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曾有句流傳很廣的話:“不會表達自己感受的人,是性格上的啞巴

”。仔細想想,不正是這樣嗎?一個不會大方、勇敢表達自己的人,在人際交流中幾乎相當於一個“會說話的啞巴”。

孩子頂嘴值得我們大動肝火嗎?孩子懂得“反抗”就意味著天塌下來了?在《爸爸去哪兒》第5季中,陳小春兒子拿著擴音喇叭,朝著發脾氣的陳小春“頂嘴”:你可以停止生氣了嗎?不僅陳小春受到震撼,表示“永遠也忘不了這段對話,會反省對待孩子的態度”,同時也真的深深震撼了很多父母。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孩子頂嘴常常令父母苦惱和難堪。

有一次出差,在候車室遇到一對父子,空調溫度有點低,爸爸就從包裡拿出了一件外套,準備給孩子套上:

“來,把衣服穿上。”

“不,不穿,我熱。”

“穿吧,這裡冷。”

“我不是小孩子了,冷不冷我自己知道!再說你自己怎麼不穿啊! ”

爸爸有點生氣:“不穿也得穿!我說一句,你現在頂三句!反了你了是吧!”

父子倆僵持了好一陣,孩子才噘著嘴不情願地穿上外套。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這樣的場景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四五歲之後,越來越喜歡頂嘴,吃不吃蔬菜、能不能出去玩、什麼時候做作業......你說他一句,他有十句等在那裡,每一件小事都能引起一次親子戰爭。

面對孩子這樣的“頂撞”,我們很容易氣不打一處出來,甚至衝孩子動手,然後唉聲嘆氣:“真是傷透心,辛辛苦苦把孩子養這麼大,為什麼他會頂撞我們呢?”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幾乎沒有爸媽喜歡頂嘴的孩子。

“父母教,須敬聽”,在我們的文化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講究孝順、順從,頂嘴往往是一種不聽話的表現。

搜狐母嬰做過一項調查,“你最討厭孩子的什麼行為?”超過75%的父母選擇了“頂嘴”。

然而,我們之所以覺得孩子頂嘴難以忍受,大部分都是“控制慾”在作祟。

我們習慣孩子按照自己說的去做,當他反抗時,讓我們頓時覺得失去了權威,也丟了面子,甚至覺得這次不把孩子震住,以後就更加難以教育。

簡單來說,父母都不喜歡這種失控的感覺。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其實,頂嘴是孩子成長的一個標誌。

孩子小的時候,對父母言聽計從,是因為他的認知發展有限,沒有判斷能力。但是,隨著他一天天長大,他開始知道什麼是好什麼是壞,什麼是自己想要的什麼是自己不想要的。

孩子正試圖擺脫依賴,自己掌控人生,頂嘴是他們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換句話說,喜歡頂嘴的孩子往往更有主見。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哈佛心理學家安格利卡·法斯博士曾證實:“隔代人之間的爭辯,對於下一代來說,是走上成人之路的重要一步。”

比如文章開頭那個不願意穿外套的孩子,他不願意穿外套,不是故意跟爸爸作對,而是忠於內心真實的感受:“我不覺得冷,我的感覺和爸爸不一樣,我的感覺很重要!”

《舊唐書》裡有一句話說:“父有諍子不敗家。”諍,敢言直諫也,孩子有自己的見解,並且敢於為自己辯護,這是很可貴的。

頂嘴的孩子不一定就是壞孩子。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哈佛有位心理學家做過一個實驗:將兩歲至五歲的孩子分成兩組,一組反抗性較強,另一組反抗性較弱,一直跟蹤觀察到青年期。

結果發現:

  • 在兒童期有反抗傾向的人中,84%的人意志堅強、有主見、有獨立分析、判斷事物和做出決定的能力;
  • 而兒童期沒有反抗傾向的人中,僅有26%的人意志堅強,其餘74%的人遇事不能做決定,不能獨立承擔責任。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相比頂嘴的孩子,那些不敢表達內心的感受的孩子,才是最讓父母操心和擔憂的。

讀書時,不敢說出自己真正喜歡的專業;

上大學,明明不喜歡同學聚會,卻也跟著大家走;

工作後,再忙再累,同事讓幫的忙都不敢拒絕.......

捫心自問,我們真的想要一個聽話、從不頂嘴的孩子嗎?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有人說:“中國父母最難能可貴的一句話就是:‘孩子,你自己怎麼想。’”

想讓孩子聽我們怎麼說,我們先要學會聽孩子說,即使是頂嘴。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感受和想法,父母很重視,他們也有權利討論不同意見。

幫孩子大膽表達的方法

1、放輕鬆,不逼迫

孩子這種膽小、不敢表達的狀態實際上來自於他感覺到的外在環境或成人給他的無形壓力。這種壓力可能是孩子害怕自己說得不好、說得不對、得不到父母的肯定,所以當我們瞭解孩子的心理壓力之後,就要學會幫助他減壓。千萬不要逼迫、誘騙孩子“你怎麼這麼膽小呢?!你還是個男孩子嗎?”……這類語言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

家長正確的做法是表示出對孩子心理狀態的認同,對孩子更多一些包容。要允許孩子做他擅長的事情,增加孩子的自信。鼓勵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耐心聽,在孩子說話的時候,不要打斷他。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2、父母得先敢於表達

俗話說,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孩子通過觀察父母,就在不知不覺中學會了父母說話的方式、做事的方式……所以,父母自身的行為就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如果父母自己能大聲表達、主動表達,就是對孩子最好的引導。千萬不要只要求孩子,而自己不去實踐。

3、逐漸幫助孩子體驗到成功

不要一味讓孩子接觸生人,或者突然把孩子推上舞臺“壯膽”。生活中的自我表達是很自然的,不是割裂開的。

父母可以逐漸幫助孩子從面對熟悉的人到面對不太熟悉的人,當孩子不斷體驗到成功後,就會逐漸有更多勇敢表達的行為。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4、創造豐富的生活環境

對環境的陌生感也是孩子不敢表達的重要原因,所以父母不妨多帶孩子去不同的場合,見不同的朋友,讓孩子逐漸走出家庭,熟悉周圍不同的環境。可以先從小範圍的朋友圈開始,再逐漸過渡到大一點兒的範圍,逐步降低孩子對陌生環境的恐懼。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總的來說,父母的引導,應該是溫和的,給孩子足夠的耐心和包容,只有這樣,才會有良好的親子關係。教育孩子也要講究適度,孩子在父母寬鬆的環境中成長,感受家庭的溫暖和生活的美好。孩子和父母成為朋友,也就願意聽父母的建議。

孩子看繪本時會有很強的代入感,將自己帶入到繪本中的角色之中,這也正是孩子為什麼看繪本學東西快的原因。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想要孩子長成什麼模樣,更多的在於父母如何引導!尤其在3-6歲的時候,是培養孩子優秀人格、優秀品德及良好行為習慣的最重要時期,很多父母忙於工作,缺席了對孩子的陪伴和教導。父母再忙也要抽點時間陪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成長。

疫情期間陪孩子讀了不少的繪本,這套《兒童情緒管理與性格培養繪本》就很不錯,一套共有10冊。對孩子的人格培養及情緒管理有不錯的效果。

3歲前,父母可以讀給孩子聽,當作睡前故事書。在

3-6歲當做好習慣養成的故事書,用來幫助孩子管理情緒,養成好性格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哈佛心理學家:相比頂嘴,不敢表達感受的孩子,才是讓家長擔心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