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FBT讀書會分享-011

淘金是不易的。疫情使得互聯網學習模式得到迅速發展,許多地面課程都轉到了線上,像是雨後春筍般,一夜拔高,遍地都是。原本很難聽到的一些大咖、比較好的老師的講課似乎也容易得到了;但這樣一個“容易得到”,反而會帶來一個反思——正因為太容易得到的東西,我們往往不容易去珍惜。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其實諮詢師在與來訪者(我們的當事人)找例外的過程中,也會出現類似的情況,太容易(太easy)得到的“例外”,比較不容易被珍惜。找例外的過程需要放慢速度,究竟放慢到什麼程度?在哪裡放慢?是始終放慢,還是有所側重?今天我們繼續討論如何“淘金”以及淘金之後要怎麼去用這些金子。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SFBT諮詢師在尋找“例外”時,一個重責大任就是協助當事人在意識上更加覺察,並且擴展覺察和應用覺察以及擴展應用覺察。也就是說,我們不僅要意識到例外的存在,還要對例外是如何發生的?它發生時有什麼不一樣?重要他人又是如何與當事人之間產生互動的?……在這部分的討論中,諮詢師要儘可能慢下來,以便幫助當事人提取TA腦海中有效的、積極的那部分回憶。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例如:你在例外發生時有什麼樣的感覺?有了這個感受以後又會怎麼想呢?有了這樣的想法會做怎樣的決定?會有哪些行動?……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們只有在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當然,也有人是因為其他原因做得好,但絕大多數人是因為受了激勵,感覺好的時候才會做得更好。

諮詢師在做焦點解決或者聚焦解決的時候,“有效”是最重要的。諮詢師就像一個好奇的孩子,與當事人討論TA的例外,去了解當事人的感受、想法、行為……這樣一個過程,才能幫助當事人再次確認TA的目標。


例外是可以複製的,當諮詢師看到當事人已經將那個TA不知道自己已經知道的例外轉變成意識化的例外,讓它顯化,做到這個放慢後的結果說明就可以了。具體節奏的把握因人而異,因事而異。莫非與鄧肯整理出來的“5E”能夠幫助我們更好的理解與運用“找例外”。包括:引出(eliciting)、

探究(elaborating)、擴展(exoabdubg)、評估(evaluating)、賦能(empowering)。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首先,諮詢師與當事人談話的過程中,要用到“引出”,通過自然、同理來建立關係,並要用“聽、選、問”三個步驟順勢而為,來聚焦例外。聽:就是傾聽,去關注到當事人正向的、積極的句子或詞彙,及時給到一些正向的回應,營造出一個正向的氛圍。

選:指選擇有可能問題不那麼嚴重、沒有發生過的這樣一些例外,再用符合當事人文化背景的問句來提問,幫助當事人回憶那些細節中與TA重要的人、事、物;包括這些細節是有什麼樣溫暖的、美好的畫面,在描繪這個細節的過程中也要及時性的給予讚美的回應,不斷把細節放大,讓當事人注意到例外發生的前後有怎樣的差異,如果多做會有什麼不同。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引出、探究、擴展”就好像諮詢師拿了一把放大鏡,不斷去放大細節、放大真相;去在這個細節部分拓展:除了什麼你還可以做什麼?在這些差異之間做一些比較,而“評估、賦能”就相當於諮詢師在激發當事人積極的情緒,幫助TA拓展思維,明確自己所處的位置,看到自己除了問題其實還有其他一些能力,讓當事人能夠把TA的那個改變得以落地,推動一系列行為的發生。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諮詢師詢問當事人

“這麼做對你靠近這個目標有怎樣的幫助?”以及對當事人的自我的讚美,給到TA“例外的意識化”,這個過程可以起到一個連鎖效應,使的例外複製再複製。除了“意識化的例外”,還有一種被稱為“偶發性的例外”,是隨機發生的,當事人可能自己也說不清楚究竟是怎樣的情況下發生的;此時,諮詢師就要給予反饋,邀請當事人再一次去觀察這個例外發生時有什麼樣的情境?嘗試去做“負轉正”,繼續擴大它的能量。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周易·繫辭上傳》:“百姓日用而不知,故君子之道鮮矣”。意思是,我們每個人每天都在用一些我們自己慣用而不需要思考的東西,這些司空見慣、時常用到的東西,我們常常會忘記它的存在;同樣,那些微小的例外,因為習以為常的使用而容易被人所忽視。

例如:當你走路的時候,不小心絆倒,意識還沒來得及,身體已經調整好了,虛驚一場。我們並不會事後去思考剛才即將摔倒時做了什麼沒有讓自己真正摔倒,它其實都是我們身體自然的、下意識的反應,以至於沒人會去總結下一次絆倒時要做怎樣的1、2、3的步驟才能讓身體恢復平衡。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在我們找例外的過程中,一定要秉持SFBT人性觀(核心信念)——不可救藥地相信當事人有且一定有例外;一定要注意那些微小的、足以使人遺忘的例外,不斷建構、重複並加以賦能,使其顯化、利用這些例外在不同的象度加入“評量”產生的差異,再強化這些引導出來的行動、想法、動機、意義,不斷引發例外的持續發生。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諮詢師可以用引導性問句,

例如:你當時是怎麼做到的呢?你是怎麼計劃的?當時你是怎麼走出這一步的?從決定到行動的過程是怎樣的?能不能分享你的經驗給到我(或你是否可以允許我把你的經驗分享給其他和你一樣遇到困難的人)……看起來像是一些不經意的問句,但會增加當事人想要再次重複創造例外的動力;TA更願意去珍惜這個例外,使這個來之不易的例外能夠得以保持。


例外細節的回憶容易帶來愉悅的感受,例外細節的確認容易激發後續行動的形塑。愉悅的感受其實就是積極心理學,是一種希望的力量、一種心流的體驗,它能給人帶來更多的思維,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等。

例外越細節越具體,當事人感覺到下面一小步成功的可能性也會越高,信心也會越強。在諮詢師找到例外後,不要急於往下走,一定要在這裡停留一下,探討具體的細節。在探討細節的過程中,等於把當事人的心、原本的那個苦在此時的例外中,幸福、喜悅的感覺中浸泡一下,讓TA也變得有力量一些,才能更好的為下面一小步做準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當事人往往在諮詢室裡聽聽很感動,想想也很激動,但回到家裡一動不動。當事人的目標有了,也做了比較多的讚美、賦能,改變的意願也有了,但這麼來來回回一段時間之後好像沒有動靜,到底哪裡出了問題?尋找“例外”的過程中,需要特別注意兩點:

A. 在當事人還沒有相信或接受這個例外時,諮詢師不要去說服TA,這樣會給當事人帶來一定的壓力。如果當事人堅稱這是別人造成的例外,與自己無關,那這個例外就不適合於我們的目標建構,不適合在這個例外上停留;此時,諮詢師可以轉而用奇蹟問句“如果說奇蹟發生了,你所遇到的問題都解決了,那會是什麼樣的情境?”如此也可以發展當事人本身可以做好的一些目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B. 諮詢師發現當事人的例外存在時,千萬不能立刻建議當事人以這個例外直接作為問題解決的策略,也不要比當事人更為樂觀。諮詢師要同步且好奇的先探問當事人,例如:詢問當事人例外發生的一些細節、當事人對這個例外的認知、當事人覺得這個例外有什麼作用以及當事人是否願意嘗試將這個例外作為解決之道的要素。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SFBT諮詢師不是專家,不要走在當事人的前面,並非諮詢師掌握了所有的資源方法,然後告訴當事人要怎麼走,或者朝什麼方向走;而是陪伴當事人甚至在當事人身後一步的位置,跟著當事人的節奏來走。如果當事人覺得這個例外不再有效,那麼諮詢師就不能再堅持,而是要去尋找開發其他的例外。

決定權在當事人手中,諮詢師永遠不要比當事人更用力。我們要尊重當事人的知覺,始終秉持好奇、未知、開放的態度在詢問細節的過程中,幫助當事人在美好的願景裡多浸泡一會兒。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只有讓當事人能夠意識到這些例外是TA在自己的掌控下發生的,那麼當事人改變的這個決心、信心才會不斷增加;此外諮詢師與我們當事人談論的例外越多,越能夠幫到當事人發現TA的解決之道。


回憶兒時的小遊戲——捉蟋蟀,就感覺像是在找例外的過程。例外往往不是我們一下子就能發現的,它就像是我們需要去尋找的那個蟋蟀,藏在黑夜裡;我們需要敏銳的聽覺、需要一定的辨識力,一旦聽到(確認了)出手也要快、動作還要穩,有時需要他人來配合。諮詢師在與當事人發現例外、討論細節的過程中幫助當事人去靠近TA的目標,實現TA的目標。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SFBT諮詢師始終要記得“簡單不等於簡化,簡單也不等於容易”,我們的短程並不是快速,而是高效。在諮詢師尋找“有效例外”的過程中要慢下來,停留久一點,再久一點。


作為新手SFBT諮詢師可能在剛開始做諮詢時太過於執著想要知道例外的發生,反而會給到當事人一種不好的感覺“諮詢師似乎輕視我問題的存在,我的問題不值得探討”。所以,諮詢師一定要注意“就著問題來問例外”,不要脫離問題,例外往往和問題是並存的,我們要順勢而為。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諮詢師有時會非常快的去替當事人決定,想要從例外直接開始下一步行動,但當事人感覺自己做不到。所以,諮詢師需要通過詢問細節,通過“評量”去討論差異,進一步探討例外發生的可能性,讓當事人自己決定是否要從這樣的例外開始,在後面的行動中再次運用。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另一種情況,諮詢師可能剛開始接觸個案時,會被當事人帶來的那個問題嚇到,即諮詢師的捲入度太高,讓自己和當事人一起陷在問題裡而過早放棄了對例外的探討。SFBT人性觀(價值觀)相信,例外一定是存在的。如果沒有辦法直接去問例外,可以從詢問當事人

“如何應對”開始,有效的應對一樣可以增加當事人的信心。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有時,諮詢師詢問到當事人的一個例外後迫不及待追問“還有呢?”還有沒有其他的例外可能?往往把各式各樣的例外停留在表面,總覺得這個例外沒有深入探討的必要,最後例外有很多,卻沒有辦法讓來訪者去在行動中再次實現它、複製它。這裡還是強調對細節的具體化,多停留久一些,在當事人所在意的人、事、物上多做探討,從而增加TA的動能。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諮詢師要訓練自己的語言能力,練習、揣摩讓自己的語言更口語化、更家常話,更多使用當事人的語言,只有這樣才能幫助當事人喚起TA的回憶與記憶。最後,諮詢師在尋找例外、探討細節的過程中,不要忘記加上“讚美”,及時給予當事人肯定,不要吝嗇讚美,這很重要。

尊重與希望 | SFBT讀書會分享-011

感謝林妤和張琪娜老師的帶領與分享,2020年讓我們共讀《尊重與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