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金凱:襟懷紙上 文質書心

劉金凱:襟懷紙上 文質書心

書法可以說是最簡約的藝術形式,也是最繁複的藝術門類,是筆墨的舞蹈、是賦予韻律的音樂,也是抒發胸臆的詩章。如何讓這一最古老的中華傳統藝術,於新時代裡散發出更加迷人的魅力,身為中國書協第七屆副主席,河北省文聯副主席,河北省書協主席的劉金凱一直在為此不懈努力著。書家軌跡劉金凱1957年9月出生於河北省肅寧縣,有著燕趙漢子的面龐,額頭飽滿,唇厚色潤,舉止沉穩,語速舒緩,神情溫和含蓄,與之攀談,讓人感覺是極具內涵和文人氣度的書法家。他9歲隨父親學書,12歲隨叔叔習京劇,自小耳濡目染,《水滸傳》《三國演義》以及傳統經典戲曲都是劉金凱的最愛。不論工作環境如何變化,他都堅守初心,讀書習字,日復一日與古人對話,把古人的智慧變成自己的智慧。即使後來走上領導崗位,也沒有改變初衷,以至於放棄提拔的機會,仍然追求著自己最愛的事業。劉金凱早年把時間和精力大都用在臨摹與書法創作上,筆耕不輟,但又不墨守成規,而是另有所突破,其書法作品曾入展第七屆全國書法篆刻展、第八屆全國中青展、全國第二屆草書藝術大展等。同時,他在創作中發現僅靠“手勤”行不通,文化的“硬坎兒”和“瓶頸”是跨越不過去的。於是,他在浩如煙海的古代書論和國學經典中尋找靈感和啟示,潛心滌慮地研讀學習,追尋解開創作難題的金鑰匙,走上了一條創作與學術並舉的藝術道路,最終成為一名研究型書家。其字道法“二王”,兼學黃庭堅的運筆圓勁結體緊密和懷素縱橫開合之氣象,行草雋秀瀟灑,圓轉流暢,守中庸法度而有變化,放得開又收得住。行家窺見魏晉風流,蘭亭之外,翩然千古的書聖神采俊逸矚目晴空,令觀者思緒追溯高遠,覺察氣韻之靈動;外行如見朗朗明月悅目賞心,儀態大方,而不至於興味索然,不知所云。正如書法家長弓先生說:“用筆蒼勁嫻熟,氣韻暢快淋漓,滲透出他對書法個性的追求和心靈的呼喚。”縱觀劉金凱書法創作歷程,踏實而精進,每每出新給人欣喜,其追求和意境合一,藝術特點既研習經典書藝,又融匯現代美學理念,“於儒雅中見性情,於平靜裡見深邃”(書法家李琦語)。可謂上承古法之意境,下達今人之神韻,形成了寓雄渾於靈動、飄逸的風格,深得文人書法的神采。

劉金凱:襟懷紙上 文質書心

學者心性劉金凱浸淫書法創作幾十年,不斷下苦功夫完善自我,先後出版了《河北當代書法名家劉金凱書法集》《劉金凱行草書桃花源記》《劉金凱行草書卷》《劉金凱書法作品集》等多部著作,是一位學養深厚的書法家。他說:“當今書家要注重思想積累和涵養功力,多臨多讀,多學習人文經典著作,不斷提高學養、涵養、修養。”幾十年來,他日積月累身體力行,一直在追求脫俗出塵、淡然和諧的審美境界。在日常生活裡,他以“文質相含,澹泊自守”“能文而不求舉,善書而不求售”的心態為藝處世,有謙謙君子之度,使之創作時蘊涵了曠達之氣,又不失文人的氣節和責任。他見慣了千奇百怪的書法,卻不羨慕、不嫉妒、不鄙視,安心走自己的書法之路,不慌張也不急躁。他不喜歡劍走偏鋒,去尋求什麼捷徑。而是把“藝術主流”進行到底,執著於中國書法藝術的大道。他認為,書法家要嚴守法度,充分領悟規律,才會使書法的線條成為承載“神采”的載體。如《書譜》中的“重如崩雲”“輕如蟬翼”;《筆陣圖》中“千里陣雲”“高山墜石”等,於平面的宣紙上塑造不同的文字意象,不僅是一種技法,更多的是人文情懷,一種藝術的審美感受。“當今文化呈現多元化發展的態勢,無論學習哪一門藝術,都應該像古代文人那樣,涉獵廣泛一些。在學習書法的同時,應當學習繪畫和哲學文學,以求全面發展,相互影響,更好地體現藝術的廣泛性和厚重感。”劉金凱認為,書法要有哲學和美學的深度,比如道家陰陽學說,儒家的中庸,以及馬克思主義的矛盾論與辯證法,都會體現在書法層面。所以,一個優秀的書法家要多領悟字外之功,多向姊妹藝術學習。他從舞蹈裡學習動感、力度,從戲曲裡學會把握節奏、韻律,從詩詞中尋求意境美等等。劉金凱十分注意書法家的理論修養,廣博地閱讀文化典籍和書法碑帖,培養作品中的書卷氣。他認為書法線條的剛柔收放,藏露曲直,與京劇中驚心動魄的對打和輕盈妙曼的水袖之舞,都同樣能示人以力量之美,書法線條流動的跌宕、頓挫、轉折、疾徐等因素的相引相拒,正如戲曲通過各種唱腔的協調與對抗、追逐與會合而產生的音律一樣富有變化,表現出韻律與節奏的美。

劉金凱:襟懷紙上 文質書心

“書法強省”之任河北有著得天獨厚的書法資源,可以說是書法大省。2013年就任省書協主席後,劉金凱就提出了“弘揚蘭亭精神,實施大書法格局,實現書法大省向強省的跨越”的戰略目標。五年來,河北省書法事業有了顯著的發展,實現了由“書法大省”向“書法強省”的邁進。比如:第11屆國展第四名,第5屆蘭亭獎第五名,第2屆臨帖排第五名,第2屆楷書展排第五名。還陸續承辦了由中國書協主辦的金山嶺長城杯全國書法展,祭侄稿杯全國書法大展,第二屆全國楷書展等等作品展等,不僅為我省書法愛好者搭建了書法學習和創作的平臺,也拉動全省書法創作的迅速提升。植根於河北這片沃土的劉金凱,無論為人、為藝還是工作,也都打上了燕趙文化的烙印。他為人平和卻不乏性情,正直又懂得變通,於筆墨中顯時風。他曾多次在省書協主席團會上強調:“與人為善,文人相重不相輕。”他將全省每一位書法家、書法愛好者全部納入服務對象,將民間書法組織、書法團體都作為書法冀軍的重要組成部分。他說首先要繼承經典,其後是傳道授業,不保守、不推諉。他自掏腰包15萬元獎勵十佳青年書法家,幫助他們出版著作,舉辦書法展,不遺餘力獎掖人才。他擔任大學客座教授,帶研究生,提倡向經典學習,以前賢為榜樣,擔負起中國文化承傳的重任。劉金凱採取了“一手抓創作,一手抓書法理論”“一手抓普及,一手抓提高”的“兩手抓”戰略。他大力氣抓理論建設,多次組織看稿會,紮根協會、依託高校,打造了一支研究成果頗豐的理論隊伍。為推動群眾書法發展,先後舉辦了“河北省首屆農民書法展”“河北省首屆、二屆群眾書法大展”等展覽,規模之大、參與度之高、影響力之廣甚至超過了一些全國性展覽,為河北贏得讚譽。為配合鄉村振興戰略和文化扶貧,省書協在劉金凱的倡議下推出了《河北省書法村推選原則和辦法》,並授予12個村為首批書法村。中國書協還把首屆全國農民書法展交給河北書協承辦,目前正在緊鑼密鼓地籌備當中。“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劉金凱先生深諳只有永遠同人民在一起,藝術之樹才能常青的亙古不變的道理。他強調書法要為人民書寫,為時代放歌,建議書家不只侷限於抄寫古詩詞,也要學會創作,多寫一些當代詩文。用書法將這個偉大時代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表現出來,不僅是留給後世的一份寶貴的遺產,也是每一位書法家應盡的義務和責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