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錢,看清了一個人,我真的很無語

在人的一生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和講誠信、守道義的人交往,心情會特別的好,也很舒服;和三觀不和,說話不算數的人交往,只會增加自己的痛苦。

真正的朋友,感情深厚,時時都能站在你的角度,去幫你,支持你。人品不行的朋友,他的內心是無情的,冷漠的,做事只考慮自己。

一個人到底怎樣,借給一次錢,你就認識透了。

一個人的心是很難琢磨透的。

朋友身上有沒有正能量的光芒,借給一次錢,你就知曉了。

跟你關係親近的人,是否坦蕩,是否真誠,是否善良,都會因為錢而認清。

借錢,看清了一個人,我真的很無語

借錢看透了他的心


01 借錢看透了他的心

人活在這個世上,其實都挺不容易的,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當人有困難的時候,會找朋友親人們借錢,但都很難借到。

2018年,家裡老人有病住院,花了不少錢。老人出院後,我們為了方便照顧,就買了一套大一點的房子。為了籌房款,就跟一個交往了十幾年的好朋友借錢,我當然知道他手裡有錢,因為他家是做生意的,我就打電話向他借五萬塊錢。

他接上電話說:“現在手裡沒錢,不好意思啊!”

聽到這話,我就對他特別的失望,自己也很難過,大家都知道他有錢,就是不願意借,關係再好也是閒的,情抵不過錢呀!

我另外一個朋友,聽說我有困難,啥也沒說,就借給了我們五萬塊錢。他們的收入很一般,但能慷慨的借給我們錢。

借錢真的是在考驗真情,哪個朋友對你咋樣,一事知千秋。

好利來蛋糕店的老總羅紅談過自己的落魄經歷,1992年在蘭州創立自己的品牌時,借錢的往事。

當時羅紅的資金週轉特別的困難,生活都很難維持,急需借錢來度過眼前的困境。

他就到處找親戚朋友借錢,都沒有借到,最後無奈的時候,就向房東借錢。

房東看他能幹,善良,又講情義,二話沒說就借給了他一筆錢,並且還免了他一段時間的房租。

房東的行為,讓羅紅心懷感激,直到現在。

在你有困難的時候,朋友借給你錢,真的是很看重你的這個人。人家不借給你錢,也是理所應當的,但人家真的是想幫你。

這種情誼是一生的,要好好珍惜。

借錢,看清了一個人,我真的很無語

借錢看透了他的心


02 還錢看透了他的人品

講誠信,人品好的人,會如約如數把錢還給你,並且還會拿上禮物,請你吃飯,當面感謝你;沒有人品的,不把你當回事的人,會延期很長時間不還錢,更有甚者就是不給你還錢。

我的一個朋友,在八年前因有急事需借錢, 我沒多想就借給了他三千塊錢。

中間要過幾次錢,人家都說沒錢,等一有錢就馬上還給我。

這馬上,一等就是八年,現在不和我聯繫,連微信也把我拉黑了,這錢恐怕真的是要不回來了。我對這樣的朋友也是無語了,你有困難我幫你,到最後還幫出了我的不是,這樣的人還算是朋友嗎?我也看透了他,我也沒有這樣的朋友。

天道好輪迴,上蒼饒過誰!

借錢不還的人,傷的是自己的人品和道德,他遠離了人間的冷暖之情,消耗掉了自己僅有的一點尊嚴。

我一位開理髮店的朋友,那年剛學成理髮,準備開一家小理髮店,就東拼西湊,還從我這裡借了五千塊錢,把店開了起來。

就在他開店的第三天晚上,他騎摩托車把人給碰了,又得三萬塊錢處理這事。

他來找我借錢,我也就把家裡僅有的三萬塊錢借給他,渡過了難關。

後面他掙到錢,就把錢還給了我。他現在一直把我當成他一生的恩人,這樣讓我看到了友情。

不是人人都是這樣不講人品的,錢能檢驗出真的人間真情。

借錢,看清了一個人,我真的很無語

借錢看透了他的心


03 比錢更重要的是人格

有錢偏不還,你的人品真不行,你以後還怎麼在社會上混,你還怎麼生活的下去?

當一個人,覺得錢比自己的人格重要的時候,他的信用也就完了。一輩子沒有信用的人,他還有朋友嗎?他的內心很孤獨、很狹隘、很自私,沒有價值活著的人生,一點意義都沒有。

一個講究人格的人,他很會做人,不管他身處何種境地,他都會記著你對他幫助的恩情,會想盡一切辦法,儘快把錢還上。他明事理,他知道內心的不安,知道欠人情更難還,所以他會做到自己的最好,做到讓你滿意。

俗話說,談錢傷感情,但我們又不能逃避這些,遇到了這種事,首先就要理解對方,絕對不能讓對方心寒。錢呢大家都比較敏感,你確實有困難,還不上,就一定要把話說好,說清楚,人家心裡也會舒服一些,同樣也會理解你的難處。

切莫把自己打腫臉裝胖子,豪言義氣,馬上就還,說完了,也就沒有了下文。那你的人格散落一地,你還能撿起來嗎?

畫龍畫虎畫骨難,知人知面不知心,欠債還錢,天經地義,欠別人的始終是要還的。

總想著拿錢來說事,自己卻總想著佔別人的便宜,借了錢就是不還的老賴,我們還是遠離,跟這種沒有人格的人最好不要交往。

錢可以檢驗一個人的人格,也可以讓你看透一個人。

最後,我們還是要好好珍惜,借給你錢的人;珍惜知恩圖報,及時還給你錢的人。懂得人格的人,是值得你去交往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