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兒時捋榆錢


難忘兒時捋榆錢


難忘兒時捋榆錢


難忘兒時捋榆錢

散文

陽春三月,春暖花開。在這個春意盎然的季節裡,我最想念的是榆樹錢。

我出生在漢江岸邊的一個偏僻鄉村。20世紀80年代,我家村莊的溝塘旁邊及村外的樹林里長著各種樹木,其中不少是榆樹。當春風吹來第一縷綠色,榆樹的枝條上開始出現串串小疙瘩,慢慢變大,顏色由褐變紅,像一簇簇花朵。天氣轉暖,紅色的小疙瘩張開,裡面鑽出一片片針頭般新生的榆錢,幾天工夫,淡綠色的榆錢,不經意間昂首怒放了。

榆錢是榆樹上結出的果實,呈圓片狀,中間有籽,據資料記載:榆錢性平味甘,微辛,入肺、脾、心經,具有健脾安神、清心降火、止咳化痰、清熱利水、殺蟲消腫的功效。因形狀酷似銅錢,故稱之為榆錢。榆樹葉子也不大,呈鋸齒狀,亦可食用。

每年春天,農村的婆媳們便領著孩子,挎著小竹籃,拿著綁有鐵鉤的長杆捋榆錢。榆樹是喬木,有的長得高,有的長得低矮,婆媳們拽著樹枝捋榆錢,男孩像小猴輕便地爬上高樹,坐在樹杈上,女孩站在低矮的榆樹叢中,大人們笑著、捋著,嘰嘰喳喳,像一群快樂的鳥兒,捋了低處樹上的榆錢,就用鉤子拉下高處樹枝,樹上的男孩子不時折下長滿密密麻麻榆錢的枝子丟下來,樹下的人們爭著搶著拾起來,不一會兒,每個人的竹籃都裝滿了,孩子們則在樹下盡情地玩耍,翻跟頭、捉迷藏,和煦的陽光擁抱著,清新的空氣籠罩著,溫柔的春風親吻著……無憂無慮的孩子們,感到周圍的一切都是那麼美好,那麼愜意。

我家門前也有一棵榆樹,高聳的身軀,圍抱不攏的樹幹,渾身上下灰蒼蒼、粗糙皴裂,挺拔高大,似乎在和藍天對接。它的枝梢濃密纖細,如滿頭秀髮,漫長的冬日裡,似淡墨暈染的畫幅。每年的春天,很多人因上不去,只好望榆錢興嘆。

“陽春三月麥苗鮮,童子攜筐摘榆錢。”這是古人描寫孩童採摘榆錢的情景。而我在小的時候,每到榆樹花開的季節,就偷偷地爬上樹捋榆錢吃。榆樹樹皮皸裂粗糙,很容易爬上去,而且樹枝柔韌,也不怕斷枝摔下來。找到合適的樹枝,在高高的樹枝上坐下來,抓起掛滿榆錢的枝條,熟練地捋下榆錢塞進嘴裡,有滋有味地嚼起來,清香、綿甜、嫩滑,真解饞。等自己吃飽了,會折一些長滿榆錢的樹枝扔到地下,下樹後順勢捋到竹籃裡,成串的榆錢,攥在手裡,軟軟的、柔柔的,等把籃子裝滿,交給母親,母親會把榆錢洗淨,配一份玉米麵攪拌好上大鍋裡蒸,水一開就熟了,然後撒上切碎的碧綠白嫩的青蔥,拌上蒜泥,那又是另一種味道,爽口、清潤,好吃極了。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種速生樹木、果樹、名貴花木粉墨登場,榆樹因長得慢,木質用途不廣而不被人重視,榆樹越來越少了,可每年的春天我還是會想起榆錢,兒時採榆錢的快樂,吃榆錢的享受,是永遠抹不掉的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