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什麼時候霸佔過芬蘭領土?

趙教授備用


1808年在瑞典與俄國間的芬蘭戰爭期間,芬蘭為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所佔領。被佔領的芬蘭的四個階級於1809年3月29日召開了波爾沃國會,該會宣告對亞歷山大一世的效忠。接下來的瑞典的反擊和哈米納條約的簽訂。芬蘭從此保持一個在俄羅斯帝國中的自治大公國的地位,直到1917年。

雖然在俄羅斯統治下各個時期的芬蘭自治程度是不同的。審查制度和政治迫害依然存在,尤其是俄羅斯統治的最後二十年間。由於瑞典的法律(包括古斯塔夫三世於1772年頒佈的憲法)仍保持下來,不同俄國平民,芬蘭的平民仍保持相對的自由。過去的四議院會議再度召開,持續的補充關於內政的法律。19世紀的芬蘭經濟逐漸由原先的林業轉變為工業,礦業和機械工業為今日芬蘭的繁榮奠定基礎。但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芬蘭的農業人口仍保持相對多數。

自從芬蘭於16、17世紀被併入瑞典王國以來,瑞典語就成為芬蘭在行政和教育上的主流語言。在那之前,除了芬蘭語之外,德語、瑞典語、拉丁語都是芬蘭的重要語言。芬蘭語於19世紀民族主義的浪潮才重回它的優勢地位,俄國統治者也致力於將芬蘭人自瑞典分離出來,以確保其忠誠。

芬蘭俄羅斯化(1899至1905年和1908至1917年)是俄國沙皇制訂的政策,用來限制芬蘭大公國的特殊地位,以及把它從政治上、軍事上和文化上全部整合至俄羅斯帝國。芬蘭人強烈反對此政策,並用消極抵抗和日益增長的芬蘭民族文化認同來反擊。

第一條具體的政策是“1899年的二月宣言”,當中規定帝國政府有權不經芬蘭本地立法機關的同意下直接統治芬蘭。第二條政策是“1900年的語言宣言”,其中規定俄語為芬蘭的行政管理語言。第三條政策是1901年的兵役法,其將芬蘭軍隊融合至帝國軍隊中,並將士兵調到俄國的訓練營地去。

因為俄國1905年革命和相應的1905年芬蘭大罷工,原先的四議院會議於1906年被單院制的芬蘭議會取代。這是歐洲史上第一次有普遍投票權和被選舉權的選舉,也是歐洲史上婦女第一次獲得完整的被選舉權。需有地產或世襲頭銜的門檻也被廢除。

但在地方選舉則不然,如在市鎮的選舉,選票的數量取決於納稅額。因此富有的人可能投很多張票,窮人可能連一票都不能投。市鎮層級的選舉制度於1917年左翼在議會獲得多數時改為“普選”。

俄國的二月革命之後,芬蘭成立了一個新的參議院(實為行使政府及法院功能)及聯合內閣,其權力結構與芬蘭議會相同。在1916年的普選中,芬蘭社會民主黨取得微弱多數,其黨員奧斯卡里·託科伊出任總理。新的參議院希望與俄國臨時政府取得合作,但最後沒有達成任何協議。

芬蘭認為其與俄國的聯合在沙皇退位後即告結束,雖然芬蘭人在事實上認為臨時政府是沙皇的繼承者,也接受了臨時政府任命新總督和參議院的權限。芬蘭人認為沙皇的權力移轉給芬蘭的國會,但臨時政府拒絕這個看法,認為這個問題應留予俄國立憲會議解決。此時芬蘭社會民主黨黨人似乎認為俄國的資產階級是芬蘭獨立和無產階級獲得正義之路的阻礙。

1917年的俄國十月革命把芬蘭的政治形勢完全顛倒。此時由非社會黨佔多數的議會希望完全的獨立,而社會黨人則慢慢認為蘇聯是跟蹤的榜樣。在1917年11月15日布爾什維克宣告了俄國內各民族有民族自決得普遍權利,包括完全獨立的權利。在當天芬蘭議會發表了由其臨時接管芬蘭最高權力的宣言。

出於對俄羅斯的事態發展的顧慮,非社會黨的參議院提議議會宣佈芬蘭獨立。接著獨立案於1917年12月6日在議會通過。同月18日,俄國的蘇維埃政府頒佈命令,宣佈承認芬蘭的獨立,並在同月22日獲蘇維埃政府的最高立法機關全俄羅斯中央執行委員會同意。德國和斯堪的納維亞國家也緊接著承認芬蘭的獨立。

1918年的一月到五月,芬蘭陷入了一場內戰。參戰的一方是反社會主義的白公民衛隊。另一方則是主要由工人和佃農組成的紅衛隊,他們後來宣佈建立芬蘭社會主義工人共和國。紅衛隊的挫敗則使德國的目的達成。鄰近的瑞典也在以自己的腳步實行民主化。即便瑞典不情不願的介入這場內戰,內戰雙方仍針鋒相對。

內戰後,國會中的社會民主黨人被清除。獨立宣言雖表明芬蘭是一個共和國,但多數議員仍支持建立芬蘭王國。來自德國黑森的弗里德里希·卡爾·路德維希·康斯坦丁王公被選為芬蘭國王,是為卡爾一世,世人又稱其為韋伊諾一世。然而,隨著德國戰敗,這個計劃被放棄了,於是芬蘭又重新成為一個共和國,卡羅·尤霍·斯塔爾伯格於1919年當選為共和國首任總理。

新國家立刻得面對奧蘭群島問題,該群島多數居民說瑞典語,且希望迴歸瑞典;芬蘭不想讓出該群島,僅同意給予自治地位。但奧蘭群島的居民並不滿意,而將此爭議提交國際聯盟處理。國際聯盟最後決定奧蘭群島仍歸芬蘭所有,但需成為自治省。因此,芬蘭必須保障奧蘭群島居民使用瑞典語的權利,與保留他們的文化傳統。此外,另一個國際條約規定奧蘭群島必須保持中立,不得設置任何軍事設施或軍隊。

內戰後發生的許多事件都和芬蘇邊界有關,例如阿努烏斯遠征和豬肉譁變事件等。芬蘭和蘇聯的關係在1920年簽訂《塔爾圖條約》後有所改善。該條約中,芬蘭獲得佩琴加地區(芬蘭語稱之為佩察莫),並放棄對東卡累利亞的主權主張。芬蘭於1919年6月1日通過禁酒令,該禁令持續到1932年。不可否認的是,這對芬蘭人的飲酒習慣和犯罪率有不良影響。

在內戰中滋長的民族主義情緒於1929年發展為一個名為Lapua的原初法西斯運動。剛開始這個運動獲得了許多反共產黨的芬蘭人的支持,但1932年一場失敗的政變使該運動被禁,其領袖則入獄。在1930年代蘇聯對芬蘭採取較敵對的態度。蘇聯開始限制芬蘭商船在拉多加湖到芬蘭灣間的活動,並於1937年徹底禁止芬蘭商船進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芬蘭與蘇聯進行了兩次戰爭:1939年到1940年的冬季戰爭,以及1941年到1944年的繼續戰爭。繼續戰爭之後緊接著是對抗納粹德國的拉普蘭戰爭(1944年-1945年)。

在1939年8月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芬蘭和波羅的海三小國被劃為蘇聯的勢力範圍。在完成對波蘭的侵略後,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小國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交出其軍事基地。波羅的海三小國只好同意,於是他們於1940年的夏天失去了獨立。

1939年10月,蘇聯對芬蘭與做出了相同的要求,但芬蘭拒絕了。蘇聯於是於同年10月30號進攻芬蘭。蘇聯在人數、機械等上都佔絕對優勢,蘇聯領導人原本預估只需幾星期就可佔領芬蘭,但芬蘭支持了三個半月之久。冬季戰爭於1940年3月13日以《莫斯科和平協定》的簽訂結束,芬蘭割讓卡累利阿地峽予蘇聯。蘇聯因這次的行為而退出國際聯盟。

冬季戰爭之後芬蘭軍隊極需恢復。

就在合約簽訂後,芬蘭就聯繫英國,希望獲得軍事聯盟或援助。但英國對此並無興趣,此事也就沒有下文。到了1940年秋天,納粹德國提出若芬蘭可借道與德軍佔領挪威,就賣給芬蘭一些武器的提議,芬蘭答應了。1940年11月,德蘇雙方於柏林召開會議,會中蘇聯外長莫洛托夫詢問若蘇聯再次攻擊芬蘭,德國的反應不同於往年,德國表示反對蘇聯入侵芬蘭。納粹德國於1940年12月再度重申與芬蘭的軍事合作關係。

芬蘭與德國間於1940年冬天到1941年間的合作關係減弱了其它國家對芬蘭的同情,尤其是繼續戰爭中,芬蘭在納粹德國的支持下侵略蘇聯,芬蘭不僅計劃要收回失土,還想兼併東卡累利亞,東卡累利亞的居民雖然在文化上屬於芬蘭人,但宗教信仰卻與俄國同為東正教。這項侵略行動使英國於1941年12月6日向芬蘭宣戰。隨著德國在二戰中其他戰事的不利,1944年夏芬蘭單獨向蘇聯求和,最後芬蘭失去了唯一的不凍港佩察莫。

在芬蘭與蘇聯在莫斯科達成休戰協議後,蘇聯要求德軍自芬蘭境內離開,但德軍並不願離去,芬蘭於是必需對過去的同盟德國宣戰,是為拉普蘭戰爭,芬蘭軍隊最後成功將德軍自芬蘭逐出。

戰後芬蘭致力於保持其國家的獨立。相對於在蘇聯勢力下的國家,芬蘭所受的人員和財產上的損失比較小,但受到比其它納粹同盟國更嚴厲的懲罰,芬蘭必須支付一大筆賠償金,且失去的佔原國土八分之一的領土,這些土地包含工業中心間第二大城維堡,且必須遷徙其上佔全國八分之一的人口。

芬蘭政府並未參與對猶太人的屠殺,但其仍與納粹德國保持事實上的同盟關係直到1944年,且有8位猶太難民被轉交予德國當局。在戰爭期間,大約有八萬個芬蘭孩童被撤離,其中5%到了挪威,10%去了丹麥,剩餘的則到瑞典。大部分在1948年前回到了芬蘭,但仍有15-20%仍待在國外。

芬蘭拒絕了馬歇爾計劃的援助,但美國曾秘密的給予非共產黨的芬蘭社會民主黨金援和物質援助。與英國等西方強權的經貿往來,以及支付蘇聯的戰爭賠償,使芬蘭從一個農業國家轉變為工業國家。在清償完對蘇聯的賠償後,芬蘭仍與蘇聯保持對等的貿易往來。

芬蘭在二戰中的角色是非常特別的。它一開始受到蘇聯的侵略,併成功抵擋蘇聯軍隊的入侵,接著芬蘭又與納粹德國結盟,但又與其它軸心國不同,芬蘭從未簽訂《三國同盟條約》,在法律上仍不是軸心國的一員。

在1942年的德黑蘭會議上,同盟國的領袖們同意芬蘭正在單獨發動一場對抗蘇聯的戰爭,而這並非對西方國家的敵意表現,畢竟芬蘭並未對其它同盟國進行軍事對抗。而且不同於軸心國,芬蘭在戰爭期間一直維持議會民主制度。冬季戰爭和繼續戰爭的指揮官卡爾·古斯塔夫·埃米爾·曼納海姆於1944年當選芬蘭總統。芬蘭也是與蘇聯毗鄰的歐洲國家中,唯一在戰後還能保持獨立地位的。


鄜延路節度使李


卡累利阿一直是俄羅斯和芬蘭兩個國家關係中的一個敏感話題。兩國曾經為了爭奪這塊土地爆發了幾次戰爭。歷史上芬蘭被瑞典統治了6個世紀,瑞典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戰敗後,芬蘭就開始被沙俄控制。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在俄瑞戰爭中被分割成東西卡雷利阿兩個部分。西卡累利阿地區歸芬蘭所有,東卡累利阿地區則被俄羅斯佔領。東卡雷利阿是被稱為芬蘭之魂的史詩《卡勒瓦拉》的發源地。作為芬蘭文化發源地的東卡累利阿地區在芬蘭人心目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在上個世紀30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冬戰”和“續戰”中,雖然芬蘭人在德國人的支持下,佔領了東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但後來不但被俄羅斯人奪回了東卡累利阿,而且還喪失了部分西卡累利阿的土地。現在這塊土地屬於俄羅斯聯邦卡雷利阿共和國。近年來芬蘭國內又出現了要求俄羅斯歸回卡累利阿的呼聲,卡累利阿問題又被人們重新提起。卡累利阿共和國有著令人心曠神怡的優美風光,境內遍佈著大片的常綠森林,而且還擁有歐洲最大的兩個湖泊:拉多加湖和奧涅加湖。兩個湖泊湖水湛藍,沿岸地區空氣清新,環境優雅。卡雷利阿有很多旅遊勝地,其中最著名的是童話般的島嶼基日島,每年都迎來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







西瓜籽視頻


這段歷史是二戰中鮮為人知的侵略之戰——蘇聯進攻芬蘭

1939年11月30日,歐洲大戰烽火正濃,強大得蘇聯發動了侵略弱小的芬蘭的非正義之戰,蘇芬戰爭爆發了……

芬蘭以弱敵強蘇聯久攻不克。

十月革命之後,蘇聯經過多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無論在經濟還是軍事上都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尤其是軍事力量更是比當時強大的法西斯德國有過之而無不及。1939年11月30日,蘇軍以20個師團(45萬人)、2000輛戰車以及1000餘架作戰飛機從四個方向對芬蘭全境悍然發動進攻。企圖在3天內“解放”芬蘭,並且當晚就在芬蘭建立了傀儡政府。

當時的芬蘭全國人口總數只有370萬人,國防軍總數只有3.3萬人。芬蘭陸軍軍隊的裝備也只停留在一戰的水平上。

但是在這邊以弱敵強的戰爭中,芬蘭的狙擊手對蘇軍造成了極大的傷害,被譽為“白色死神”。二戰時期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5萬發子彈。越南戰爭時期每殺死一名士兵需要20萬發子彈,然而同一時期的芬蘭狙擊手卻平均1.3發子彈擊殺一名士兵。這是多麼懸殊的數據對比啊。

也許是對“白色死神”感到絕望,戰爭一直持續到次年的3月,蘇芬戰爭的慘重代價使得蘇聯不得不正視現實,重新與芬蘭談判和約。而芬蘭政府也因為彈盡糧絕只得接受蘇聯的講和條件。

1940年3月13日,兩國在莫斯科簽訂了和平約定,芬蘭將其東南部包括芬蘭第三大城市維堡在內的卡累利阿地峽、薩拉地區和芬蘭灣的大部分島嶼割讓給了蘇聯,並且把漢科港租給蘇聯30年。

芬蘭雖然割讓了十分之一的疆土,但通過戰爭避免了與其他波羅的海的國家一起被併入蘇聯的命運,最後雖然對蘇聯做出了一定的妥協,但基本保住了國家主權和民族的獨立。

最後,由於整個戰爭都是在冬季的嚴寒中進行的,所以史家又稱之為“冬戰”。


耍槍的王倚天


芬蘭地區原為瑞典佔據,19世紀俄瑞戰爭中,俄國打敗瑞典將芬蘭地區併入沙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建立芬蘭大公國,並自任芬蘭大公。1917年沙俄十月革命後,芬蘭趁亂獨立建國。1939年由於芬蘭拒絕與蘇聯交換土地以加大列寧格勒的防禦縱深,蘇聯發動了蘇芬戰爭,迫使芬蘭割讓了蘇聯想交換的土地。表面上蘇聯遭受了重大人員損失,但達到了戰爭目的,所以蘇聯取得了戰爭的勝利。同時,蘇軍由於指揮官的矛盾和錯誤指揮大失水準的表現,給整個西方造成蘇軍戰鬥力低下的錯覺,意外誘使希特勒德國草率發動了德蘇戰爭,以為三個月就能擊敗蘇聯,可以在嚴寒到來之前,其實是在俄羅斯連綿多雨的秋季到來之前,在夏天就解決蘇聯。俄羅斯秋季的雨水,加上惡劣的道路條件,使得地面成為了泥潭,令德軍寸步難行,嚴重影響軍隊推進的速度。二戰結束後,蘇俄繼續佔據芬蘭原已割讓的土地,還迫使芬蘭割讓了另一部分土地,佔據至今。歷史上看,芬蘭本已為沙俄所有,蘇俄要收回它,也是有歷史根據的。早在瑞典侵佔芬蘭之前,俄羅斯先民就已經開發芬蘭這塊土地,是維京海盜的入侵,使芬蘭脫離了俄羅斯,維京人的後代取代了俄羅斯人,而俄羅斯通過戰爭把土地奪回來,但沒有趕走入侵的維京後代,沙皇自己還把芬蘭建為芬蘭大公國,為日後芬蘭獨立建國提供了藉口,是個讓自己的領土分裂的暈招,他原以為可以給芬蘭的維京後代一個名份,不必趕走他們,以讓他們順服自己,結果適得其反,維京後代不領情,執意要把主人家的土地據為己有,建立自己的國家。如果說霸佔,芬蘭人自己首先就是霸佔者。所以,用霸佔這個詞,有違歷史公正,當代所有國家嚴格說,都是霸佔者,都不是原住民,大家手上都沾著原住民的血,大家都站在自己的立場,不公正的指責別人,以維護自己的利益。


沉140769451


歷史上芬蘭被瑞典統治了6個世紀,瑞典在和俄羅斯的戰爭中戰敗後,芬蘭就開始被沙俄控制。芬蘭的卡累利阿地區在俄瑞戰爭中被分割成東西卡雷利阿兩個部分。西卡累利阿地區歸芬蘭所有,東卡累利阿地區則被俄羅斯佔領。

在上個世紀30年代和四十年代的“冬戰”和“續戰”中,雖然芬蘭人在德國人的支持下,佔領了東卡累利阿的大部分地區,但後來不但被俄羅斯人奪回了東卡累利阿,而且還喪失了部分西卡累利阿的土地。現在這塊土地屬於俄羅斯聯邦卡雷利阿共和國。近年來芬蘭國內又出現了要求俄羅斯歸回卡累利阿的呼聲,卡累利阿問題又被人們重新提起。


秦國尉


芬蘭數次被俄羅斯霸佔,直到現在仍然霸佔了芬蘭12.5%領土,這塊領土戰略地位重要。

瑞典割讓芬蘭。在北方戰爭中的1713年和1721年,俄軍就兩次佔領芬蘭——對於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的俄羅斯帝國而言,“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酣睡”自然是最好的藉口。到了1808年,在《提爾西特和約》後的俄法短暫蜜月裡,在“西方歸(法皇)拿破崙,東方歸(沙皇)亞歷山大”的背景下,俄軍出兵進攻瑞典,迫使孤立無援的斯德哥爾摩政府簽訂《腓特烈斯漢姆和約》,並將芬蘭割讓給了俄羅斯帝國。

沙俄國中之國。但與其他被征服民族被置於聖彼得堡的直接統治之下不同,由沙皇本人兼任大公的“芬蘭大公國”實際上是一個國中之國,類似殖民地。亞歷山大一世向芬蘭人莊重承諾,沙皇政府不會破壞他們的宗教、主要法律及公國臣民“依據憲法”所擁有的基本權利。缺席的大公由俄羅斯總督代表,但在他之下是一個議會——地方自治代表會——完全由當地芬蘭人組成,沒有議會的批准,任何一項涉及芬蘭內部制度的法律都不能實施。芬蘭擁有自己獨立法律制度,宗教信仰(新教路德宗)、自己的貨幣(馬克),稅收和關稅;1878 年,甚至建立了一支獨立於俄軍的芬蘭軍隊…

芬蘭獨立。當沙皇俄國於1917年被布爾什維克共產黨人推翻時,情況發生了變化。芬蘭人利用布爾什維克內憂外患的情況,於1918年宣佈芬蘭獨立。列寧對芬蘭不感興趣,默許了芬蘭的獨立。

二戰前的芬蘭。1939年10月就像日本製造盧溝橋事變一樣,蘇聯也製造了一起曼尼拉村事件,謊稱芬蘭軍隊對蘇聯曼尼拉村開炮造成蘇軍傷亡,對芬蘭提出領土要求。芬蘭代表到莫斯科談判,面對蘇聯種種無理要求毫不妥協,11月戰爭爆發。四十五萬蘇軍,2000輛坦克,1000架飛機湧入芬蘭國境,多虧芬蘭人早有準備在設立曼納海姆防線,但蘇軍依靠裝備和人數優勢在1940年3月最終讓芬蘭屈服,芬蘭割讓百分之十一的土地給蘇聯,而蘇軍也損失慘重,二十多萬蘇軍命喪芬蘭,蘇芬戰損達到了驚人的10:1。

二戰末期的芬蘭。1944年,9月4日芬蘭宣佈停火,隔天蘇聯也宣佈停火。蘇聯開出了苛刻的和平條件:要求芬蘭賠償6億美金。後在美英壓力下,減為3億。此外,芬蘭交還1940年邊界以外的所有領土,另外將佩察莫區域劃割蘇聯,帕爾卡拉半島租借給蘇聯50年(1956年就已經歸還)芬蘭同時還被要求清理卡累利阿地區的地雷,掃雷工作一直持續到1952年,過程中芬蘭100人死亡、超過200人受傷。隨著芬軍撤到1940年的邊界,又有多達26萬芬蘭人隨軍撤回,只有極少數人選擇留在原地,成為蘇聯公民。芬蘭失去了佔原國土八分之一的土地,而割讓蘇聯的帕爾卡拉半島距離赫爾辛基只有30公里之遙,在此駐紮的蘇軍可以輕而易舉的向芬蘭政府施壓。在蘇聯控制這一半島期間,蘇軍允許芬蘭乘客坐火車途徑此處,但是必須將列車上的窗戶全部關閉,嚴禁拍照。

二戰後的芬蘭。由於和蘇聯談妥了條件,芬蘭不僅割地賠款,又換上了親蘇派執政,所以蘇聯就默認了芬蘭這個親蘇政權。二戰後,芬蘭和蘇聯越走越近,並想方設法的和蘇聯搞好關係,漸漸的淪為了蘇聯的附庸,成為了蘇聯的衛星國。芬蘭不僅在外交上接受蘇聯的指導,連國防也受到蘇聯的很大影響。芬蘭的大部分裝備都是從蘇聯採購的。芬蘭的領導人每年還會跑去蘇聯的克里米亞、索契等地度假。此外,芬蘭也是唯一一個加入蘇聯主導的經互會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可不是一般國家能享受的待遇。正是芬蘭和蘇聯的特殊關係,所以芬蘭才會被其他國家視為紅色政權。

現在的芬蘭。1991年蘇聯解體後,芬蘭賴以維繫的大樹倒了,芬蘭結束了和蘇聯的特殊關係,開始倒向西方。1992年芬蘭申請加入歐盟,1995年正式成為了歐盟的一分子。就這樣,芬蘭再次重返西方世界,但是沒有加入北約的計劃。 現在的芬蘭是高度發達的國家,也是全球幸福指數最高的國家(人均GDP、人均壽命、社會支持、社會自由程度和寬容度等因素來排名),芬蘭人均GDP突破了5萬美元,超過歐洲“三駕馬車”的德國、法國和英國,諾基亞就是芬蘭的。


尋找歷史的truth


1939年11月30日蘇聯攻打鄰國芬蘭,斯大林認為芬蘭將來可能成為德國入侵蘇聯的跳板。戰爭一開始由於指揮失誤和不熟悉地形蘇軍傷亡慘重,直到1940年2月重整旗鼓的蘇軍才突破芬蘭防線,3月初芬蘭不得不同意割讓領土給蘇聯。


乞力馬扎羅山煤礦工


蘇芬戰爭,割去芬蘭1/10國土。二戰勝利後又割去一大塊。割來以後建了一個″卡累利阿一芬蘭″加盟共和國,向″世界革命″更近一步。與老熊為鄰是個惱火的事,它那爪子不安分得很。


王祖蔭1


歷史上領土從來不是一成不變的。力量決定結果。不平衡就會重新破壞,直到新的平衡。


亂雲飛渡2018


準確的說應該是俄國統治過,蘇聯佔領過,俄羅斯表示與我無關。

芬蘭最初在17世紀中葉屬於瑞典,當時瑞典屬於北歐強國。1721年北方戰爭結束,俄國確立了自己在波羅的海沿岸的地位並獲得了波羅的海出海口,俄國獲得了部分卡累利阿連同維堡地區。1808年在芬蘭戰爭中,瑞典與俄羅斯交戰落敗,芬蘭被俄羅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軍隊佔領,此後芬蘭脫離瑞典,成為俄羅斯帝國內的自治大公國,並由沙皇兼任大公直到1917年。

1917年12月6日俄國布爾什維克革命(十月革命)後不久,芬蘭宣佈獨立。芬蘭在獨立後首先爆發了內戰,最終白色勢力獲得勝利。之後在蘇俄內戰中,芬蘭派出了志願軍參與了作戰,芬蘭軍隊和德國軍隊幫助愛沙尼亞擊退了紅軍的進攻,使得愛沙尼亞1919年2月24日宣佈獨立,成為了第一個擊退紅軍向西進攻的國家。

1919年4月下旬,芬蘭白衛軍“奧洛涅茨志願軍”(近0.2萬人)在奧洛涅茨-彼得羅扎沃茨克方向作戰並在4月21日佔領維德利察,4月24日佔領奧洛涅茨。5月初,紅軍開始反攻並在5月6日收復奧洛涅茨。此外,兩國在卡累利阿也有衝突。

1920年10月14日蘇俄政府與芬蘭政府簽訂塔爾圖和平條約,由於此時蘇俄還正與波蘭進行蘇波戰爭,芬蘭得以獲得非常有利的結果,南部卡累利阿地峽的邊界緊鄰彼得格勒(1924年更名列寧格勒)僅32千米,北部與東部邊界也超出了大公國時期,與北冰洋相接壤,還擁有北極圈內的不凍港—佩薩特莫。在整個1920年代至30年代初期的時間裡,蘇芬兩國一直處於敵對而緊張的狀態,雙方也都未簽署正式的停戰協定。

1939年10月蘇聯政府向芬蘭提出,蘇芬邊境距離列寧格勒只有32公里,距離艦隊主基地喀琅施塔得僅30公里,希望通過交換土地的方式重新劃定蘇芬邊界,芬蘭政府拒絕了這一提議,蘇芬戰爭爆發。在雙方都付出慘重代價後,國力弱小的芬蘭最終戰敗,蘇聯得到了卡累利阿地峽、維堡和芬蘭灣內的許多島嶼以及拉多加湖北岸的控制權。蘇聯在波羅的海方向的戰略態勢得到改善。

蘇芬冬季戰爭結束後,芬蘭被迫接受蘇聯提出的條件,割讓領土,芬蘭國內反蘇情緒日盛,收復失地的想法使芬蘭和納粹德國越走越近。1941年6月3日至6日,德芬兩國軍事領導人在赫爾辛基舉行了一系列會談,6月7日,芬蘭允許德國軍隊進入芬蘭,同時6月10日芬軍開始秘密動員。6月14日,德國軍艦進入芬蘭領海,次日,位於北極地區的拉普蘭地區芬蘭駐軍納入德軍的指揮之下。6月20日,芬蘭開始將邊境地區的居民撤走,21日,德芬兩國軍艦也開始在芬蘭領海內進行佈雷作業。

德國入侵蘇聯後,芬蘭根據戰前與德國達成的協定,組織部隊殺入蘇聯境內。6月25日,芬蘭正式宣佈與蘇聯進入戰爭狀態(芬蘭將這一段戰爭稱為“續戰”)。芬蘭軍隊最重要的目的是奪回卡累利阿地區,卡累利阿地區也是列寧格勒遠郊地區的防禦重點。經過3年多交戰,最終1944年9月4日芬蘭退出戰爭。

二戰以後,芬蘭成為了永久中立國,不過相對比較偏向蘇聯。在蘇聯解體後,它的外交政策再次調整,於1995年加入了歐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