,就以張學良對於日後東北軍嫡系的掌握程度來說,這點人事權術,他還是掌握得爐火純青的


醉千休


郭松齡反奉,有兩層原因。外因是中國共產黨的軍事統戰工作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內因是郭松齡一生追隨孫中山先生,他信奉三民主義,反對賣國投降,倒戈反奉是他愛國的生動詮釋。

導語

1925年11月22日,奉系軍閥將領郭松齡,在河北灤州發表通電,率領七萬精兵公開發動反奉戰爭,一路北進,直搗奉天,意圖推翻張作霖的統治,坐鎮東北的張作霖,曾一度打算棄城而逃。但不料在關鍵之時,日本卻卻公然出面干預東北事務,出兵援奉。在日本的全面干涉下, 郭松齡兵敗被殺、曝屍奉天,馮玉祥敗歸西北、被迫下野。 反奉戰線徹底崩潰, 奉張借日援,起死回生,日本藉此進一步加深了對華擴張。

郭松齡反奉原因何在?

內因:張作霖內戰賣國的行為,深深激怒了這位愛國將軍

郭松齡於1905年秋,考入了奉天陸軍小學堂,加入過同盟會。1913年,考入中國陸軍大學,畢業後任北京講武堂教官。後來任東三省講武堂的戰術教官,少帥張學良也是他的學生。1921年張學良任第三旅旅長,郭松齡便被擢升為第八旅旅長,這兩個旅後來聯合組建了東北司令部,合稱為三八旅,張學良將一切軍事要務,都交由郭松齡主持。

在兩次直奉戰爭中,郭松齡治軍有方,指揮若定,身先士卒,衝殺在前。奉軍將士對郭松齡心悅誠服,公認他為軍中猛將。然而,大帥張作霖卻聽信楊宇霆等一班人的讒言,對郭松齡是“敬而遠之”,因此郭也並未受到重用。

第二次直奉戰爭結束後不久,接受過“三民主義”思潮的郭松齡,多次勸說張作霖罷兵息戈,用心經營東北,救民於水火。然而,他的善意不但徒勞無功,反還被群小誣陷,這可令郭是苦不堪言。1924年11月,張作霖命郭松齡率兵攻打馮玉祥國民軍,郭松齡對此予以抵制,險些惹怒張作霖,幸虧張學良從中掩護,郭松齡才得以過關。

(張作霖)

1925年,日本邀請奉軍派代表去“觀秋操”(軍事演練),張作霖便派郭松齡前往。郭松齡在日本期間,卻意外得知: 張作霖為了得到日本軍火攻打國民軍,擬承認袁世凱當年與日本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二十一條,並已與日方達成了密約,派於衝漢到日本簽字。這件事,可以說,是促使郭松齡起兵反奉的最直接原因。

郭松齡證實此事後,憤慨地說道:“國家危殆到今日這個地步,張作霖還不惜為個人利益,暗地裡出賣國家,他這種做法,我無論如何也不能苟同,我是國家的軍人,而不是某個私人的走狗,他若真打國民軍,那我就打——他!

當時,被奉系軍閥打敗的直係軍閥吳佩孚和孫傳芳,在全國人民討伐奉系軍閥的高潮中,發起了反奉戰爭。郭松齡在張作霖的催促下回到天津後,並沒按張作霖的吩咐到奉天聽候命令,而是稱病住進了天津的一家法國醫院。張作霖多次拍電報,命郭松齡將所部集結於灤州,立刻回奉天聽令。郭松齡知道事已十分危急,於是連夜決定聯馮反奉

1925年11月22日,郭松齡在灤州倒戈反奉。他連續發出通電,要求張作霖下野,請張學良接管奉軍,並宣佈停止對國民軍的戰爭。接著,郭松齡將其統轄的7萬人馬,改編為4個軍,揮師東進,直搗奉軍老巢。七萬鐵軍在郭松齡的指揮下,士氣旺盛,所向披靡,衝破了張作霖以4萬兵力精心佈置的連山防線,郭軍攻下錦州後,又佔領新民,矛頭直指奉天省城。

張作霖見狀,膽戰心驚,為了阻擋郭的東進,張以80萬元的獎金懸賞郭松齡的人頭。此外,張作霖一面勾結日本關東軍出面干涉,阻撓郭進攻奉天; 一面在準備逃往日本佔領下的旅順的同時,開會佈置下野及議和之事,張作霖玩的這一套把戲,可謂是有模有樣。

然而,就在郭松齡反奉戰爭的關鍵時刻,日本關東軍像幽靈一般的出現了,日本人到處製造混亂,從中獲取漁利。日本以調停人的身份兩邊斡旋,期間不斷討價還價。要求雙方各自承認“日本帝國在滿蒙的特殊權益”。如果誰不滿足他們的要求,他們就與誰兵戈相見。郭松齡面對日本人的威脅利誘,是嚴詞拒絕,並說道:“豈有此理,日本人算個什麼東西,這是中國的內政”,他日本管不著!而張作霖,卻不假思索地答應了日本人的“五項要求”,並在草約上籤了字。

張作霖還答應:“日本出兵4萬助張,日兵待遇及薪金,一如中國營長”。12月9日,日本關東軍司令部,下達了“扶張抑郭”的命令,關東軍和守備隊立即移兵奉天,和滿鐵要地皇姑屯、塔灣一帶。日本又將駐朝鮮的兩個師團調入奉天省和吉林省,加入奉軍防線。同時,日本還警告郭松齡:滿鐵沿線20裡以內不準中國軍隊進入。

日本的此等做法,使郭軍處於十分被動的地位。由於日軍的直接介入,郭軍不得已放慢了進攻省城的速度,這就為奉張贏得了集結兵力、組織反擊的時間。最終在日本人和奉軍的聯合夾擊下,反奉倒戈失敗,郭松齡暴屍奉天,一代名將,就此隕落!

(倒戈英雄——郭松齡將軍)

此外郭松齡倒戈反奉,也還受共產黨勸說的影響。

郭松齡早年跟隨於孫中山先生,信奉三民主義,他相信只有三民主義才能挽救中國,挽救於天下百姓。

1924年1月,國共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中國共產黨便以全部精力,與中國國民黨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從創辦黃埔軍校、培養軍事人才到平息商團叛亂、討伐陳炯明;從改組大元帥大本營,到組建廣東革命政府;從東征、南征到統一廣東。經過兩年生死與共的浴血奮戰,終於為國民革命打下了一隅江山,為北伐戰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廣東成為國民革命的根據地。

中共北方區委的李大釗,十分重視從內部分化和瓦解,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隊伍, 1925年8月,李大釗派中共黨員任國楨,和國民黨員錢公來、朱霽青等,到奉天與奉軍將領郭松齡聯繫,爭取他加入到反奉、反帝戰線中來。任國楨等人在奉天與郭松齡的接觸,無疑是加強了郭松齡“倒戈反奉”的決心。


文史議春秋


郭松齡是近代民國時期奉系軍閥中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他和張學良的關係尤其親密。但是由於他在關鍵時刻發動了反對張作霖的起義,最後功敗垂成,結果被張作霖所殺。

要知道郭松齡一直是奉系的重要人物,張作霖和張學良可謂都是比較信任他的,給予他高官厚祿。那為何郭松齡非要最後起來造反,導致自己無法得到善終呢?這其中很大一個原因是因為郭松齡和楊宇霆的矛盾。因為在奉軍中有兩派勢力互相鬥爭,郭松齡屬於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而楊宇霆等人屬於是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的,雙方的理想,目標還有治軍理念都有相當大的差別。

再就是奉系老大張作霖對這些人厚此薄彼,最終惹惱了郭松齡。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奉系軍閥取得了很大的勝利,其中郭松齡在其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但是事後張作霖卻賞罰不公,把山東封給了張宗昌,安徽封給了楊宇霆,而作為最大功臣的郭松齡,卻什麼也沒有得到。而郭松齡本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問題,他過於自傲,不屑與人交往,本來張學良多次想緩和他和楊宇霆的緊張關係,可是一直不能成功。

郭松齡在開始起兵反奉的初期,形勢還是非常有利的,當時他還聯絡了馮玉祥等軍閥一起反奉。可惜後來馮玉祥等人也並不是真心為郭松齡出兵,所以打著打著他們就退縮了。而奉軍畢竟是張家的軍隊,多年來一直奉張家父子為主,所以在張學良出面之後,郭松齡的軍隊就不再那麼受郭松齡的控制了。而在關鍵的時刻日本人也出手,最終導致郭松齡功敗垂成。本來張學良還想保住郭松齡的命,但是張作霖卻搶先出手,殺掉了郭松齡夫婦。

所以郭松齡反奉主要是因為自身比較偏激,再加上張作霖賞罰不公,同時作為新派軍隊也不願意在參加軍閥之間的混戰,搞得民不聊生。

我是冰哥聊史論古今,期待您的關注和點評!


冰哥聊史論古今


郭松齡(1883-1925),字茂宸,漢族,出生於遼寧省瀋陽市東陵區深井子鎮漁樵村,是唐朝名將汾陽王郭子儀的後裔。奉系著名愛國將領之一。

郭松齡倒戈反奉原因有四:

一、與楊宇霆的私怨

奉軍新軍裡一直分為兩派,一派是郭松齡為代表,在國內陸軍學校畢業的陸大派,另一派則是在日本陸軍學校畢業的留洋派,像楊宇霆、姜登選、韓麟春都在此列,兩派因軍事理念的差異一直看對方不順眼。而且楊宇霆一直建議張作霖挺進關中,統一全國,迎合了張作霖的野心。而郭松齡卻希望奉軍可以好好經營東三省,國人不要自相殘殺。

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大勝結束。張作霖把各個省封給手下,其中把安徽封給楊宇霆,山東封給張宗昌,把江蘇封給姜登選。而此戰最大的功臣郭松齡卻什麼也沒得到。趾高氣揚的楊宇霆和落寞的郭松齡,成了讓兩派的矛盾迅速激化的鮮明寫照。其實張作霖是把郭松齡與張學良捆綁一起。等張學良徹底接班那一天,郭松齡在整個奉軍可以說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可惜他沒等到這一天。

二、奉系軍閥新舊兩派的矛盾

張作霖團隊裡有兩種人,一種是當年一起刀口舔血的把兄弟,這些把兄弟為張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助力,深受東北王的信任。隨著歷史車輪的轉動,他們陳舊的作戰思路和帶兵方式已經不能適應現代戰爭的要求了,第一次直奉大戰的潰敗就說明了這一點。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奉軍內部逐漸形成了“老派”、“新派”。老派是奉軍中的實力派,絕大多數都是和張作霖一起出道的結拜兄弟,成員有張作相、張景惠、湯玉麟、孫烈臣、吳俊升,這些人在奉軍中都擔任軍政要職。新派分為“士官”派和“陸大”派,都是軍校出身的人,“士官”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以楊宇霆為首腦,成員有姜登選、韓麟春、於珍、常陰槐、王樹常、於國翰、邢士廉等人,這些人對楊宇霆甚為依賴,視楊為“智囊”、“精神領袖”。

而新派則是張作霖蒐羅來的各處人才,以王永江、楊宇霆為代表。他們在軍事、政治、經濟各方面進行著革新,讓張作霖愈發器重。兩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當中,不過郭松齡確是一個例外,他雖身處新派,但因其性格剛直、自尊心過強,落得個兩邊不討好,孤家寡人一個。

三、民族大義

郭松齡曾經參加過孫中山先生的隊伍,對三民主義很是認同。他的夫人韓淑秀也是同盟會會員。郭松齡有一顆救國救民之心,在得知了張作霖在日本大量採購軍火、準備大打內戰的消息後。郭松齡很反感。

郭松齡敢於起兵反奉,不僅因為他是一名民主革命者,與張作霖等舊式軍閥有本質區別,同時也與張學良的充分信任和縱容有著密切的關係。張學良秉承父親張作霖“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作風,對郭松齡有著超乎尋常的信任,這在奉系集團內部早已成為美談。因此當郭松齡“對張作霖的軍政措施,時常表示不滿”時,張學良對郭松齡則“每表同情”,並不加以制止。

四、性格偏激

郭松齡自尊心太強,不屑與人交往,被楊宇霆擠兌後,兩人關係變得勢如水火。張學良居中調停,請兩人坐下來一起吃飯,郭松齡聽說楊宇霆也要到場,不顧張學良的好意,憤然缺席。

後來直奉大戰,郭松齡在作戰部被姜登選擠兌,竟然違抗軍令,擅自帶走部隊。戰場抗命,已經形同造反,可以就地槍決的。不過張學良卻沒有處罰他,只是找到他讓他把作戰部隊帶回去。後來郭松齡在背叛奉軍以後,把姜登引誘出來殺害了。後來楊宇霆失勢,郭松齡手握7萬精銳的兵權。按理說應該大氣一點,他卻在火車站當面譏諷楊宇霆,像一個報復成功的孩子。

郭松齡的這場兵變,雖說出發點是為了救國救民,消滅內戰,不過不難發現雙方背後有日俄兩國的影子浮現。


水木快快刀


在東北王張作霖的奉系裡,張作霖,張學良,郭松齡三人可以說是關係極為親密的三人,其中張學良待郭松齡更是親如兄弟,在郭松齡起兵之後,更是蝴蝶效應改變了中國的近代史。

當時在郭松齡的手中握著的是張作霖東北軍中最精銳的七萬大軍,一個地方的軍閥,將手中最精銳的力量交付到了外姓人的手中,對於他的信任可以說是推心置腹了。

在當時郭松齡與張學良的關係中,張學良對於郭松齡也是親如兄弟,郭松齡的反叛也讓心思焦慮的少帥張學良從那時候起就抽上了大煙,張作霖更是被迫與日本簽訂了“高利貸”條約,給以後的皇姑屯事件埋下了伏筆。

郭松齡有一個外號叫做“郭鬼子”因為郭松齡的身材高大,而當時的東北駐有俄國與日本的駐軍,被當地人不喜,統統的稱為俄國鬼子,而郭松齡與當時的俄國士兵相似,就被取了一個郭鬼子的外號。

張學良與郭松齡兩個人的關係也可以從很早說起,張學良在小時候就已經見過郭松齡,那時候的郭松齡也為張學良講解了自強救國的路線,後來張學良進入了奉軍自辦的陸軍學校講武堂學習。緣分讓張學良與教官郭松齡又一次見面了。

在講武堂裡,郭松齡不但教給少帥先進的軍事知識,還給他灌輸救國救民的道理。

而張學良本身就對於西方的思想並不是很排斥,於是兩人漸漸的發展成為亦師亦友的關係,同時張學良的夫人于鳳至和郭松齡的夫人韓淑秀也變得情同姐妹,韓淑秀遇到經濟上的困難,于鳳至也都會用自己的私人財產幫助她。

在講武堂中,郭松齡對於所有的學員都是一視同仁,張學良身上的少爺脾氣也很快的就被消磨掉,也學會了很多的知識,在畢業之後也將郭松齡調到了自己的“新軍”上任職,一起操練新軍整頓軍紀,這隻軍隊也很快的成為了東北軍的精銳。

隨著張作霖實力的日益強大,他的目光也望向了關內,很快就發動了第一次的直奉戰爭,但在直系軍隊的先進戰術以及大炮轟擊下,張作霖的軍隊也是節節敗退,甚至差點被直系軍隊端了老窩,最後在山海關前,還是張學良和郭松齡的三八旅最後頂住了進攻,最後直奉議和。

而張作霖在稍作休整之後,也很快就發動了第二次直奉戰爭,簡稱復仇之戰,在這次戰爭中,郭松齡率領著新軍一鼓作氣打到了秦皇島,這場戰爭以奉系的勝利結束。

而這兩次大戰也奠定了郭松齡在東北軍內的地位,也得到了張作霖與張學良兩人的器重,張學良人前常說郭茂辰就是我,我就是郭茂辰,足見其厚愛(郭松齡字茂辰)。

甚至張學良還為郭松齡爭取到了指揮權,在張學良不在天津的時候,這隻七萬人的精銳部隊郭松齡一個人說了算。

不過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郭松齡最後也在種種原因下打出了清君側,擁立張學良的口號徹底的背叛了奉軍。

1:與楊宇霆的私怨

這個恩怨還要說到當時的“復仇”之戰,在當時楊宇霆就迎合了張作霖挺進關中統一全國的思想,而郭松齡當時卻希望奉軍可以好好的經驗東三省,不要自相殘殺。

後來第二次直奉大戰以奉軍大勝結束,張作霖也開始大封有功之臣,把安徽封給楊宇霆,山東封給張宗昌,把江蘇封給姜登選,可作為“復仇”之戰最大功臣的郭松齡卻什麼都沒有得到。

所以在當時的奉軍內部,以楊宇霆為代表的“留洋”派總是在郭松齡為代表的“本土派”面前趾高氣昂,以現在的看法來看待這件事情,想必也是張作霖想要將郭松齡與張學良徹底的綁在一起,好給張學良鋪路。

2;中間人“兩邊沒逢源”的郭松齡

張作霖作為從老牌軍閥一直到新式軍閥,他的隊伍中有兩種人最為多見,一種是當年刀口舔血的兄弟,這些人為張作霖的崛起提供了巨大的幫助,深受張作霖的信任,而另外的一群人則是張作霖蒐羅來的各種新派。

但新派與舊派兩撥人經常的因為作戰思想與帶兵方式之間產生很多的矛盾,在形式的逼迫下,張作霖也越來越信任新派,所以兩派的矛盾也在日益激化中。

而在這兩派中,郭松齡卻是一個“異類”,因為性格剛直、自尊心過強,落得個兩邊不討好,成為了孤家寡人一個。

3:民族大義

郭松齡曾經參加過孫中山的隊伍,對於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也是相當的認同,他的夫人韓淑秀也是同盟會會員。

這樣的郭松齡在軍官學院的時候,也時常的會拉張學良兩個人一起討論強國之路,而郭松齡在得知了張作霖準備大打內戰消息的時候,也是頗為反感。

不過郭松齡的那場兵變,雖然出發點是救國救民,但不難發現雙方背後國外勢力的影子,並且在那場事變中,張學良也使用飛機散發傳單“吃張家飯,不打張家人”也在郭松齡的部隊中產生了一定的反戰情緒,這些事情疊加起來,也註定了郭松齡的敗局。


瘋狂青史


郭松齡外號郭鬼子,此鬼非日本鬼,乃白俄鬼。

因為他身材像白俄兵一樣高大,又常穿普通士兵們穿的布軍服,遠遠看起來像白俄兵,人們對各國侵略者都沒好感,以“鬼子”稱之,所以他得了這麼個外號。

和大家所想的不同,郭松齡之所以反奉,既不是為了民族大義,也不是為了個人私慾,純屬理念不同,派系之爭。

張作霖的奉系軍閥,組成相當複雜,有當初跟著他當土匪的結拜兄弟們,也有系統學習過現代軍事的新式人才。這兩類人之間存在著深深的矛盾,一派以元老自居,一派覺得自己才是奉系的未來,彼此看不慣。

那麼張作霖支持哪一派呢?哪派都支持,等於哪派都不支持!事實上他對此喜聞樂見。

這是中國古代帝王術的一種體現,讓“大臣們”相互制衡,“龍椅”才坐得穩,要是部下全都一條心,他張作霖就該犯嘀咕了。

第一次直奉戰爭後,“老派”和“新派”明確形成。

而“新派”還細分為留洋派和本土派。留洋派大多是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的,以楊宇霆為首;本土派大多畢業於中國陸軍大學和保定軍官學校,以郭松齡為首。

這兩人理念不同,楊宇霆主張帶著奉系向中原地區發展,圖謀統一中國;郭松齡則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意思是東北自保,關內那堆事就別管了。

對於有雄心壯志的張作霖來說,楊宇霆的理念顯然更符合他的心思,郭松齡的則過於保守了。於是對楊宇霆信任看重,視他為得力助手。

那奉系二把手張作良是個什麼意思呢?他沒有明確的看法,可能覺得都有理吧。但因為楊宇霆仗著張作霖的信任囂張跋扈,都快不把他放眼裡了,所以他對楊很不滿,站到了郭松齡那一邊。

張家父子雖然對一些事物的看法不同,依然父子情深,郭松齡和楊宇霆卻已勢同水火。

雖然有著少帥的支持,畢竟老帥才是掌控一切的那個人,因而郭楊之爭中郭松齡受到了楊宇霆的打壓排擠。

楊宇霆性格不好,郭松齡情商也不高。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凡事特別愛較真,數次落於下風,讓他不但厭惡楊宇霆,也恨上了張作霖。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奉系內部爆發嚴重的地盤之爭,立下大功的郭松齡什麼都沒爭到,簡直要氣死,攛掇張學良篡了張作霖的位自己上臺!

張學良嚇了一跳,他可從沒這麼想過,當然不同意,於是郭松齡對他也有了不滿,產生了反奉的念頭。

而導致他真正反奉的則是這麼件事:1925年10月初,郭松齡作為奉系的代表去日本觀操,忽有個日本的重要參謀問他此次來日本是否代表張作霖簽訂前約?

郭松齡一頭霧水,詢問之下才知道張作霖以落實二十一條為條件,要求日方供給奉系軍火,入關進攻馮玉祥的國民軍!

此事徹底激怒了郭松齡,他本就不願出關作戰,只願偏安東北,再一想到哪怕打贏了自己也沒啥好處,索性一不作二不休找上了馮玉祥,雙方結成同盟。

11月21日晚,郭松齡發出了反奉的通電,有三個主張:一是停止內戰;二是張作霖下臺,嚴懲主戰罪魁楊宇霆;三是張學良上臺,改革東四省。

張作霖都懵了,雖然他看重楊宇霆,對郭松齡其實也是很信任的,壓根想不到他會造反!還以為是張學良想逼宮篡位,差點沒把他給殺了。

張學良也懵,自請去和郭松齡商談退兵,但郭松齡鐵了心要反奉,當然不聽他的。

除了馮玉祥,郭松齡還有另一個同盟:奉系實權人物李景林。

(郭松齡夫婦被曝屍)

三方加在一起看起來聲勢浩大,張作霖都讓家人收拾細軟準備逃跑了。

但軍閥同盟因利而來,也因利而散。李景林不斷撬郭松齡和馮玉祥的牆角,馮玉祥趁郭松齡和奉軍打得火熱,出兵佔領了熱河。

日本人也在其中插了一腳,先拉攏郭松齡,表示可以幫他一把,只要戰後給出國家利益,郭松齡拒絕了;又去找張作霖,張作霖同意了——也不是真心同意,只是想糊弄小日本,後來反悔了,這也是日本人非要弄死他的原因之一。

郭松齡孤立無援,戰敗身亡。

【我是一粒沙,喜歡就關注我吧!】


縹緲峰下一粒沙


郭松齡反奉是民國軍閥混戰中的一件大事,此事不光影響了奉系軍閥興衰,也直接導致東北的走向。那麼,郭松齡作為奉系軍閥的醫院,為什麼卻要反奉呢?

(郭松齡劇照)

我認為郭松齡反奉有六方面原因:

一、郭松齡看不上張作霖。

郭松齡生於亂世。日俄戰爭時,家鄉成為交戰區,房屋盡毀,百姓傷亡慘重。郭松齡目睹慘狀,毅然投筆從戎,先後以優異的成績考入北京將校研究所和中國陸軍大學。經過專業的軍事學習,成為正經的軍事高材生。

張作霖是土匪出身,雖說壯大成一方軍閥,但他是個利己主義者。在許多事情上,他都會先算計如何讓自己獲得最大利益,甚至不惜和日本人打得火熱,利用他們達到自己的目的。

因此,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年郭松齡,壓根看不上張作霖這樣的草莽英雄。

二、郭松齡對作張作霖有意見。

郭松齡在遇到張作霖之前一直混得不好。他先是投靠四川巡警道朱慶瀾出任連長職務,後來受保路運動影響,四川將領發動兵變,紛紛獨立。朱慶瀾被迫離職,郭松齡也不得不離開四川,回到了奉天。

當時,郭松齡已是同盟會中的積極分子。他信奉三民主義,支持共和,支持革命。武昌起義爆發後,他在奉天積極響應,與革命者們密謀武裝起義,結果受到張作霖的鎮壓,被逮捕入獄。後來幸得韓淑芬“美人救英雄”才得以揀回一條命,也就是此時他認識了張作霖。

隨後,郭松齡又滿懷革命熱情,南下廣州追隨孫中山,投身護國運動。結果再次以失敗告終,只得重返奉天。

正好,張作霖重開東三省講武堂,郭松齡通過陸大同學的推薦,成為其中一名戰術教官。

張作霖有一次看到郭松齡,當著眾人的面拍著他的肩膀說,你不是那個同盟會成員嗎?怎麼到我這裡來了?

郭松齡是個心高氣傲的人,認為張作霖有嘲諷之意,從此對張作霖心存偏見。

(張作霖劇照)

三、有功無賞,待遇不平。

郭松齡在做教官時,張學良也在講武堂學習。

郭松齡和張學良亦師亦友,他在張學良的舉薦下,成為衛隊旅參謀長兼第二團團長。

此後,郭松齡接連在戰場上立下戰功,成為張學良的副手。而張學良出於對他的信任,又將精銳之師三、八旅所有事務都交給他負責。

兩次直奉戰爭,郭松齡憑著過人的指揮才能,都取得了極大的功勞。然而,功勞最高的他,卻獨獨不在封賞名單內。看著那些沒有做出大成績的人又是提拔又是賞賜,驕傲的郭松齡,再次心生不滿。

四、政見不合,受人排擠。

直奉戰爭勝利後,膨脹的張作霖決定趁勝追擊,繼續攻打南方國民軍,完成一統天下的大業。

然而,耿直的郭松齡卻堅決反對,並主張“精兵強卒,保衛桑梓,開發東北,不事內爭,抵禦外侮”。張作霖正自信滿滿,對他而言,郭松齡無異於潑冷水,這讓他很不高興。那些本就妒忌郭松齡的將士們趁機大進讒言,對他處處排擠。

(張學良劇照)

五、妻子推波助瀾。

張學良心裡很明白郭松齡受到不公待遇,於是讓他偕夫人韓淑芬前往日本考察軍事。

郭松齡在日本考察期間,卻發現張作霖為了得到日本人軍火上的支持,竟和日本人談妥賣國的“二十一條”。

郭松齡憤怒了,他覺得國難當頭,張作霖竟還為一己之私,出賣國家,還準備自己人打自己人,這直接成了他反奉的導火索。

韓淑芬早就不滿郭松齡在奉軍中所受到的不公待遇了,另外她也是個進步青年,一直痛恨軍閥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痛苦,因此她極力贊成郭松齡反奉。

六、與馮玉祥結為聯盟。

郭松齡雖說掌握著奉軍7萬精兵,但想要攻打勢力強大的張作霖,卻並無勝算。為了加大籌碼,他又與直隸督辦李景林和國民軍聯軍總司令馮玉祥達成共同反奉的聯盟,並確定由李景林控制直隸、熱河,而郭松齡則做反奉先鋒,馮玉祥負責接應。

為了鞏固盟友關係,郭松齡、李景林和馮玉祥還做了詳細的地盤分化:反奉勝利後,郭松齡雄踞東北、李景林佔據熱河和直隸、馮玉祥則雄霸西北。

然而,就在三人密謀反奉計劃時,張作霖卻發電報要郭松齡速回奉天議事。郭松齡擔心老奸巨滑的張作霖已經察覺了他的行動,倉促之間,他舉起了“反奉討張”的大旗,這天是1925年11月22日。

(參考史料:《郭松齡反奉見聞》)


張生全精彩歷史


郭松齡反奉的原因有很多,按照張學良晚年的敘述,郭松齡反奉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張作霖寵信楊宇霆。


在第二次直奉戰爭期間,郭松齡曾經多次向張學良抱怨張作霖不公,並且表示自己“寧折不彎”。郭松齡的抱怨並不是沒有道理,張作霖在處理郭松齡和楊宇霆矛盾的問題上,一直偏向於楊宇霆。


郭松齡是奉軍中的第一悍將,如果沒有郭松齡的幫助,張作霖可能早就被吳佩孚趕下臺了。張作霖只依靠郭松齡打仗,不給郭松齡應得的封賞,郭松齡叛變也是遲早的事情。

張學良能夠在奉軍中出名,一半是因為張作霖的提拔,一半是因為郭松林的幫助。


從第一次直奉戰爭開始,郭松齡就在張學良的手下擔任副將。張學良名義上是主將,實際上卻事事聽從郭松齡安排,兩個人的私交非常好。張作霖曾經對張學良說:“你除了不能把老婆給郭松齡,其餘的都能給他了!”

郭松齡每一次打了勝仗,張學良總能加官進爵,而郭松齡也能跟著張學良一起升遷。然而到了第二次直奉戰爭時期,楊宇霆和郭松齡的矛盾加劇,張作霖寵信楊宇霆疏遠郭松齡,造成郭松齡對張作霖越來越不滿。在一次軍事會議上,郭松齡不滿楊宇霆手下的排擠,竟然帶領親信部隊從前線撤走。


張學良知道離開郭松齡奉軍根本沒有多少戰鬥力,趕緊帶著少數護衛追上了郭松齡,將郭松齡勸了回來。

郭松齡回到軍隊後,帶領手下精銳一路打到秦皇島,為奉軍取得直奉戰爭的勝利立下了大功。


結果在戰爭打完之後,姜登選和楊宇霆都獲得了督軍的職位,郭松齡只獲得了京嶼諸軍副司令的職務。直奉戰爭結束後不久,姜登選和楊宇霆被孫傳芳擊敗,江蘇和安徽先後丟失。


郭松齡內心非常的不滿,他認為張作霖這是故意打擊自己,寧可把安徽和江蘇丟掉,都不願意讓自己去做督軍。

1925年郭松齡作為奉軍的代表前去日本考察,一次偶然的幾乎,郭松齡得知張作霖想要出賣國家利益,換取日本軍事援助的消息。


過了沒多久,張作霖給郭松齡發電報,要求郭松齡帶兵討伐馮玉祥。這一消息讓郭松齡十分氣憤,在回到東北後不久,郭松齡就開始偷偷聯合馮玉祥和李景林,準備發起反奉戰爭。

1925年11月,郭松齡公開反叛張作霖,郭松齡叛亂的時候給張作霖提出了三條要求:


  • 第一條要求是停止內戰,主張和平。

  • 第二條要求是張作霖立刻下臺,處置楊宇霆等人。

  • 第三條要求是張作霖將奉軍的領導權交給張學良。


從這三條要求來看,郭松齡之所以反叛張作霖,一方面是因為張作霖出賣國家利益,在國內挑起內戰,另一方面是因為張作霖寵信楊宇霆,沒有給郭松齡應得的獎勵。

郭松齡叛亂初期,張作霖的軍隊節節敗退,張作霖甚至想要下野,將“東北王”的位置交給郭松齡。


然而在戰爭的關鍵時刻,郭松齡的同盟李景林和馮玉祥起了內訌,張作霖拉攏日本關東軍助戰,戰爭的局勢很快出現了大逆轉。郭松齡在大勢已去的情況下帶著夫人化妝逃走,在逃亡途中被張作霖的軍隊抓獲,最終在押送回瀋陽的路上被張作霖下令就地槍決。


歷史總探長


首先,東北王是印證北洋軍閥封建統治的稱呼,當時張作霖的稱呼其實是陸海空大元帥,東北保安軍總司令,冷不丁聽起來是管理保安的!

其次,張作霖雖然稱雄東北,卻是從底層摸爬滾打走向權力之巔,用了近三十年,從清末成為民團防練,直到皇姑屯事變,東北也並不全都是張氏一家之言!

如馮德麟,吳俊生都擁有自己的勢力,張作相,李景林也都各懷鬼胎並割據一方,只是張作霖代表的張氏,是其中勢力最強大,經濟實力最雄厚的!

張作霖善於籠絡人心,也善於經營產業,在各方勢力的角逐中成為東北的代表,和各方利益的庇護者!

郭松齡雖然在直奉大戰獲得奇功,被張學良委以重任並推薦為封疆大吏,但東北各方勢力錯綜複雜,因此張作霖並未完全滿足郭松齡的期望!

郭松齡反奉倒張,最開始是以張學良的名義,挾持部將回師東北,卻在勝利之時踢開張氏,而宣言民主主義思想!

東北軍中家眷皆在東北,錢糧供應全靠後方支援,奉系又有日本人的支持,郭松齡最終戰敗被殺!

但郭松齡的影響巨大,首先是東北軍中少壯派被大規模清洗,使得東北軍戰鬥力大幅削弱!

其次危難之時使張作霖求助日本關東軍,令日本對東北的滲透更加合法化!

此外東北多年未經戰事,此戰令奉系從軍事,政治,到經濟各層面都遭受重創,所以至今東北老人都對郭松齡不滿!為個人野心付出東北!


多臻貴


郭松齡反奉從這段歷史看,過去,軍閥混戰,第一次,直奉大戰,張作霖,敗回東北,歷經圖治,積攢力量,報直奉大戰失力之仇,郭松齡最主要的矛盾敵人,是東北參軍,楊宇霆,他倆是死對頭,楊宇霆看不上郭松齡,郭松齡也看不上楊宇霆,這是其中之一,郭松林反奉,也是愛國行動啊!那個年頭,動用,上百萬軍隊,海陸空聯動,百姓,逃離家園,民不聊生,郭松林的做法,也不是不對,可是郭松齡,為了一己之私,發動了反奉戰爭,逃離家園的百姓也不少,也會傷害百姓的,所以說,郭松林也有自私的一面,是非曲直,自有後人評說,張作霖,雖然是個軍閥,但是他在北京,沒有給日本人,簽字,在東北,一切特權,日本人逼著他,制服沒簽字,說明張作霖,看出日本狼子野心,在這個一點上,作為有良知的中國人,還是為他點讚的?不然日本不會在皇姑屯,炸死他,從這方面看,他還是有良心的中國人,維護中國的利益,也是有良知的,是非功過,自有後人評說,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